为什么语文补课补死也不见涨分?因为有人不懂语文学习 教育专车 2019-05-01 23:08:10
语文在中高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许多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什么原因? ——日常课堂学习中,老师一篇篇地教课文,而所教课文在考试中被刻意回避了,学生自然产生一种错觉,语文课上不上没啥两样,就直接对语文课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一些学生就到培训机构去专门补语文,结果成绩仍不见涨,什么原因? ——培训机构补习语文,补的是考试技巧,没有从语文学习的根本上入手,纯考试技巧对提高语文分数没有任何作用。
其实学习语文、提高语文成绩根本用不着补课,如果老师能正确教学语文,学生的语文成绩怎么会不好? 许多语文老师对语文教学认识存在很大的误区,认为语文课就是教学生学语文课本。 ——语文课不是要老师教课文,而是要老师用课文教。 教课文,学生积累的只是那一篇课文的内容;用课文去教,学生积累的是与课文相关相连更为广博的知识内容。一节节语文课就是要学生用课文中的提示,去寻找与之相关的广博知识,达到涵养语文素养的目的。 如何教学?下面以一个具体的例子来阐述。 初中会学到苏轼的有关诗文,比如《记承天寺夜游》。就这篇课文而言,一节课教完绰绰有余,学生花个一个小时就可把背诵、默写、课文翻译、思想情感等搞个通透;但考试不考,换一篇苏轼的其他文章,学生们又傻眼了,为什么?
老师、学生都没理解教材编者编入这篇课文,到底要你教什么、学什么,以为就是学习这么一篇小文章。 这样做只是教了这篇课文,学了这篇课文;但你能把苏轼所有的诗文都教个遍?学个遍? 编者要求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了解苏轼这个人,了解他的生平事迹、思想情感、诗文风格。
《记承天寺夜游》只是学习苏轼的一个窗口、一个立足点,更大的苏轼世界需要师生共同去探索。 像学习这篇课文,可以把教学内容设计成“苏轼专题”学习。 查找资料,全面了解苏轼的人生轨迹,重点关注对苏轼人生影响较大的几个历史事件,了解苏轼和当时文坛政坛上一些人的关系,比如和王安石的关系。了解苏轼的家庭情况;了解苏轼的思想主张;选读苏轼不同时期的典型诗文。 在做足这些功课后,再读这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可以说基本可以达到不教而教的地步。 学生在学习这个专题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有关苏轼的知识,以后再读到苏轼其他陌生的作品,自然会调动积累,解读苏轼的诗文了。 语文教材选取的都是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人作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就应该把每一个名家当作一个时代的样本,当作一类作品的样本;通过学习教材上的一篇小文章,全面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特征,那个作家的思想以及作品风格。 由学习一篇作品,了解一个作家,了解一个时代,从而延伸到会读一类作品。 ——这就是我们语文课应该做的事。 这样的语文学习是从语文的根本上入手涵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也许有人会说,那么教材上的课文教不完怎么办?其实教材上的课文没人告诉你一定要全教完。课文都只是一个例子,即使没统一的教材,自己选用文章不也可以进行语文教学吗? 这样学习后,我们还是需要通过考试来检测的,不会考试即使学得满腹经纶也是茶壶中的饺子,怎么办? 其实很好办!只要进行一阶段考试答题技巧的训练就行了,技巧训练是最低等的学习,技巧作用的发挥是建立在深厚的语文素养基础上的。 所以,语文补课补死也没效果,原因就是把语文学习本末倒置了,补课做的都是一些无根之事。 各位教师,你们是怎样教学的?有什么好建议能切实提高学生语文成绩?欢迎交流! 各位同学,可以试着这样学习语文,我想你的语文成绩不会成为你的痛!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1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