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天空语文 如皋  九华 作文  教学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天空新人

77翔子

41BCDD

顾佳瑞七六阅读

小燕子

李白202091

蓝兰的花朵

嘿嘿嘿

joycy

颂颂.g

酷土土土

用户已注销

Jeremy

ʚ贴贴ɞ

果子黑

H·princess

李苏楠

方大金

依灵灵灵.

金川兰

lulululu

lisunan18795762

清风拂过

楠大人

王悦

朴弟

查看: 312|回复: 2
收起左侧

[诗歌阅读] 古诗词意象辨析及教学实施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1 名

发帖:NO. 1 名

在线:NO. 1 名

gwp! 发表于 2019-5-14 19:4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加入天空更多精彩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x
古诗词意象辨析及教学实施原创 中国教师杂志 2019-05-14 07:42:46
本文约5000字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古典诗词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意象作为文学对象和手法,在言意转换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注重了理解和积累,但通常是通过注释、讲解来实现理解,忽视了形象、意象在叙事、抒情、议论和审美中的独特价值,使得古诗词教学与诗词特点及学生认知特点不能够实现深层融合。笔者以意象为突破口,试图打破目前的窘境,探索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新路径。
1
意象的基本内涵分析
意象是意和象的结合体,是借助于象达意的一种特殊的言语现象和智慧。意象的产生与“言不尽意”有着密切的关系,当言无法言说“物之精”时,便会选择“立象以尽意”。当然这里的象也是通过言进行表达的,不过当象进入到言意转换过程中后,便具有了鲜明的艺术性和审美性。为什么这么说呢?常言道,做人贵直,作文贵曲。意在做人要率真、爽直、光明磊落,而作文则要含蓄委婉,以达“曲径通幽”之效。
象具有直观性,但是同时又具有模糊性,这种模糊性给读者以个性化的理解和创造空间,这种思想的自由生成了强大的张力,使人获得了阅读的主体地位。对于意象的分类,有论者把其分为:描述性意象、象征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描述”“象征”和“比喻”这些关键语词均能看出意象是一种文学手法。
从发生学角度来看,意象有历史传承的一面,也有个性化独创的一面。比如,文学作品里面,月亮可谓一个典型的意象,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处事智慧、审美追求、文化认同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文学作品之中,以月入诗入文的不计其数,月亮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深深定格在国人的思想里。所以,月亮所隐含的阴柔之美、含蓄之意、思念之情以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结构传承下来,这已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
意象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一个事物,借助一些突兀的、奇特的、另类的形象来表达情感也是文学创作的重要选择。比如,《水》(苏教版五年级,作者马朝虎)中的“狗尾巴草”这一意象就传神地表现出四兄弟渴望水的模样和心情。这是作者原创的意象,而且是专属于这篇文本的意象,非但没有一丝的违和感,而且表达得入木三分。
2
小学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的意象性表征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有古典诗词63 篇,从编选的数量分布上来看,第一学段每册安排4~5 首,第二、第三学段每册安排5~7 首。从编选的体裁上来说,第一学段以五言绝句为主,第二学段以七言绝句为主,第三学段出现七言律诗以及词[2]。从内容倾向性上来看,具有“儿童化”及“说理化”倾向。
所谓儿童化,就是诗词内容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是以塑造儿童形象为主,比如《池上》《小儿垂钓》《村居》等;所谓说理化,就是在小学高年级开始出现内容倾向于辩证、说理的诗词,比如《观书有感》《冬夜读书示子聿》等。
这些古诗词之中,意象性表征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01
托物言志
在编选的古诗词之中,托物言志是意象性最为明显的表现。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志向投射到一个真实或虚拟的事物上,得以委婉而深刻地表达,这个事物由于附着了志,于是具有了典型性,既而得以一定的文化传承。《石灰吟》《墨梅》《马诗》等就属此类。这类诗一般前两句状物,后两句言志,比如《墨梅》中,前两句为“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从位置、数量、颜色等角度介绍了梅花;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对人生的追求、价值的取舍跃然于纸上,不求世俗的功名,但求内心的坚守。
梅花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同为编选的古诗《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中的“梅花”所表达的则是斗雪傲寒、坚贞不屈的意义。同为梅花意象,但是所表达的意并非完全一致,所以我们对意象的把握不能脱离于语言环境,也不能脱离作者的人生追求、创作背景。
02
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选编的古诗词之中有很多写到月亮的诗,比如《古朗月行》《静夜思》《枫桥夜泊》《峨眉山月歌》《水调歌头·中秋》等,可谓“明月千里寄相思”,每一轮月亮背后都凝结着一段思念之情。《古朗月行》是思念童年生活的月亮,《静夜思》是留恋故乡的月亮,《枫桥夜泊》是孤寂旅途的月亮,《峨眉山月歌》是思友心切的月亮,《水调歌头·中秋》是佳节思亲的月亮。这些情感都附着在月亮之上,月亮自此具有了意象性、文化性,在中国人的思维里流淌。传统意象,月亮是个典型,其他诸如梅兰竹菊、荷柳茶酒等自然及人文意象也同样成为文化基因,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精神追求。
03
隐喻明理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之中还选编了一些隐喻明理的诗。所谓隐喻明理,也就是通过隐喻、象征的方式来说明一个道理,而这被隐喻、象征的对象便成了意象。比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中的“一枝红杏”,“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中的“活水”。这里的“一枝红杏”“活水”具有的象征意义已经完全超越了这两个事物本身,其所象征的意义又被新的形象所获得,“一枝红杏”指是新生的事物,“活水”指的是新的知识。
从中可见,意象在古诗中的运用分别指向不同的表达意图。托物言志在于表达自我,文化传承在于表达共识,而隐喻明理在于表达法则。
3
小学古诗词中意象存在的基本形态
小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力突出,对于反映童年生活的古诗词尤其感兴趣,比如“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这首诗具有鲜明的画面感,“小娃”“小艇”,“小”中见可爱;“白莲”“浮萍”,颜色中见生活。这些都是直观可见的,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小。但是“意象”不仅作为一种“物”,还作为艺术化、文学化的一种方式,在理解的过程中要做到形神兼得,这无疑会给生活经验、文学素养相对缺乏的小学生带来思维挑战。为此,我们要弄清楚选编的古诗词中意象存在的基本形态,在厘清这些基本形态之后,将会产生积极的教学意义。
01
单一意象
在选编的古诗词之中,通篇围绕着一个事物来写的占有相当的比例,比如上文中我们列举的《梅花》《墨梅》《石灰吟》《马诗》等,所表现的意象分别为梅、石灰和马,是单一的存在。这单一的意象具有明确的所指,诗人的笔墨就集中在对其的描写之上,写其形,抒其神,方向集中,语言精练,这是相对简单的意象存在。
02
叠加意象
与单一意象相对的则是叠加意象,也就是说诗中所呈现的意象是多样化的,每一个意象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共同指向诗人所欲表达的情思。比如说“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隐者不遇》)中的松柏、书童、山峦、云雾这些意象依次出现,不仅勾勒出了清幽旷远的画面,更重要的是这些意象的汇聚、叠加共同指向一个深层意象——隐者。这个隐者虽然最终也是“不知处”,无觅其踪迹,但是这也恰恰暗合了“隐者”的内涵,既然是隐者又如何可见呢,更增添了其神秘感、飘逸感。所以像这类叠加意象作品,我们一定不能满足于其表面,而要在“松、童、山、云”中感受其“隐”的深意,形成隐者的形象。
03
特指意象
所谓特指意象,就是从诗歌的叙述情景中荡出一笔,以突兀的、险拔的、出乎意料的方式建立起来的意象。在《游园不值》中,“应怜屐齿印苍苔”是乘兴而来的欣喜,“小扣柴扉久不开”是心愿难酬的失落,“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又是豁然开朗的激动。四行小诗细腻地传达出诗人心情的波澜起伏,如果没有这“一枝红杏出墙来”,那诗也便成了一首普通的感怀诗了,正是这“一枝红杏”使得诗歌有了酣畅淋漓的痛快,其所表达的意蕴已经不再局限于“红杏”本身,而具有了更为广泛、深刻的哲学意义。很显然,这里的“一枝红杏”是一个特指,是表达哲思的一个意象。
从这三种意象的基本形态中,我们可以发现,意象既有显性的一面,又有隐性的一面,还有特指的一面。同时我们也会发现,意象的这三种形态分别对应着意象的具象功能、叙事功能与思辨功能。无论如何,其都是文学化、艺术化的方法,有了意象的存在,诗歌才会形象鲜明、意味无穷。
4
小学古诗词意象的教学实施策略
意象在诗歌中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对意象的教学认知和教学策略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通常我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切入。
01
对形象的还原
诗歌具有鲜明的形象美、音乐美、意韵美,对意象的领会离不开对形象的还原。我们一般的古诗词教学往往把着力点放在理解、积累上,理解的基本途径是借助于注释,这在语文课程标准里也有较为明确的要求。这样的理解方式是理性的、专业的,其消极的一面是忽视了诗歌的形象性特点以及小学生的思维倾向,导致了为理解而理解的现象,美好的诗歌经由这一机械过程,生趣顿失。
比如教学《墨梅》,很多老师会先把象征的手法揭示出来,让学生领会诗人高洁的品格,并立志向其学习。这样“理智”的教学,没有唤醒形象感,自然其所蕴含的情意也无法与形象融为一体。如果我们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形象的还原上,将会迎来不一样的教学样态。
首先,《墨梅》是一首题画诗。王冕是画家,其最擅长的是画画,这首诗是对他所画梅花的注解,是这幅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学可以从这幅画开始,让学生观墨梅之形、之色、之姿,对墨梅有个直观的了解,并引导学生说说这梅花与我们见到的、想象中的梅花有何异同,凸显“墨”这一颜色,引发学生对诗人用意的推测。
其次,《墨梅》具有朴素的画面感。“吾家洗砚池头树”,茅舍,池塘,梅树,再加上“洗砚”的诗人,画面跃然纸上;“个个花开淡墨痕”,朵朵花开的画面又立呈于读者面前,“淡墨”二字更是活画出梅花之色、之姿。“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写的是梅花的香气,“流”和“满”为香气赋予姿态。如此,整首诗就好像一幅画,从梅花所处的环境写起,依次写了梅花之形、之色、之味、之姿,动静结合,与画作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最后,在梳理出这些形象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启发学生发现“墨梅”之墨色、之清气所具有的特殊之处,结合王冕的人生追求进行佐证,其意韵、内涵、主旨便会自然生发出来了。从形象出发悟意,是诗歌教学的必由之路。
02
对背景的求证
言为心声,发自于性情,立言就是立人的过程,一个人的言语样貌和人格样貌存在着正相关,虽说也会有“言不由衷”的现象,但只是个例。包括诗歌在内的所有言语作品都在反映着作者的生活现实及价值追求,所以我们要理解诗歌意象,对背景的求证是不可缺少的。
事实上,在小学诗歌教学之中,对背景的求证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但相对随意,在诗人、社会信息等方面存在着偏其一隅的问题,不能够相对全面地建立起象和意之间的联系。
《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诗人于谦以石灰自喻,表达了对高洁人格的追求。相传该诗是于谦12 岁时目睹青石经火煅烧成石灰有感而作,可是许多的语文教师却更倾向于补充于谦后来为官清正的背景,表面上能与“清白”相互呼应,但是与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世界依然遥远。
在创作背景中,12 岁这一年龄对于学生具有强大的震撼力,观察思考和远大的追求也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情感冲击,而就是这样的信息才会引发学生的认同。再加上补充于谦后来做官的信息,那么于谦的形象就在意象生发联系的过程中站立起来了。所以,对背景的求证不能贪多而致泛化,应该关注背景细节,寻找与学生容易“共情”的点,使作诗之人与读诗之人实现情感的有效沟通。
03
对诵读的落实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诗歌的积累,诵读是一种重要的途径,但如何让诵读变得有趣味,这是必须面对的。在“国学热”的背景下,很多学校都在搞经典诵读活动,一是在形式上营造诵读的氛围,比如着古装、吟古调、演古事等,这种历史感、庄严感的确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文化印迹。二是在方法上实现读画结合、读唱结合,比如诗意画、画配诗、谱诗歌、唱诗歌等。
我们都熟悉的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经典咏流传》诗词诵读节目就是典型的读唱结合,把古典的诗词与现代的音律配合起来,以传统、通俗或流行的艺术方式加以表现,达到了良好的传唱效果。比如龚自珍的《苔》本不为大家所熟知,但是经这一节目传唱,一下子火了起来: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诗在背景歌词中、在梁博的支教故事中、在山区孩子的纯朴的声线中获得了新生。
吟诵是一种特别有效果的诵读方式。吟诵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感,而且还伴随着一定肢体动作的参与,吟诵的过程于是变得更富有参与色彩和表演性,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无疑更有吸引力。同时,吟诵的声调与诗歌的意义密切相关,更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这样的理解是直观的感觉的理解,为学生所悦纳。
04
对比照的关注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之中,古诗一般是以两首为单位出现的,叫“古诗两首”。这样的编排方式绝不是两首诗的简单叠加,而是体现着编者的编排意图及教学价值取向。一般来说,这两首诗在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比如说《石灰吟》《墨梅》,都是托物言志的诗,都表现了诗人高洁的人格追求。另外,这两首诗存在着不同的表达方式,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提高学生的言语智慧。
所以,教学之中,我们最好以两首诗的关系为教学起点,在比照之中生成教学的策略和意义,而不能各自为战。所以,语文教学,包括古诗教学在内,我们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不能局限在文章上,文前的导读、文后的练习、文中的插图、文本的组合方式等都应该成为我们解读的对象。
以《江南春》和《春日偶成》为例。
两首诗都是写春天的诗,在杜牧的眼里,春天是有颜色的——“绿映红”,春天是有声音的——“千里莺啼”,春天是有味道的——“酒旗风”;在程颢的眼里,春天又是另一种表达,视觉上的“云淡”,感觉上的“风轻”,想象中的“傍花随柳”。前者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里流露出朝代更替的感慨;后者在“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中表现出一个老顽童的天真烂漫。
不同的春天背后站着不同的诗人,在这样的比照中,学生既看到了春天,也看到了诗人。这里既有对形象的触摸,又有对意象的塑造,都是源自对比照的关注。这应该成为重要的教学策略。
应该说,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表达,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需要符合文学的规律和学生认知的规律,意象作为一种文学手法,看似玄妙,但其是“诗化”的重要途径,其“形象”的一面更有利于学生联接生活、接通文学、发展语言。我们循着意象也许能够探索出一条富有意义的古诗词教学之路。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0人回答

最近访客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点评回复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天空论坛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论坛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论坛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QQ|手机版|我们的天空 ( 苏ICP备18048761号 ) |苏公网安备3206820200021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6 05:28 , Processed in 0.257521 second(s), 5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