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天空语文 如皋  九华 作文  教学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天空新人

herinspace

李宇俊202477

xulili8588

糖拌饭202091

手动滑稽

我是文化人

欲绘诗

77翔子

41BCDD

顾佳瑞七六阅读

小燕子

李白202091

蓝兰的花朵

嘿嘿嘿

joycy

颂颂.g

酷土土土

用户已注销

Jeremy

ʚ贴贴ɞ

果子黑

H·princess

李苏楠

方大金

依灵灵灵.

查看: 761|回复: 2
收起左侧

[词类] 高中文言文常考虚词用法总结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1 名

发帖:NO. 1 名

在线:NO. 1 名

gwp! 发表于 2019-6-4 20:2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加入天空更多精彩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x
高中文言文常考虚词用法总结(一)  佳鑫诺教育 2019-06-03 16:24:50
虚词一直是古文阅读中的难点,同时也是古文阅读题的常考点,今天,小编为大家总结了初高中常见虚词的用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觉得有用,记得关注、转发、收藏哦~




文言文虚词“之”
(一)代词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不晓得将军宽容我到这个地步啊!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我不过是市井中一个宰杀牲畜的人,公子却屡次亲自慰问我。
④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译文:然而告诉了你,又恐怕你天天为我担忧。
⑤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译文:(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
⑥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代指阙秦以利晋这个事件)
译文: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希望您好好好好考虑这件事!
⑦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代词,他们)
译文:前来投奔四方之士,一定在庙堂上接见他们,以示尊重。
⑧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2.指示代词,这,此。表近指,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比较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秦国承担理屈(的责任)。
②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译文: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二)助词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译文: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②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译文:(如果)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
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译文: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译文:(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 (宾语前置之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这好比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能有什么功效呢? (宾语前置之二: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4.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的作用。
①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译文:客人赞美我,是想要向我求点什么。
②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译文: 我听说过要求树木生长,就一定要加固它的根本。
5.音节助词,无义,译时应省去。。用在形容词、副词(包括时间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咚咚地敲起战鼓(填:象声词,形容鼓声),兵器刀锋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著兵器逃跑。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译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根据外面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
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④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文言文虚词“者”

“者”字有指代的作用,但它本身不能单独使用,一定要附在别的词或词组后面,组成“者字结构”,含有“……的人” “……的事情(东西)” “……的情况”等意思,因此,它不是代词而是助词。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有谁敢再说让长安君作人质的……
②负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译文:背着东西的人在路途中唱着歌,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③足以活人者多矣。(《甘薯疏序》)
译文:可以用来养活人的东西多了。
2.用在数词后面,表示“……几个人”“……几种情况”等。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译文:这几项都是用兵的忌讳。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译文(他们中)有的就与上面所说的两种情况不相同,这是什么原因呢?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似的。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译文:说着,他的表情好像很悲伤的样子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译文:可是来回观察那驴子,发现它好像并没有什么能耐似的。
4.定语后置的标志。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译文:霎时间,烟火满天,烧死的、淹死的人马很多。
(二) 语气助词
1.表判断语气、疑问语气等。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③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2.表示提示或停顿语气。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附在表时间的词之后,表示某一段时间,大都用在句首,充当状语,不必译出。
①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④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⑥ 今者有小人言,令将军与臣有隙。 (《鸿门宴》)

文言文虚词“因”

(一)介词
1.依靠,乘,凭借。
①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译文:……汉高祖(刘邦)就是靠这里而成就了帝业。
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践:登,引申为凭借、倚仗。)
译文:然后凭借华山当作城郭,依靠黄河当作护城河。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借助(或“凭借”)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
2.依照,顺着,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译文: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②变法者因时而化。(《察今》)
译文:修订法令制度要随(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译文:善于作战的人顺着事情的发展趋势向有利的方面加以引导。
3.趁着,趁此,乘机。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译文:秦国趁着这种极为有利的形势,宰割各国的土地,分裂诸侯的江山。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廉蔺列传》)
译文:倒不如趁此机会好好招待他。
③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译文:趁机将沛公刺倒在座位上。
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蔺列传》)
译文:由门客引导到蔺相如府上谢罪。
(二)连词
1.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雁荡山》)
译文:因为要建造玉清宫,开山砍伐木材,(所以)才有人发现这座山。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译文:施加恩泽,就想到不要因为自己一时的高兴而奖赏不当。
2.因此,因而。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译文: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
(三)副词。可译为“于是”“就”“便”
①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译文:项王当天就留沛公跟项王一块儿喝酒。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蔺列传》)
译文: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
③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译文:孙权就拔出佩刀砍向面前的奏案。
(四)动词“沿袭”“继续”

文言文虚词“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译文:并且在它们的门前竖立碑石。
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译文:他所率领的中原军队不过十五六万,而且早已疲惫。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译文:况且燕国和赵国是处在秦国把别国消灭干净的时候。(革:革除,除掉。灭:消灭。殆:几乎。)
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译文:再说将军抗拒曹操的主要凭借是长江。
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译文:我连死尚且不怕,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译文:古代的圣人,他们的才智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
4.并列关系:又,又......又......,边......边......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就显示出赵国又软弱又怯懦。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译文:又有像老年人一样在山谷中间边咳边笑的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准备。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译文:有个懈怠想要退出去的同伴,说:“如果不出去,或把将要烧完了。”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译文:你们这些人最终都将被他俘虏。
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译文: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了的人永远逝去。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译文:我发誓不与你断绝关系,你暂且回娘家去。
(三)复音虚词
1.【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译文:再说,秦朝的势力并没有变小变弱,雍州的土地,殽山、函谷关的险固地势,仍然和从前一样。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译文:况且在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
2.【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译文:就象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
文言文常考虚词用法总结(二) 佳鑫诺教育 2019-06-03 16:40:50

佳鑫诺中小学服务热线:0311-82970268
今天,小编继续为大家总结初高中常见虚词的用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觉得有用,记得关注、转发、收藏哦~


文言文虚词“于”
(一)介词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节。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译文: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比蓼蓝更青。
③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译文:从小道逃走,把和氏璧送回到赵国。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译文:楚国有的多余的土地,人口却不足。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译文:学业由于勤奋而精湛,由于贪玩而荒废。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译文:请让我奉命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译文:鲁肃听说刘表已死,(便)对孙权说……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译文: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会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们自己呢,却以跟老师学习为耻辱。
5.被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您被赵王宠幸。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译文:我实在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译文:所以在内被郑秀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
6.同“与”,可译为“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译文:诸葛亮身高八尺,每每把自己跟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
7.比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
译文: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比蓼蓝更青。
②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
译文: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要轻。
8.【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在这件事上,对于这种情况,从这等。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口技》)
译文: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译文:我爷爷死在捕蛇抵赋这差事上,我父亲死在这差事上。
③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译文:对于这种情况我有很深的感叹。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于是秦王很不高兴,给赵王敲了一声瓦缶。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于是就为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做人质。
9.【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译文:我将长久地被见过大世面、懂得大道理的人耻笑。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译文:现在这条小溪仅仅因为愚而被玷辱,是什么原因呢?

文言文虚词“与”
(一)介词
1.跟,同或不翻译。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译文:沛公驻扎在霸上,未能同项羽相见。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译文:你的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算帐!
③刘备天下枭雄,与曹有隙。 (《赤壁之战》)
译文:刘备是天下骁悍的雄杰,与曹操有仇
2.比,和……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我同城北徐公相比,谁漂亮?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译文:把秦国从别国的贿赂中得到的土地,跟它靠打胜仗夺得的土地相比较,前者实际上是后者的百倍。
(二)连词。和,及。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译文:但是(那些)有谋略的臣子和有用力的猛将,不能不(主义)收养和选择。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译文: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
(三)语气助词,通“欤”
①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译文:大王最大的欲望是什么呢?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四)动词
1.给,给予,授予。(实词)
①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译文:玉斗一对,打算送给亚父范增。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译文:给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2.结交,交好,亲附。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译文:这是因为齐国亲附齐国而不帮助五国。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借助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与自己结交的盟国,这是不明智的。
3.对付。
①胡虏易与耳。
4.参加,参与。
①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读“”yǜ)
5.赞许,同意。
①吾与点也。
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文言文虚词“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①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译文:成名反复思索,莫非是指给我捉蟋蟀的地方吗?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译文: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二)助词:
1.放在动词或动宾词组前同动词组成名词短语,表示“……的(人、事、地方)” “所……的(人、事、地方)”
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石钟山记》)
译文: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情况,大概跟我相同。
②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游褒禅山记》)
译文:大概我所到的地方,比那些爱好游览的人(所到的地方)还不到十分之一。
③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译文:夜里却用兵包围我居住的旅舍。
④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
译文:我访问的屠夫朱亥,这个人是个贤能的人。
2.与“为”合用,表示被动。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侯嬴我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译文:你们这些人最终都将被他俘虏。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报任安书》)
译文:我因为(对皇帝)说话(不谨慎)而遭到这桩祸事,深深地被邻里同乡所耻笑。
(三)固定结构
1. 【所以】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人、东西等)” “是用来……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备:周全,周到。)
译文:我(用来)对待侯生的礼节也算够周到了,天下没有不知道的。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译文:所谓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授与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2. 【所以】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我们离开自己的亲属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因为仰慕您的崇高品德啊。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意动用法
译文: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头,把私人的仇怨放在后边啊。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译文: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

文言文虚词"则”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 “便” “于是”,或译为“原来是” “已经是”。例如: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译文:项王说:“真是勇士!赏给他一杯酒。”(旁边的人)就给他一大杯酒。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用在前一分句,译为“假使”“如果” ;用在后一分句,译为“那么”“就”“要是……就” “便”。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文: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祸害,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译文:(假如)我从前不作这种差事,就早已困苦不堪了。
③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译文:木材经墨线划线(锯出来)就直,金属刀具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译文:道路平坦并且近的地方,游人就多;道路艰险并且远的地方,到的人就少。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可是” “却” “反而” 。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译文:对于他们自己呢,却以跟老师学习为耻辱。
②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
译文:手刚刚松开,它却又猛然跳起逃走。
③欲速则不达。 (《论语·子路》)
译文:想要快反而达不到目的。
4.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译文: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足以使人羞耻;以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
②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译文:小的可以得到邑镇,大的可以得到城市。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 “就是”。例如: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译文:这就是(登临)岳阳楼(所见到的)雄伟壮丽的景象啊。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 “原来”“原来是”“原来已经”。
①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译文:我慢慢地视察,原来山脚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
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
译文:追到河边,(孟明等人)已经登舟离岸了。
(三)⑴动词相当于“效法”,“依据”。⑵名词。相当于“准则”。 (实词)
①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周易》)
译文:黄河出现了背上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图形的神龟,是祥瑞的兆徵,伏羲依据“河图”画出了先天八卦,周文王依据“洛书”画出了后天八卦。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2人回答

最近访客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点评回复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来自- 中国北京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11 名

发帖:NO. 9 名

在线:NO. 1 名

圆月小侠 发表于 2022-11-3 01:0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来自- 中国北京
城市的喧嚣里,也有宁静的天空。
来自- 中国北京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中国北京
点评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北京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中国北京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暂未上榜

发帖:NO. 231 名

在线:NO. 293 名

八3THY20210901 发表于 2023-12-21 04: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继续努力,写得不错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点评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天空论坛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论坛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论坛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QQ|手机版|我们的天空 ( 苏ICP备18048761号 ) |苏公网安备3206820200021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2 10:15 , Processed in 0.277347 second(s), 8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