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天空语文 如皋  九华 作文  教学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使用微信账号登录

最近看过此主题的会员

天空新人

李白202091

蓝兰的花朵

嘿嘿嘿

joycy

颂颂.g

酷土土土

用户已注销

Jeremy

ʚ贴贴ɞ

果子黑

H·princess

李苏楠

方大金

依灵灵灵.

金川兰

lulululu

lisunan18795762

清风拂过

楠大人

王悦

朴弟

赵珺琦

王佳慧

八5霍程

徐灵丽

查看: 302|回复: 0
收起左侧

[专题解读] 记叙文读写例话4:使文章叙述生动而有波澜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来自- 保留地址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12 名

发帖:NO. 11 名

在线:NO. 5 名

叶倾城 发表于 2019-6-8 22:55: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保留地址
天空便利贴:这里是语文的天堂,也是文学的乐园。如有原创或喜欢的文章,可推荐发表,供坛友欣赏提高。您的热情和才华是天空论坛最大的财富。
来自- 保留地址

加入天空更多精彩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x
记叙文读写例话4:使文章叙述生动而有波澜  语文梦工场 2019-06-05 21:12:18
一、什么是事件的波澜
清代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者贵曲”,说的就是写文章内容要有波澜,行文要有起伏,有紧有慢,像波浪一般富于变化。这样的文章不论长短,都能使读者历久不倦,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那么怎样才能打破章法的平淡,使文章叙述生动而有波澜呢?
1.同学们已经学过《鸿门宴》,请同学们思考这篇文章在情节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三起三落的情节结构
范增暗示项羽杀刘邦,气氛紧张↗项羽默然不应,刘邦暂时化险为夷↘范增召项庄舞剑,趁机杀刘邦↗项伯翼蔽沛公,项羽默许↘樊哙闯帐,怒视项羽↗项羽未有以应。
文章在一曲一折之中不断向前推进,生动地展现刘邦、项羽、张良、范增、樊哙等鲜明的人物形象,反映了楚汉相争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这种表现事件过程的起伏变化就是本单元所要学习的事件的波澜。
2.通过具体例子进一步理解“波澜”的概念。
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唐伯虎挥笔写下:
这个婆娘不是人  (全都大惊失色)
九天仙女下凡尘  (转怒为喜)
儿孙个个都是贼  (众人哗然,儿孙震惊)
偷得蟠桃献至亲  (拍手叫好)
短短四句,跌宕生姿,波澜起伏,可谓吊足胃口。在场所有的人没有不佩服唐伯虎语出惊人的杰出文才的。假如他一连四句都是“大福大贵”的吉利话,那么,这首祝寿诗就不会有这么强烈的感染力。这种叙述有变化、形式不单调的手法被称为起波澜。
“波澜”是个比喻性的说法。掀起波澜,就是使文章结构起伏,情节吸引人,设计出新颖别致的开头,写出环环相扣的情节以及出人意料的结尾。
3.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
①从客观上讲,社会事物本身就是多面的和多变的,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反映社会事物的复杂性。所以写出事件的波澜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善于在事件的曲折性、复杂性和事件本身的丰富性、变化性上做文章。
②从主观上说,读者的阅读心理是“文似看山不喜平”,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其实写叙事性记叙文,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讲故事。“故事人人会讲,各有妙法不同。”生活中许多事并不见得特别曲折复杂,可作者把它的时序打乱,重新组合,使人们通过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呈现出活跃的图景,用曲折、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人有看下去的欲望。因此,写作就存在如何兴波澜、生变化的表述技巧和方法的问题。
“波澜”主要表现在情节上。写作之前,要充分考虑到事件本身的丰富性与变化性,构思、预设好事件的转折点,在整体把握事件的基础上,确立写作的中心,然后运用恰当的叙述技巧,以实现艺术表达的理想效果。
二、阅读下面这篇文章,看看作者在行文的过程中兴了哪些波澜
人间大爱
佚名
沧桑几许,人生几何,在爱与恨的抉择中,有一种爱叫做“人间大爱”,重于山,浓于血。
——题记
村里人都说他俩是双胞胎,可他却看不出一点眉目,一高一低,一黑一白,难道双胞胎会如此不相像?这个大问号整整在他的脑海里游荡了十五个年头。他和哥哥都在村里上初中,学习成绩都是数一数二的,父亲因为重病,早早地撒手而去,母亲面朝黄土背朝天地为生活奔忙着,日子艰辛,但却甜蜜。
转眼间,他与哥哥都初中毕业了,家里实在是负担不起兄弟俩上高中的昂贵费用,母亲咬咬牙告诉他俩:“我们家只能供得起一人读书,而另一个必须跟着村里人下矿挖煤。”看着母亲眼里莹莹的泪光,兄弟俩狠狠地点了点头,似乎一场命运的赌注就要开始,因为从小到大,无论大事小事只能满足一个人的时候,母亲都会用抓阄的办法决定,他明白,母亲真的很无奈。
这天早上,母亲小心翼翼地拿出每次抓阄都要用的那个土瓦罐,轻轻地擦拭着上面的灰尘,兄弟俩默默地注视着,过了一会儿,母亲淡淡地说:“这次让弟弟先抓吧,绿豆是去下矿,红豆是去上学。无论谁抓了绿豆,都不能怨恨。”
他颤颤地把手伸进瓦罐,犹豫地在里面摸索着,轻轻地抬起头,注视着母亲似乎就要淌出泪水的双眼,这种感觉是他一辈子也无法忘记的。激动,胆怯,矛盾,无奈。他闭上眼睛咬咬牙,抽出了手。绿豆,竟然是绿豆。他疯狂地喊:“不!不!”他像一只刚被放出笼子的野兽,高高地举起放在床上的那个神圣的瓦罐,狠狠地摔在了地上,碎片和那另一颗豆犹如烟火般四射开来。母亲惊慌地呆立着,因为兄弟俩谁也没有想到剩下的一颗豆还是绿色的。他狠狠地看着母亲,满腔的怒火灼伤着母亲的心。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带上行囊离开了家,从此再也没有音讯。母亲病重的那年捎口信给他,让他回家,他冷漠地回答,他早已没有母亲,没有家。那个人留下信,说是母亲给他的,他不屑地将信压在箱底整整三年。
在一次无意地整理中,他发现了那封信,让他震惊而又无法原谅自己的是,母亲在信中告诉他:“其实,哥哥是捡来的。”
思考:1.这篇文章兴了哪些波澜?
2.这篇文章在兴波澜上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三、怎样写出事件的波澜
1.巧设悬念
悬念,又称卖关子。是人们急切期待弄明白某种事物发生、发展、结局的心理状态。巧设悬念,就是指作者在展开故事情节、安排矛盾冲突时,利用读者对叙述的人物或事件的动态表示关切的心情,将后面要表现的重要内容,先行提出或预作暗示,来个悬而未决,从而巧妙地带着读者寻幽探胜,令读者欲罢不忍,饶有兴味地读下去的叙事手法。
巧设悬念是为了激发读者那种“紧张与期待的心理活动”,在行文中有意采取的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手段。这种手段包括“设悬”和“解悬”两方面。所谓“设悬”就是设置悬念,即在情节发生发展的关键时刻或人物命运攸关的重要关头,叙述戛然而止,转叙他事,从而引起读者强烈的寻根问底的兴趣。所谓“解悬”也叫“释悬”,指在情节发展的特定阶段,通过矛盾的解决,揭示事情原委和人物命运的结局,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以满足。如《人间大爱》中外貌描写、抓阄的叙写就是设置悬念,结尾的交代就是解悬。
悬念的设置源于作者的精巧构思,对描述对象的体察,对主题的深刻认识。但所设“悬念”一定要为塑造人物、发展情节服务。巧设悬念,重在一个“巧”字,常用的方法有:
①开头暗示法
开头设置悬念,即将人物的表情、语言、动作以及事件的矛盾,逐一暗示,为后面展开情节留下空间,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这是形成波澜的源头。
②倒叙法(倒置法)
倒叙就是组织安排材料时将“结果”提前。读者不知“前因”,又急于知道“前因”,关切的心情陡增,这无疑会产生“悬念”。读者的悬念由产生到消失心理状态会发生剧烈的变化,从而形成“波澜”。
③中间转折法(反常法)
在文章转折处设置悬念。情节偏不按照常规思路发展,有意在节骨眼上写出阴差阳错的反常情况,撩起读者的阅读欲望,不忍释卷,风起浪涌。
④结尾戛然而止法
一般千把字的作文,不可能设置太多的悬念,但是,可在结尾处戛然而止,产生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造成“波澜”。
2.抑扬法
“抑”,就是抑制,对人、事、物进行贬抑;“扬”,就是扬起,对人、事、物进行褒扬。叙述中,先让情况尽量向某一个方向发展,造成对后面情节的一种充分的反向蓄势,然后使情况向相反的方向陡转,从而形成落差和波澜,给人以感情冲击和心灵震撼,进而使读者得到充分的审美满足和享受。
欲扬先抑,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写作技巧,即作者为肯定和褒奖某人某物,先作某些退让,有意贬抑或否定,而后再着力褒扬,让人景仰,这是中国传统的描写技巧之一。由于这样大起大落地进行叙述,势必在读者心头引起较剧烈的心理变化,于是,便能达到形成“波澜”的目的。
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首先要明确抑扬的辩证关系,“抑”是手段,“扬”是目的,前面的“抑”是为后面的“扬”蓄势,这里的关键是要在未“扬”之前,先于“抑”处找到“扬”的根据,这样,才能有出人意料的效果,其次还应注意由抑而扬转折的合理性。
“抑扬”分两种,一种是“欲扬先抑”,另一种是“欲抑先扬”。
欲扬先抑法手法多用于肯定的人或物。初中课文杨朔的《荔枝蜜》一文,开头一段写“我却不大喜欢”蜜蜂,一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并不怎么舒服”。后来,喝了美味的荔枝蜜,看到蜜蜂的辛勤的劳动,体会到了蜜蜂精神的可贵,以至最后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这种先抑后扬的写法,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欲抑先扬法,多用于否定的人物。本意在抑,在贬,却先以扬入手,竭力加以抬高,抬高是为了造成更大的陡势和落差,使后面能够跌得沉重、有力。这种写法,使所记的人或物所体现的内容深刻化,也使作品具有讽刺的艺术效果。如:
书法家
书法比赛会上,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他留字。
“写什么呢?”高局长笑眯眯地提起笔,歪着头问。
“写什么都行。写局长最得心应手的好字吧。”
“那我就献丑了。”高局长沉吟片刻,轻抖手腕落下笔去。立刻,两个劲秀的大字从笔端跳到宣纸上:“同意。”
人群里发出啧啧的惊叹声。有人大声嚷道:“请再写几个!”
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不写了吧——能写好的就数这两个字。”
文章先通过“轻抖手腕”“劲秀的大字”“跳到”等词极力渲染高局长书写的流畅,有笔力,极力表现高局长俨然一副书法家的架势,最后“面露难色地说:‘不写了吧——能写好的就数这两个字’”的结局出人意料。小说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讽刺了那些只做表面文章的官僚作风。
3.结尾突转法
所谓“突转”,就是情节或人物在发展过程中突然的变化和转折。它的作用是:使文章精彩巧妙,出奇制胜,于平静处掀起波澜。逆转法是小小说结局常用的手法。它是指事情的结局在人们的意料之外(逆常理常情而行),但又在情理之中(虽逆常理常情却又可能发生)。这样的结尾既能使叙述曲折有致,又能丰富文章内容,有时还能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用突转法必须合情合理,既要出人意料,又必须在情理之中,最好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作必要的铺垫,或在后面作必要的交代。如莫泊桑《项链》的结尾通过佛来节思夫人道出项链是假的,这样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在前面情节发展的过程中作了必要的交代,不让人觉得突兀。
4.误会法
就是利用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最终释疑解扣。误会,就是误解了对方的意思。有些作品,就是建立在“误会”基础之上的,其情节的发展,都是由于“误会”而造成而推进的。我们把这种结构方式,称为“误会法”。
“误会法”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组织方式,在传统的小说情节中,特别是在戏剧作品中,运用较多。如《驿路梨花》和《变色龙》的情节发展就是借助误会一步步向前推进的。
5.巧合法
巴尔扎克认为:“偶然性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若想文思不竭,只要研究偶然性就行。”对生活最精彩的艺术表现,就在于对带有偶然性的现象的把握和描述,通过偶然,揭示必然;通过个别现象,揭示事物普遍性的规律和实质。巧合,既能更集中、强烈、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本质,又能以其戏剧性,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审美魅力。如曹禺话剧《雷雨》就是借助巧合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阅读《巧遇》这篇小小说,请根据小说的内容给文中空白处补充恰当的内容:
巧 遇
雪纷纷扬扬下个不停,道路泥泞难走,行人很少。
一个男青年,留着乌黑的头发,身穿格子套服,脚蹬一双高跟棕色皮靴,骑一辆崭新的自行车。他哼着小曲儿,好像有什么喜事,车速很快。他来到一家首饰店,精心挑好了一条项链,又急忙出门上车。由于路滑,脚没站稳,险些跌倒,一松手车子摔在地上,把身旁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撞倒了。那男青年扶起自行车,边用布擦车上沾的泥,边用眼瞟了一下那老人说:“老东西,往哪儿撞,瞎了?”老人慢慢地爬了起来,气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这时,走过来一个年轻貌美的姑娘。这姑娘穿着并不怎么讲究,但合身合体,美观大方。那个男青年一见这姑娘也顾不得擦车了,忙迎上来,满脸堆笑说:“这么冷,叫你久等了。都因为碰上这个老东西……”说着忙取出项链送到姑娘眼前。_________男青年见此情景,站在那儿直发愣。
雪仍在下着……
6.伏笔法
伏笔,就是指作者对文章中将要出现的具有关键意义的人或事作的提示或暗示。与这种提示或暗示呼应的就是照应。有伏笔就有照应。伏笔的巧妙使用,使波澜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被一根时断时续、明断暗续的主线贯穿始终,结构更加严谨。如下文《偷听风波》在文中交代“尽管是静悄悄的夜晚,但两人小小的说话声断断续续地传来,听得并不真切”。为后文情节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四、实例借鉴
偷听风波
09级高一(2)班 盛颖
夜晚,一阵凉风吹进一间开着窗户的漆黑一片的房间,睡意正浓的女孩突然打了个寒战,拉紧被子却依旧全身发冷。她揉揉眼睛,迷迷糊糊地爬下床去关窗,窗户被关得严严实实后,又去了趟卫生间,回房间时经过爸爸妈妈的卧室却听到轻微的声音。她挠了挠头,警惕地看着脚下,自言自语道:“不会有老鼠吧?”「交代事情的缘起。」
她小心翼翼地靠近爸妈卧室的房门,正想叫爸妈抓老鼠,就听见房内的一声叹息:“唉!这孩子……”她心里嘀咕着:“原来爸妈还没睡呢!两人聊天搞得我以为有老鼠呢!真是的。”正当她打着哈欠准备转身回房时,突然又停住了,“咦?刚刚他们似乎在说我来着,等我去偷听一下他们说我什么,呵呵……”她摸着下巴奸笑两声,蹑手蹑脚地跑到房门前,把耳朵贴在房门前仔细听着房内的动静。
尽管是静悄悄的夜晚,但两人小小的说话声断断续续地传来,听得并不真切。“这孩子哪有女孩的样子,天天……活脱脱一个假小子……脾气还很倔……”这温和的女声分明就是妈妈的声音。女孩嘟起嘴,不满地嘟囔着:“哼!居然说我坏话,我得好好听听还会说什么。”她又重新趴在门上把耳朵贴着门继续偷听。「断断续续的语言描写为下面故事的发生埋下伏笔。」
这会儿开口的是爸爸:“都是你宠坏了……不是亲生的……领养的……”女孩惊愕了:亲生?领养?我是领养的?巨大的问号出现在她的脑海里,房间内的对话似乎还在继续,她却无心再听,失魂落魄地回到自己房中,爬上温暖的大床,翻来覆去地不能入睡。
亲生?领养?脑海中充斥的都是这两个词。突然,她快速跑下床,寻找镜子,因为突然想起朋友的一句玩笑:你怎么一点儿都不像叔叔阿姨呢?不会是捡来的吧!找出镜子,呆呆地看着镜中的自己,的确,和爸爸妈妈一点儿都不像。她烦躁地扔下镜子,躺回床上,进行自我安慰:“不会的,肯定是我听错了,再说了,谁规定女儿就一定像爸妈了?爸妈那么疼我,我才不会是捡来的。”她回想起过去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爸爸冒着倾盆大雨给她送伞,妈妈上完夜班后轻手轻脚地来到她床前,温柔地帮她掖好被子……「朋友的话使波澜更推进一层,疑和信的矛盾心理进一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早晨,她的一双明显的熊猫眼把妈妈吓了一跳,「承上文交代结果,又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过渡得好。」
又开始唠叨了:“晚上没睡好吗?上课要打瞌睡的……”她突然大声地打断妈妈:“妈!”妈妈被她吓了一跳,疑惑地看着她:“怎么啦,你?”她摇着头苦笑着说:“没什么啦!”“这孩子!有什么话就说吧!”妈看到她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温柔地笑着,这时爸爸走出来坐在餐桌边,她低头想了想,终于鼓起勇气说:“我昨晚听到你们的说话,那些都是真的吗?”她故意拉长调子,显得很生气,此时她偷偷瞄着爸妈的神色。果然,爸爸皱了皱眉,妈妈有些惊讶地瞪大了眼睛,但立刻又恢复了神色。见此情景,她更加怀疑了。爸爸见她满脸狐疑,便小心翼翼地问:“你听到我们说什么?”“难道是真的?”她试探性地问道,“我好像听你们说什么“亲生”,还有什么“领养”,你们要领养谁吗?”爸妈会心地交换了眼色,似乎舒了一口气,妈妈笑着说:“你觉得我们会领养谁呢?”看到我满脸的焦急,停了停,妈妈又接着说:“我们有你这个捣蛋鬼就够操心了,还要领养一个?你爸是说你,性格既不像他又不像我,不像亲生的,更像领养的,都是被我惯坏了。”小姑娘满脸羞红地看着爸妈,一口气喝完鲜奶,抓起书包一溜烟地跑了。「以细节描写收束全文,既解疑,又表现出自己的羞愧心理。」【点评】
本文记述了因偷听而引发的风波,尽管事情很简单,但作者却写得波澜起伏。
1.叙事条理清晰,结构非常严谨。第一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第二、三、四段记述了偷听的过程,即生波澜,第五段“朋友的话”和“我的矛盾心理”把故事一步步推向纵深,第六段“早晨,她的一双明显的熊猫眼把妈妈吓了一跳”过渡,自然引发妈妈的疑问,由此交代事情的真相,即解疑。文章由“生疑”到“解疑”写出了事情的曲折变化。
2.时断时续的语言描写为后文情节的发展设置了伏笔,使得故事的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同时文中多处心理描写也有力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五、写作训练
1.请以“老师在我心目中”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反映学校生活的记叙文。
要求:运用欲扬先抑法,可先写在某件事情的处理上,学生与老师有分歧,矛盾怎样解决,关键取决于老师。然后再写出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老师在我心目中是令人尊敬的。
2.以“疙瘩是怎样解开的”为题,通过记一件事反映同学或朋友之间的友谊。
要求:运用巧设悬念的技巧,完整地叙述一件事的经过。
3.使我(难忘、气愤、惊讶……)的一件事
要求:运用倒叙的手法构思
4.从课文后面的训练中任选一题作文,至少用到一种兴波澜的写作手法。
六、佳作展示
修车的老大爷
09级高一(2)班 朱淑媛
在我的脑海中时常会浮现出一个笑容可掬的老者形象,他爽朗的笑声总在我耳边回荡。
在离学校不远处的一棵大树下,他支了个修车摊,给大家带来了不少方便。这位老大爷60来岁,身体十分硬朗,黝黑的额头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俨然是个“活包公”。他总是笑嘻嘻的,那朴实的笑容令人难忘。
一次,我在去学校的路上自行车突然爆了胎。我将车推到老大爷的修车摊,“老大爷,我车胎破了,快帮我补补,”我一边停好车一边说,“我还急着上课呢!”老大爷立刻放下手中的活儿,搬了一个小凳子笑呵呵地说:“孩子,你先坐下休息休息,老头子我立刻为你补好!”只见他一把将车子翻了个跟斗,拿起工具一撬,一扳,十分娴熟地将内胎取了出来。天真是太热了,炎炎的烈日在头顶炙烤得我坐立不安。老大爷依旧迅速地修补车胎。额头上挂满了一颗颗豆大的汗珠,他用手臂轻轻揩去挂在睫毛上的汗珠,又专心致志地修补车胎。很快,老大爷就补好了车胎。他将车摆正,用抹布轻轻擦去车上的灰尘,回过头来笑盈盈地说:“孩子,车补好了,快去上课吧!”他把车摆在我面前,脸上挂着笑容。“多少钱啊?”我将手伸进口袋准备拿钱。我四处摸索,“糟糕,忘了带钱!”我这才意识到,“这下该怎么办啊?一定会被骂的,咳,真是糗大了!”老大爷看我慌张的样子关切地问:“孩子,怎么了?”我“刷”的羞红了脸,支支吾吾地说:“我……我忘了……带……带钱。”老大爷把车推到我跟前,笑呵呵地说:“没事,孩子快去上课,可别迟到了!”我听了心里顿时安定下来,一种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老大爷支的这个修车摊给行人带来了不少方便;尽管他收入很微薄,可他却从不贪小利。
我曾经有一张缺了角的10元钱,正愁用不出去,忽然想到老大爷从不看钱,只是笑呵呵地接过就放进口袋。于是我捏着这张钱假装要修车,老大爷像往常一样热情地招呼我,一会儿工夫就修好了。我小心翼翼地将钱折好,用手抓住破角的地方,将钱放在老大爷手中。此时,我心里有些惴惴不安,眼睛紧紧地盯着那张钱,果然,老大爷乐呵呵地把钱放进口袋,拿出一把零钱找给我。我一把夺过钱,骑上车飞奔而去,心里既紧张又开心:“咳,好险啊,总算用出去了!”我正暗暗得意着,忽然,传来几声叫喊:“孩子,等一等,等一等!”我回过头一看,是老大爷在叫我呢!我顿时害怕极了,“不会是他发现了吧?怎么办啊”!我加大力度骑,可是老大爷依旧在后面追着我跑。我无奈停下车,忐忑不安地等待一声训斥。老大爷终于追上了我,他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满头大汗,身上的背心已经湿透了,脸上和蔼的笑容依旧挂着,但我却快窒息了,“接下来将会是怎样的暴风雨呢?”我不安极了,老大爷气喘吁吁地说:“孩子,你跑太快了,我还没找够钱呢!”说着,他把捏在手中的钱递到我手中,转身离去了。我望着他远去的背影,心中波涛翻滚,懊悔、敬仰、自责之情一并涌上心头。此时此刻,那离去的背影是如此的高大啊!
而今,老大爷已不再支摊了,那棵梧桐树更加高大,更加葱郁了,但老人和蔼的身影和那爽朗的笑声已被大树铭记,也深深地刻在我心底。
老大爷,我深深地敬仰您!
【点评】
文章通过两个典型事例刻画了修车老大爷给他人方便及不贪小利特点。在叙事过程中作者运用巧合法和误会法写出了事情的波澜。
1.巧合法。修车忘了带钱本身就有点巧合,再又碰上快要上课,事情巧—时间巧—环境巧—回答巧,作者正是运用巧合法写出了“我”内心的焦急,水到渠成地引出老大爷“给人以方便”的品格。
2.误会法。我用缺角的钱去蒙骗老大爷,正当我暗自得意时,老大爷却在后面不停地喊我、追我,我以为他发现了真相,而他却是为了找足我的零钱,作者通过这一误会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老大爷“不贪小利”的形象更加突出。
3.采用“抑我扬人”的写法,“抑我”时的神态、心理描写形象逼真,把“自我”写得很渺小;“扬人”时语言、动作描写生动传神,“我的心理”和老大爷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反差,这样正反对照,主旨非常鲜明。(邱福贵老师评)
巧 遇
09级高一(1)班 张志远
这是一间简陋的房间。墙上的霉点似乎在诉说着这个家庭的不幸。房间的正中摆着一张老木桌。角落里摆放着鞋架,散乱着几张椅子,这便构成了家具的主体。母亲从厨房里端出两盘菜,放在凹凸不平的老木桌上。“儿子,吃饭。”一个穿着时髦的年轻人哼着歌从卧室里出来,亮丽的色彩与这个客厅格格不入。
还没等母亲坐下,他便说:“妈,学校要交资料费200元。”
“过两天再交不行吗?”
“班主任催着要,就差我一个了。”
“那好吧。”
母亲从口袋里拿出一个破旧的钱包,打开钱包,里面是几张崭新的人民币,母亲拿出五张十元的,一张五十元,一张一百元,母亲将钱给了儿子。
“学习任务重,注意身体。”
“知道,知道,我还有事,先走了。”
“那……”
“呯”,接着便是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不等母亲说完,他就已经走了。
“唉。”
母亲走进厨房,拿出两个干瘪的馒头,将馒头放进口袋,母亲也出去了。
他找到了在公园等候多时的朋友,坐上了一辆的士。车窗外的天空灰暗,阴沉,树被风吹得左右摇摆,似乎想阻止他们的旅程。到了,他们一行人兴高采烈地走进了“麦当劳”。一走进麦当劳,一个熟悉的身影跃入了他的眼帘,他开始有些心慌,此时他们找到了一个靠窗的位置。正值中午,店内的生意很好,来的人大都是父母与孩子,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许久不曾有的微笑。店内凉嗖嗖的,开着冷气。一行人坐下后便开始点餐:“服务员,点餐。”“请您稍等一下。”一个熟悉的声音钻进了他的耳朵。走过来的居然是他的母亲。他的心跳开始加速,整个大厅的空气似乎都凝固了,他的呼吸开始变得困难,他想马上离开,但他的身体却早已不受他的控制,他僵硬地坐在位子上。“您好,请问要点什么?”母亲就站在他的身边,他本能地低下了头,光滑的桌面上,映着母亲的脸,那样熟悉,那样陌生,忽然间他发现母亲似乎正注视着他,就像小时候一样,露出了笑容。
“好了,就这么些了。”
“好的,请您稍等。”
“王明,王明,”旁边的朋友推了推他,“你怎么心不在焉的,你怎么流了这么多汗?”
“啊!干什么?”
“你怎么心不在焉的?”
“哦,可能是太冷了。”
“太冷了?太冷你还流这么多汗。”
“这个……”
“算了,还是不问你了。你们说,刚刚那个服务员是不是太老了,跟个扫地大妈似的。”
“嗯,深有同感。”
“你们别乱说”,他突然间对着旁边的朋友吼了起来,整个大厅静了下来。
“你今天吃错药了吧?神经病。”
“不要你管,我警告你不要乱说。”说着他便跑了出去。
午夜时分,他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路灯投下淡淡的灯光,不知不觉已经走到家了,一抬头,家里的灯还亮着,他怀着忐忑的心情走上了阶梯。到家了,打开门,厨房灯还亮着,他走到厨房,一阵诱人的香味如潮水般涌向了他,“好饿啊”,他才发现自己从中午到现在还没吃饭。“饿了吧!”母亲这时端了两盘菜出来。“妈,你……”他这时竟说不出话了。“儿子,那个,对不起啊,本想走远点不会被你撞见,没想到还是被你看到,让你在同学面前丢脸了。”原来母亲早已发现了他。“咚”,他跪下了,“妈,对不起,我知道错了!”“傻孩子,快起来,妈让你受累了,妈怎么会怪你呢?快吃饭吧。”
和着泪水,他吃下了那顿充满理解和母爱的晚饭。从此他找回了从前的快乐,尽管有些苦涩,却有一种幸福满满的味道。
【点评】
本文是一篇续写,行文过程中恰到好处地突出了“巧”。文章多处设置伏笔,使得故事情节的发展环环相扣,凸显了母亲的理解、宽容,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1.开篇的环境描写凸显了家境的贫寒,与主人公入时的穿着形成鲜明的反差,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2.去“麦当劳”路上的景物描写衬托了人物压抑的心情,尤其是发现母亲后细致逼真的心理描写及对话描写为主人公性格的转变作铺垫。主人公不敢正视母亲,通过桌面的映照描写母亲的神情,为后文写母亲的理解和宽容作铺垫。
3.结尾将主人公和母亲两条线合二为一,通过主人公和母亲的对话完成了主人公性格的转变,也凸显了母亲的理解和宽容,歌颂了母爱的伟大。尤其是“下跪”这一细节的安排能触动人的心灵。
良心的挑战
09级高一(2)班 吴思颖
辛瑞揉了揉已布满血丝的双眼,喝下了最后一杯浓郁的咖啡,便开始起身收拾办公桌上凌乱的文件,看看表,已经过了午夜了。
夜晚的街道稍稍带点寒意,辛瑞把他宽大的西装外套捂紧了些,加快了步伐朝家的方向走去。
这几天他太累了,公司正在筹划一个新项目的设计方案,压在他身上的文件自然而然地多了起来,连着忙了几个通宵的他已疲惫不堪,可屋漏偏逢连夜雨,前不久,他的妻子竟被检查出急性恶性肿瘤,光是住院费用就已经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了。这对于一个中层工薪族来说已经负担不起了。
这双重的压力让他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他清楚地知道他是这个家的支柱,谁都可以倒下唯独他不能。他拼命忍着自己快要崩溃的情绪,擦了擦自己干涩的眼角。
回家后,他并没有开灯,而是径直走到阳台,摸索着点了一支烟,望着眼前这个灯红酒绿的城市,慢慢地吐出一缕缕的烟雾。
手机的突然震动让他感到有些意外,他翻开手机一看,那条匿名的短信让他的心不由地一紧:
“亲爱的辛瑞先生,我知道最近你的情况不尽如人意,我们来做个交易,我愿意支付五十万美元给你任意支配,但条件是我必须拿到贵公司的设计成稿,如果你感兴趣的话,我等你回信。”
他看那条短信看了很久,那微弱的背影光投射在他脸上,显得有些诡异,他的脸隐没在夜的墨黑里,看不清他的表情。病床上的妻子和那精密的设计稿不停地交叠在脑海里,重复地出现,终于,他按下了发送键……
这天,辛瑞像往常一样留在公司加晚班,他泡了一杯香浓的卡布其诺,翻着叠在他面前的文件夹,他想集中精神却怎么也看不下去,而是时不时地抬头看向经理的办公室,然后不停地喝着咖啡来缓解心里那一丝丝不安。
时针和分针渐渐相会在“十二”的那个位置,偌大的公司里只剩下辛瑞一个人,他慢慢站起来,轻步地朝经理的办公室走去,每走一步,他的心就如密集的战鼓,“咚咚咚”地响个不停。
窗外夜色正浓,没有星光,那可怜的月牙被隐没在夜空里,时隐时现,一片朦胧。
辛瑞蹑手蹑脚地来到办公室门前,轻轻一推,门就那么轻易地被打开了。“没锁?”辛瑞心里咯噔一下,难道经理忘记上锁吗?事情似乎比预想的要顺利很多。辛瑞踮着脚尖小心地翻找着文件。夜静得可怕,辛瑞的心已经被吊到嗓子眼了,他警惕地看了看四周,准备把那封得严严实实的文件夹藏进自己的衣服里,他紧张得不敢呼吸,生怕惊醒了什么东西,他快速地退了出来,急忙朝公司大门跑去。一种紧迫、不安的节奏充斥着他的心房,“咚咚咚”地跳得让他慌张得面红耳赤。
他逃到一个安静的地方,拿出手机开始发短信:“我拿到了。”发出去之后,他的手竟不受控制地发起抖来,手心不断地在冒冷汗,妻子和设计稿不停地在他脑海中交替着。
“很好,现在把它放进××公园的槐树洞里,速度快点。”
接到指令后,他裹紧了衣裳,朝约定的方向走去,一路上他都一直看着自己的脚尖,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什么。
他来到那棵粗壮的槐树前,从口袋里摸出什么东西,装进那文件夹,放了进去……
蓦地,月亮渐渐地清晰明亮起来,那月光透过婆娑树影洒下来,槐树前一片明朗的白。
第二天,辛瑞一到公司就感到气氛有些不对头,他的同事一边打量着他,一边不停地窃窃私语,令他浑身不自在,当他走到自己的办公桌前时,眼前的景象让他开始不知所措——他的办公桌上空荡荡的,像被洗劫了一般,什么都没有了。
这时,经理从办公室出来对辛瑞做了个手势让他跟进来,辛瑞心里猛地一惊:“不会吧,难道昨晚……”顾不上多想,辛瑞已来到经理面前,经理对他微微一笑:“由于工作的缘故我会被调去外地,所以以后这个办公室就是你的了。”
辛瑞吃惊地张大了嘴巴:“可是,可是,为什么是我?”
“因为这个。”经理递过来一个文件夹,辛瑞接过来打开翻出里面的东西,然后对着经理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是的,那是他昨晚放进槐树洞的文件夹,只是里面并没有什么设计成稿,只有一张字条——对不起,我认为我的人格比那五十万美元更值钱。
【点评】
本文主要是通过人物心理的矛盾斗争展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多样,写出了事情的曲折变化,赞美了人格无价。
1.开篇交代辛瑞尽管“筹划新项目的设计方案”很累、“妻子生病急需用钱”处境艰难却毫无怨言,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必要的铺垫,使情节的发展不至于突兀。
2.把人物活动放在什么都看不清的黑暗中进行,尤其是接到短信后的心理矛盾和心理斗争让人无从知晓,这个悬念设置得很好。
3.到经理办公室偷文件过程中紧张的心理描写是人物性格转变的关键,充分体现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变化性。正因为“怕”所以紧张,正因为“紧张”才会权衡,在“利”与“良心”之间作出选择,这一变化过程紧扣“良心的挑战”,人物性格也由模糊逐渐清晰。“藏的只是文件夹”这一细节为出人意料的结局埋下伏笔。
4.结尾水到渠成的解悬尽管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突出了人格的无价。
七、高考作文真题回放
1.2008年辽宁卷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杂志刊登了一份关于青少年价值观的调查报告,其中一些数据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例如对“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表示难以评价的为27.2%,对“在公共汽车上不让座”表示难以评价的为22.8%,对“过马路闯红灯”表示难以评价的为15.2%,对“竞争可以不择手段”表示难以评价的为18.6%,对“诚实意味着吃亏”表示难以评价的为33.8%。有人认为,这些数据显示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对社会公德及个人品德的价值判断模糊甚至错误。有人认为,从这些数据可以推断出多数青少年思想仍然很健康、很阳光。有人认为,“难以评价”就是因为不想简单地赞同或反对,恰好表现出当代青少年思想的多元化、个性化。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考题解读
构思本题时,要仔细阅读材料,抓住材料的表达重心,在重心的指导下分清命题思考的基本方向。初读后不难发现本材料的重心是一则关于“青少年价值观”的调查报告,其要揭示的是“青少年价值观与社会公德”的问题。按照这个思路,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去构思立意:一是从青少年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的角度。针对“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在公共汽车上不让座”“过马路闯红灯”“竞争可以不择手段”“诚实意味着吃亏”等问题,可以得出如下立意:请注意你的行为(从细节着眼,如不要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闯红灯等);切莫“闯红灯”(由生活中的交通规则,想到人生中的许多闯红灯现象,如违反校规、触犯法律等);竞争要有序;诚实的财富等。二是从“有人认为”的角度。三个“有人认为”为我们构思本文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第一个“有人认为”——这些数据显示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对社会公德及个人品德的价值判断模糊甚至错误,可以有如下立意:社会公德与个人品德之间的关系;个人品德的价值判断不能模糊;公德是社会的基础等等。第二个“有人认为”———从这些数据可以推断出多数青少年思想仍然很健康、很阳光,可以有如下立意:健康阳光的一代;因为我们阳光,所以没有黑暗等等。第三个“有人认为”——“难以评价”就是因为不想简单地赞同或反对,恰好表现出当代青少年思想的多元化、个性化,可以有如下立意:多元化与个性化;个性化的利与弊等等。
关于文体,本材料适合写成议论文,最好是采取正反对比或层层推进的论证结构,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当然,也可以写成记叙文,关键是要“以小见大”。参考拟题:①公德是一种养分;②道德是民族的根;③在公德的天空中放飞你的风筝;④你的地盘真的你做主吗;⑤诚实的价值。
3.考场优秀作文

商场门口,挤满了拎着大包小包的行人,他们不约而同地伸着脖子,朝着车站的方向望去,焦急地等着公交车的到来。
“来了!来了!”所有的人都做好了冲刺的准备,像是拿着枪准备着一场即将开始的战争一样。车还没有停稳,车门前就拥满了人,用“水泄不通”来形容绝对不夸张。车门一开,人们蜂拥而“跳”,有包的把包扔到了空位子上,自己上来后就理所当然地坐下了,后挤进来的就垂头丧气地站着,嘟囔着说:“真倒霉!”坐着的人似乎刚刚打了一场胜仗,喜滋滋地品尝着自己得来的“战利品”。此刻,我是和那些倒霉的人站在一起的,也是个倒霉者。车终于开动了,我环视着周围的人,有打扮帅气的小伙,有美丽大方的姑娘,其间有一位淑女般的小姐,这个人让我看上去,有种暖暖的亲切感。也有年纪大一些的人,奇怪?怎么站着的都是年纪大一点儿的?也许年轻人冲劲足,挤得快吧?
车长是位上了年纪的大娘(我坐的是开往农村的车,这些车主一般都用自己的家人来帮助卖票收钱),她缓缓地向车后走来……“起一下票!起一下票!”她对着一个青年人喊,这个青年人倒披着衣服,背上有两块很明显的疤,看得出来是刚结下的,很大很红。他竟瞪着眼睛吼着:“你别碰我,滚远点!”车长表情僵硬,没说话,走了。前方快到一个村子了,车长喊着:“XX有没有下车的?”“有!”只听一位女士的声音,我没有看她,只盯着刚刚骂人的男子,心中充满疑惑。到XX,车停了,没有人下车。车长喊:“不是有人要下车吗?”“不下,你还喊什么呀!”“告诉你是前面的,你耳聋啊?”车长再一次无语。这几句话,使我的目光落在了那个让我感觉亲切的人身上,她的出言不逊让我大为震惊!
“唉——”站在我身旁的一位大爷发出了这样长长的叹息。
曾经,华丽的衣服、怪异的着装让我羡慕不已,吸引众人的眼球,可当他们开口说话时,任何美丽的装饰与点缀都已黯然失色。因为它们没有遇到合适的主人。事物的好与坏决定于拥有者的品行与道德,伟人手中的一根草都是不凡的,因为它在伟人的手里,而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是因为他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草是不平凡的。
老人的叹息击碎了那些装饰,击碎了那些美丽的皮囊,更让我们看到了面具下的人。
……不知多长时间……
××村,“大爷,您先上吧,我帮您拎包。”一个年轻人说,老人笑了。
“车长,我买一张票。”一个年轻人说。车长笑了。
“请在前面停一下,谢谢!”一个年轻人下车,对着车长笑了。
【点评】
本文有曲折有致的行文思路:考生写自己一次乘坐公交车的经历,写耳闻目睹的一些青年乘车的不文明行为,能够用一些情节曲折法,如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刻画了青年女子的形象。选材比较典型,一个青年男子,一个青年女子,他们的基本道德素质代表了一类青年的基本道德素质,具有张力。
附:训练参考答案:
一、《人间大爱》参考答案:
1.外貌差异 脑中疑虑
抓阄 母亲:泪水惊慌 我:犹豫狠狠
离家 母亲:病重捎信 我:冷答不屑
2.(1)设置悬念,引人入胜;(2)伏笔照应,环环相扣。
二、《巧遇》训练参考答案
那姑娘没有理睬他,也不接项链,径直走到老人跟前,掏出手绢给老人擦身上的泥水:“爸,摔坏了吗?来,我扶您走。”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0人回答

最近访客

来自- 保留地址
天空便利贴:
到底了,觉得文章不错的,可以给作者评论或者打赏,这是创作者向前的动力。可以向上滑,或者转到相关热帖。使用过程中如有好的意见或建议,欢迎联系页面qq客服。天空论坛因你更精彩。
回复

手机扫码浏览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主题推荐

    暂无主题推荐
来自- 保留地址
点评回复 来自- 保留地址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保留地址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天空论坛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论坛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论坛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QQ|手机版|我们的天空 ( 苏ICP备18048761号 ) |苏公网安备3206820200021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6-2 07:44 , Processed in 0.268556 second(s), 5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