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消息传出后,在欢喜的同时很多人也指出了屠呦呦是“三无”科学家,没有博士头衔、没有留学背景、没有院士头衔。之后又有一些信息被挖掘出来,屠呦呦曾4次申报院士,都以失败告终。
前几日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新一批的院士增选名单又发布了,有好事者翻看了名单,发现仍然没有屠呦呦的名字。于是网络上又出现了一点声音。
屠呦呦没有出现在院士名单里很正常,因为她根本没有申报这一批的院士增选。连申报都没有,自然不可能当选为院士。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院士评选方案,经常拿来和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进行的对比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它的院士评选就是“个人申请无效”,有科学家被选为院士后才知道原来自己被提名了。中国的院士章程中虽然也写着“不受理本人申请”院士候选人,但实际上每一次院士增选时,个人、团队、所在单位、甚至当地政府部门都要跑前跑后,动用种种手段和资源争取成为院士。
院士只是一个荣誉头衔,不应该与行政级别挂钩,不应该与资源、利益挂钩。那些用尽浑身解数要把单位里的一个人推到院士位置上的,有多少是看中了院士头衔能够为院系、研究所、整个高校带来的资源和利益?
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全世界对她的肯定,在那之前屠呦呦还曾获得另一项世界大奖——拉斯克奖,这些都可以称得上是最有价值的学术荣誉。近些年来屠呦呦没再申报院士,至于为什么不再申报院士,我们不得而知,也没必要进行各种猜测,毕竟申报还是不申报那是人家的自由。
其实看看今天的屠呦呦,她不去申报院士从一定角度上讲才是给了院士头衔真正的定位。既然院士头衔只是对科学家工作的认可,是给科学家的荣誉,诺贝尔奖能够更好地发挥这样的作用,连诺贝尔奖都拿到了,就没必要费心费力去争取一个院士头衔让自己的工作再次获得认可了。屠呦呦不去申报院士,我认为她做的非常好,这能够让院士头衔回归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