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电影之家 2018-12-02 08:23:37
看过影片《无问西东》的观众应该还记得这样一个场景。
远处突然传来急促的空袭警报,还在教室里上课的学生们急忙拿着书本四处逃散。
有时为了方便,大伙干脆就在外面上课,天空的炮火声和老师的讲课声混杂在一起。
一个可能听过却比较陌生的名字进入大家的视野: 西南联大。
之所以陌生是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上只存在了八年多的时间。
而出现在这部为清华献礼的电影里,不仅仅由于它是清华大学历史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很多人说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今天,借着这部刚刚推出的纪录片,我们终于有机会好好地走进这所极具传奇色彩的大学校园。
《西南联大》
1937年8月28日。
一封来自国民政府教育部的文件让这一天成为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特别日子。
北大校长蒋梦麟、清华校长梅贻琦、南开校长张伯苓,几乎同时接到了公函。
公函要求:三校南迁长沙,联合组建长沙临时大学。
起因源于一个多月前刚刚爆发的“七七事变”,梅贻琦接信后,立即赴长沙进行筹备工作。
3个多月后,南京陷落,武汉告急,刚刚在长沙安稳下来的课桌再一次面临危机。
经蒋梦麟亲自请示蒋介石,长沙临时大学再次决定搬往昆明。
长征路上的西南联大师生
联大长征
前往昆明的路线主要有三条。
一路沿粤汉铁路至广州、香港,乘船至越南海防,转滇越铁路到昆明。 一路沿湘桂公路经桂林、柳州至南宁,再经越南转滇越铁路到昆明。
妇女儿童和一些身体孱弱同学优先这两条路线。
最后一路由体检合格的210名男生、11名教师以及4名军事教官及队医组成“湘黔滇旅行团”,选择了完全徒步横跨湘黔滇三省进入昆明。
路上经过的大多是偏僻小镇,师生数量太多,有时就只能住在牛棚羊圈里。
让人没想到的是,这次长达3000多里的“旅行”竟意外变成了中国教育史上最伟大的长征。
随行的闻一多临走前叫醒两个儿子,掉着眼泪说:“我走了,将来,云南见吧。”
他称从小在城市长大,之后出国留学的自己是“假洋鬼子”,和中国农村一直是隔绝的,这次的长征反而让他看到了真正的中国。
1938年4月28日,联大长征队伍顺利抵达昆明。
六天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正式成立。
校训:刚毅坚卓。
人到了,学校也有了,问题却接踵而来。
先是住。
学校刚刚成立,还没有校舍,当时的校长梅贻琦特地请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亲自设计。
第一个方案很快就设计完成,却立马被否决了,因为学校当时的经费主要用来买图书和教学设备了,剩余不多,梁思成重新修改。
第二稿,高楼变矮,不成。
第三稿,矮楼变成平房,不成。
第三稿,砖墙变成土墙,还是不成...
当时的联大建设长黄钰生无奈地说:“除了图书馆屋顶可以使用青瓦,教室、实验室可以使用铁皮之外,其他建筑的屋顶一律覆盖茅草,砖头木料再减一半,麻烦您再作一次调整。”
面对如此“难缠”的甲方,梁思成忍无可忍:“茅草房?每个农民都会盖,要我梁思成干什么?”
骂归骂,最后还是有了我们在《无问西东》里看到的茅草铁皮顶教室。
一下起雨来,头顶上便传来“咚咚咚”打鼓一般的巨响。
梁思成、林徽因设计的西南联大校舍
学生宿舍也很艰苦,一间茅草棚,上、下通铺住四十人。
因为穷困,几乎没有功夫吃喝玩乐,只好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习。
当时学校的学习氛围以自由为主,上不上课,上什么课,去哪里上课都没有强制的规定。
因为学习环境差,当时很多同学喜欢去当地的茶馆学习,一杯茶从早泡到晚,书也就从天亮读到了天黑。
不单单是埋头读书,同学之间也常常互相高谈阔论。 据何兆武老先生回忆,就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听见当时物理系的两位才子在吹牛。
一人问:“爱因斯坦最近又发表了一篇文章,你看了没有?”
另一人答:“看到了。”
那人又问:“以为如何?”
另一人把手一摆,很不屑地说道:“毫无originality(创新),是老糊涂了吧。”
后来我们知道这两人都成为了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
问的是黄昆,答的叫杨振宁。
除了住,吃也是个大问题。
抗战之前,当时的教授工资最高一个月四百多块钱(当时北京普通一家人一个月的生活费差不多十几块钱)。
可是到了战后,由于战乱以及通货膨胀各种原因,吃饭成了大伙的最大问题。
物理系教授吴大猷为了给妻子治病,每天化装成乞丐,到菜市场捡剩骨头为妻子熬汤。
朱自清上街被乞丐追着乞讨,只因说了一句:“我是教授”,乞丐便立马就不纠缠了,因为大家都知道:
“教授教授,越教越瘦。”
当时学校食堂做饭用的是陈米,学生戏称之为“八宝饭”。 八宝者何?
曰:谷、糠、秕、稗、石、砂、鼠屎及霉味也。
西南联大上课的学生
《西南联大》由徐蓓导演,一共5集,分别为《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
分别从西南联大的建校、精神、历史、传承各个角度展现和解读了这所大学所具有的永恒魅力和精神力量。
纪录片历时两年拍摄,共采访了近50位西南联大学子(其中最年轻的也已经90岁高龄),收集到众多珍贵的影像、书信和日记。
片中大多数的旁白都是直接由一些著名校友的文章片段组合而成,那些都算得上是真正第一手的回忆资料。
看完纪录片的那一刻,你会觉得这一切都是那么的不真实。
它太美好了,就像是一个梦,有甜蜜,也有苦涩,最终是圆满的大结局。
物质资源的匮乏,国破家亡的悲愤,一心学习的期待,名字说不完的大师,成就数不清的学生。
仿佛就像是剧本里精心编排的故事。
可它就这样真真切切的发生了,而且发生在整个国家最危难的时候。
被炸毁的校舍
尽管只有短短的八年,却承载过中国教育以及文人无限的梦想。
西南联大,你很难说它只是一个简单的大学。 中国文人自由精神的堡垒,中华民族崛起的希望,都不过分。
在写文章之前,我想过如何如何介绍一个个鼎鼎大名的大师,也想过仔细罗列西南联大惊人的成就,比如出了多少诺贝尔奖得主、多少院士、多少著作。
直到我看到张起钧在《西南联大纪要》里的一句话: 若只谈上课讲学,那实在不能算是了解西南联大。 便只能作罢,最后只是列举了几件趣事希望让大家对印象里比较枯燥的纪录片产生一点兴趣。
西南联大文学系全体师生合影。 二排左起:浦江清,朱自清,冯友兰,闻一多,唐兰,游国恩,罗庸,许骏斋,余冠英,王力,沈从文
无论是陈寅恪、胡适、华罗庚、沈从文这样的学术泰斗,还是邓稼先、杨振宁、李政道这些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但在大师星布,浩篇充栋的西南联大,他们都只是一群普普通通的老师和学生。 真正动人的是他们不断追求知识的身影。
在西南联大的校歌里有这样一句话: 中兴业,需人杰。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对他们而言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都已经逐渐变成了历史。
我们开始不断地缅怀,却不应该只是通过一个个简单的奖杯和名字。
只有亲自走进去,看一看、听一听、读一读。
方才知道真正的传奇到底是什么样子。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0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