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写作指导:例解古典诗词的互文手法,妙趣横生流水对 女博士讲诗词 2019-04-29 12:35:38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这类句子比较特殊,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理解时,要瞻前顾后,不能偏向哪一方,也不能把它割裂开来理解。只有如此,才能正确、完整,全面的掌握这类句子的真正意思。概括起来,互文一般有四种类型(常见的有两种)。
1、单句互文 所谓单句互文,即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相互交错、渗透、补充。例如: (1)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如将此句译作:“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那就大错特错了,怎么也讲不通意思。 (2)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从字面上看,“秦时明月汉时关”是“秦时明月照耀着汉时关塞”的意思。但不能理解成“月亮还是秦时的月亮,边关还是汉朝的边关”,而应译作: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句中的“秦”、“汉”、“关”、“月”四字是交错使用的。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即“明月依旧,关塞依旧,却物是人非”。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悲惨。 2、对句互文 对句互文就是对(下)句中含有(上)句已经出现的词,出(上)句里含有对(下) 句将要出现的词,对句出句的意义相互补充说明。例如现行教材里的: (1)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 这也是一个互文句,完整的句子是“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这一句写出了木兰从军十二年(古文中,数字一般为虚数,所以不一定是十二年)后凯旋时看到旧物的那种久违重见时的喜悦与激动。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这两句亦为互文,当窗亮敞,对镜顾影是理云鬓,帖花黄的共同条件,意指“当窗、对镜理云鬓帖花黄”。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按字面的解释是“将军经历千百次的战斗而后战死沙场,壮士从军十年凯旋归来。”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疑惑,为什么死去的都是将军,而归来的都是壮士呢?事实上,“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是互相渗透,互相说明,在意义上是合指兼顾的。这句话的正确的翻译是:“将士(将军战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 (4)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诗中“惊”、“鸣”互文,正确的翻译应为“(半夜里)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鹊,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鸟叫声和蝉鸣声。”这样理解,词的意境才更显丰富幽美。 (5)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两句中“将军角弓”和“都护铁衣”为互文,应理解为“将军和都护(这里代指全体人)的角弓都(僵硬)无法张开,铁甲冷得无法穿上。”才更合理。 3、隔句互文 隔句互文,是指两句互文之间,有其它句子相隔的互文句式。分析理解时和“对句互文” 的思路步骤一样。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王勃《滕王阁序》 这里的“十旬休假”和“千里逢迎”是隔句,“胜友如云”和“高朋满座”是互文。“胜 友”“高朋”“如云”“满座”相互交错,补充说明。应解释为:“胜友如云,胜友满座;高朋满座,高朋如云。”
4、排句互文 排句互文,是说这种互文的句子在两句以上,而且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完整意思。如《木兰辞》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就是排句互文。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妙趣横生流水对
流水对:是指对联在意义上就像行云流水一样,上流下接,不能截断。
因此,在形式上虽然分成两句,但意思却互相连贯。换句话说就是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说,上下紧密结合,互为关联不可分割,如果去掉上句或下句意义就不完整了。
如杜甫:
1、忽闻哀痛诏,又下圣明朝。
2、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有些流水对用连词串接,或根本是一句话分两半说。
例如: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2、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骆宾王)
很多流水对上下句分别是两个连贯的动作。
例如:
1、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
2、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孟浩然)
典型的流水对上下句一般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我们举例说明:
1、连贯关系
连贯关系也叫“顺承关系”。上下联依据时间的先后顺序或者意义的承接关系结构。
例如兰州河神庙的一副对联:
曾经沧海千重浪,
又上黄河一道桥。
连贯关系构成的对联,特征是上联所述之事在先,下联所述之事在后;上联是起始,下联是继续;上联是已经过去,下联是正在进行。
连贯关系构成的对联,常给人以行云流水、酣畅淋漓、文韵舒展、一气呵成的感觉,可以增加对联的语势和节奏。所以,这种逻辑关系在对联创造中应用较多。
2、递进关系
递进关系的表现是,下联是上联在范围上或程度上更进一步,或由大而小,或由小而大;或由表而里,或由里而表,逐层叙述,层层深入,淋漓尽致地叙述某一事物,或者阐发某一思想
例如:章乃器挽鲁迅先生的对联:
一生不曾屈服,
临死还要斗争。
3、条件关系
(1)出句提出条件,对句说出结果。
例如:苏振民赠李必才联:
必须经得千般冷;
才可炼得一段香。
(2)上联说结果,下联则说行动。
例如:
欲知千古事;
须读五车书。
4、假设关系
上联提出一种假定的设想,下联肯定推论的结果,形成“假若怎么样,那就怎么样”,“如果怎么样,便会怎么样”这样一种结构形式。
例如:
若能杯水如名淡,
应信村茶比酒香。
假设关系联,一般含意深长,耐人寻味。但是,如果不细心推敲,常常不易对得工整 。
5、转折关系
下联所列举的事体或者所包含的意义,朝着与上联的事体、意义相对或者相反的方向发展,从语言逻辑上讲,叫转折关系。
例如:
已过半程临古渡,
忽生一念转长安。
从联的意义上看,上下联的意思是转折的,相对的、相反的。依据转折关系结构而成的对联,对比鲜明,波澜起伏较大, 无论从内容的表达上,还是从艺术效果上看,都相当的好 。
6、选择关系
选择关系,其句法构成形式是“要么这样,要么那样”,“或者是这,或者是那”,“宁可如此,也不如彼”等,经过比较,决定取舍。
例如:
但愿人皆健,
何妨我独贫。
依据选择的逻辑关系结构的对联,一般来说,笔调清朗,语气肯定,倾向鲜明,主题清楚。
7、因果关系
例如:
春种千颗籽;
秋收万担粮。
上联与下联的关系,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或者理由和结论的关系。依据因果关系来创作的对联,可以是上联讲原因或理由,下联讲结果和结论;也可以采取“倒装”方式,上联说结果或结论,下联说原因和理由。
例如: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多故人。
这是雁门关的一副集句对联。上联说的是结论,下联说的是理由。如果不倒装,这副对联的意思应该是,因为西出阳关之后还有许多故交旧友,所以,不必忧虑此行前去碰不到深知自己的人。依据因果关系创作的对联,一般来说,层次分明,说理性强,在流水对联作品中也很多见。
8、目的关系
目的关系的对联总是半联表行为,半联表目的,意思是为某种目的而有某种行为,或进行某种行为以便达到某种目的。这就自然形成了上半联表目的,下半联表行为:
例如:
欲呼樵子说山事;
便携春茶到竹林。
或者倒过来上半联表行为,下半联表目的;
例如:
劝君更进一杯酒;
与尔同消万古愁。
同一上联,可以有不同的思路,对出不同逻辑关系的下联。
流水对最受人欣赏,艺术性较高。一首诗里面有了一联流水对,就显得灵动了许多。
关于流水对,有这样一些说法:
“古人律诗中之流水对,常为难得之佳联,即因其一气呵成,畅而不隔,如行云流水,妙韵天成也。”“流水对使一首诗结构紧凑,如果是用在担当著拓转诗意的重任的颈联,常可使整首诗意像流动,习习欲飞。”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法微三》:
严羽卿以 刘眘虚“沧浪千万里,日夜一孤舟”为十字格,
刘长卿:“江客不堪频北望,塞鸿何事又南飞”为十四字格。谓两句只一意也,盖流水对耳。”
清沉德潜《说诗晬语》卷上:“五言律中联以虚实对、流水对为上。”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1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