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天空语文 如皋  九华 作文  教学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使用微信账号登录

最近看过此主题的会员

天空新人

小燕子

李白202091

蓝兰的花朵

嘿嘿嘿

joycy

颂颂.g

酷土土土

用户已注销

Jeremy

ʚ贴贴ɞ

果子黑

H·princess

李苏楠

方大金

依灵灵灵.

金川兰

lulululu

lisunan18795762

清风拂过

楠大人

王悦

朴弟

赵珺琦

王佳慧

八5霍程

查看: 457|回复: 0
收起左侧

[综合技巧] 深度 | 好作文是这样修改出来的:故事、结构、语言3大修...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来自- 保留地址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137 名

发帖:NO. 166 名

在线:NO. 152 名

真成亲 发表于 2019-6-18 10:3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保留地址
天空便利贴:这里是语文的天堂,也是文学的乐园。如有原创或喜欢的文章,可推荐发表,供坛友欣赏提高。您的热情和才华是天空论坛最大的财富。
来自- 保留地址

加入天空更多精彩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x
深度 | 好作文是这样修改出来的:故事、结构、语言3大修改利器 原创 语文来了 2019-06-13 23:09:41
文 陆九奇
修改文章不仅是一个好习惯,更是一种能力!

大部分人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修改文章比写文章本身,有时更加重要!正所谓“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那么好文章是如何修改出来的呢?我们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一、关于修改的故事
好文章的修改而来,这样的观点自古皆然,中外都是如此。这里先说几个故事给大家,我想这样关于修改的故事,肯定可以激发同学们去修改自己的作文,同时这样的故事也可以作为我们写作的素材积累。
1.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前往京城。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想用“推”字来替换“敲”字,反复思考定不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咏,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姿势。行人看到贾岛这个样子都很惊讶。据说,这样痴迷于推敲这两个字的贾岛,不小心走进了一个地方长官的仪仗队中,这个地方长官很有名,叫做韩愈。还在不停地做推推敲敲的手势。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的左右侍从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于是两人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议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有好几天。
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相当有名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起初写文章也不好,后来看到唐代杰出的散文家韩愈写的文章,原稿改得一塌糊涂,才恍然大悟。从此他写文章就特别注意修改,每写一篇都要修改许多遍。他常把稿子贴在墙壁上反复的看,逐句修改。有时候原稿被改得一字不留,直到实在没有改的,才拿给别人看。他的著名散文《醉翁亭记》原稿当中第一句有数十字,经再三修改,只剩下“环滁皆山也”五个字。非常精练。
这是古代的故事,到了近代中国,像鲁迅这样伟大的作家,是不是突破了这点,不需要修改就能写出好文章?不是的。鲁迅认为修改文章必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他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先生生前写的最后一篇文章叫做《因太炎先生想起的二三事》,这篇文章写过后没几天,先生就去世了。当时他生命垂危仍奋笔写作、坚持修改。在这篇文稿上,修改的笔迹有63处,其中删改38处,增加25处。
文学大师如鲁迅的文章,也是修改出来的

老舍先生的剧本,仅我知道的《龙须沟》就修改了十几遍,总的修改字数达到了五六十万字之多。在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茶馆·龙须沟》当中,龙须沟的篇幅从87-171页,不过94页的样子,并且剧本都是对话。不过四五万字的规模,但老舍改了许多遍,最终的龙须沟和最早的版本,完全不是一个概念。而在此后的剧本《春华秋实》当中,老舍改了12遍的稿子,光尾声就改了6遍。每一次都是从头写起,现存遗稿的文字量有五六十万之多。这是陈徒手先生在《人有病天知否》一书当中披露的。
几年前作家迟子建出版了新书,叫做《群山之巅》。作者在后记当中说:在出版之前,最后一个读它的是李小林老师。她既是我尊敬的编辑家,又是一位能够交心的朋友,她的艺术感觉一直那么敏锐。她在读完作品后,与我有过电话长谈。她欣赏它,但针对其中一章,提出了非常有见地的意见。这样我综合编辑们的意见,在十月又改了一稿,在落叶声中,终于将它定稿了。
茅奖作家迟子建,好作品是反复修改出来的

有同学会疑问:是不是我们中国作家有点笨,反复修改才行,要是这样看的话,外国的作家就更笨了。国外有一作家,每部作品都要经过反反复复地修改。他写的《破坏地狱和建设地狱》一文,手稿共有400多页,上面涂满了修改的笔迹,最后发表时只有20页。而他的小说《为克莱塞尔乐章而作》,手稿有800多页,发表时仅有5页。长篇小说《安娜.卡列琳娜》时,仅开头就改了12次,最后才定稿为:“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他在日记中曾这样写道:“写作真是件艰难的工作,我不偷懒,可是整整一天,只改了五页,而这还需要再修改。”没错,这个作家叫做列夫托尔斯泰,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托尔斯泰

法国作家莫伯桑,在初学写作时,曾带着一篇新写的短篇小说去向他的老师——法国大作家福楼拜请教,他在福楼拜的书桌上看到一厚沓十行字的稿纸,上边只有第一行写有铅笔字,其余九行都是空白的,他感到很吃惊,便问:“您这样写不是太浪费稿纸了吗?”福楼拜笑道:“亲爱的,我一直有这样的习惯:一张稿纸只写第一行,而其余九行是为了修改用的。”莫伯桑感到很震惊,赶紧辞别老师,回家改作文去了。我估计连自己的小说都没敢拿出来给人看。
修改是自古以来、中外作家共同的选择。所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修改自己的作文?
说一个典型案例。
一个六年级学生,写的是运河边上不久前来的一个小孩,渴望和作者一起玩耍的故事。小男孩看起来脏兮兮的,似乎也没有上学,似乎也没钱上学,最终作者和他一块踢球,在道别的时候,小孩赠送作者一个婴儿才玩的玩具,体现出这个小孩在贫苦家庭中生活、渴望友谊,内心善良。原文大意如下:
①我曾经看过这样的一个孩子。
②我和运河小孩是这样认识的,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
③我们玩的是踢球的游戏……在和他奶奶交谈的过程中,我发现他是一个热爱读书的孩子。
④我发现天已经暗了,我跟他摆摆手说,我要回家了。
你看,以上四句话基本代表了四个段落的写作出发点,作者要叙述整个故事,完全以自我的角度出发去写,这样一来作者——也就是我在文中的分量很重,这当然不是不可以的,是可以的。但全文的故事写得有点单薄,仿佛都是我的几点回忆构成的。而在修改稿当中,作者我仍然存在,但是重要性明显降低,变成了一个线索人物,而主要写的是小男孩和他的奶奶。比如:开头第一句,就不再是我曾经见过这样一个男孩,而是一句问话:
“小哥哥,我能跟你一起踢球吗?”你看,这样一句的出现,效果很好。第一、作者淡化了自己的感受,淡化了自己的角色,而让主要人物第一时间出场,但这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第二点:设置了一个悬念。说话的人是谁?他们一起踢球了吗?作者首先抛出一个悬念,一个悬而未决的句子,读者很想知道后面的故事。这样一改,故事性立即出现了。
修改作文也是一种乐趣呀

作者要凸显的不是自己,而是运河边上的那个男孩和他的故事,关于贫穷而善良、渴望友谊、交流的故事。所以这样一改,侧重点马上回到了这个内容的关键上来,而不是一味强调自己的感受。作者从这句话“小哥哥,你能跟我一起玩吗”开始,立即开始还原当时场景的过程
如果你独自玩的好好的,忽然有人这样问你:你什么感受?你第一时间会看他,想一想他是谁?所以作者立即去写这个男孩的肖像:大概六七岁、小脚在大鞋子里,脚趾在探头探脑、脸色黑中带红等等,把一个看似是野孩子的形象写了出来。然后作者在打量的过程中,很自然想起了不久前运河边新搬来几户人家。想到可能其中就有他。当他不知道怎么回答的时候,传来了一苍老的声音:是小男孩奶奶的声音,劝说他不要打搅别人,谁愿意跟你玩之类的,这样他们的身份很快得到了确认。
在详细写了奶奶和男孩的对话之后,作者的文字直接切换,以“接球”这样的简短对话实现故事的延续,他和小男孩玩了起来。这就是用行动来回答开篇的那个问题:你愿意和我一起玩吗?然后就是两个孩子一块踢球的画面,然后就是道别的场景,小男孩愣是要给作者一个小玩具,一个婴儿才玩的手摇铃,他没有别的。可见其善良。结尾处去升华主题: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跟自己一样,能背起书包去上学。


通过和原文的比较,经过修改,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第一、改变了原文对作者我的侧重,将自己变成了一线索人物。从而把内容的重心让位于小男孩和他的奶奶,这才能突出故事。
第二、修改后的故事,带出了更多的信息。原文的故事没有太多信息的带入,而修改之后,小男孩背后的故事也可以供我们猜想出来,整个故事很饱满,不再是单一的。
第二、文章结构的修改
文章改结构,和工程师改图纸上的结构一样,十分关键

本来我想从语言的修改说起的,因学生在学写作文、学写修改的过程中,首先是从语言的修改开始的。在教育部的新课标当中,小学三四年级,也就是第二学段有一规定。在第三点关于习作方面,第5条,叫做: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当然,标点也是语言的构成,所以我说:国家教育部规定都是这样的,从语言的修改开始。而到了五六年级的时候,规定是这样的:也是在第三点习作当中,第4条: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到了初中,其规定有所升格,要求所有提高,在关于写作,这里注意:初中规定叫写作,小学3-6年级叫习作,一二年级叫写话。初中的规定是第七条当中,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强调的也是对语言的修改。
教育部新课标对作文修改有一定的要求

新课标中没强调对结构的修改。只是在第4条对写的时候有提及,叫做: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但文章得以升格,得以成熟、得以优秀,常常是从结构上的修改才能完成的。仅有语言的修改是不够的。所以我们先看对结构的修改。
1.大段的删除。我们在修改过程中,常常忽略了删除这个功能,很多学生的作文,其修改的第一步都应该是删除,而不是别的什么。举例一个。
一名小学生写童年中最有趣的一件事,他写的故事是和小伙伴在森林当中发生的趣事,用了两页半的篇幅。但在第一页当中,对这个最有趣的故事丝毫没说,他花了一页的篇幅在说什么?主要是在家的无聊和出门的过程,他大概是这样说的:
我不想待在家里,待在家里很无聊,不是看电视就是看手机,多么的无聊。电视节目我都看了上千遍了,数都数不过来。手机已经没电了,好没意思。于是我准备去玩,但是刚把脚露出门外,我又缩了回来,因为天气太热,实在是不愿意出门,但是我不能放弃,于是再一次勇敢地迈了出去,一出门天气太热了,我都快成肉串了,就少了一点盐。不多说了,找人玩去……
这样的叙述过后,一页纸已经过去了,然后才写去找小伙伴,一起到森林中去玩,于是童年中最有趣的一次经历出现了。所以你看,对孩子来说,结构意识是需要尽早建立的,作文中所有的内容都要围绕主题展开,慢慢地我们将意识到:每一句话都不是废话才行,否则整整一页的内容,都是可删去的内容。你要写一个故事、一个事件给你的读者看,就要尽早地进入故事当中来。就像上面的《运河边上的男孩》文章一样,上来就甩给读者一句话:哥哥,你能和我一起玩吗?
就这样一句劈头而来的话,读者就已经看到了故事,故事已经在其中。对修改作文而言,第一件事可能就是考虑该删除那些没有必要存在的文字,这样的文字出现在你的文章当中,是会影响读者的心情的,读者不过想看一下具体的内容,所以需要你尽快进入故事、进入有趣的情节之中来。
毫无用处,跟主题无关的文字,请果断删除!

关于结构修改的第2点:
如果你在开头就设置了一个悬念的话,就像上文《运河边上的男孩》那样,一两句话就够了,读者就很想知道:谁在和作者说话?谁想和作者一块玩球。这就留下了一个很好的悬念。在另一文章当中,很想写一个悬念出来,文章叫做《一节课的启示》,作者开篇就说:
在我记忆的长河里,有许多事情都被淡忘了。可是有一件事,让我终身难忘,那就是发生在我五年级时体育老师被气哭了。
我们看作者说的:可是有一件事让我终身难忘。如果到此为止,这就是悬念了。读者会想知道:什么事让你终身难忘?读者有看下去的兴趣的。但最后一句话:发生在五年级时体育老师被气哭了。
哈哈哈哈哈哈!我只能狂笑不已。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们作为读者,本来很想看这个故事,但你这么一说:彻底暴露了。我们立即知道你要写的是什么事情了,等于没有丝毫的悬念了,所以我说:第一件事往往就是删除,把老师被气哭了这句直接删掉,暂时不要告诉你的读者,给他一个悬念,是不是感觉更精彩。
文章有悬念是好的。注意保留

结构修改第3点:我们在修改过程中要注意文章内部是否有所照应。伏笔和照应是典型的结构手法,前面写了一丝丝内容,可能是一句话、一个物件、一种身份,后面就要提到这一点,否则前面的存在就是孤立的,没有意义的。
著名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时,有句话很精彩。他说:“如果你在第一章当中写到墙上挂着一把枪,那么到了第二章、第三章的时候,这把枪就得响!否则你写它挂在墙上做什么用?”
这个意思是明显的,很多文章中出现的一种物件,后面必须用到才行,否则你在前面说这个就没意义。
比如《水浒》当中的杨志押解生辰纲的一章中,文中先是写了藤条的存在,很快这个藤条就用上了,就是杨志用藤条抽打那些不肯听话的兵士的,而且不止一次提到这个藤条。喜欢看《水浒》的同学可以自己去查找一下,杨志押解生辰纲的那一章。我们同学写作文时,有时难以意识到文内照应的好处,这个好处其实是明显的:文章内部在结构上可以更完整,就像一个闭合的圆一样。
《水浒》中智取生辰纲里,有关于藤条的文字,请自行查看其作用

关于这点,我批改作文时有一典型的案例,是在想象作文当中,一学生写二十年后回故乡,第一段就说自己成了科学家,这当然是好事,文中主要写家乡的变化、人与物的变化是令人吃惊的,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让农村原有的美丽田野都消失掉了,不知道是好还是不好,作者的主题是很棒的,提到了很高的一个高度。但直到文章结束,也没有丝毫的句子说自己科学家这一身份的情况,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如此,你为什么要在第一段说自己是一科学家?
这一身份对全文而言完全的不必要的。文中没有发明和创造什么,结尾也没说跟科学相关的事情。所以我猜:作者陷入了一种惯性思维,觉得20年后我肯定不是一学生了,身份有了变化,于是第一段中就出现了科学家的身份、头衔。所以我的意见是:你可以结尾处呼应一下就行了,加上一句:作为一名科学家,我如何如何。这样写一是呼应,在结构上完整,二是至少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科学家的眼光在看问题、看自己的故乡。唯有这样,你的这个身份才不是多余的。
想象作文中,你的身份要有用才行,不然提它做什么?

第三、关于语言的修改
这是修改时的重点。许多小学生修改文章基本都是句子的捋顺、词语的替换,从而让词语更准确、生动,初中时也侧重这一点。有人说:在出版社、杂志社做编辑的人员不也侧重对语言的修改吗?是的,但首先面对的作者往往比较成熟,写东西懂得结构和语言的重要性,所以修改可见的部分往往是语言。如果写的很差的作者,编辑直接就打回去了稿件。同时,文学编辑对作品也会提出关于情节、人物的意见,情节是否需要优化,人物是否鲜明等,都可以提出意见。
语言是如何修改的?
1.语病的修改。病句的种类太多了,这里举几个典型的情况。一是同音词语的混淆,比如他的这番话,给了我很大的启事。这里的启事写成了事件的事,不妥,要改成示范的示。这就是混淆了启示和启事的不同。有些病句是不认真造成的,比如说“我的籍贯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这里要理解“籍贯”的概念,所以删除句子最后的那个“人”字。等等。关于病句修改的案例太多,举不胜举,需要我们在日常修改中做专项训练,或者有效提升自己的语感。
2.啰嗦。啰嗦不仅是一个语病的问题,还是一个思维和结构的问题(故单说)。有同学写道:他是一个美丽、漂亮而又潇洒的人。这里我们强调一点,形容词点到为止就好,不要过多的使用,更不要重复的使用。再比如有同学写道:一次次的鼓励、一次次的支持、一点点的进步,都是你当我的希望,当我的信心,带给我的最珍贵的记忆。其实是可以更加简洁一点的,比如改成:一次次的鼓励和支持,带给我的信心、希望和进步,是我心中最珍贵的记忆。就可以了。
年轻人喜欢说大人啰嗦,其实自己的作文也可能很啰嗦

3.和啰嗦相对的是过分干瘪,仿佛没有话说。作者用500字写一篇作文,最该充分展示的场景、故事,只有三言五语,其它都是相关性很弱的话,这就明显是一种语言干瘪的表现。但我要说:语言的干瘪是表象,表面的现象,你看不到的干瘪是思维的干瘪,思维没打开,思路打不开。再加上观察力的不足,导致这种干瘪的效果。所以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对故事场景、景物的画面等有一个充分的观察,要细致一点。
我建议:把动态的场景定格了,然后分解其中人物的动作,用连串的动词写出来,这样就不干瘪了。而对静态的画面,它已经定格在那里了,我们就仔细观察,然后再做两件事。第一是用比喻和拟人等手法来写,第二联想。
宗璞有一文章叫做《紫藤萝瀑布》。其中有一段,她看到了花朵想摘,但是没摘。她怎么说的: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下面就是联想: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止在我眼前,也在我的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头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都暂时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你看,这就是没摘这朵花,然后看到花的美好、繁盛,联想出的内容。
见了这样的紫藤萝,谁都会慢下脚步

4.大白话。作文毕竟是书面语言的表达,需要文一点。就是文化的文、语文的文,比如这样一段话:我发现了一颗小胡杨枝,一向喜欢折断树枝的我老毛病又旧病复发了,一脚踩上去就想把它踩断,可是令我惊讶的是,它竟还完好无损:“我还不信了。整不过你一根树枝!”我生气了,于是……你看这样的表达当中,一方面有病句的存在,老毛病又旧病复发了,是重复的表达,可以改成旧病复发了,或者老毛病又犯了。另外就是大白话:我还不信了,整不过你一根树枝!很有意思。
真实的心理活动也需要“文”一点:比如:一颗小胡杨枝出现在我眼前,一向喜欢折枝的老毛病又犯了。我忍不住踏上一只脚,想踩断它。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它竟然完好无损。我的心头忽然涌起一股无名的怒火:我不相信会败在你的手上……
作者的文章是写自己考试失利,心情不好,所以去旅游的过程中想借此消解心中的愤懑,虽然折断树枝是不好的行为,但我们这里不说作者这样做对不对的问题,只说这样写好不好的问题,折枝较之折断树枝就文一点对吧?心头涌起一股无名的怒火,想踩断它较之“我还不信了,整不过你一根树枝!”就更是文了许多。我知道:虽然大白话的心理描写看起来动人,在电视剧、电影中可以出现,它们很多都是这样的对话,但写作文是书面的表达,尽量要文一点才好。
作文主要是书面语表达,不是口语表达,不要过于大白话才好

再比如,有同学写到:同命运、同心跳、同呼吸。我的意见是:首先可以简称为“同呼吸、共命运”,这是一个熟语,再説“三个同放在一起”造成一种阅读上的不便之感。我在批改的过程中,喜欢猜想和还原小作者的心理过程,还原他的构思、酝酿的过程,所以我觉得他想把心跳放在文章当中,也许他的确有过这样的感受,当我们读小说的时候,被其中人物的命运所揪住,心潮起伏,真的有一种同呼吸的滋味,所以我并没有直接删去他的同心跳,而是紧接着说:我同书中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常常听得到他怦然律动的心跳。
另外一点是变无效描写为有效的描写。一同学写《善良的运河小孩》第一稿当中,开篇就对这个小孩做了描写,他是这样写的:我曾经见过这样的一个孩子: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一个小巧玲珑的鼻子,一张能言善辩的嘴巴,一头乌黑亮丽的平发,一双小小的耳朵。这样描写就是一种无效的描写,我们不知道你所刻画的人的样子,或者很多很多人都长这样。
看一看同学们的合影,没有两个人长的是一样的。

什么的是有效的描写?能抓住一个人鲜明特征的才是有效的,如果我们也在运河边上玩,看见作者刚才这样的描写,我们很难在一群孩子当中找出他来。经过作者的修改,对小男孩的描写变得有效起来,变成这样的:他,大概有六七岁的样子,一双黢黑的小脚躲在了大了两号,已经开了“窗户”的洞洞鞋里探头探脑,一件肥大的体恤衫歪斜地挂在身上,肩膀头从领口钻了出来,脸色黑中略带红润,一对乌溜溜的黑眼珠还显得格外有神。手里不合时宜地拿着一个破旧的电动玩具车。你看,后面的刻画很精彩,这样一写,当我们在运河边上玩耍的时候,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你对人物的画像是有效的,否则上面那个是无效的,并且写的也不美。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0人回答

最近访客

来自- 保留地址
天空便利贴:
到底了,觉得文章不错的,可以给作者评论或者打赏,这是创作者向前的动力。可以向上滑,或者转到相关热帖。使用过程中如有好的意见或建议,欢迎联系页面qq客服。天空论坛因你更精彩。
回复

手机扫码浏览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主题推荐

    暂无主题推荐
来自- 保留地址
点评回复 来自- 保留地址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保留地址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天空论坛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论坛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论坛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QQ|手机版|我们的天空 ( 苏ICP备18048761号 ) |苏公网安备3206820200021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6-19 05:06 , Processed in 0.324719 second(s), 5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