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班里打架,为什么日本的老师从来不管? 原创 家长会了么 2019-07-18 10:39:22
【欢迎搜索关注公众号“家长会了么”:孩子,遇见你,是我人生重来的唯一机会】 最近有一个中国妈妈吐槽,自己在日本上学的儿子,总是被班里的同学欺负,每天回家还时不时能见到一点小伤。
刚开始家长还以为老师不知道这件事,但是当她把孩子的情况告诉班主任,对方的回答让这位妈妈吃了一惊—— “是的,我知道你的孩子跟别人打架了,而且他没有打过别人。”
孩子打架,当教师的竟然无动于衷,连丝毫制止的意思也没有,这确实让一般家长感到不解和愤怒。 但在日本,没人认为老师这样处理是失职。
日本幼儿教师在处理幼儿同伴冲突的时候,秉持着一个心照不宣的习惯——— 以旁观者的身份等待和观察,在冲突管理中采取不干预的策略,通过等待观察,掌握幼儿的冲突解决进展。
耶鲁大学教育家Joseph Tobin在研究中就曾讲过关于日本幼儿教师的一个例子: 一个叫Hiroki的小男孩,在幼儿园里经常推搡其他孩子,在班里其他小朋友面前露出小鸡鸡,在房间里扔玩具,打骂女同学……
然而,日本教师却始终置之不理,即使有小朋友来向老师告状,老师也只是鼓励让孩子自己去和Hiroki沟通解决问题,自己并不出面。 日本教师对此的回应是: 他们对于惩罚破坏型的儿童不感兴趣,相反,他们更加重视孩子在遇到冲突时的自我处理,而不是寻求老师和家长的帮助。 其实,对于幼儿发生冲突,日本幼儿教师保持观察,不上前制止这一行为,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在日本没有人会觉得这很奇怪。
人们常以负面的眼光看待“冲突”,将冲突行为界定为“不良行为”。 预防冲突、消除冲突是很多家长的共识,出现冲突就要立刻制止,这点尤其在中国家长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然而冲突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坏事,冲突的解决,其实有利于孩子调节自我认知,帮助他们适应环境和发展社会性人格。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存在,所以当一群孩子出现在一个班里,许多个独特的想法和需要就开始激烈的碰撞,大多数时候,小伙伴之间是get不到对方的,那么小矛盾和小冲突也就顺理成章了。
对任何年龄段的冲突管理都需要艺术,对小孩子就更是如此,一发生冲突就拉开孩子,问题就解决了吗?当然没那么简单。
因此,日本在《幼儿园教育大纲》中特别注明—— “对幼儿的行为需要静观、守望,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援助。” “培养对他人的信赖感或同情,需要让幼儿自身对冲突或挫折等也有一番体验,在这些经历的基础上,同情心才能逐步地培养起来。” 这两句规定中最重要的那个词就是“体验”,这也是日本老师“不作为”(但“静观”已经告诉我们这并不是真的不作为)的核心原因。
在日本的传统文化观念中,面对或经历哭泣、纠纷和困难,都是健康童年中的正常情况,是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重要经历。 但由于日本国内少子化以及家庭对孩子的过度保护等因素,使得许多独生子女在长大后,因为缺乏社会性的训练,无法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导致焦虑、抑郁甚至非常极端的暴力倾向。
独生子女的问题,幼儿园无法解决,当今日本幼稚园、保育园能为孩子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 弥补家庭教育的缺陷,更多地承担培养幼儿交往能力和社会性发展的责任,也就是给孩子提供体验多种复杂的社会交往机会,这当然包括打架。
正如《重返三种文化中的幼儿园》一书中提到的,日本幼儿园为了增加孩子处理争执的机会,会采用混龄教育模式,到了活动时间,自由活动室内就会有不同年龄的幼儿一起玩耍—— 一个小女孩因为争抢玩具熊和另外两个稍大的女孩起了冲突,在冲突过程中,小女孩几次试图抢回小熊玩具都没有成功,还在和两个大女孩争抢的过程中推搡摔倒……
对于这一情况,幼儿教师只是关注到了这一幕,却选择用等待和观察替代了直接干预和帮助幼儿解决冲突,幼儿教师想要让幼儿在冲突处理过程中自己处理问题,帮助幼儿发展社会交往能力。 果然,在冲突之后,三个女孩不仅自己处理了冲突,还自发的达成共识,只要小女孩以后的玩具都能和大家分享,那她们就可以交朋友,一块玩玩具。 当没有大人出面制止、评判孩子的行为时,孩子能够更独立地为自己的行动负责。
在日本这种“不干预”的教育方式下,日本孩子往往能更独立地解决问题和冲突,将来也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幼儿园之所以能够这么放心地不干预孩子冲突,不担心孩子因为打架受伤或者家长来找麻烦,也是日本的环境和土壤决定的。 家长教育目标与幼儿园一致 日本年轻一代的家长,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少生优生,尽管教育理念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日本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全面发展特别是个性的发展。 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日本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可以称得上是“心狠手辣”: 走路摔跤,家长不扶; 从幼儿园起,即使要做火车或公交车,也不接送孩子; 寒冬腊月让孩子穿短裤 ……
日本家长认为,家长的角色就是陪伴孩子走过困难,而不是帮助孩子解决困难。 相比于老师,家长更热衷于看孩子独立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难题,认为能提高孩子的受挫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不至于在社会上撞得头破血流。 日本家庭教育理念与幼儿教师的冲突管理策略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受挫能力。因此,老师完全不用担心家长会因为孩子打架受伤来找麻烦,因为这也是日本家长们乐见其成的事情。
日本保育园照顾孩子事无巨细 日本的保育园对于孩子的照看非常完善详细,从一本育儿手册的细节,就可以看出——
育儿手册会详细记录孩子吃饭、睡觉等等一系列的行为习惯,在每天入园前,家长交给老师育儿手册,这是老师家长交换信息、了解孩子状态的最主要工具。 同时老师也会在手册上记录当天孩子的一切情况,在孩子回家前交给家长,家长还可以在手册上进行留言,向老师咨询孩子在保育园的表现和照顾孩子的诀窍。 一旦孩子受伤,家长或老师都要在手册上记录孩子受伤的经过并进行报备,这成为园方和家长互相监督孩子是否受到虐待的一条通道,甚至很多起家庭虐待案件都是老师举报并保护孩子的。 幼儿园事无巨细对孩子的照顾,让家长可以完全放心,不用担心孩子身上的伤是不是被虐待致成的。 虐童法律严苛,社会关注度高 国内常发生的幼儿园虐童案例,在日本虽也有发生,但少有的几起案例都是发生在私自设立、幼儿教师没有资质要求的不正规的幼儿园,正规的幼儿园几乎很少发生虐童事件。 当然一旦发生,涉事老师绝对免不了牢狱之灾。 2016年4月25日,28岁保育士南木爱美因强行喂孩子吃有芥末的鸡块,被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2个月,缓期3年执行。
法律惩治的相对严苛,减少了日本虐童事件的发生。 同时,社会各界也给予了儿童虐待很大的关注。 2004年起,日本政府规定,每年11月为“防止虐待儿童月”(日文为“儿童虐待防止推进月间”)。 在此期间,各民间团体和地方自治体等都会举办各种活动,呼吁大家关注儿童虐待这个社会问题,并开展象征防止虐待儿童的“橙丝带运动”。
如此严密的事前防御、事中监管、事后严惩,很大程度上杜绝了幼儿园虐童事件的发生,家长更可以放心的把孩子交给幼儿园。
因为文化背景不同,我们很难完全复制日本幼儿教师对于幼儿冲突的观察和等待模式。 但我们仍可以从中借鉴一些可取的地方—— 比如相信孩子自己能够处理冲突,也允许孩子在不影响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独立解决冲突,多一点对孩子发生冲突的容忍度,不要为了不冲突而避免冲突,重要的是,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锻炼。 一朝一夕,教育方式难以转变。但只有社会通过改善制度给予家长放心的理由、家长给予老师自由教育的机会,老师给予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孩子才能得到更好的成长。
【粉丝小福利:想知道您家孩子的天赋究竟是什么,搜索关注公众号“家长会了么”,在对话框输入“测试”,答案就在那里!】
- 发明研究之风 5小时前
孩子与孩子之间打架很正常,一般老师不要管,家长也不要管,让孩子们自行解决,这样对塑造孩子的性格极有好处。对他们长大走向社会也有很帮助。
回复 ⋅ 15条回复 72
- 手机用户61812335181 3小时前
日本:学生:老师我被打了 老师:打回去 中国:学生:老师我被打了 老师:为什么他只打你
回复 ⋅ 5条回复 18
- 用户5079367887830 1小时前
日本原是海盗国家,弱肉强食是他们的法则,小孩打架为什么不拉开,培养校园爆力。
回复 1
- 枣树x 7小时前
中国以后孩子在班里打架,老师也不会管了,因为管,一个老师已经跳河自杀了。
回复 ⋅ 6条回复 183
- 黑白子18 4小时前
“对幼儿的行为需要静观、守望,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援助。” “培养对他人的信赖感或同情,需要让幼儿自身对冲突或挫折等也有一番体验,在这些经历的基础上,同情心才能逐步地培养起来。” 一一对幼儿之间的游戏、冲突、争吵甚至打架,要在有看护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大人的干涉,而鼓励他们自己去处理。对于冲突全过程的参与、处理。有利于弱小一方的孩子正确对待和处理挫折感,而不至于在同伴冲突中常过份依赖成人的保护。我们成人常常在冲突刚开始时就马上干涉、阻止,反而防碍了孩子处理冲突能力的成长。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0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