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不愧是今年国剧第一,服化道精致到堪比穿越 原创 艺能八卦局 2019-07-17 04:22:57
“终于有部国剧值得0.5倍速观看了”、“精彩到连一分钟都不想错过”、“应该是本年度最佳古装了”…… 豆瓣评分8.6,持续跻身热搜榜前列的热血悬疑剧《长安十二时辰》彻底火出圈了。
剧中,李必(易烊千玺饰)借助“大案牍术”选出了死囚张小敬(雷佳音饰)来抓狼卫、保长安。 剧外,来自优酷、天猫、饿了么、飞猪、书旗小说等阿里系App的大数据报告,则成了现代版“大案牍术”,深入揭示了《长安十二时辰》引发的连锁反应。 弹幕数据显示,子午簪、叉手礼是最受热议的造型和礼仪,火晶柿子、水盆羊肉、薄荷叶则是最受欢迎的美食。
而弹幕中重复率最高的评价则是“电影质感”:“整片电影质感都绝了,开头一镜真是盛世长安啊”、“每一帧画面都很有质感,随便截图一张都可以保存”。
作为一部历史还原度极高的热剧,《长安十二时辰》的“服化道”及导演独特的文化美学广为剧迷称道。
刚开始,观众看到这样令人耳目一新的“大唐盛世”时,还有点犹疑:好看是好看,但唐朝时古人的衣着打扮,真的有这么“潮”吗? 其实当时的长安,已经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国际化大都市,是东亚乃至中亚地区的文化中心,将近十分之一的人口是来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唐代的美学水平和审美高度,在历史上是无可比拟的。
对于一个在“服化道”方面富有野心的剧组来说,要从一大波古装剧中脱颖而出,有三个难点: 一,剧组必须有大量具备相关知识储备的专业人才; 二,借鉴文物进行“仿古”设计时,要解决时代资料与真实情况的偏差认知; 三,要解决复古资料与影视拍摄之间的矛盾,不仅要把钱花在刀刃上,还要看起来美、用起来对。
《长安十二时辰》在服化道方面,参考了很多博物馆的文物,进行设计创作。
光看这些文物,可能很难想象,这些造型如果穿越千年穿在真人身上,会是什么样的效果。
但盘点一下你就会发现,剧组在很多地方,都做对了。
戏里的男装,以圆领袍为主,作为所有百姓的便服和官员的常服。
可以看得出来,剧中圆领袍的设计关键,是比初唐时期要宽大,整体看起来比较大气磅礴,在一些微处,则加入了胡服元素,体现唐人在穿着上的国际气象。
譬如下图中的蹀躞带,就是从胡人传来的衣饰。
铠甲,从唐代保存下来的本身就非常稀少。
为了获得铠甲的设计灵感,剧组参考了庙里的寺观造像,例如一些天王像等。
造型师把这些设计的铠甲进行模块化,做了很多的实验和考证,让它们既符合时代场景,又能够真正被用于穿着。
剧组完全用真正的金属材质去复原铠甲,不仅是主要的武将们,所有普通士兵——步兵、骑兵的铠甲也都用金属进行制作,这就让士兵们集体出场的画面,都充满了冷兵器肃杀的力量感和震撼力。
对比一下长乐公主墓的壁画,简直要怀疑士兵们是直接穿越过来的。
最开始,剧组的想法是尽量把这部剧的服装做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第一,把纺织物做出来;
第二,颜色要做得非常准。
而在制作过程中,确实达到了预期。
女人们的穿着,我们终于不用再看那些一味挤胸的莫名其妙的襦裙,美人们的戏服各有各的美丽。
在唐代,女性的服装款式,上下阶层的差距其实不大。中唐以前,从农妇到后妃,常服都以高腰裙和短襦上装为主。
面料和颜色,则必须按照朝廷颁布的正式命令来搭配:贵重的绫纱锦缎,大红大紫的颜色,金银珠宝首饰,只有高级官员家的妇女才能穿着。平民男女只能穿粗布、麻布,颜色只能用浅黄、青、黑。
不过在上元节、千秋节这些节日,朝廷鼓励百姓出游狂欢,所以大家可以把压箱底的好衣裳拿出来穿。所以才有了剧中连群演们都争奇斗艳的盛世画面。
由于服装制作工程量巨大,剧组甚至专门做了一个唐代的标准色卡,各种矿物染料用于绘画和置景搭建,草木染料则用于服装的染制。
大唐的强盛,体现在戏中的每一套服饰、盔甲中。
我们通过具体人物来分析一下戏中的服饰细节: 从第一集就被高度讨论的李必头上的玉清莲花冠,刚开始还有弹幕好奇发问,为啥中间的簪子,竟然是竖着插的? 其实,这簪子叫“子午簪”,唐代道士张万福的《三洞法服科戒文》里记载,中原及北方地区道士一般都使用子午簪。
莲花冠的原形应该是南京博物馆馆藏的毕沅墓玉冠。
反派大BOSS右相,他的主要出场方式是躺在家里指点江山和伺候盆栽,穿一身半臂休闲装。 半臂类似“坎肩”,在唐朝非常流行普及,男女都穿(女性穿的通常叫“半袖”),穿在长衣里面或者外面都可。
细看材质,是红地织金圆纹锦,浑身写满了“钱”,凸显其身份的尊贵。
有趣的是,奸相的家里也写满了“钱”。 正月十五上元节,右相家里不仅种着温室盆栽,拜访的官员们还都热得不停扇扇子。 这里不仅出现了我国汉朝时就已经有明确记载的温室栽种反季节作物,而且室内生火浇水制造水蒸气的画面,也暗合了唐代一位奸相的历史记载。
五代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移春槛》:“ 杨国忠子弟每春至之时,求名花异木,植于槛中,以板为底,以木为轮,使人牵之自转,所至之处槛在目前,而便即欢赏,目之为移春槛。”
酷爱园艺的大BOSS,不仅有温室盆栽,还有移动花车!
还有惊艳了一整条街的许鹤子,原型应该就是《唐人笔记》中记载的“许合子”,后来成了唐玄宗的后妃。 她从发型到服饰,简直是唐代彩绘双髻望仙髻女舞俑的真人版。
头上这个浮夸的望仙髻,据记载有二尺高,光是梳头就需要6小时。
还有檀棋等女性角色在剧中用的面纱,其实唐代,贵妇们出门要戴一种宽檐的帽子,帽檐上垂下长长的罩纱(这叫“幂篱”),把全身遮住;到了唐高宗时,罩纱缩短到颈部(叫做“帷帽”);到了玄宗时连面纱都不需要了,女子们可以直接露脸,艳妆出行,甚至女扮男装。
再看唐朝Tony老师家的小姑娘季姜,简直是从《捣练图》里直接跑出来的。
小妹妹的头上戴着薄纱蝶,和唐代“元宵戴闹蛾儿”的风俗完全一致。 “闹蛾”是元宵节特色首饰,用丝绢或者乌金纸裁出飞蛾、蝴蝶、草虫形态,插戴在头上,又名“闹嚷嚷”。
剧组不仅准备了闹娥金饰,还有真丝的闹娥,如果你们仔细看的话,会发现街上每一位群演的头上,几乎都佩戴着闹娥。
《长安十二时辰》播出后,“唐妆”更是在千年后重出江湖,成为了妹子们的新宠。 翻翻小某书,都是妹子们乐此不疲的唐妆仿妆。
戏里的唐妆,其实一点都不好画。 敷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贴面靥、描斜红、涂唇脂……一般人光是看着化妆步骤就晕了。
戏中主要女演员的妆,基本都要画三个半小时,光是粉底差不多就要打一个小时。
眉毛更是各型各款,很少重样,且都有出处。
在唐代,光是画眉石,就有铜黛、青雀头黛、苏烟黛、石黛等。将画眉石在眉砚上研磨,再用眉笔蘸取墨液,就可以画眉了。
眉形则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等。
配饰方面,剧组按照文物复制了大量的梳子和簪子。
尤其辛苦的是,因为故事讲述的是十二个时辰一天之内的长安,所以演员们的每一个镜头都必须接戏,不能穿帮。可能演员们两个月拍的素材,在戏中就是十五分钟的流逝而已。 用两百八十天,去演绎十二时辰,气氛、人物的状态都必须统一,每一天造型的工作量都非常大,需要非常严谨。每天化妆师们都会从每一个角度,大量地拍照,全景、中景、近景,每个人物出妆的时候,化妆师们都会拿着这些照片,一点点地对有没有出现穿帮。
在这些细节上,可以看到整个剧组的坚持和诚意,没有一丝糊弄和偷懒。 值得肯定的是,如此高密度的信息量,剧组完全不担心观众是否会消化不了,而是从一开始就对大家的审美和品味充满了信心。 小说里那么多知识点读者都能看懂,为什么看戏时就看不懂了?正是对观众水平的高度认可,剧组才敢放开手脚,追求极致化的还原和完美主义。 唐文化本身就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为观众所熟悉的文化之一,通过影视作品,向大家普及了唐和长安的气质,唐的雍容华贵,长安的美,像这样的品质之作,理应得到资本和观众的支持。
- 只道是寻常14 13天前
真的是良心剧,情节紧凑,还原了盛唐
回复 ⋅ 4条回复 283
- attice 13天前
剧组不把观众发傻子,才有敬畏心态。做事才严谨。而且观众从来都不傻。
回复 ⋅ 3条回复 209
- MrR168991042 13天前
服装那些,真的好赞。和以前那些随意的服装完全两回事
回复 ⋅ 10条回复 131
- 这一生全靠演技 13天前
画面衣服道具确实精美,不过其他一般般,人物形象刻画 对白 剧情 演技等,和1566 走向共和 大宋提刑官茶太远了,甚至不如司马懿军师联盟。
回复 ⋅ 44条回复 33
- PipFather 11天前
最近几年还原历史圆满的良心剧越来越多,前有明妃传还原明朝,现有长安还原唐朝,再接再厉,不想看到我泱泱中华5000年铺天盖地都被辫子戏占领。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1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