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构思,妙行文———谈记叙文的构思技巧南京师大附中树人学校 谢 晶
我们常把文章的材料比作人体的血肉,把结构比作人体的骨骼,没有骨骼,血肉就没有依附,灵魂也就无所依托。这些比喻形象地突出了结构在一篇文章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没有合理的结构作支撑的文章绝不是好文章。
文章结构是作者思维逻辑的反映。文章须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而有物、有理须建立在言之有序的基础上,这“序”就是结构。
构思的精巧常常体现在表现角度上。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就是面对同一事物,当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就会看到不同的效果。故作文时,可选择的角度很多,选择恰当的角度切入生活、表现生活,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的叔叔于勒》就是通过我——一个纯真的孩子的视角来观察我的父母、叔叔和整个社会,从而揭露了人与人之间只有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冷酷社会。
而构思的方法是多种多样、创意无穷的。在本文中,我初步总结一些常见的构思技巧,供大家参考和运用。
一 情节的起伏
“文似看山不喜平”,巧妙的构思还体现在情节的设置上。所谓情节,就是记叙文中人物的活动和一些生活事件的产生、发展和结束的全过程。在记叙文中,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都要在故事情节中刻画和体现出来。山之妙在峰回路转,水之妙在风起波生,那么行文之妙则在于起伏曲折、跌宕多彩。这种在有限的篇幅里把事情叙述得引人入胜、起伏曲折的谋篇技巧,就叫作“尺水兴波”。
通常,“尺水兴波”法在文章中可表现为“巧设悬念”“巧用抑扬”“疏密相间”“铺垫渲染”等,使得情节高潮迭起,生动吸引人。而情节高潮需要组织,需要铺垫,需要制造强烈的悬念,为高潮蓄势。这就好比把一条河拦腰堵上,堤坝上游必将积蓄起更大的能量,这样开闸放水时才会形成更壮观的景象。《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故事之所以脍炙人口,与情节曲折有很大关系。试想,如果刘备第一次见孔明就成功请他出山,故事必定索然无味。
一篇作文除了高潮、结局可写得起伏跌宕,其他情节也要根据故事本身要表达的主旨来构思。如《我的叔叔于勒》开篇便渲染一家人是多么急切地盼望于勒叔叔归来,作者在这里设置了悬念。可当真正的于勒出现在一家人面前时,结局出人意料——他们逃也似的离开了,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人物形象因此被塑造得入木三分,文章主题得以升华。
总之,“文贵曲”。记叙文要想在有限的篇幅里把事情叙述得娓娓动听,把人物刻画得性格鲜明,就应很好地掌握“尺水兴波”的谋篇技巧。
二 修辞的妙用
大部分同学在写作时,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识。而修辞的运用会体现出写作者思维的灵活度。比如写秋天的景物,不少同学都是从景物的形态、色彩等角度调动多感官直接描述。但是如果妙用修辞,则能使文章的语言更灵动,感情抒发更充沛。如描写明孝陵秋天的景物,我们可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取代直接描写:
大自然将晚秋的美毫无保留地赐予这片朦胧的世界。看,水波荡漾开,没过了树根,漫天飘落的红枫叶被湖水轻轻托起,在澄如明镜的湖面上漂浮、游动。风将叶吹落,水将叶托起,叶将湖水映红,这就是秋意!
三 线索的妙用
面对散落的粒粒珍珠,如果没有合适的线,即使技艺再高超的工匠也不能将它们穿成漂亮的项链。写文章也是如此:当作者选定一条能带动全文的线索时,它就像链条一样,串联起全部人、事、景、物,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文章构思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确定叙述的线索。有了线索,故事的情节才能收放自如。
好的记叙文常常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线索能使文章内容的表达更集中,结构更严谨。那么,在记叙文中该如何设置线索呢?我以大家比较熟悉的文章为例,介绍四种最常用的方法。
1.以人物为线索,连缀各个环节。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情节安排模式。鲁迅的《孔乙己》就是这样一篇作品。该文以“我”——一个咸亨酒店的“小伙计”的眼光来叙述“孔乙己”惨淡的一生。用这种线索写出的作品往往真实感较强,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当然,在故事中,线索人物可以是事件的直接参与人,也可以是毫无关系的人,但必须是见证人,因为他是连缀故事情节的关键人物。
2.以事物为引子,串联事件内容。这是一种初学者较容易掌握的线索安排模式。在这类记叙文中,“事物”是组织情节、串联事件的重要一环。这种方法比较易学,但我们要注意一点,就是该事物应与人的情感具有密切的关系,能引起人强烈的情感体验,而非一般的、随意选择的物品。
3.以事件为轴心,展现故事情节。以事件为轴心来展露故事的全貌,这是一种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记叙文常用的线索安排方法。如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变色龙》,文章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中心来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再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整个故事也是以鲁智深救助父女脱险为轴心。采用这种方法写作时,作者要具有较强的叙事能力。
4.以情感为动力,推进情节发展。此类记叙文往往以作者的情感转变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非常适合抒情性强的文章。例如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文章通过描写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展现了小弗郎士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推动了情节发展。作品生动感人,文中表露的思想都能深深地烙印在读者心里,这也是以情感表达为线索的作品的最大优势。这种方法适用于记事、写人、状物、抒情等各类文章。
四 思维的个性化
作文中的“循规蹈矩”是说只相应地按照题目的要求来构思,这难免会让文章内容显得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因此,我们要善于在题目限制的范围内展示个性的思维。
开放的作文题往往在提示语中提供若干范例,借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我们不能只“靠船下篙”,不然,文章的选材和构思难免都会与他人的雷同。我们要进行思维的发散和引申,显示出自己的创新能力。如作文题“我发现”,题目前有一段提示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体验,就会发现生活中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如从一件寻常小事中感悟出一个道理,在与人交往中察觉到一份真诚……”有学生避开例子中涉及的“发现”对象——理、法、情,将“发现”的目光投向自我,拟题《我发现了自己的理智》,叙写青春期的“我”面对“早恋”这道“难解的人生题”终于以理智战胜自我的心路历程,很有新意。这就启发我们,如能摆脱趋同思维的桎梏,采用另类的构思,文章才能令人耳目一新。
再如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当很多学生不假思索地以具体实物演绎主题时,有的同学却别开生面,以“色彩”为文题,以“绿色”“白色”“红色”为小标题,将“幸福”虚化为各种色彩,描写了对生活的不同感受。耐人寻味的哲理思考和欢快活泼的审美情趣,让人感到一股清新之风扑面而来。
个性化的构思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同学们的创意也会多种多样。而谈论作文的构思这个话题,要针对具体的作文题目,文无定法很大程度上是指文章构思应多样化。形式如何更好地表现内容,这其中就需要同学们去创新。这里我介绍几种个性化的构思方法:
1.逻辑组接式构思。这种构思的特点是没有完整的事件,将不同的时空场景做蒙太奇般的组接,形散神聚,结构呈现出内在的严谨性。例如要求以“发现”为话题作文,一位考生拟题《发现美丽》,文章主体部分的四段分别以“春”“夏”“秋”“冬”领起,中间抒写作者对四季独特的审美感悟,构成镜头组接式结构,可谓匠心独运。文章以“人生的四季不也是一种需要不断发现的美吗”做结尾,升华了主题。这是在组接式场景描写的基础上,再进行逻辑关系的递进,使全文呈现出既整齐又活泼的结构特色。
2.对话式构思。这种构思的创意在于全文以第二人称“你”展开,运用与读者对话、谈心的形式进行叙写,给读者一种亲切感。有学生拟题《发现你自己》,在文中发出呼吁,按照“发现你自己的人生坐标”“发现你自己的奋斗动力”“发现你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三个层次,揭示了“发现你自己”的主题。新颖别致的表达形式,一声声贴心的呼唤,激起了读者强烈的共鸣。
3.对比构思法。这也是常见的构思方法。人物的形象和事件的意义在对比中更加凸显。这里的对比包括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
在多样化的构思方法中,我们应注意遵循以下几点:
⒈结构要完整统一。即有开始就有终结,有起因就有结果,有问题就要有解决的办法。
⒉思路要清晰连贯。段落之间要依据其意义或逻辑关系来安排先后顺序。或因果,或递进,或转折等,切不可颠倒程序,杂乱无章。
⒊结构要精巧别致。文似看山不喜平,一篇优秀作品就要通过曲折变化、悬念迭出的情节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横看成岭侧成峰”,如果你调整视角,“横看”“侧”眺,那么奇岭异峰就会呈现在眼前,给你“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审美感受。只有当你用全新的眼光审视素材,以创新的视角构思谋篇时,你的文章内容才会丰满又吸引人。
虽然讲了这么多技法,但构思往往浑然天成,不能为了追求技巧而生搬硬套。散文家李广田曾这样比喻:“我以为它很像一条河流,它顺了壑谷,避了丘陵,凡可以流处它都流过,而流来流去却还是归入大海,就像一个人随意散步一样,散步完了,于是回到家去。”林语堂也有精妙的比喻,他说:“作文只需顺势,如一条小河不慌不忙,依地势之高下,蜿蜒曲折,而一弯溪水妙景,遂于无意中得之。”在写作中,我们应根据文章内容表达的需要,无斧凿痕,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