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天空语文 如皋  九华 作文  教学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使用微信账号登录

最近看过此主题的会员

天空新人

蓝兰的花朵

天晴朗

嘿嘿嘿

joycy

颂颂.g

酷土土土

用户已注销

Jeremy

ʚ贴贴ɞ

果子黑

H·princess

李苏楠

方大金

依灵灵灵.

金川兰

lulululu

lisunan18795762

清风拂过

楠大人

王悦

朴弟

赵珺琦

王佳慧

八5霍程

徐灵丽

查看: 595|回复: 0
收起左侧

[跟作家学写作] 小说写作||倪匡:我是怎样写故事的?(《卫斯理》作者...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来自- 保留地址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145 名

发帖:NO. 147 名

在线:NO. 102 名

黄建明 发表于 2019-8-8 20:3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保留地址
天空便利贴:这里是语文的天堂,也是文学的乐园。如有原创或喜欢的文章,可推荐发表,供坛友欣赏提高。您的热情和才华是天空论坛最大的财富。
来自- 保留地址

加入天空更多精彩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x
小说写作||倪匡:我是怎样写故事的?(《卫斯理》作者首次披露故事创作技法!)  来听写作 2019-08-08 06:54:22
我的学历不高,只有初中程度。
十二岁前我们住在上海霞飞路八九九弄来德坊三十五号底层,都已过了七十多年了,这老房子居然还在。
早阵子有朋友到上海去,给我的旧居拍了照,电邮给我看。我就读的小学就在家的附近,名字记不得了,建筑十分简陋的。
十二岁后我们搬到虹口邢家宅路三十四号二楼,那是极旧的屋子。当时我就读「江苏省立上海中学」,地址在漕河径区的吴家巷;
现在学校已改名作「上海市上海中学」,新地址在「上海植物园」附近。
我小时候并没有愿望想当作家。从小学到中学,我立志要当旅行家,或者你也可以叫作旅游作家吧。
那可能是受到李时珍和徐霞客的故事所影响。小时候我读过《徐霞客游记》,就很想出游。
我写作的动机,一是谋生;二是为兴趣;三是因为我没别的本事,写作是我唯一的谋生才能。
我相信写作是靠天才的。常有人问我为什么懂得写小说,我也不明白为什么会懂得。
凡是艺术的东西,都是靠天才的。靠训练可以训练出一个数学家,但是训练不出小说家。
爱写作的人,拿起笔便会写,写不出便是因为没天分,学不来的。我从小喜欢作文,中学国文老师就很鼓励我朝这方面发展。
我是很个人化的一个人,对于我来说,最适宜的工作就是写作,完全是个人的,不必听任何人的意见。
写作于我而言是本能反应,拿起笔就可以写到,毋须用脑。
就因为系体力劳动而非脑力劳动,所以我长年写作,到七十多岁还是一根白头发都没有,哈哈!
职业作家和业余作家不同之处,其一是业余作家可以靠灵感写作,职业作家却不行,因为灵感不来肚子还是会饿;
其二是作品水平的要求,业余作家只要偶然有九十分以上的佳作,其它作品写坏都没关系,职业作家的作品却要每本都超过八十分。
写作和计算机运作一样,要有数据输入才能有数据输出,我爱看书,看的书又多又杂,是我能够写得好文章的一大原因。
我的父母管教孩子的方式是任其自由发展,我可以亳无拘束地看很多杂书,日积月累东西记了在脑海中,写作时便自然地跑出来了。
我从小就很活泼,也合群,会跟朋友到处去,打弹子、斗蟋蟀,
但因为我极不喜欢受约束和跟人争胜负,所以从小就不喜欢参加团体活动,尤其是竞争性的活动,所以有空的时间便只好看书,不知不觉就爱书成痴。
我最喜欢看小说。起初看通俗小说,像《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那种;后来看各种类型的民间故事;之后是中国传统小说。
我差不多在十二岁以前就看遍中国传统小说。在小学时期,《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演义》我都看了;
看《聊斋志异》时完全不明白,就选一些最短的来看;《红楼梦》也看了,但是看不明白。
我在当兵的时候看得最多的是《红楼梦》,也看研究红学的著作。总之好看的小说我便看,一本书头一千字不好看我就不继续看了。
(看出来给倪匡颁奖的是谁了吗?)
外国的小说我也看,中学时已经看很深奥的翻译小说。
可以说你说得出来的好看的外国小说,我几乎都看过了,不论是英国作家的、法国作家的、美国作家的,甚至俄国作家的,我都看,而且很多都看过几遍。
《福尔摩斯》我看了很多,阿嘉莎‧克莉丝蒂的小说我也看了不少。我最喜欢普希金,他的短篇小说写得很好,写得比韦斯利还传奇。
有很多书我年年都看一遍的,包括金庸小说、《聊斋志异》、《水浒传》、《红楼梦》等,温故而知新,每次都可以有收获。
我有一种特别的技能:不知从何时开始,我看小说的时候,那些文字会在我的脑海中化为画面,所以一边看书,
就好像一边在脑中制作电影画面那样,十分有趣。我写小说时,其实就是把那些脑海中的画面描述出来。
小时候我常到上海的「外国坟山」去玩,在那里见到的东西,也丰富了我很多古灵精怪的见闻。
上海人把坟地称作「坟山」,当时在上海有不少「外国坟山」,法租界的「八仙桥外国坟山」就是现在淮海公园的位置,
前面有一大片空地,成了一个「平民夜总会」,有各种各式的花样,有卖药的,有卖艺的,有「长毛的大姑娘」,
也有架起一个帐篷,让人花钱买一枝火柴,划着了进去看裸 体 女 人的,你想到的应有尽有,你想不到的也有。
我在那里见过许多至今都解释不了的奇怪事情,其中一些曾经在写《倪匡传奇》和《灵界》时提及过。
书籍、报纸、杂志、电视、电影都是我的灵感来源。通常不必搜集,有趣的资料自己会跑出来。
我常常是看到某篇报导很有趣,才根据其中的内容构思故事。
例如《聊斋志异》中便有很多可供发展成科幻小说的素材,撇开迷信,加上科学化解释,便可以写成科幻小说。
我的书房只有一套参考书籍,就是《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文学、物理、化学、音乐、常识等等,应有尽有,找不到数据时,看了就一清二楚。
有这一套书,加上《辞海》,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因为很多数据根本看过后已经在我记忆之中,我不熟悉的东西,才临时在《百科全书》中翻找出数据来使用。
看了别人的东西后抄袭使用,或把一些现成数据抄到小说中,并没问题,但抄要抄得有技巧。这《百科全书》后来留了在美国,不好意思带回来。
作为职业作家,我从不拖稿或欠稿,就算宿醉未醒或病了仍然照写,这是责任。很少作家能保持这个纪录。
我还有另一个纪录:写作二十年不曾断过稿。第一次断稿,印象中应是《明报》上的〈皮靴集〉吧,
当时还写了篇感想,为不能再讲「写了二十多年稿,一天也未曾断过」而感到懊丧,后来那专栏的文章结集出了一本书,那文章也收录了在内。
我除了是写字最快的作家,也是最多样化的作家。大概除了歌词与广告词之外,其他的文类我都写过,
包括各类小说──武侠、推理、科幻、奇幻、奇情、色 情──和散文、杂文、专栏、政论、电影剧本等。
很多人用心教过我,但我还是分不清楚「平上去入」四声,所以填不到歌词。
有一次黄沾利诱我,把五千元现钞放在我面前,叫我马上填首词,我看着钱的份上便填了给他,
黄沾看了取笑我,说我比起《红楼梦》中薛宝钗那不学无术、什么都不懂的哥哥薛蟠还不如,哈哈哈哈!
我也不写现在的所谓新诗。那种新诗随便把一句话砍成多段就成了,不必有什么道理的,这样的写法,我一天可以写几百首出来哩。我实在不懂欣赏。
除了写小说,我写的电影剧本也很出名,而且写了不少,超过四百部,保证是世界纪录。
全盛时期,我有过在一个月内写八个剧本的纪录,平均三天半写好一个。第三十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把「终身成就奖」颁发了给我,我很高兴。
我近年都绝少外出活动了,尤其是在晚上的,那一晚也特地到现场去接受了奖项,之后才匆匆回家。
﹝二00六年十一月我获邀在「星光大道」上留下手印,也是因为我在香港电影业界所作出的成绩。﹞
大家很喜欢问我那经典的「南极白熊」事件。当年我的小说《地心洪炉》在报纸上连载,写韦斯利在南极遇上白熊,他把熊杀了,吃了牠的肉、披上牠的皮才能保命,有个读者写信来骂:
「南极哪有熊?北极才有熊。」我心想南极只有企鹅,我总不能把那改成企鹅吧?
那读者每星期写封信来,语气强烈,要我公开回答「南极没有白熊」,当时我在报上有个名叫〈沙翁杂文〉的专栏,我就把本来二百五十字的篇幅,放大字体,写说:
「某某先生,今天我要回答你的问题,第一,南极没有白熊;
第二,世界上也没有韦斯利,为什么你不追问呢?
第三,第三没有了。」
连金庸也替我打圆场,说:「原来南极是有白熊的,现在没有,因为给韦斯利杀掉了。」那位读者最后的一次来信,只写两个大字:「无赖!」哈哈哈哈!
后来我的书在台湾出版,「远景出版社」也叫我改一改,问我改成北极好不好,我说我不要,我喜欢南极,南极比较神秘一点。
他们说台湾有识之士很多,有人来找我的错便不好了,我说:「有人来找你,你就这样回答他:韦斯利也不存在。」
这种「不符合科学」的情况,在我的小说中多不胜数。「香港理工大学」的校长潘宗光说读书时很喜欢看我的书,
到自己学了科学后才看得出毛病之多,几乎没有一件事情讲得通。我说当然讲不通,讲得通就不叫小说了。
我这个人天生懒惰,过得去便算数。我很随便,写稿也是这样,写那么多稿,写完不会看第二遍,过得去就算了,有点错又何妨?
我近年重看一些自己的作品,发现有好些小说是收不到科的,例如在《不死药》中,韦斯利服了不死药,可长生不老,但会变成白痴,我最后写着:
「结果会怎样呢?其实大可不必担心,我是连续小说的主角,当然逢凶化吉,不会有事的!」
便把故事完了,相当不负责任。这故事你现在叫我去想,也还是不知道可以如何埋尾,可见我的创意这么多年来,并没退化。
别人写「连作小说」,因为采用相同的主要角色来写故事,或者会顾及到不会让故事之间出现矛盾,我却不会。
在我不同的小说中提出之见解,很多并不一致的,我认为并不是问题,我只是在不同故事中写出不同的可能性而已,归根究柢,小说写得好看才最重要。
我自认为自己写的小说是很好看的小说,否则不会几十年来,我的书一直有人看,而且不断有新读者加入。我的小说,至少做到三点:气氛逼人、情节诡异、构思奇巧。
我认为小说只分两种:好看的和不好看的。好看的小说,一定要有丰富的情节和鲜活的人物。
小说倘若写得不好看,即使里面有再多的学问、道理或艺术价值都没用。一名作家的责任,就是要写出让读者废寝忘餐的作品。
我的故事中,爱情处理不算好。我觉得爱情故事方面实在太简单了,难有什么变化,所以我很佩服亦舒可以在男男女女离离合合之中,写出几百本爱情小说来,题材仍不绝。
我谈恋爱的经验也不多,我跟倪太谈恋爱四十多天已经同居了。而且科幻小说跟爱情小说不同,由于情节往往太过丰富,便无法多费笔墨去描写男女主角的感情冲突。
常被人问到如何可以成为小说作家。道理十分简单:开始写呀。即刻写,不断地写。只要开始写,就会越写越好。
也很常被问到,当今的科幻作者谁最有潜力,能写到像我这样的成绩,答案也是一样的:写得勤的都很有潜力。
稿量最多的时候,我同时要写十二篇武侠小说,在墙上拉一个绳子,拿小夹子把每个要写的故事夹在绳子上。
今天该写这个了,就把这个摘下来,一口气写上十二天;明天该写那个,就把那个摘下来写上十二天,每次写大概不到两万字。
我写二万字不用五个小时,很轻松,还可以有空搓麻将牌。我也不知道怎可每天写这么多,这是我唯一吃饭的本事。
一般来说我一个小时可写九张五百字的稿纸,除去空格标点,最多三千字。最记纪录是一小时四千五百字,那是所谓「革命加拚命」的速度。
有人说由于很多人都看不懂我所写的字,所以负责排版的字房有专人替我排铅字粒,那当然是虚构杜撰的事。
那时候一份稿会剪开十多条,几个人一起排铅字粒,哪有专人负责?而且我写的是正正式式的草书,所谓「草书一出格,神仙都不认得」,我写得有规有格,人家怎会看不懂?
从前我写作时,要一路听着音乐来写,后来采用声控计算机写作,周围根本不能有噪音的,这习惯便停止了。
仍用纸笔写稿时,我用的私家稿纸是由出版社提供的,纸张大,周围空白多,看起来舒服一点;
稿纸设计上采用的几个印章,那「倪匡」二字,是蔡澜替我制作的。
用的笔是「斑马牌」的原子笔,笔套会丢掉,还会把笔杆拗断弄短,尽量减轻重量,书写起来是可以快一点的。
我写小说时又会不时喃喃自语,把书中的对白念一遍,而且是用国语讲,不是用广东话,目的是要看对白说起来是否通顺。
有些小说的对白,根本不像是人说的话,我写对白时则是会代入那个角色、那个环境才构思,所以才能写得生动。对白生动,小说的情节才容易推展,容易吸引人读下去。
从前报章连载对小说创作其实也有很大帮助的。说起来很奇怪,报章上的连载小说本来极繁盛,一下子忽然像完全消失了。
采用这种发表方式,作家开始写作后,每天连载,就逼着要写下去了,也得每天构思吸引读者的情节,而且情节变化一定要快速,语言一定要干净利落。
幸好报纸上杂文的连载专栏一直保持着,而且近年也有报章重新尝试刊登连载小说了。
我认为,好小说应包括生动而有性格的人物、曲折的情节、浅白的文字,加起来便可以成为吸引人的故事。
具体地应如何写作呢?我可以分享一个写小说的简单方程式:
「头好,中废,尾精」,即是文章开头要精彩,引起注意;
中段可以尽是废话;结尾要精彩绝伦,留给读者好印象。结尾尽量圆满,不能圆满也罢;
只卖数十元的一本书还苛求什么?我写稿并非文艺创作,只是为了满足副刊的需要。
关于「写废话」,有一次「香港作家协会」举办了个小说训练班,要我担任讲师,我跟那些学生说:
「每个人都想知道小说应该怎样写,其实写小说容易得很,只要有大量没意思的话。」结果被大喝倒彩。那是事实,我告诉他们,他们又不相信。
若完全没有没意思的话,任何复杂的桥段,三言两语都可以交代了,小说还怎么算是小说?只是个大纲而已。
我最不会写大纲了,当年写电影剧本时,罗维请我写电影的故事大纲,让他拿去找老板投资开戏,我也告诉他不懂得写。
我不擅于说故事,只能透过文字表达。
我写剧本没有周详计划,跟导演喝一两次茶聊聊天,谈了大概的构思,把摘要记在香烟包装纸上,便回家去写了。
写小说我也从不打腹稿,不过开始故事之前,大约的情节总是有的,只是到了正式写作时便会起了变动,有时候简直会变得面目全非。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湖水》了,那是一九六九年的作品,一开始是打算写一个关于「鬼上身」的故事,
后来因那样的想法实在不能为当时社会所接受,硬把事件扭曲说成是人为,便变得不伦不类了。
﹝在《湖水》之后,相隔十年,我写了《木炭》,切切实实地在故事中承认灵魂的存在,是因为期间我亲身经历了至少两件鬼魂事件,都是没法子用任何的科学角度解释清楚的,不由我不信。﹞
有人说中国比起外国,科幻作品及科幻小说家很少,认为是因为中国人缺少想象力。我并不认为如此。
中国人的想象力一向很丰富,你看《山海经》、《淮南子》等古书,其实就是想象类型的科幻书。
我想后世中国的科幻小说不多,原因主要是跟中国人不重视科学有关。因为不重视科学,就不讲求证据与推理,这样下去,科幻小说自然也不能生存了。
很多朋友和读者都问我会否再次执笔写作,我可以肯定的说一句:不会了。《只限老友》是我所写最后的一个完整故事;
至于不完整的,真正最后的小说作品,或者算是我替梁凤仪的《我们的故事》所写的第一章内容。那第一章全章就只三句话:
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梁凤仪在香港出生。
哈哈哈哈!
现在我的「写作配额」已经用光了,不是想不想写的问题,而是想写也写不出来——
亦不是说我已经完全写不出东西,而是从前多长多难的文章,我都是一挥而就,
现在短短数百字的一篇序文,写起来都极辛苦,而且还写得不象样,那便是没有「写作配额」了。
如果你要问这样的事情具体是如何发生的,也许过去几十年我写的东西,都不是我自己想出来的,是外星人把一些稀奇古怪的意念灌输到我的脑袋中,
再操纵我的身体写出来,现在外星人离开了,我也就再也写不出象样的东西来了。
这说法好像很荒诞,但不是没道理的,否则为何我重看旧作时,常常感到十分新鲜,根本记不起自己曾写过那样的文章?哈哈哈哈!
现在我的「思想配额」倒还有,所以间中仍有创作的灵感,想出一些有趣的小说点子来,不过已经不会把它们写出来了。
在脑海中想到有趣的构想,自己高兴过了,过了瘾,已经足够。
话说回来,韦斯利的故事不经连载而直接出书,并不是由一九九二年开始,
而是在一九九一年,替「勤 + 缘」写了《从阴间来》、《到阴间去》、《阴差阳错》等书,便是没经过连载的,
故事中也有韦斯利、白素、陈长青、黄堂等「韦斯利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但改成采用第三身手法,有别于报上连载的「韦斯利故事」的第一身写法,也顺便试试新的写作方式。
后来「韦斯利故事」的版权归「勤 + 缘」,我从《从阴间来》等故事继续发展下去,便成了所谓「阴间系列」。
一九九一年其实还有第三线的「韦斯利故事」,因为之前倪震办的年青人杂志找我写稿,我以韦斯利的童年往事写成一些短篇,
在当年也结集成单行本,叫做《少年韦斯利》。那系列故事后来还有一本叫《天外桃源》,则不尽是出自本人手笔。
我移民后继续写「韦斯利故事」,变成写好全个故事后,才交给「勤+ 缘」出书。
这情况维持了几年,到了一九九四年,我这个不打网球的人,居然患上了「网球肘」,只好封笔了几个月,那一年出版的《爆炸》,跟上一本《遗传》便相隔了五个月之久。
那勉强可算是我写作生涯的一个瓶颈了。后来叶李华替我设置好计算机和声控写作软件,我便开始试用;
一九九六年出版的《洪荒》,便是首个全部由计算机运作的声控文字处理记述完成的「韦斯利故事」。
少时间更改错别字和标点符号,不过当时如果不用计算机我根本没有办法写作。我用国语,那软件听得懂我的国语,不过要先训练一下;
起初比较困难,后来就用得很好了。我用计算机一共写了三十多本书。
二〇〇四年我所写最后的一个「韦斯利故事」,十分吃力,写至中途,都有点写不下去,知道是时候停下来了;
出版社说什么都不肯收回预支的版税,我只好硬着头皮把故事勉强写完,给了韦斯利等角色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我把故事命名为《只限老友》,是告诉读者,若不是我的老友,便不必要购买这本书了;是老友的,买了看了觉得不满意,也应包涵不会骂我。哈哈哈哈!
「韦斯利故事」中,我个人最喜欢的是《一个地方》,但说到最满意的,《寻梦》故事既曲折又离奇,结局亦出人意表,始终是我最满意的一本。
《寻梦》的灵感是来自我自己的遭遇,我从小就常作一个同样的梦,后来索性用该个梦当开场,编出《寻梦》中那个完整的梦境。
从小到大,我一睡着就做梦。我的梦很奇怪的,带有连续性,有时整个星期就做同一个梦的连续段落,而且半夜醒来一阵子,再入睡又能再继续本来的梦,像看连续剧一样。
那些梦内容多到记不到,但真正精彩的会立刻记录下来,当成写作的素材。我的小说中至少有百分之二三十是由梦中取得灵感写成的。
「韦斯利故事」中我会把自己个人想法写进去,但不会写我的个人遭遇,所以那些故事绝对不是我的自传。
不过我有收集癖,任何具有许多不同式样的东西都喜欢收集和研究,在小说中,倒也写过不少有同样癖好的角色,
其中最典型的,当然是陈长青了,从他那包括各式收藏的古怪大屋,也发展出多个故事。
故事中连我的主观愿望投射也极少,唯一的一个例外,是《一个地方》,书中所写的便是我心目中的理想国度。
使用声控计算机写作并不比我之前使用纸和笔写稿快,我的见闻倒是许多故事的意念来源。
我所见过的听过的,只要能带给我启发和联想的元素,都可能在小说中采用。
例如当年在大兴安岭林区我遇上过一个被熊舔伤了半边脸的人,他的造型我印象极深刻,后来在《木炭》一书中,便写了一个造型差不多的角色。
我在一九五一年春天在苏州住过三个月,当时的一些见闻,后来也写了到《蛊惑》书中;
而在当地「玄妙观」内见过一个体型极胖、能一人占满一条长板凳的妇人,便是后来创作温宝裕妈妈的原型。
我又有过很多玩物丧志的嗜好,例如养鱼、种花、搜集贝壳、木工、烹饪、古典音乐等等,而且都是由迷转痴,由痴变狂。
我是贝壳专家﹝我曾以原名倪聪的名字和卢尔德先生Mr Rick Luther 合着了一本学术专书《香港之宝贝与芋螺》,一九七五年由香港「新昌印刷公司」出版﹞,便写了一个叫《贝壳》的故事。
想到写透明人,因为养鱼时看到俗称「玻璃猫鱼」的透明鱼。我喜欢玩音响,忽发奇想,便写了一个古代声音偶然留传到现代的故事,叫《古声》。
在《还阳》的故事中,写了很多关于树木和木工的内容,因为我对这两者兴趣都很浓,有段时间,我还自行制作家中的家俬哩。
有时只是偶然联想起,在故事中略提一下,添点趣味,例如我爱听古典音乐,便在《迷藏》书中,写主角在时空旅行时,遇上史塔温斯基,并给他鼓励,才有后来极受欢迎的〈春之祭〉。
我的小说常常融合历史事件。我认为只要用心去了解一段历史,用心揣摩当时的人、地、事、物,写出的故事自然令人信以为真。
有些情节,读者以为我是虚构,其实也是写实的,例如《背叛》中那场关键的小战役,就是历史上真有的,名字叫做「孟良崮战役」。
另一个我写的小说可以令人信以为真的原因,是我喜欢写我熟悉的东西。
曾经有人说过,我写乡野传奇风格的小说写得最好,因为那些故事背景就是我从小熟悉的,写出来自然生动了。
这或者也解释了为什么我写时装故事比古装故事好,以及为何我不喜欢看那些发生在遥远的外星、遥远的未来的科幻故事。
说起来真是巧合得很,我的小说在报纸上刊登,试过多次当连载至中途,现实生活中便发生一些事,
和我的故事所讲吻合的,我把那些新闻也写到故事中,应该也让故事的真实感提高了。我记得的例子,便包括《原子空间》、《换头记》、《后备》、《天人》等。
最早期的「韦斯利故事」中多次写明故事发生在香港,也用了一些具体的香港地方名称,后来一概删改了,
韦斯利变成是住在「一个东方城市」,故事中提到地方名和现实中存在的人物时,大都刻意写得模糊。
早期的那种具体写法,有人问我时我都忘记了,反而一些老读者记得比我还清楚,哈哈哈哈!
《钻石花》和第二个韦斯利故事《地底奇人》都是时装武侠小说,
大约是开始连载一年后,到写第三个故事时,我觉得现代武侠和传统武侠本质上换汤不换药,为了求新求变,问金庸加一点幻想好不好,他说好,
于是便在《妖火》开始,写成幻想小说,灵感来自冬虫夏草这种古怪的中药。
韦斯利的那些故事,我自己从来没有说是「科幻小说」的,不过出版社一定要说是科幻小说,我也不反对。
出版社给我出书,封面如何设计、采用什么颜色等等我一概不理。理会这些事情干什么?人家要看的不是封面,而是内容;
小说最重要的是好不好看,是不是科幻并不要紧。我很少看科幻小说。
中国的科幻小说并不多,外国的又不好看,像艾西莫夫,人称「科幻小说之父」,我却觉得作品沉闷得要命,哈哈哈哈!
当初写「韦斯利故事」是无心插柳的,后来出版单行本也是如此。
当时我只是以写武侠小说为读者所熟悉,大部份出版社对出版科幻小说都没有兴趣,
后来是「明报出版社」的负责人突然想到他们有一批废弃的纸张没用,扔了太可惜,就拿来出版我的科幻小说,
想不到销量不错,愈来愈多读者看我的科幻小说,我便也开始与科幻结下不解之缘。
「韦斯利故事」从一九六三年到一九九二年在《明报》上连载,刚好三十个年头,每天刊登约八百字到一千字;
期间在一九七三年初至一九七八年初停笔了五年。那五年我在改编还珠楼主的「天下第一奇书」——《蜀山剑侠传》,
把原书四百多万字重新编校,删去一半以上,又续了数十万字,写了一个结局,成为《紫青双剑录》。
《紫青双剑录》共十卷,首八卷系原著的浓缩,后两卷是我所续的结局,当年就在《明报》上本来刊登「韦斯利故事」的位置处连载,最后推出过分成十册及分成五册两个版本的单行本。
改写这「天下第一奇书」,比我自己写武侠小说还要累,因为必须要忠于原作。连我太太也帮忙了。
那个年代没有计算机,影印也不方便,所以我们买了两套《蜀山剑侠传》回来,剪剪拼拼的,再加上自己的修改,耗费了不少时间及精神,可惜到最后,读者对《紫青》的品评弹赞不一。
在一九七三年到一九七五年,我在《明报》上的连载,只有一些短篇武侠小说、以「年轻人」作主角的故事,及关于「非人协会」的六个故事等等。
据说当时有很多读者写信或打电话到《明报》编辑部去追问,编辑的答案是:「韦斯利出门去了。」
在《紫青双剑录》完成后,我立刻开始接续写韦斯利的故事,就是《头发》、《眼睛》那一批了。
在复出的第一个故事《头发》中,我还设计了一个情节,解释韦斯利为何在地球上消失了五六年。
﹝在《头发》的单行本中罕有地于扉页加插了一张「C 来到地球」的图画,系出自小女倪穗手笔。那是她小时候的画作,我信手拈来采用了,并不是事先有计划的。﹞
事隔多年,「韦斯利故事」重新在《明报》刊登,在《头发》正文之前有一段开场白,后来没有收录在任何单行本中的,内容如下:
我,韦斯利,又回来了。
对于明报老读者来说,多半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不必再来自我介绍。
对于新读者来说,只要看我的叙述,不久也可知我是什么样的人,一样不必特地自我介绍。
我离开了足有五年,这五年之内,何以音讯全无,又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怪事?
说来话长!
在这五年停笔期之前和之后的韦斯利故事,风格上有了不同。在内容上,前期较注重情节;后期的除注重情节外,也灌入了哲理。
﹝我记得那时期的一些「韦斯利故事」出版单行本时加强了包装,彩色扉页处印上了我的相片,还有金庸的提句:
「无穷的宇宙,无尽的时空,无限的可能,与无常的人生之间的永恒矛盾,从这颗脑袋中编织出来。」﹞
韦斯利的故事一直是在《明报》连载,之后由「明窗出版社」结集成单行本,当中有四本例外,就是《电王》、《游戏》、《生死锁》和《黄金故事》。
紧接《黄金故事》所写的《废墟》开始改回由「明窗」出版,而且出版社更把旧的韦斯利故事作出修订,重新包装成袋装书的形式。
此后所有的「韦斯利故事」单行本,一律都是袋装书的大小。
在把旧版修改成新版时,我最主要都是采用「删减法」,尽量地把不必要的情节或对白删去。
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故事的主线才是最重要的,副线或许在连载的时候可以让读者看得更津津有味,但是结集成书时,便会令到全本书的节奏不够明快了。
有些故事在出书的时候,采用的名字和连载时并不相同,例如《地底奇人》出书时名叫《纸猴》﹝后来又分成《地底奇人》和《韦斯利与白素》两本﹞,《人造总统》出书时名叫《换头记》。
《木炭》和《头发》在出书时分别曾被台湾编辑改名为《黑灵魂》和《无名发》,在后来的版本我把它们又还原了。
至于《石林》,是在后期修订时才名为《魔磁》,我认为比较贴切,出书的早期,仍是沿用旧名。《老猫》在台湾连载时,也被改过名字为《千年猫》。
我写过很多系列的「连作小说」,不同的系列又有或多或少的故事数目,一向每个故事都是相当独立的,可以不必理会其它的作品,单独阅读;
后期的小说之间,相互的关连性便大了。这个不同系列小说之间的交集﹝现在有个潮流用语叫「Crossover」﹞,
应该是始自一九八一年原振侠的首个故事《天人》,该故事发表时写明「韦斯利着」,
当中有「那位先生」一角,其实就是韦斯利跑到别人的故事去了。后来在一九八四年所写的《犀照》,我让「亚洲之鹰」罗开在「韦斯利故事」中出现,两大主角见面及相识了。
到了后期,故事交集、互相刺激带出新情节的情况渐多,架构才愈见复杂了。
「韦斯利故事」在《明报》上的连载,直至一九九二年年初。当时金庸把《明报》大部分股权卖给于品海,我又移民到旧金山,便停止了「韦斯利故事」的连载。
最后连载的《祸根》在报纸上只连载了一半便停了,因为当时《明报》拒绝刊登我一篇批评中 共的文章,我说:「既然不愿意登,就统统别登吧。」
它的单行本也改由「勤 + 缘」出版。之后所有的「韦斯利故事」,都是直接出书的,每本书写大约九万字,一开始时稿费是十八万元,后来略有增加。
平时我在报纸上的连载,每天结尾处会以括号写着「未完」,一个故事的最后一天连载时会写着「全文完」。
《祸根》那次,「韦斯利故事」在《明报》上最后一天的连载,写的却是「本节完」。
---免责声明:图文源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End--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0人回答

最近访客

来自- 保留地址
天空便利贴:
到底了,觉得文章不错的,可以给作者评论或者打赏,这是创作者向前的动力。可以向上滑,或者转到相关热帖。使用过程中如有好的意见或建议,欢迎联系页面qq客服。天空论坛因你更精彩。
回复

手机扫码浏览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保留地址
点评回复 来自- 保留地址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保留地址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天空论坛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论坛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论坛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QQ|手机版|我们的天空 ( 苏ICP备18048761号 ) |苏公网安备3206820200021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4-29 10:33 , Processed in 0.240253 second(s), 5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