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杨振宁,国内很多人对他存在很大的误解。
2000年,《自然》评选了人类过去千年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只有20多人上榜,杨振宁先生在这个评选中,并且他还是这个榜单里唯一一个在世的物理学家。
与他一同登上这个榜单的其他人,全部都是已作古的科学巨匠,包括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薛定谔,波尔,海森堡等等……
杨振宁是榜单上唯一在世大师也是唯一的华人。
量子电动力学大牛弗里曼.戴森评价杨振宁:他高高地飞翔在诸多小问题构成的热带雨林之上,我们中的绝大多数在这些小问题耗尽了一生的时光。
丁肇中先生评价杨振宁:杨振宁是20世纪伟大科学家之一, 当人们回顾20世纪物理发展主要里程碑时马上就想到1.相对论2.量子力学3.杨振宁。
1994年,富兰克林奖章和鲍威尔奖颁奖典礼上的颁奖词:“这一理论模型已经与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的成就比肩,并必然将对未来产生可相提并论的影响”。
中国人非常熟悉霍金,往往给霍金冠以人类最聪明大脑的称号,其实这是一个误读,霍金固然伟大,但他跟杨振宁并不是一个级别的物理学家。
去年霍金去世,大家一致认为他是“第二个爱因斯坦”。但准确地说,能成为爱因斯坦第二的,是杨振宁。
杨振宁在当今世上的物理学家中,排名最起码在前三。
然而现实却是,众人崇拜迷恋霍金,少有崇拜杨振宁的。
很多人转发霍金去世的新闻,其实根本没有看过他的物理学科普书籍,或者根本就看不懂。一个对宇宙有真正崇高探索之心的人,是绝对会尊重和敬仰杨振宁的。
杨振宁到底有多牛呢?
他主要的贡献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让他获诺贝尔奖的宇称不守恒,第二个是规范场理论。
先说宇称不守恒。
宇称守恒定律,是当时量子力学中的一个基本定律,被广泛认为是宇宙中的铁律。但是杨振宁和合作者李政道在理论上证明了,宇称在弱相互作用中是不守恒的。
这个理论,被另一位华人物理学家吴健雄先生证实的,这项成就,让杨先生年仅35岁就得到了诺贝尔奖。
1957年十月,杨振宁领取诺贝尔奖
别人拿诺贝尔奖,已经是一生最高光的时刻了。杨振宁最牛逼的地方在于:拿诺贝尔奖的工作,还不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贡献。
比推翻一个宇宙法则更重要的,是建立起另一个宇宙法则,这就是他的规范场理论。
| 不要跳过去,我会尽量用最简单的语言描述的。|
大自然有四种基本力:引力,电磁力,弱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
19世纪,伟大的麦克斯韦写下了一组方程,描述了电磁力;
20世纪初,更伟大的爱因斯坦写下了广义相对论,描述了引力。
而杨振宁干的,就是写下一组方程,描述了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一开始,杨振宁冥思苦想,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后来一位物理系研究生——米尔斯加入了他的讨论,这个伟大的理论才终于被发展出来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句很屌的话:“狭义相对论,如果没有我爱因斯坦,还会有其他人发现;但广义相对论,如果没有我的话,那就真的没有了。”
对于规范场理论,也可以这么说:没有杨振宁,就不会有人做出来规范场理论了,因为杨振宁的观察能力、综合能力都是当世最强的。
霍金的成就局限在天文学,但是杨振宁的理论是奠基在整个物理大厦中的,因此有人说:
“50年代的物理学,是杨振宁的天下。他完全有资格再拿一个诺贝尔奖。”
杨振宁用他毕生的才智告诉世人:中国人做起科学来,一点都不比西方人差。
很多人以为,杨振宁年轻时在美国留学,没有辅佐中国树立,等自己老了,中国树立好了,又赶紧回来享福,还经常被拿来和邓稼先作比较。
事实上,根据权威渠道提供的材料显示,杨振宁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一直都有一颗中国心,始终在为中国物理学做奉献。
杨振宁和钱学森关系很好,并且和两弹元勋邓稼先先生也是亲密挚友。他们不仅在学术上有诸多交流,且杨振宁还在生活和工作上对邓稼先有诸多帮助。在邓稼先遭到困难的时候,杨振宁还积极发声坚决支持邓老。
对此,邓老的夫人许鹿希也曾经说过:“他们之间的情义堪比战友和亲兄弟。”
杨振宁的确没有和钱学森一起在中国最危险的时候回国,但这并非是他的本意。
当年杨振宁有过回国的念头,但是大家研究之后没有同意。
钱学森是做应用物理研究的,他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用于造导弹,是新中国最最迫切需要的东西。
但是杨振宁不一样,他是搞前沿物理研究的,他的研究成果在当时的中国国内很难马上发光发热。因此当时大家的意见都是,希望他继续留在国外发挥作用。
也正因为如此,杨振宁才接受了这一建议,继续留在国外做研究。
要知道,当时的新中国极度孱弱,西方有些国家个别政客甚至会直接骂中国人是垃圾人种。所以有些国际科学交流学术会议或场合,总是特别排斥中国科学家,这十分不利于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而杨振宁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利用自己在前沿物理学界积累的人脉和影响,积极在国外活动,说服各个国际学术研究交流组织,帮助中国科学家参与国际交流。杨振宁先生的努力,触动了很多国家的科学家,他们纷纷站出来帮助中国科学家,为中国打开了学术交流的大门。
并且,杨振宁留在在美国做的物理研究的那些年里,工作性质和“给美国人造导弹”没有任何直接关系。他所主持的最前沿物理研究,短时间内不可能作为任何武器应用,并且这些学术成果,杨振宁都印在脑子里,带回了中国。
1971年,杨振宁开始回到中国旅居并开展物理学教育以及讲座。七十年代的中国并非像今天一样富足,而是依旧十分贫穷落后,很多家庭都吃不饱饭,还有数亿人在温饱线上挣扎。
由于当时国内局势和经济形势依然很不乐观,所以物理学科研条件和物理学科知识储备十分短缺,很多方面的研究都是一片空白。
因此,杨振宁回到中国旅居后,把自己的家产都捐给了国家,然后全身心地投入了搭建前沿物理学教育体系的工作当中。
按照美国物理学界的权威评价,杨振宁是继爱因斯坦和费米之后,第三位物理学全才。
另外,杨振宁还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而且是在1957年,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这件事的意义也绝不亚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为什么?
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中国的科研水平和条件都不如别人,可邓稼先却站出来说“中国人也可以造原子弹”,而与此同时,杨振宁也站出来说,“中国人也可以获得诺贝尔奖”。
所以,这给中国人带来的精神冲击是突破性的,是中国年轻一代科学人信心的基础性支撑。
实际上,杨振宁自己也曾多次在许多场合表示,他取得诺贝尔奖的最大意义,就是帮助克服了中国人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
杨振宁如今尽管已经90多岁,却依然会给本科生上课,用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启发指引着这些中国科学界的未来人才。
很巧的是,杨振宁和昨天瑞典皇家科学院刚刚宣布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的约翰·B·古迪纳夫是同学。
古迪纳夫的贡献主要在锂离子电池的使用上。锂离子电池,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它被广泛用在电子产品中,比如笔记本电脑、手机、电动车等。
古迪纳夫英文名Goodenough,被网友亲切的称为“足够好”爷爷。
这位“足够好”爷爷今年已经97岁高龄,也是至今为止诺贝尔奖的最年长获奖者。
说起来,足够好老爷子绝对是一个传奇。
1922年,古迪纳夫出生于美国,父亲是耶鲁大学宗教史副教授,他从小就是个聪明优秀的孩子。
1940年,古迪纳夫考入耶鲁大学。当时耶鲁学费一年900美元,但是出发前老爸只给了他35美元。
于是整个大学期间,古迪纳夫一边学习一边通过做家教来养活自己。
大家一定想不到,古迪纳夫在大学学习的专业是古典文学,纯文科专业,不要说化学、物理了,连数学都不沾边。
古迪纳夫走上化学这条路的过程还是有点曲折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古迪纳夫对哲学产生了兴趣,于是又跑去攻读了哲学。后来,为了凑学分,他选修了两门化学课,这才和之后的研究理论有了一丝关系。
不过,古迪纳夫的学位既不是文学学位,也不是哲学,而是数学学位。因为在大学期间,一位数学教授认为他天赋异禀,非常适合学习数学。
古迪纳夫经不住教授的夸奖,于是又转向了数学的“怀抱”,并且最终以班级最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了数学学士学位。
1941年,古迪纳夫刚读完大一时,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小伙子想要去当美国大兵,本来要去报海军陆战队,却被数学老师拉去为军队做气象预报。
战争结束之后古迪纳夫迷茫了,他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一天晚上读怀特黑德的时候,他突然决定应该学习物理学。
老师劝他说:老兵,物理学所有有趣的重要的研究,人家在你这个岁数之前都已经做完了。你确定要开始吗?
要不说有理想的人注定不平凡呢,因为不管别人怎么说,不管自己年纪有多大,都不会轻易就放弃。
最终,他还是考上了芝加哥大学的物理学研究生,还遇上了诺奖得主EnricoFermi,对,就是那个费米能级的费米。好家伙,费米一上来就给新生安排了一个超级大考试。每天8小时,连考4天,可怜的古迪纳夫第一次考就挂了,补考了一次才过。
后来,他又选了大名鼎鼎的齐纳二极管的发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Clarence Zener当导师。Zener也是个奇人。上来就来了一句:我给你两个课题,第一个课题是找到一个问题,第二个课题是把它解决掉。于是他选了凝聚态材料。
在芝加哥大学,古迪纳夫完成了他的博士学位。这包括从恩里科费米学习两门课程:量子力学和核物理。
1952年,他加入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负责开发亚铁磁陶瓷,为国防部的数字计算机开发第一个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拿着国防部的钱,做了24年的磁性材料研究。刚做出一点苗头,钱就花完了,到处找下家,找不到。
就在这时候,牛津大学渴求一位能够讲授无机化学并管理实验室的教授,古迪纳夫再次出人意料的被选中,尽管他并不是化学家,甚至也只是在本科期间完成了两门大学化学课程。但没办法,人家就是牛啊。
进入牛津大学任教的古迪纳夫同时兼任无机化学研究负责人,展开对固体化学的研究,主要研究可用于能量转换的新材料。这时候54岁的古迪纳夫才开始做电池。
57岁的时候,古迪纳夫找到了钴酸锂,让锂电池不那么容易爆炸了。那时候,没人在乎这个项目,于是专利被送给政府机构,然后被索尼买走,但是古迪纳夫没有拿到钱。
对此,古迪纳夫倒是看得挺开的。他说,反正我做这个的时候也不知道会这么值钱。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而已。
64岁时,古迪纳夫来到德克萨斯大学,发现磷酸铁锂比钴廉价得多也更加稳定。现在在电动汽车里面被广泛使用。
古迪纳夫曾表达过两个愿望:首先,他希望能活到最后一个博士生获得博士学位,所以他不会再接收4年的博士生。其次,他希望自己能活着看到他的研究第二次改变世界。
现在,97岁的古迪纳夫仍然精力充沛,差不多还是每天都去实验室。
有人说,有的人需要诺贝尔奖为自己增辉,而有的人的获奖则是让诺贝尔奖增辉。这位获奖时年龄最大的科学家无疑属于后者!97岁的“足够好”,还在潜心寻找下一个超级电池。
现在我们国家这么重视物理化,就是希望以杨振宁和古迪纳夫为榜样,培养出更多对人类文明有重大影响的杰出人物。
俄罗斯也有位国宝级的数理化专家,叫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他写过一套《俄罗斯大师科学丛书》 ,全面讲解数理化知识,帮助很多学生克服了对数理化的恐惧,甚至爱上了这门功课。
这套书讲解了很多有趣的现象,比如在一辆行进的火车上,有一个点却是往后开的。这个点是什么点呢?还有上面说的怎么不靠近树来测量树的高度。
这套书很硬核,不是一个随便看看的书,不是那种漫画类的科普书。它切入的点很浅,但会慢慢讲到很深的知识。知识跨度特别大,可以从小学看到高中毕业。
看这个书,孩子还需要一定的阅读能力的。其实最晚从小学三年级起,要培养孩子看大段文字的能力。因为高考的时,题目就几乎全是文字的。好多孩子连题都读不完读不懂,就是只看漫画型的,不看文字型的。
我建议家长可以给孩子看看这套俄罗斯人写书。对孩子提高科学认识,尤其是涨成绩,很有效果。为什么呢?
一是俄罗斯本身的教育是世界一流的。他们的教学方法很特别。
另外,俄罗斯的教学体系跟中国教育是无缝衔接的。因为中国的教育体系就是学苏联的啊。
今天特地把这套书介绍给头条的读者,这套书一共10本,原价是301。社里给到我们头条的团购价是135。
现在这个书两天之内就在头条卖光了,出版社正在紧急加印中。大概22号发货。
唯一的问题是加印的量不够,现在印厂都在印有关建国纪念日的书,所以纸张排期都很紧张,没办法多印,只印五千。
这五千已经被预订了三千多,估计再有一千多套就会预订完。大家可以先预订,按订单顺序发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