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钱玄同。如果你知道这个人的名字,那你一定对他恨得咬牙切齿。但当你深入了解钱玄时,可能又会觉得他很厉害:这个人虽然口碑不好,但是他的很多思想和想法,在后来却成为了现实。
换句话说,在今天,人们一方面厌恶他,另一方面又受到他的"恩惠"。我们对待他的态度,正如他自己对待中国的文化一样,充满矛盾。那么,他到底为何矛盾呢?他又是为何从传统文化的"铁杆粉丝",变成了让人嗤之以鼻的"文化黑"呢?
钱玄同
钱玄同从小接触的是传统教育,章太炎的出现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钱玄同和民国的许多大师们一样,都是从小接触中国的传统教育。同时钱玄同也像其他民国的大师们一样,都从小表现出了聪慧的一面。
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传统教育的熟稔,让他从小就赢得了"神童"的称号。十五岁那年,也即1902年左右,钱玄同终于从一整套中国古典教育制度中脱身了。他像现在的许多刚参加完高考后的孩子们一样,全身上下溢满了轻松感。
第二年,也就是他十六岁的时候,他偶然读到了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这篇文章。
康有为在维新变法之后写了一篇《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止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继续宣扬自己的改革理论——宣传君主立宪,反对革命,反对废除清朝皇帝和皇室。
于是章太炎就写了这篇《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用来反驳康有为的"保皇"理论。这篇文章也迅速风靡全国,成为推翻满清统治的一道理论"利器"。
章太炎
这篇文章成年人读了尚且热血沸腾,试想一下,一位十六岁的青年,在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是如何感想?我想,这和以前中国的许多中学生读了韩寒的文章之后,会有同样的感触。而在那样的年月里,这种感触是真的能转化成反对体制的动力的。
更何况,章太炎因为这篇文章被清政府囚禁,事情越闹越大,他也俨然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所以,从这时起,钱玄同就成为了章太炎的"小迷弟"。
后来,钱玄同去日本留学,在留学期间,恰巧认识了当时流亡日本的章太炎。章太炎是何许人也?他是反清义士,著名的思想家、国学大师。他不仅学识丰厚,而且是个不怕死的"革命党"。因此,章太炎几乎完完全全地影响了早年间的钱玄同。
就这样两人成为了师徒关系,在后来的生活中,他们既亦师亦友,也是革命同志。
章太炎的追悼会上,其弟子友人悉数参加,右二为钱玄同
作为章太炎的弟子,早年的钱玄同热爱传统文化,甚至身穿汉服明志章太炎这个人对清政府是有非常大的仇恨和敌意的。
倒不是说个人与清廷之间存在矛盾,而是心中的民族大义,让他和清廷势同水火。所以,在流亡日本期间,章太炎看到日本人都喜欢穿和服,所以他就也穿上了和服。
为什么要穿和服呢?因为在他看来,和服在日本叫"吴服",原本就是"中华衣冠"的一部分。现如今中华文化式微,满清旗人文化朽木不死,穿上和服,就等于是和满清文化彻底决裂了。这样做,一个抗清义士的形象就会显得更加耀眼。
所以,我们现在能从很多地方看到身穿和服的章太炎照片。
穿和服的章太炎
因为受到章太炎的影响,回国后的钱玄同穿上了汉服。
他不是在家里穿汉服,或者是见朋友时附庸高雅,穿上汉服,而是穿着汉服去上下班。
在那段时间,他还写了很多关于汉服和中华衣冠的文章,比如《深衣官服说》。身衣是清代以前汉人最为常见的服饰之一,他考究这样一种服饰的用意,不言自明。
他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和鲁迅等人一起师从章太炎,学习国学,研究音韵、训诂及《说文解字》。
所以,在这一期间,钱玄同的热爱传统文化的。他苦苦钻研国学,同时热爱汉服,热爱传统文化。但是,似乎又一股力量在潜移默化中,推动着他走向另一面。
钱玄同参加聚会 右一
在钱玄同看来,章太炎只是在反清,却没有反思1906年,因和康有为论战而被囚禁的章太炎出狱,孙中山在这一年将他接到了日本,于是他开启了流亡生涯。也正是这一年,他参加了同盟会,成为了"革命党"的元老级人物和思想导师。
钱玄同也是在这之后结识章太炎的。
但是,正如我刚才所写的那样,章太炎尽管有满腔热血,尽管是正义凛然的"抗清义士",尽管是著名的思想家和国学大师,但是,他毕竟是旧时代的知识分子。
而钱玄同此时还很年轻,他要做的是"新时代"的知识分子。
所以,当章太炎在积极地参与革命时,钱玄同选择了推动他的"文化运动",从文化上寻求救亡之路。1910年,尚且还是一个"毛头小子"的他,在《新青年》杂志上用白话文发表了一篇给陈独秀写的信,倡导白话文。
之后他基本上都在从事教学工作,主要教授国文、经学和中国古代思想。直到1927年,他开始给《新青年》投稿,倡导文化革命。
《新青年》杂志
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他不仅仅是在反对封建主义,更和传统文化决裂,成为了"五四运动"的先驱和新文化的倡导者。
他的这一改变是在章太炎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批判中国的文化。如果说章太炎等人为推翻满清的专制独裁打开了一道大门,那么,钱玄同等人,就为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打开了一道大门。
"五四运动"前夕,他改名为钱玄同。"玄",差不多是"考究"的意思,所以"玄同"差不多就是"找到共通之处"的意思。钱玄同给自己的名字前还加上了两个字——疑古玄同。大体就是说,怀疑古人,找到一条全新的康庄大道。
此前,他的名字叫钱夏。
五四运动
钱玄同的错误在于变得越来越激进,但也是无奈之举我们当代人之所以非常痛恨钱玄同,是因为他率先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汉字改革目标——废除汉字。
在《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这篇文章中,钱玄同写道,汉字是记载孔门学说和道教妖言的符号,断不适用于20世纪。
很多人因为他的这一番言论而记住了他。
但说句公道话,吴稚晖、鲁迅、傅斯年等人也都是废除汉字的有力支持者,汉字乃至国粹在他们面前就如同"干粪",一文不值。钱玄同也只是其中之一。
钱玄同和胡适
倒不是因为汉字写作太过于繁琐,而是因为在他们心中,彻底废除汉字,才能与世界接轨,与过去的那个旧时代、那些封建的礼教的思想告别。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钱玄同等人的想法肯定是错误的。但从当时的情况来说,这种想法也是迫于现实的无奈之举。
我之前也说过,钱玄同师从章太炎,而且多年来一直在大学教授国学,他不会不懂中国文化的魅力。但是,他在历史前进的过程中却无奈地发现,传统思想对人的禁锢实在是太大太难改变了。
要想彻底改变国民的心态,就必须"重拳出击",快刀斩乱麻。而"废除汉字",也实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但恐怕连他自己也没想到,事到如今,他却成为了众矢之的。
民国的文字改革
我们至今都是钱玄同思想和主张的受益者,只是他的名字和功绩已经逐渐被我们遗忘如果我们客观一点去对待他和他的思想,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当代人都是钱玄同思想的受益者。
钱玄同在《论应用之文亟宜改良》的《写作大纲》中提出了一份改革大纲,这份大纲大体上是这样的:
右二为钱玄同
规定汉语语法的词序;小学课本、新闻纸旁注注音字母;写文章时要加标点符号;用阿拉伯号码和算式书写数目字;用公元纪年;书写方式改左行直下为右行横迤,等等。
我们现代人不用学习汉语语法,但汉语其实是有语法的,至少老外在学习汉语时是需要用到语法的。小学课本注音到今天还在使用,而在报纸上注音,这对当时来说提升国民识字率非常关键。阿拉伯数字的引进,方便了我们的书写和计数。公元纪年也方便了和世界接轨。书写方式的改变,规范了出版行业,同时也方便了我们的阅读和书写。
除此之外,他还主张简化汉字。第一批2003个简化的汉字就是他搞出来的。他也主张推广普通话,提倡汉语拼音用罗马字母标注。
但他的思想和主张在民国基本上都没有得到实现。
比如,民国的报纸,一直都是繁体竖排。
繁体竖排的民国报纸
民国时期的拼音也还是沿用之前北洋政府制定的拼音:即用汉语中最为简单的汉字和偏旁来标注汉字的读音。这种做法实际上和日语比较接近:
民国时期的拼音 这种拼音至今还在被台湾使用
换句话说,他的主张,都在新中国建立后才得到了实现。
我们现在人人都会普通话,都会用拼音来识字,都能更加便捷地书写和阅读,这其实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经被钱玄同奠定了基础。
周恩来曾经说,没有钱玄同等前辈锲而不舍的追求,也许我们今天还无缘享用汉语拼音和标点符号之恩泽。
这可能是对他最大的褒奖。但实际上在1939年他就已经去世了。去世前,有人支持他,更多的是诋毁他。
他的功绩,至今知者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