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UMPC很多人第一反应应该是索尼UX50,其次则是OQO的产品,这两家公司的产品感觉上占据了大多数玩家对UMPC的第一印象,仔细回忆可能又会想到富士通U系列和韩国的Viliv(当然还有三星),再说下去自然还有BenQ、爱国者等很多厂商的试水作,这个接龙说不完。
这次开箱的主角,在很多人心目中也许不是UMPC,而是奇葩的怪兽手机:它就是来自HTC的Shift(型号为X9000、X9500),双模UMPC(等下你就知道)。
这台机器来自好基友卡巴兔:一位资深的数码爱好者,现在更深了,非常感谢。多亏了他,让我能在差不多十年后摸到这台曾经的怪兽设备,很澎湃很激动!
这是一个肠粉的朝圣和救赎,淋着雨抱着箱子赶回家,喜悦之情无以言表。为了保持步进一致,我也是一边体验一边拍照的,兴奋之下拍的照片比较渣渣,还请见谅,大家感兴趣的话,我可以把机器带到数字尾巴办公室再拍一次。
这机器的箱子是相当的气派,毕竟当时的售价可是能买一平米房子的。
浮雕的htc logo,作为一个肠粉,不给个特写确实说不过去了。
抽出外面闪闪反光的保护套,里面是低调的黑色大盒子(虽然低调,却谈不上奢华,算是个遗憾)。
这么多年了还能收到箱说全的机器,感觉是很不可思议的,还有皮套和收纳包。
盒子看起来很大,其实东西就那么点,包括主机、电池、电源、耳机、USB HUB(带以太网口)。
文书类的东西如下:除了一本真正的说明书、其他都是保修卡、操作指引之类的东西,俗称纸片。
由于时间的关系,直接进入正题:机器的本体就长这样,正面还是金属感蛮强的,特别是金属按钮,好评!然而帅不过三秒,除了正前面板是金属(以前置摄像头旁边的缝为界),旁边就开始是塑料机身了……
键盘推出来之后有点失望,它不像索尼、OQO之类的品牌,把键盘做得很帅科技感很浓(手感另说)。Shift的键盘就是缩小了的普通笔记本键盘,心里的感觉是:还真就只是个键盘啊?!当然,这样的键盘也有优点,就是手感熟悉,不用费劲的按每个键,像平时打字一样轻敲就好了。
这才是它的完全形态:一台膝上型设计的便携电脑,它更像一台“小笔记本”而不是“很科幻的新东西”。
前面说的键盘,给个特写,虽说是普通笔记本键盘手感,实际上比例还是被大幅缩小了的,还是需要一点时间来熟悉它的按键配列,不过能用7个手指在上面打字已经算比较舒服了。
机身左侧只有一个耳机孔和触控笔,看起来比较简单,不像其他UMPC有专门用于连接扩展坞的接口。
机身右侧接口相对丰富一点:SD卡槽、USB host口(还记得前面说的USB HUB不?)和充电口。
背后则是一个VGA口,用于输出画面到投影或显示器,这么对比这台机器确实是厚的可以,毕竟很多Ultrabook都早早砍掉影响机身轻薄的VGA口了,然而这台UMPC竟比VGA口还厚不少。
右侧面板上从上往下分别是:通讯管理器、分辨率缩放、拇指光学触控板、扬声器、指纹识别器;分辨率缩放键是个很傻的功能:它可以让UMPC的分辨率从800*480切换到1024*600,这台机器的物理分辨率是800*480,虽然我知道有些程序需要1024像素以上水平分辨率才能运行,但这个按钮设计更容易让用户误按导致画面模糊,感觉没必要设计在这么显眼的地方。
左侧的功能相对少但有亮点,从上往下分别是:鼠标左右键、扬声器、第二系统切换键;鼠标左右键搭配右边的拇指光学触控板,让用户在合上键盘行动过程中操作光标,第二系统切换键是这台机器在功能设计上的一大亮点,等下会专门解释。
硬件部分看完了,装上电池准备开机~这是一个19.98Wh的电池,主要为电脑部分服务;由于Shift有两个系统,所以电池盖上能看到两个系统授权贴纸,这在其他机器上几乎没见过。
开机的启动画面当然少不了。
由于太久没开机,CMOS电池应该已经放空了,显示CMOS设定丢失。看到配置了就顺便说一句:它显示的Intel 800MHz处理器,实际上叫Stealey,型号是A110,它是Intel专为UMPC这类极致的移动平台设计的处理器,特点是超低功耗,而这个系列只是试水之作(此时的Intel开始有移动平台Soc的想法了),所以性能表现并不好。
BIOS设定界面和普通笔记本没差,只是可以调的选项特别少,只能设定启动顺序用来装系统。
机器出厂时搭载的是Vista系统,到手时已经升级到7了,速度当然是慢到爆炸喽。虽然它在上面的文字里都一直被我称为UMPC,但电脑部分我却不打算多说,看到系统画面,这部分就算是结束了。电脑谁没用过,是吧。
这个界面还是要提一下,用过HTC Manila的朋友应该感觉很眼熟,它太像Manila里的通讯管理器了!它是Shfit的移动设备管理程序,用于快速调节无线、音量和屏幕亮度设置,算是Manila情怀的回归吧。
文章开头说了,Shift在很多人心目中不算是UMPC,而是手机,但它的PC功能太明显了,以至于不把它当做UMPC实在想不出该怎么称呼它(就像不能把汽车称为会走动的沙发和空调嘛),然而这种定位上的尴尬正中HTC下怀,HTC对Shift的定位也不是UMPC,而是“移动电脑”,HTC对Shift的理解是“具有强大移动办公能力的通讯设备”,而不是“能打电话的电脑”,那么也就不得不提Shift的第二面目(第二系统):基于Windows Mobile 6的SnapVUE系统。
反应快的小伙伴可能要问了:明明是Intel的x86处理器,怎么会又运行WM系统呢?然后也许会自问自答:大概是运行在Windows系统下的WM模拟器吧。很遗憾,并不是。HTC作为WM时代的领头大厂,脑洞自然不是随便就能被参透的,为了实现超长续航,HTC的方案是搭载第二套硬件平台专门为SnapVUE系统服务;简单地说:就是HTC往电脑里塞了一台手机,让它们共用一个屏幕。
开机之后按下前面板的左下角第二系统切换键,屏幕会切换到SnapVUE系统,如果用户在SnapVUE模式下工作时间比较长,Shift会休眠Windows系统以保存电力,SnapVUE的风格和Manila如出一辙,但按钮更小,画面里的元素更多,由于它运行在6寸的屏幕上(没写错,等下会说),倒也不显得拥挤。
SnapVUE的功能实际上只有主界面上的那几个,并不能当做一台全功能的WM手机使用,但从程序界面还是可以看出它是基于WM6开发的,例如设置界面,虽然图标不一样,但也算得上熟悉,不知是当时WM系统分辨率限制还是其他原因,导致了SnapVUE系统下的画面都不是全屏的,从照片可以看出,两侧有宽宽的黑边,这两条黑边导致了原本7寸的屏幕显示面积缩减到了6寸。
设定里的系统信息,用WM手机爱看这个选项的小伙伴可能有些印象,但可能是由于HTC对这个系统有所保留的原因,其显示的信息远不及其他WM手机多,也就失去了从系统信息渠道了解这台机器WM部分的确切配置的机会。
没有特别为大屏幕优化的通讯管理器,画面虽然熟悉,但感觉设定界面简陋了点。
当年玩WM的小伙伴刚上车的时候应该或多或少被移动网络设定的问题虐过,它比诺基亚或索爱的简单设个代理和APN要复杂一点,主要是那么多文本框,摸不着头脑,虽然以前我配起这个来得心应手,但多年后的今天看到它,也已经是一脸懵逼了。
WM自带的简陋的Calendar程序,再次可以看出SnapVUE就是在用WM系统的组件。
通讯录程序,不用说了。
第一次见这个版本的信息界面好像是在Treo Pro上,也让我感觉新奇了一段时间。
到了这里,这台机器的体验就算结束了,从这些体验可以感受到:玩机的回忆虽然美好,但过去确实是回不去了……这台Shfit就好好放着,作为一份对一个时代巅峰的回忆吧。
最后再次感谢卡巴兔和那么多帮我收机器的基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