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一些写作的基本技巧 作家唐糖小君 2019-03-04 06:42:48
一 你写文章会先想结局吗?
百分之九十的人都说不会,原因是:
1、 预先想的结局与后来写的不符合,后来干脆不想
2、 文章是随想随写,因此根本没有想结局3、 故事尚在进行中,所以没有结局
曾经看过很多书籍,上面都提到,写一篇文章必须构思,收集数据,安排段落等等才能下笔写,
以我的习惯,一篇不知道结局的文章实在很难下笔,我怀疑那会变成空谈或者是只能拉长整个字数而已,好像有点「老太婆的裹脚布」一般。
再者,进行中的故是不是不能拿来做文章题材,但是既然是文章总有个结局吧,
如果结局与之前写的不一样,那该如何修改?而不知道结局的文章如何有个方向去前进?
因此,写文章必须有构思,收集资料,安排段落等的事前准备,如此的话就应该会有结局才对。
二 基本原则
1、小说的技巧在表现上有几个基本原则,首先是文字的问题,其中两大类为报告式与呈现式,报告式为间接表现法,呈现式为直接表现法
如:宫殿已造完,又要措置那些宫殿外的苍松翠伯,……。宫殿内要摆列的,锦帷绣襦,宝箪文紟………那一事不是剥民……(随史遗文)
这就是作者向你做报告,文字没有力,不亲切,写任何文章应该尽量避免。因为这彷佛在听作者的一面之词,太主观了。
间接表现法作者重述故事,容易造成读者与书中世界隔阂。
梦莲的身量不高,而全身没有一处长得不匀称,在她淘气的时候像个娃娃,当她生了气,或要做正经事的时候,她很像个发育完全的小妇人,使人敬畏。
小长脸,眉目清秀…………可是,不管她是怎样善变,在她的心的深处生了根的却是慈善,正直…(老舍)
作者如果用间叙述语法来介绍一个人物,评说他的外貌,议论他的个性,没有力,写的不活,
像科司特说的,最坏的人物写法平面人,像剪纸人物,而非不是活脱脱整个人在读者面前活动。
人物距离读者很远,因隔了一层障碍,这也是间接表现法最大的弊端。
介绍景物,等都由作者复述,人物的关系不能自现。应该把脑中的记忆放述出来,变成实景。
2、避免以总结式复述笔法胶带人物的感觉和行动如:
他第一次在课堂上看到她,就为她的美艳而顷倒,此后几个月来,她的倩影就深深印在他的脑海中…
此类行文把真实的形象抹去,而代之以抽象厘出来的总结,读者只知道他为她顷倒,但是如何顷倒,如何美艳读者无法得知,这就是总结式。
文字有两种特性,第一为实景,第二为虚象眼睛所及的实物,风景,人物,场景皆为实象,也是基础,具体的,
传授到感觉里是实在的,呈现事物第一性的原来状态。
单是实像的呈现便足够引起读者的感觉,不必再加什么美极了,好听的很。这些虚的形容词。
由事物外象而即于人心感觉也是实像,如:心头一热,毛骨悚然,心要跳出来都是身体感官上的实在反应。
他感到恐怖,他很焦虑,他激动起来这些都是过滤过的文字,是由感觉再抽离出来的。
3、 话也应该避免复述
直接对话总比复述的间接对话来得活,但仍只占其中一个平面。当描述真实时还得加上第二层展现,如说话时的动静和神态,
又从而发展至第三层展现,增添说话时对方的反应,以及周围的气氛和场景。
如:她质问丈夫昨晚凌晨三点才回来为何现在又要出去。看丈夫一心打扮不理她,便又大骂你干脆不必回来,每天晚上都出去,一定在外面有了女人…………
比 昨晚三点才回来现在有要出去?你走吧!不要回来,永远不要回来!的描述好吧
4、 创作的描述另一个方是就是喻象,凡创作者都必须善于利用喻象
她那些钩曲,多结,坚硬的像蟹脚一样的手指头(莫伯桑)
这种形容多么鲜明有力,把那些虚象性的形容词表现的淋漓尽致。
5、以他物喻本物,这两个像之间已经互动。
如:以海浪比稻田,以稻田比海浪这就扩大了视野,将两者互动。
三 心理描写以内心独白意识来表现意识活动,是相当主观的叙述方式。
透过主角的眼睛看外象往往有印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色彩。
对写某一类小说很有用,它最大的优点就是能进入人物心里,将空间拉到最大,或缩到最小。
但是运用此种方式只能让读者读到你的脑之幕,不流于平版沈闷很难。
因为这样的方式很容易犯上的毛病,为了不犯这个毛病,必须让读者走出你的意识之流,让他们感受到故事以外的故事。
意识活动不是纯粹抽象的,都是来自生活经验,因此必须是具体而实在的,
人脑本是空白的,有外象反映才有意识可言,如同看电影逐次从脑中放映出景象,创作小说也应该如此。
2、以交错的方式来倒述回忆,最重要的是要选择关键性的场景,其次是妥善安排段落出现的次序,
再来就是要有自然的过场,不可在场与场之间有太明显的切割现象,也就是隔阂太远。
四 叙事观点所谓叙事观点有两义:
一是由谁来叙述故事。
二是见事观点
此观点约分三类,
第一类:举凡人物出场、背景交代、人物性格、内心独白、场景变换等等都由作者一手包办
第二类:作者本身懂得化身,也许化为主角,也许配角,也许是路旁的一颗树,也就是作者不按自己的身份发言,
而以第二、三者的角色叙述第三类就比较复杂,作者不便化为第三者,更是不止一个的第三者,时而用狗的眼睛,时而用主角的眼睛,或者干脆是躲在暗地从没出现的人物发言。
说明白一点也就是一、 旁知观点:故事用第一人称叙事,这第一人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
二、 次知观点:让故事中的一两个人物来发展情节和问题
三、 全知观点:作者似乎与人物在一起,也与一切事物在一起,这可以让作者得到最大的发挥。
不管是哪一种,下笔之前必须将整个故事作通盘考虑,看要用哪一种才能将故事发挥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境界,而不是漫无目标下笔,这就是很多人写到一半写不下去的原因之一。
还有,同一个题材用不同的观点,你会发现写出来的味道和效果完全不一样。
因此有几点可以在考虑时稍微注意一下:
1、 塑造人物从单一观点往往会不足,入非有心无面,便是有面无心,此时需考虑用另一个角度来从新塑造
2、 如要运用多重观点,那就要非常小心,除非你的功力够,否则很难成功,因为读者会搞混,如同海名威的有与无即是运用多层观点,可惜他失败了,就是因为看的人搞混了。
3、 多重观点的运用不是没有成功的,有一部,那就是红楼梦,有与无和红楼梦的差异是在有与无局限在单一的我和他之间,
而红楼梦人物之杂,背景之多,出面阐述故事的也不止一两个人,但是每一个都交代清楚,段落分明。
上面说的是大方向与大格局,创作者再从中变化为小格局。
免责声明:图文源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写作平台正在升级, 写作训练营正在进行中,详情阅读原文/关注公号 唐糖小君写作课 掌控平台新动态
友情链接
写小说最重要的10件事
写作课 | 故事要不要设置一个开放式结尾?
制造悬念的145个方法
严歌苓:我的小说基本靠想像力
--End--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1人回答
|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