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天空语文 如皋  九华 作文  教学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最近看过此主题的会员

天空新人

李宇俊202477

xulili8588

糖拌饭202091

手动滑稽

我是文化人

欲绘诗

77翔子

41BCDD

顾佳瑞七六阅读

小燕子

李白202091

蓝兰的花朵

嘿嘿嘿

joycy

颂颂.g

酷土土土

用户已注销

Jeremy

ʚ贴贴ɞ

果子黑

H·princess

李苏楠

方大金

依灵灵灵.

金川兰

查看: 543|回复: 0
收起左侧

一个时代的斯文走了,大学的灵魂丢了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来自- 保留地址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96 名

发帖:NO. 93 名

在线:NO. 51 名

忆困血馆闻 发表于 2019-11-15 08:5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保留地址
来自- 保留地址

加入天空更多精彩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x
一个时代的斯文走了,大学的灵魂丢了博雅人文 2019-11-12 20:55:14

来源:国馆(ID:guoguan5000)


一生尽瘁学术,垂五十年,对于国家服务之久,贡献之多,于此可见。其学养毅力,尤足为后生学子楷模。
——北大校长蒋梦麟


01
“求学不为国,求学何所用?”
近代中国,清华北大都是各领风骚,大师辈出之时,能人异士甚嚣尘上。梅贻琦是个例外,不争不抢,不起哄不喧哗,低调而干净,像阳光下的一缕春风。极少有人知道梅贻琦,但清华诸辈大才因他而出。
1889年12月29日,寒冬腊月,北风凛冽,一个男娃的哭声打破天津港的沉寂,天津梅家的第五个孩子出生了,其父梅伯忱高兴地替孩子取名:梅贻琦,字月涵。
梅贻琦出生时,家里情况不是很好,“非甚宽裕”。但日子也过得下去,“诸兄姐每人都有一位奶妈”。
可是那个时节,局势动荡不安,庚子之乱更是一夜之间令天津成为战火绵延之地。
梅伯忱失业了,家中唯一的经济来源断了,梅家就此陷入最艰难的度日之期,“奶妈解聘,母亲乳水不足,除去几间旧房庇身以外,够得上是标准的无产阶级了。”
弟梅贻宝一直活到十几岁才穿得上一件专门为他做的袍子。


然,固其生计也困厄,幸其父也辛勤而开明。
梅家历代以诗书传家,家风温良。
梅伯忱中过秀才,对其子女均以诗书为第一要求,“人口虽然众多,父亲却咬定牙,叫每个儿子受教育,后来天津开办了女子学校,他叫两个未出嫁的女儿亦受教育。”
这在当时,算得上极其开明。
他的儿子女儿们也颇为争气,梅贻琦成了清华校长,梅贻宝后来成了燕京大学校长,
都是民国数一数二的国宝大师。
1904年,梅贻琦15岁,以“寻找现代社会文明之光”考入天津南开中学,这个15岁的少年,开始懵懵懂懂地明白了,外面隆隆炮火与自己肩上责任之间的关系。
“自此砥砺求学,日益精进。”
1908年,梅贻琦以全班第一的成绩从南开毕业,被保送至保定直隶高等学堂。亲朋好友都劝他父亲:
“你家贻琦这么出息,毕业之后,可以找个小职员——如洋行职员,中小学教员,替你分担,了此一生。”
但梅贻琦又怎么会甘心庸碌一生,“求学不为国,求学何所用?”
他决心考庚子赔款的留美学生名额。


(清华大学一角)
02
这一考,就考上了,第六名。按规定,考上的学生,先要到当时的游美学务处(即清华大学前身)学习,也许连梅贻琦自己都没想到,这一去,就出不来了,从此,梅贻琦这三个字和清华园这三字就再也分不开了,出国,留学,回清华;再出国,再游美,回来,还是清华。
“三十二年间,从未间断。”
后来,留美回来的梅贻琦在清华任教,向当时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抱怨:“我对教书没什么兴趣,想换个工作。”
张伯苓劝他:“你才教书半年就不愿意干了,怎么知道没兴趣?青年人要忍耐,回去教书。”
结果,“这一忍耐,几十年,一辈子下来了”。
清华大学,包括后来的西南联合大学,都成了梅贻琦求学报国之途径。
教书匠也没有其他的本事,多育出来几个好学生,便是对国家,对民族最好的报答。
结果他育出整整一代的大师将才。
这样一来,就苦了家人,尤其是父母,1929年,梅贻琦父亲去世时,他在美国任清华大学留学生监督;1943年,他母亲去世时,他在焦头烂额地维护西南联大的教学。他这一生,都扑在教育上,“吾于校事亦不拟请假,唯冀以工作之努力,邀吾亲之灵鉴,而以告慰之耳。”


(清华大学一角)
03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1927年,蒋介石提出要实施“党化教育”,要“以党治国”,“以三民主义治国”。
这样一来,每所大学被硬性规定要上党课,学生不许自由集会和游行,思想行动皆要受监督。
在《告诫全国学生书》里,蒋介石甚至宣称:
“破坏法纪之学潮,自与反革命无异,政府自当严厉制止,如法惩处。”
当时的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积极配合国民政府,在清华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还成立政治训育部,钳制学生言论。
清华大学的学生自由自在惯了,都是激进的自由主义拥趸,哪受得了这个。军训不去,上课不听,连和那些上“党课”的教师同桌吃饭都不干。
罗家伦脸上挂不住了,向学校董事会提出辞职威胁学生,结果学生会放出话来:“无论国民政府批准与否,本校无人挽留。”
不仅如此,罗家伦走后,清华学生还列了一个五条选人标准给国民政府:
·无党派色彩
·学识渊博
·人格高尚
·确实能发展清华
·声望素著
足见当时清华学生之血气方刚,力量之大,甚至可以左右校长之去留,和现代大部分中国大学生之浑浑噩噩,完全不同。


(清华大学)
04
1931年,经过再三物色,蒋介石亲自拍板,“电促月涵从速回国”。梅贻琦走马上任。
1931年12月3日,大雪,清华园一片银装素裹,梅贻琦发表就职演说: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一开口,即明大学之宗义,阐学问之根基,震颤全场,千秋受用。
“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的教授。我们的智识,固有赖于教授的教导指点,就是我们的精神修养,亦全赖有教授的inspiration(启迪)。”梅贻琦还有著名的关于大学教育的“从游论”:
“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梅贻琦认为,大学对学生的教育,身教重于言教,关键在于教授之示范。
“吾认为教授责任不尽在指导学生如何读书,如何研究学问。凡能领学生做学问的教授,必能指导学生如何做人。”
故而梅贻琦对于教授之选拔必有两种标准,其一,必有精深学问,“以己之专长之特科知识为学生明晰讲授”;其二,必有高尚人格,要为学生“自谋修养、意志锻炼和情绪裁节”树立榜样。
他希望清华的毕业生既有精深之学问才华,亦有足可垂世之高尚人格。
唯有如此,清华师生方可不仅在学术上有所造诣,且于国事,亦可救国救民于水火。
正如梁启超所期盼:“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
漫天风雪中来此学界泰斗,一个全新的清华正在此荡气回肠之气势中全面铺开。


05
在“大师论”的原则指导下,梅贻琦挖空心思,遍地求贤,清华迎来了抗日战争前的黄金6年。
这一时期,吴晗、刘文典、潘光旦、闻一多、钱钟书、华罗庚,纷纷赶赴而来,小小的清华园,一时间成为大师之渊薮,思想引领之源头。
刘文典,学贯中西,精于国学,尤其是庄子,以煌煌大著《淮南子鸿烈集解》与《庄子补正》十卷本震撼文坛,一度被蒋介石抬举为“国宝”。
为人狂妄之极,自称“普天下真正懂庄子的只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庄子本人,一个便是我,半个人天下共分之。”骂沈从文,不屑于冯友兰,跟蒋介石都敢对着干。可就这么一个人,对梅贻琦硬是服服帖帖,盛赞他:“贞固足以干事,明德足以服人。”
梅贻琦在清华,他在清华;梅贻琦在西南联大,他在西南联大。华罗庚原本只是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人,后来被招录进入清华,从一位系资料员升为助教,又被推荐给“中英庚款委员会”,送到剑桥大学深造,再后来,跳过讲师、副教授,直接被擢拔为正教授,这一路的“破格提拔”,都是梅贻琦打点完成的。
历史学家吴晗投考北大,英文考得一塌糊涂,但中国文史成绩极优,北大不要,清华破格要了,结果一入校便以其才华备受关注。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降人才,清华因为这些大师而成一流之学府,而这些大师之所以选择清华,也有赖梅贻琦精心维系的民主氛围与自由学术空间。
有人说,民国时期清华师生太过狂妄,赶校长,顶教授,见谁倒谁,可是梅贻琦一生侍于清华47年,谁也不敢“倒梅”。足见梅贻琦巨大之人格魅力。


(梅贻琦)
06
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
1936年2月26日,清华发生大逮捕事件,3000名武装军警深夜闯入清华园抓人,全校领导层在梅贻琦家中紧急商讨对策,大家情绪激动,每个人都说了很多,唯独梅贻琦一人,默不发声,“大家都等着他讲话,足足有两三分钟之久”。
但他还是抽着烟,在烟雾缭绕中闷头沉思。
最后冯友兰实在忍不住,问他:“校长,你怎么看?”
梅贻琦这才回答:“我在想,我们要阻止他们来是不可能了……”接着娓娓道出自己的应对措施。
梅贻琦多半给人的印象是“寡言”,甚至是“不言”。他的妻子韩咏华嫁给他时,就被人警告:
“你小心,梅贻琦可是个不怎么说话的人。”
其谨言少语如斯。
但真正懂梅贻琦的人知道,他并不是不喜欢说话,只是认为,多说不如多做罢了。
“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
所以梅贻琦在校长任,很少下定决策,他最常说的话就是“吾从众”。他认为,对学校有最高决策权的,应该是教授,而不是校长。
为了实现“教授治校”,梅贻琦成立了教授评议会,作为学校的最高权力决策机关,至于自己,“校长的任务就是给教授搬搬椅子,端端茶水的”。只要教授提出的建议有理有据,对学术、对学校有益,梅校长就会简单地说一句:“吾从众。”
教育界人士夸他:“梅校长治校有方啊。”
梅贻琦并不欢喜,只是淡淡地说:
“就是有一些成绩,也是各系主任领导有方。教授中爱看京戏的大概不少,你看戏里的‘王帽’,他穿着龙袍,煞有介事地坐着,好像很威严,很有气派,其实,他是摆给人看的,真正唱戏的可不是他。”
言下之意,他梅贻琦,不过就是那个“王帽”而已,
其谦虚温良如斯。


(梅贻琦雕像)
07
1909年报考庚款留美学生放榜时,学者徐君陶在那看榜,看到一个少年,“不慌不忙,不喜不忧,也在那儿看榜。我当时看他那种从容不迫的态度,察觉不出他是否考取了。”
后来在船上相见,徐君陶这才知道,原来这少年就是梅贻琦。
学者杨锡仁是梅贻琦在美国留学时的室友,他从未见梅贻琦对谁急过脸,为人也宽厚。
“成绩优异,性极温和。从无怨怼,永远轻声细语。”
宽厚的梅校长治下的清华,自然也自由。
学生把梅校长的话编成打油诗:
“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可是学校总认为,恐怕仿佛不见得。”
他从不明确命令学生要如何如何,也从不以校长之身份强压学生务必如何如何,为校长几十载,从未见梅贻琦发过脾气,只是有时闭门两三日,有再大的争执,也商量着来。
这便是梅贻琦的胸襟与气度。
也正是这份胸襟与气度,才有了弥漫着自由与独立的清华园以及后来的西南联大。
朱自清曾写过《清华的民主》一文:
“在清华服务的同仁,感觉着一种自由氛围,每人都有权利有机会对学校的事情说话。清华的民主制度……究竟还是很脆弱的,若没有一位同情的校长的话。”
清华的民主能否发展起来,殊实难说,自1931年接管清华,几经搬迁考验与各种学潮风暴,他总是安详静肃,不声不响地筹划应付,在极其困难中谋求发展与壮大,即使与当局与学生意见相左,也绝不公开冲突,皆容忍之。
其雅量宏大如斯。


(清华大学)
08
他心中就只有联大,没有清华了
1937年,抗战爆发,清华北大被占,南开遭轰炸,近乎夷为平地。
为保弦歌不辍,在国民政府授意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始驻长沙,后留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这所真正在战火中绵延长存的大学,被国内外公认为中国教育史上幻境般短暂的奇迹,而缔造这个奇迹的,正是梅贻琦。
当时,西南联大由三所学校组成,所以有三位常委:张伯苓(南开校长)、蒋梦麟(北大校长)、梅贻琦(清华校长)。由于蒋梦麟和张伯苓在重庆政府都担任要职,所以西南联大的校务事实上都落在梅贻琦一个人身上。
西南联大初创期,张伯苓曾把自己的表给梅贻琦:
“我的表你戴着。”
言下之意,要梅贻琦代表他。
当时社会地位和政治声望皆高于梅贻琦的北大校长蒋梦麟也是一样:
“对联大事务,不管即是管。”
这个时候,梅贻琦当仁不让,被推上台前。


(清华大学图书馆)
清华严谨,北大自由,南开活泼,三所学校风格各异。其实清华和南开还好,有“通家之好”,南开校长张伯苓是清华大学的筹备顾问,问题是北大。要让这所一直自诩为“最高学府”的大学没有意见完全融合,是一件难事。
梅贻琦先是在资金上支持。
自1937年9月起,政府因抗战缩减文教经费开支,全国各高校经费一律按7成拨给,北大南开经费捉襟见肘,都快揭不开锅了,这么大一个学校,平均每月只有3万元,按照战时物价水平,只够吃个半饱,而上下各类设备等,例如图书馆实验室,“政府则不予以解决”。
但堂堂一个国立大学,图书馆实验室都没有,那还叫大学吗?
清华不同,清华的前身是留美预备处,有庚子赔款的资金支持,富裕一些。
故而清华的资金,除了负担自己,还匀给联大一些。
梅贻琦也四处奔走,为联大筹措资金,经常往返重庆与昆明,“那时由昆明到重庆乘飞机是件难事,飞机说不定什么时候起飞。”
有一次梅贻琦返途遇到日本飞机轰炸,在旅途中耽误了近3个月才回到昆明。差点因此而丧命。
抗战八年,梅贻琦与其说是西南联大的校长,不如说是西南联大后勤部长。让学生安心学,让老师安心教,他跑断了腿。后来相继从中英庚款董事会要来了25万法币,从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要来了15万法币,又去天天跑教育部,要钱要钱要钱,又从教育部要来了几十万美元,终于把实验室、图书馆稀稀落落地建立了起来。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


(清华大学图书馆)
当联大师生从长沙长途跋涉到昆明之后,当时的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受梅贻琦之托为联大设计校舍。
不到一个月,两个人就拿出了一套设计方案,“一所中国一流的现代化大学跃然纸上”。
但梅贻琦苦笑了一声,否决了他们的方案,原因很简单,因为没钱。
此后两个月梁思成夫妇把设计稿改了一遍又一遍:
高楼变成了矮楼,矮楼变成了平房;砖墙变成了土墙,青瓦屋顶变成了铁皮、茅草屋顶。
设计稿改到第五遍的时候,梅贻琦还不满意,不满意的原因还是没钱,他希望设计方案能再简单一些,再少花钱一些。
梁思成瞬间毛了,忍无可忍,冲到梅贻琦面前,咆哮道:
“改!改!改!还要我怎么改?!茅草房?不是每一个农民都会盖吗?还要我梁思成干什么?好吧,茅草房就茅草房,但是你知道不知道,你们现在使用的木料,连盖一栋标准的茅草房都不够!”
梅贻琦恳切地解释道:“大家都在共赴国难,思成,以你的大度,最后谅解我们一次,行吗?等抗战胜利回到北平,我一定请你建一个世界一流的清华园,算是我还给你的,行吗?”
梁思成咬着牙,又去改设计方案,是啊,大家都在共赴国难。半年后,梁思成的设计方案落地了,一栋栋低矮简陋的茅草房从西南联大的校园稀稀落落地建起来了,看着根本不像一所大学,倒像是偏僻农村的一个小村子,更不用讲这是一个世界级的建筑师设计出来的。


(清华大学一角)
09
除了校舍简陋,西南联大诸师生的日常生活更是惨淡,1937年起,教师的基本工资就按照原先的7成发给,还要承担各类税负。
随着战争越大越久,物价越来越高,而教授们的工资,也越来越少。有人算过,1941年,教授们所领的工资,只相当于战前三十分之一。
到1943年,则百分之一都不到。梅贻琦的妻子韩咏华当时没有工作,全家都靠梅贻琦微薄的薪水支撑,其他教授都是如此。
于是韩咏华便联合潘光旦、袁复礼等教授们的妻子一起做米糕,还特地取名叫“定胜糕”。
寓意抗战定胜。
为了多赚些钱,夫人们分头行动,背着篮子,直接在昆明街头叫卖。
有一次,一个穿着旗袍,手提精致小包的妇人前来购买,得知韩咏华竟然是大名鼎鼎梅贻琦的夫人,惊愕得连话都说不出来。
清华大学校长的夫人站在街头叫卖糕点,这可真是旷了古绝了今。学生们的日子更不好过,工学院的学生,住的是草顶泥墙宿舍,也住过“暗无天日”的盐库。
有时候下雨,屋顶根本不防雨,于是同学们便只能撑着伞睡觉。寝室里没有灯光,大家就只能几十个人挤在走廊上少有的灯光面前看书。战争打到后面,连昆明都变成了前线,
经常被轰炸,校舍、图书馆均被损坏,联大师生诵书之声不绝,撑着伞在图书馆里看书。
弦歌不辍,诗书传道,虽国难家贫,而奋发之志愈甚,震撼人心。
然而,正是在这些破破烂烂的茅草房里,正是在这群饭都吃不饱,觉都睡不好,还打着伞一心一意求学的人中,走出了一群穿着破衣服破鞋的少年。
他们登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引爆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制造了中国第一台亿万次银河计算机。
中华文脉于此得以保存及发展,梅贻琦居功至伟。


(清华大学一角)
10
言论自由,学术独立
和同时期师生们闹分裂打破头的西北联大不同,西南联大虽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但八年之久,合作无间,“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
特别是在学生方面,“正课之余,讲演会、讨论会、戏剧、歌剧、壁报、集体旅行学习蓬勃一时。”你很难把这所洋溢这青春自由民主氛围的大学同战争联系起来。这一切,胥赖梅贻琦呕心沥血营造的“学术独立自由”的环境。
1939年,国民政府大力推行“党化教育”:公开反对当时知识界一致认为的教育与学术独立:“应使教育和军事、政治、社会、经济一切事业的贯通。”要“齐一趋向,集中目标”。
于是,“国民党直属支部”“三青团直属分团部”“训导处”等机构都在联大成立了,学生们还要上“三民主义”即“党义”等课。结果,“功课表成了法令”;“训导处成了统治思想的工具”;“学校教育不但成了统治教育,简直是特务教育”;师生们一致抵制,学生党课不去,教授党课也不上,许多教授被要求加入国民党,有的草草填了个入党申请就不管,有的硬是拒绝加入。
学生甚至还自发成立“反总考委员会”,把反对党化教育直接演变成游行示威活动。
梅贻琦则坚定站在师生这一边,给教育部发文:
“大学为最高教育学术机关。教育部可视大学研究,教学之成绩,以为赏罚殷最,但如何研究、教育,则宜予大学以回旋之自由。”
申文浩然,立场高远。
这篇发文甚至被视为梅贻琦“民主教育”与“专治教育”的公开决裂。


(清华大学一角)
11
尽管作为校长,梅贻琦不得不加入国民党,并升补为国民党中央委员,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精心呵护西南联大自由之学风,有人说,在当时的联大,中国有多少政治流派,联大的师生中就有多少政治流派。
典型的例子是闻一多,闻一多倾向于共产党,经常在课堂上谩骂国民党腐朽无能,后来甚至公开在操场上摆讲演台,直接面对芸芸师生发表演讲,大肆批判国民党。
梅贻琦呢,也不管,任他去。
国民党当局授意梅贻琦,要他开除闻一多,梅贻琦只当没有听见。
很多教育部制定的规章制度,在梅贻琦看来不合理的,都被他“变通执行”,只是单纯的流于形式。
政治领域尚且如斯,其他方面更不用讲。联大教授刘文典和吴宓都是研究红楼梦(红学)的大家,刘文典在课堂上讲红楼梦,“凡是别人讲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
吴宓闻言,经常跑到刘文典的课堂上听课。
刘文典呢,也不管他,自顾自的讲,每讲到得意处,就抬头张目向后望,然后问道:“雨僧兄(吴宓的字)以为如何?”每当这时,吴教授照例起立,恭恭敬敬地一面点头一面回答:“高见甚是,高见甚是。”
学生们在课堂上哄然大笑。这还算和谐的,联大有些教授,干脆两个人上同一堂课,
不管信仰的流派和政治背景是否相同,
大家就事论事,公开在课堂上就某一观点进行争辩,学生们仿佛不是在上课,是在看一场辩论赛。
至于上下课时间,更是没有规定,刘文典上课就经常迟到,还经常上课上到一半就走。有一次,刘文典上课只上了半个小时不到就走了,学生们很讶异。
他却说,把课程改在下星期三晚上,原来那天是阴历五月十五,月圆之时,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一篇。有学生追忆:“届时,他老人家坐在中间,当着一轮皓月,大讲其《月赋》。”
俨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
这就是西南联大,梅贻琦领导下的西南联大:
上课自由,讲课自由;学生自由,教师自由;梅贻琦呕心沥血地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营造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大学校园。
而他交出的成绩单,也异常亮丽:联大师生中担任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27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54人,邓稼先等8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黄昆等4人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获得诺贝尔奖。
群星璀璨,大师辈出。


(前五梅贻琦)
12
永远的校长:“生斯长斯,吾爱吾庐”
抗战胜利后,清华大学迁回北平,直到1948年12月清华园解放前夕,梅贻琦连任清华大学校长17载。
正是在他手上,清华大学从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发展成为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那是个“清华校史上名家辈出的黄金时代”。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也是在他的掌舵中,“始叹南迁流离之苦辛,中颂师不屈之壮志,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梅贻琦并不为世人所熟知,但清华及西南联大诸辈师生因他为名扬天下。
1948年清华园解放之后,梅贻琦带着庚款账目乘专机离开北京。
1949年,60岁的梅贻琦到达美国,管理清华在美的庚款基金。
他只有一间办公室,聘以为兼职助理,自己给自己定薪300元。
台湾当局过意不去,堂堂一位前清华校长,到如今,居然只有区区300元薪水,太寒酸。台湾当局给他把薪水改成1500元,台湾早期财政情况非常困窘,不少人打庚子赔款这笔钱的主意,都被梅贻琦一一踢走,
为此,不少人叫他“守财奴”。
但极少有人明白他,他守住的不是钱财,而是清华的未来。


(梅贻琦)
13
梅贻琦的廉洁清白是出了名的。
当上清华大学校长之后,立即主动放弃了校长所享有的几项“特权”,家里仆人的工资自己付,电话费自己交,不要学校无偿供应的每月两吨煤。
这样做,“虽然节约的款项有限,但这是个观念和制度问题”。
与此同时,大刀阔斧改革清华的财政制度,首当其冲,裁撤行政人员,尽量少设办事机构,把必要的办事员减到最低限度,这样一来,节约出来的资金才能供给给教育教学,把钱花在刀刃上。
到了西南联大,财政更加紧张,所以绝大多数系都没有办公室,大家开会就碰头。
当时梅贻琦还设置了两条规定:
1、包括校长在内,一律夫妻不同校,父子不同校(节约校费);
2、不论教职员工,除了规定的例假之外,一律不得请假,请假就要扣工资。
这在当时,算是非常的严苛。
1955年后,梅贻琦回到台湾重办台湾国立清华大学,廉洁之风一如往常,为了避免过多动用校方资源,梅贻琦还把家眷留在了美国,自己只身在台湾做事,他挣的是台币,但他太太在美国用的是美元,无法兼顾两地开销。
于是太太韩咏华不得不在美国自谋生计。62岁的她,在衣帽厂里打过工,在首饰店里卖过货,一直工作到66岁,按照制度必须退休才罢,完全不像一个国立顶级大学校长夫人的样子。
台湾清华大学复校之初,钱财紧张。梅贻琦在台北市租了一间房子作为办公室,后来买了房地,却始终不肯买一套沙发,只肯用矮藤椅。直到1957年清华大学移往新竹,办公室用的还是藤椅。
台湾教育部门劝他门面还是要装饰一下。
梅贻琦说:“清华有点钱,但撙节着用在图书、仪器、请教授上。”
堂堂大学校长、国民党中央委员,其生活节俭如斯。
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孔子,饱受波折,东奔西跑,栖栖惶惶,被困于蔡,绝粮于陈,但对教育事业,始终如一。


14
1962年2月23日,梅贻琦的终身挚友胡适溘然长逝,贻琦自广播闻之大悲,5月4日,突然病倒,高烧不退,任何抗生素皆难控制,医药失灵。
5月19日,梅贻琦在台湾溘然长逝,年73。
蒋介石特颁“勋昭作育”之匾额,以敬梅贻琦先生高雅至纯之教育人格。
墓地是他自己选的,位于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十八尖山,这样,在过世之后,仍然能日夜守望着北京的清华校园。
其实,将墓园放进校园之内,古今罕见,只有当一个校长的毕生事业和这所学校的生命完全融为一体时,这样做才是最得体的,也是对这位教育者最高的尊敬。
他这一生只完成了一件事情——呵护这所大学。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0人回答

最近访客

来自- 保留地址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保留地址
点评回复 来自- 保留地址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保留地址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天空论坛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论坛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论坛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QQ|手机版|我们的天空 ( 苏ICP备18048761号 ) |苏公网安备3206820200021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7 06:02 , Processed in 0.205872 second(s), 5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