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确定要写一部关于王莽的历史小说。其中很重要的历史事件,就是绿林赤眉起义推翻王莽政权。为了更多了解绿林起义,十月下旬我专门抽出一周时间,到湖北大洪山调研。
这个地区是绿林起义的发生地。我想知道的是,为什么绿林起义会在这个地区发生?为什么不是湖北其他地区,或者安徽地区发生。也就是说,这个地区一定有它独特的社会矛盾积累,才使得绿林起义顺势成型。
调研过程比较辛苦,但是很有收获。很多在书面上了解不到的东西,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如绿林古寨的天子之门,王匡、王凤与刘夤、刘秀会面的地方。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当然是绿林古寨。这里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起义古寨,是国家一级文物。其中的拜将台和石城墙,都还是两千多年前的样子。
也就是在调研的过程中,小说中所构思的诸多人物在我脑海中逐渐成型。我一边品味古迹,一边在想,我的角色在当时怎样生活,怎样号召民众,王莽怎样暴怒而来征伐,不一而足。所以说,这次调研对小说设计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
为什么要去调研呢?说起来,这还是受到作家严歌苓的启发呢。
电影《芳华》上演,激发群众的观影潮。当时很多文章介绍小说作者严歌苓的创作方法,把她的方法定位成“体验式创作”,认为深入生活,通过调研来体验角色环境,是严歌苓创作得以成功的重要法宝。
文章认为,除了案头工作,严歌苓更为人所知的,是她为这些听来的故事而作的实地调查。她为了《老师好美》跑过全国5所中学,有时候旁观,有时候跟学生一起听课;《妈阁是座城》的直接经济成本,则是四赴澳门赌场中哗哗流走的码洋;至于《第九个寡妇》,她数度下乡体验生活,在河南农村与老太太做朋友,同吃同住同劳动。
文章更加详细地介绍了严歌苓为创作《小姨多鹤》所经历的调研过程。为创作《小姨多鹤》,严歌苓去了三趟日本,每趟都有收获,但成本难以估量,“有的时候写个故事赚来的钱可能有一半要花在做调查上面。”
她首先回到多鹤原型的故乡,找到那些曾经到中国垦荒的日本人,那些曾经被中国家庭收养、保护的年轻女孩,现在已经耄耋之年,严歌苓请了两个翻译帮忙收集她们这些老人身上的故事,但她获得的多鹤仍然缺乏肉身。
中途她查资料发现,有200个女孩死于冲绳之战,其中很多人是自杀,为了了解日本女孩的内心,她特地去了一趟冲绳,在纪念馆看着那些稚嫩的定格的容颜潸然泪下,她的多鹤从此具了形貌。
但她仍没有满足,之后又去了一趟去过的乡村,在老人们的起居行止中,看到城市里看不到的日本人的仪态与精神。“我就觉得,好了,我找到这种感觉了。艺术创作不是依靠时间,或是你去采访多久,体验多久所能决定的,而是你有没有这样感性的认识,一刹那间,我获得了感觉,她活了。”
从文章的介绍可以看出,严歌苓调研人物和环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物角色逐渐获得神经、线索、肉体和灵魂,最后到活化的过程。在小说创作过程中,怎么让笔下所要描写的角色活起来,将直接决定小说创作成败。严歌苓的这种调研式方法,显然能够促进人物角色逐渐活化。
这个方法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作家格非认为,在这个生活经验日渐趋同的社会里,严歌苓体验式的写作方式超前且值得学习。
为什么要去调研?一个人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才能设身处地地站在某个角色的位置上去思考,才能写出深刻而有韵味的东西。这种对人物角色的深刻理解,会直接反映到小说创作过程中的那种感受。而通过这种感受,你的文字会对读者产生很直接的阅读影响。如果你的人物非常有生命,读者读起来也会感觉很厚实,很真实,才会被代入。否则,你的人物描写就会显得很浮躁,读者的阅读情绪很快就会飘离。
调研式创作,本身也是塑造人物过程的一部分。我们在创作人物,特别是创作历史人物时,很多时候会感觉到虚无缥缈,会感觉沉不下心来。
深入实地调研各种资料,会迫使我们沉下心来。而只有沉下心来,才能寻找到人物描写的准确性。这种人物描写的准确性,大到人物情怀和品性,小到他衣服上的某个表现个体倾向性的饰品,都要体现出来。
通过调研,作者会去好好思考人物本身所应该拥有的诸多特性,更会带着诸多想象去发现,在发现中再次想象,最终融合各种合理性,赋予人物更多的可写性和可读性。
所以,严歌苓这种创作方法还是很能激发作者思考人物,更容易促进作者的创作激情和想象。
有时,严歌苓的体验式的创作方法,使我想起很多著名演员在表演前所要经历的体验生活的过程。体验生活,使演员获得很多鲜活感,是把角色融入自己身心的过程。
巩俐最近出演电影《中国女排》中的郎平角色。为了演好这个女排传奇英雄,巩俐花了两三个月的时间,现场去观察中国女排的训练和比赛,学习和揣摩郎平的外在特性和内在精神,最终表演几乎以假乱真。为什么巩俐能够演好郎平?肯定与她肯花时间来发现人物密切相关。
同样地,小说作者要需要体验生活来让角色活跃起来。严歌苓的小说给人很大的真实感和沉浸感。为什么?这主要是她能够通过调研,使人物在心中沉甸甸地活化的原因。
每一个故事都有经过严歌苓双手的漫长培育过程。为了了解《寄居者》里上世纪40年代犹太人在上海的生存场景,她跑遍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连时人所用香水的牌子、裁缝店的构造、舞厅的情况这类细节都不放过。
而写《金陵十三钗》时,她的材料准备使她觉得脑中有一张南京地图,“很清楚这个城市什么时候在经历什么样的情况,教堂内外、屠杀前后,我脑子里全有画面,像一盘棋。”严歌苓说。
所以,创作人物和表演人物,实际上二者都是理解人物和表达人物。无疑,这种调研式创作的方法很有效。
在决定有机会还是要创作一些小说之后,我同时也在想,我应该怎样去创作呢?是天马行空地瑰丽想象,还是学习严歌苓那样,体验式创作?经过思考,我认为还是要学习严歌苓这样的创作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深刻的人物角色。
但是这种方法,很多作家都已经不用了。到很多小说网站去看看就会发现,那些小说基本上都是作者在那里发挥想象力,很缺乏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地气感。
当然,这也要看你写的是什么小说,如果你写的是玄幻小说,可能调研就不会那样重要。而且,也不是所有角色都能够被调研的。如果你写的是历史小说,历史人物已经没有鲜活经验可以借鉴。就是想充分调研,不可能回到几千年前,去提取鲜活的历史生活经验。
尽管如此,通过相关史料,还是应该对主要角色要做好调查工作。仍然可以到历史发生地,寻找到诸多历史记录,遗迹,尽可能去感受,去想象,在那种时代,角色们会产生怎样的爱恨情仇。
这种方法对我来说很有用。通过这次调研,我的主人公在我脑海中逐渐活起来了。他那样的身份,在那样的时代,会遇到什么样的人,与各种人们发生什么样的关系,有什么样的交流乃至碰撞,最后的结果如何,在我心中都已经有了计较。
当然,这还很不够。恢弘的历史创作,需要细致入微的考证和想象。这显然需要更多的素材积累。在继续积累的过程中,我们还是要更多运用严歌苓这种创作方法。
在此,我也建议有志于各种写作事业的读者,学习和借鉴严歌苓这种严肃的创作态度,争取把文章写得更加扎实。
【作者简介】赵泰融,写作爱好者。写作目的:探索思想并努力用通俗方式介绍给读者,希望对他们的思维有所启发。写作方向:学术、评论、小说和感悟。按照写作方向,将逐渐撰写“闻道”、“雕龙”、“品读金庸”、“百家说”、“思想小说”、“奋斗者”和“人伦”等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