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在“名著阅读”选段一中,宝玉不喜欢热闹的戏,宝钗便举出《寄生草》的例子,令宝玉称赞不已。可见,热闹的戏也有热闹之外的妙处。
在选段三中,宝钗说:“……所以昨儿那些笑话儿虽然可笑,回想是没味的。你们细想颦儿这几句话虽是淡的,回想却有滋味。我倒笑的动不得了。”可见,平淡的背后也有无穷的滋味。
上述材料也可以启发我们认识艺术作品中的“热闹”“平淡”。请结合你的阅读或欣赏经验,写一篇文章,或讲述你的这类体验,或谈谈你对这个启示的思考,题目自拟。
淡而有味(题目即观点)
读《红楼梦》,觉得里面的几个少年男女,都是极具审美情趣的人。(结合阅读经验,联系所给材料,提出自已的思考角度,即审美。)
比如宝玉,他不喜欢热闹的戏,宝钗举《寄生草》的例子给他解释音律辞藻,令宝玉称赏不已的正是那热闹戏中的平淡文辞,鲁智深在戏中唱到: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唱的是热闹的散场,是英雄的落寞,是天地间的孤影,是生命的随遇而安,淡而有味。(活用所给材料,指出热闹之外的妙处即平淡文辞。)
又如黛玉,喜散不喜聚,来爱喝的茶都是淡淡的。与姐妹们谈笑,宝钗称赞黛玉说的话:“虽是淡的,回想却有滋味。”(再用材料,指出三个人在审美中的契合之处。)
《红楼梦》中最核心的这三个人,审美却如此投契,大概也注定了生命的纠缠。甚至连探春也有相似的品味,她曾请宝玉给她从外面带些“朴而不俗、直而不拙”的小物件回来,比如柳枝儿编的小篮子,整竹子根抠的香盒儿,胶泥垛的风炉儿。
探春喜欢那些朴素而不俗气,质朴又不做作的东西,不仅自己喜欢的什么似的,“谁知他们都爱上了,当宝贝似的抢了去。”被其他姐姐妹妹抢走了,只好攒了五百钱求宝玉再帮忙多多地带一些回来。(增加探春形象,用具体事件强化开篇观点。)
那些“朴而不俗、直而不拙”的民间物件比起金玉瓷器,古董丝绸的繁花似锦,自然是淡的,但因不俗又不拙,赏玩起来自有滋味。
不仅戏文、物件如此,生活若过得“淡而有味”,于己于人都是享受。(段落之间的衔接过渡,引入另一段阅读经验。)
比如读汪曾祺的《故乡人》,里面提到一个医生,名字叫“王淡人”的,好钓鱼,随身带着一个小灰炉子,一口小锅,各种佐料齐全,还带上一瓶酒,钓上鱼来,随手刮鳞洗净就放进锅里。等鱼熟了,就一边吃鱼,一边喝酒,一边甩钩再钓,神仙一般,悠闲自得。(高一课文《故乡人》的阅读感受,文中人物淡然生活的介绍,是核心观点的又一个例证。)
听到女儿远远地叫他,就把鱼竿插在湿泥里,把火盖上,起身去给人看病。他的院子里种着鸡冠、秋葵、凤仙一类既不花钱,又不费事的草花。有一架扁豆。还有一畦瓢菜。
瓢菜是从外地找了种子,特为种来和扁豆配对的。王淡人的医室里挂着一副郑板桥写的对子:“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自从他种了瓢菜,他的一些穷朋友在来喝酒的时候,除了吃王淡人自己钓的鱼,就还能尝到这种清苦清苦的菜蔬了。(回顾自己印象最深刻的阅读内容)
每一次,读到这里,都会会心一笑,想象那个保有天真的医生,在温馨的小院里,伴着迎风的豆花,与友人慢悠悠地喝酒吃瓢菜。(介绍内容的同时穿插自己的阅读感受。)
他医术好,治病也不好意思多收钱,遇到穷苦的,也就白给治了,水灾里豁出命去救人,好在老婆贤惠,对他做的傻事,不过笑一笑,摇摇头。一家人虽清贫,却不为浮名俗利所累,活的平静又安心。(对王淡人的生活总结,自然也是阅读审美感受的一部分。)
汪曾祺
汪曾祺用平淡如水的语言,慢慢叙说故乡人的细碎琐事,文章读起来淡淡的,却回味悠长,每每回想起来,都能出现一幅幅生动画面,人物音容笑貌如在眼前。文字的“冲淡之美”大概就是这样的。(从文本内容到文字观感,文章主旨协调统一。)
阅读是贯穿一生的乐事,我喜欢这种淡而有味的文字与故事。(结尾简单收束,呼应开篇。)
-END-
- 作 者 -
高海燕,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美学专业硕士,现在北大附中担任语文教师。曾经获得过北京大学“王默人”小说大奖赛二等奖,“微小说”大赛一等奖。喜欢读书,热爱码字,一心想把码字的乐趣传递给经手的每一个学生,不忌惮写范文,愿意在学生的每一次写作中抛砖引玉。
责编丨阿加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