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这个事情和我们每个人都有关!
如果无关的话我们就不写了,让他们这群顶级科学家去玩,和我们普通老百姓完全无关,随便你们怎么玩。
但是事实上,和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
什么关系?钱!我们对高能物理不感兴趣,但是对钱很感兴趣,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们一样,也对钱很有兴趣。
我们也不懂高能物理,这玩意不是普通人触碰的,下面就几方面的事情给大家总结下,我们的这篇文章“幼稚、粗暴、完全不涉及专业知识”,但是双方的意见我们还是看懂了,我们认为相当值得讨论。
先说一部电影,最近大热门的复联4,其中的一个桥段是蚁人利用皮姆粒子让钢铁侠和绿巨人结合量子物理等技术搞个时光机。
这个也引起了很多人对于“粒子”的探讨,电影里的高科技当然是虚构的,但是实际生活中却确有其事,大家都听说过欧洲大型对撞机。
外形长这样,这个不是电影截图,是真的东西。
是不是很科幻?
这玩意到底干什么?说白了,我们最粗暴的理解,就是要知道到底有哪些东西组成了这个世界甚至整个宇宙。
有人可能要问,不是原子吗?事实上还真不是。
怎么用?很简单,拿原子对撞,原子撞原子。
撞碎了?撞裂了?对,看看撞碎的原子会碎出什么东西来。这个难度可以想象,要让两个原子100%正面撞到一起,这个东西我们想想就头皮发麻。
其难度相当于拿一把小手枪去打正在奔跑的野猪身上的一根毛。
原谅我们这个不恰当的比喻,实际上只会更难。
对撞机是越大越长越好,那就有充足的空间去观测,研究出成果的概率越大。
欧洲撞了很多年,撞出了很多亚原子,当然,最有名的就是那个希格斯玻色子,国外称“上帝粒子”的就是这个东西。
看到这里你可能要打哈欠了,不会再科普这个粒子了吧?
不,我们写着写着都打哈欠了,你可能想问,这些研究出来的东西到底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我们很无奈,很遗憾的告诉大家,没有。
啊哈?说了半天以为要进入高潮了你告诉我这个?
是的,哪怕是上帝粒子的发现,到现在都没有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任何影响,我们通常俗称的“实际产出”几乎是微乎其微。
但是在学术上不同的科学家有不同的观点,在学术上的影响自然不是我们能认定的。
有人可能要跳起来说不对!这点有问题!
一个大型的对撞机项目需要很多个分开的工程,每个工程都可能因为这个项目而有产出,对撞机本身可能没有实际的多少应用效能,但是“周边产品”肯定有啊,怎么能说没贡献?
是,我们一开始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我们给出的答案是三个字:性价比。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们花费巨资建造了一座植物大花园,占地面积超大,耗费人力物力不得了,想搞植物种子生长研究。为了花园的建设把其他项目都停了,抽钱抽人来做,最后在花园的建造过程中发现水珠在太阳光下能聚集热量,从而把叶片烧了。
所以我们顺便发现了凸透镜可以聚光聚集能量的原理。
这个算不算产出?当然算,但是性价比在哪里?这个研究我只要投比大花园少很多的,除了水珠之外,还能从多渠道发现凸透镜可以造成这个。
我们这个比喻可能不是非常恰当,但是大家应该懂我们的意思。
那么现在摆在我们的问题很简单,我们中国要不要造这个大型对撞机?
一个老人站出来反对了,就是杨振宁。
他无需多介绍了,物理界的绝对大佬,没什么好说的。但是他却站出来反对中国建设大型对撞机。
不是今年反对,是从2016年就开始反对了。注意,本身为顶级物理学家的杨振宁并非反对高能物理,这点他是非常明确的,他反对的是中国建造大型对撞机。反对的理由颇为激烈。
而他反对之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教授(基本上可以说这位就是主导中国建造大型对撞机的“当事人”)进行了强烈的反驳。
我们写文章当然把双方的意见摆在一起说。
杨振宁反对的理由有7点:
的确,我们查过,美国80年代开始搞这个,基于各种原因,预算不断的增大,从30亿一直到后面提出的80亿美元。但是最后放弃了,只留下了几个超大的坑洞,事实实际损失超过30亿美元。
而王教授的观点是美国的放弃是一个错误的决定,让美国“后悔”,是综合原因导致了美国预算超支,我们中国并不会。
对于造价,王教授的答案是2050年前完成,1000亿以内可以搞定。
我们当然相信王教授的报价,更不敢瞎说,这是记者采访的原文截图:
从王教授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杨振宁的200亿美元无错误,200亿对应是1300亿左右人民币,王教授仅仅分析了建造费用,后期的维护费用等都没算。
而杨振宁坚持的大型对撞机是“无底洞”,王教授也认为不是,这是可控的。而实际上,国际上的研究结论证明,这个的确是个不断烧钱的项目……这是今年的新闻。
杨教授的第二个观点:
杨振宁的2016年的原话:“高能所倡议在中国建造超大对撞机,费用由许多国家分摊。可是其中中国的份额必极可观。今天全世界都惊叹中国GDP已跃居世界第二。可是中国仍然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还少于巴西,墨西哥或马来西亚,还有数亿农民与农民工,还有急待解决的环保问题,教育问题,医药健康问题,等等。建造超大对撞机,费用奇大,对解决这些燃眉问题不利,我认为目前不宜考虑。”
2018年中国人均GDP有所上升,已经超过了墨西哥和巴西,仅次于哈萨克斯坦。
而王教授的反驳关键点是:对撞机就是燃眉之急。虽然并没有实质的数据支持。
中国建造大型对撞机的基础是1990年建造成功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具体我们不分析了,这个已经建造了快30年的对撞机有无实际的对老百姓真正有用的产出?我们不敢说,大家自己去看这个网页就知道了,很多的科学家都发表了科学论文,具体的东西都在这里:
杨振宁的这个观点也是本文最关心的:
杨振宁显然认为很多学科的研究也很重要,不输给高能物理,比如生命科学,凝聚态物理,天文物理等。
而王教授的反驳是:
而网友显然对王教授的观点存疑,蛋糕就那么大,给了对撞机,我们的医学、化学、交通等领域的研究难道真的不受影响?
而杨振宁更加指出,实际上现在是在用猜想去验证猜想,最后一无所有的概率太大了。
2013年3月14日,欧洲核子研究组织表示,先前探测到的新粒子是希格斯玻色子,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个贡献重不重要?当然重要。它证明了上世纪的那些理论是对的。”杨振宁说,“可是这重要的贡献的理论起头,不是现在,不是20年前,也不是30年以前,而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了。”
希格斯玻色子的实验,是6000人合作的结果。每篇论文的署名自然也是好几千人。
“这个实验做完了以后,这个机器不能再做下去了,要造更大的对撞机,需要花更多的钱,至少要200亿美元。”杨振宁说,“别的国家没钱,大家说中国有钱。”
而王教授的反驳意见是(没有明确的反驳杨振宁,而是重申了自己的立场):
杨振宁的话狠的来了!
“我知道我的同行对我很不满意,说我(的反对)是要把他们这行给关闭掉。可是这个对撞机要花中国200亿美元。”杨振宁说。
他在前几天,4月29日参加了一个国科大的一个讨论会上斩钉截铁地说:
“我无法接受这样的事情。”
而对于这样的意见,王教授的回复如下:
我们绝对相信王教授的话,问题是如果要达到这些效果,是否真的需要高达1000亿的对撞机建设?
是否能用更少的钱直接对需要的项目研究?
而不是花大钱去达到这些“周边衍生产品”?
这就是我们说的“性价比的问题”。
第六点,杨振宁说的更加刺激,更加狠。
其实原文还要刺激,给大家看看:
“中国建立高能所到今天已有三十多年。如何评价这三十多年的成就?今天世界重要高能物理学家中,中国占有率不到百分之一、二。建造超大对撞机,其设计,以及建成后的运转与分析,必将由90%的非中国人来主导。如果能得到诺贝尔奖,获奖者会是中国人吗?”
我们无法认定杨振宁的观点是否属实,但是我们知道一点,目前对撞机的核心技术还是掌握在国外手上,比如上图我们发的像钢铁侠一样的欧洲对撞机,就是西门子研发的。
而王教授对这段的回复,大家自己看吧。
最后,杨振宁重申,他不反对研究高能物理,他只是反对建超大型的对撞机。
杨振宁的原话:“我刚才讲过,一个年轻的研究生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其实不是你学到哪些技术,而是要使你自己走进未来五年、十年有大发展机会的领域,这才是你做研究生时所要达到的目标。”
“而现在,是大对撞机‘没落’的时候了。”
杨振宁直言:“我在美国做研究生的时候,这个领域刚开始大放光彩。也可以说这几十年来,它是大家认为物理学最最重要的发展领域。可是这领域不只是从今天开始,而是从30年以前开始,就已经走在末路上了。”
“可是多半人还不知道。”
而王教授的回答就……我们认为要驳倒杨振宁应该运用大量的数据:
回到4月29日的座谈会上,杨振宁说:
“20世纪后半世纪最红的物理学是高能物理。而上世纪非常红的东西,到这个世纪还继续红下去,是很少有的。你为什么不考虑21世纪将要发展的是什么呢?”他再次反问。
杨振宁以自己戴了二十年的助听器为例,这方面的技术不断更新换代,他每隔几年换的新助听器性能越来越好,特别最近两年有革命性的进展。而这一进展则来源于丹麦学者对于声学的研究。
而杨振宁的观点几乎遭到了所有中国相关专业的科学家的反对。中国的相关物理科学家几乎都非常支持中国建造超大型的对撞机。
其实杨振宁的意见很简单,7点总结下来大致也就2个方面:
1、性价比太低,还不如做其他项目。
2、买了炮仗给别人放。
网友的意见也是五花八门:
不过至少目前来看,虽然争议颇多,但是就学术上是一个非常可贵的机会,任何科学理论和实践都应该处于不断讨论的良好氛围中。
我们忽然想起了这样一个新闻,记者在高考现场采访:杨振宁在座谈会中面对一位研究生的提问后说了一句类似的意味深长的话。“我懂高能物理,我认为你不要走这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