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范文(初中) | 经典类作文,不妨试试“层层递进”的思维原创长尾巴月读社2020-12-14 06:31:00
本 文 约1500 字 阅 读 需 要 3 min — 文 | 曾凤燕 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有德的人自有伙伴,有德的家庭会有芳邻,有德的国家必有友邦。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根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题目解析国学经典的作文题目适合用纵深思维来展开。
纵深思维又称递进式思维,指围绕一个中心论点,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维方式,逐层深入解析,达到逻辑清晰,说理透彻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给出“如何做”的建议。 传统文化中的国学经典是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精华,每一句都具有言简意赅又蕴含深刻道理的特点,需要我们对字面意思进行理解的同时,去体悟其所蕴含的道理,从而指导当下人们的言行。因此,该行文适合用纵深思维来递进式地逐层分析。 首先应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结合材料所给的提示:“有德的人自有伙伴,有德的家庭会有芳邻,有德的国家必有友邦。”可知,本文可立意为:有德者,不怕没有朋友。可凝练地表达为“德者相惜,跨越时空”。
沿着这个中心论点做纵深思考,“有德者,必有邻”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有德者,必有邻”呢?身处当今时代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在详略安排上,本文可将重点放在第二个问题上,通过原因分析,展开分论点,使行文更有说服力。 范文德者相惜,跨越时空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意思是,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即使坚持美德之路偶有孤单,也是暂时的,因为德者相惜,可以跨越时空。 (首段开门见山,通过解释“德不孤,必有邻。”的意思,来提出中心论点。) 不可否认,历史中有不少用金钱和权力捆绑在一起的友谊,但终究是貌合神离,一旦失去权势便各奔东西。唯有建立在德行相互吸引基础上的友情才能天长地久。 (懂得关注中心论点的对立面,这是议论文中的辩证思维的体现。)
德者相惜,穿越千年。拥有美好品德的人,对后世是有模范作用的,即使相隔千年,也依然会有一代又一代的追随者涌现。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愤然辞官归隐的壮举,在他所处的东晋时期并不为人所理解,甚至有人说他清高虚伪,但这都撼动不了他对自己高洁品质的坚守。 因此,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在读文章悟其精神时多是赞赏。他如菊花般高洁的品质,跨越时间的界限,在历史的长河里,引无数君子追随。所以,在坚持美德的道路上,要不改初心,树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 (“为什么‘德不孤,必有邻’”?这是从时间的角度回答,展开第一个分论点。事例论据和道理解说都具有说服力,同时,以恰当的诗句结尾也是亮点。)
德者相吸,跨越万里。德行美好的人一旦有所召唤,其魅力足以吸引人们奔赴万里来相聚。 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在创业之初什么都没有,却能在短时间内聚齐18人与其共事,这18人当时在全球各地“混”得风声水起,就被人称为“十八罗汉”。这足以见得马云魅力之大,他敢想,敢做,敢认错,善待家人,善待员工。正是这些优秀的品格,为其带来无穷的魅力,使人甘心不远万里向其靠拢。因此,德者相惜,心中常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从容。 (“为什么‘德不孤,必有邻’”?这是从空间的角度回答,展开第二个分论点。事例论据契合分论点,道理解说紧扣事例和分论点,从而在结尾自然地升华分论点。)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也应从自身做起,践行美德,与时俱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中,践行于学习生活中。爱国如你,诚信如你,友善如你······相信在时空的多维里,定然有人与你惺惺相惜。 躬身而行,让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在新时代里掷地有声。 (重读经典,理解经典,传承经典,最重要的是用来指导当下的我们如何修身,所以结尾处提出“怎么做”很有必要,同时也结合“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升华了主题。) -END- 责编丨墨语 实习编辑丨裕子
版权声明 本文系“读者·新语文”独家稿件。 可发布于“读者·新语文”旗下各大媒体平台,版权及解释权归“读者·新语文”所有。 个人或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0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