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过。有一个楚国人坐在船里,不小心剑掉到河里了。别人劝他下河去捞,他说不要紧,我在船上做了记号,等我靠岸的时候就去找。船靠岸的时候,当然找不到了。
这个故事记载在《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是吕不韦集合当时天下英才,也就是由他们的门客编撰的,刊印之后,在咸阳城门悬赏一千金,只要你能增删一个字。
《察今》篇有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讲楚国军队攻打宋国,要过澭水,所以提前让人做好水的深浅记号,以便第二天渡河,结果当天晚上暴雨,楚国人还是按原定记号过河,结果可想而知。
第二个故事就是刻舟求剑的故事。
第三个故事就是讲一个人想让一个婴儿到江边去游泳,别人问为什么你要将婴儿扔到江中去游,那人回答他父亲游泳水平很高,这婴儿肯定会游泳。
这三个故事合起来是吕不韦想表达一个观点:应势而为,应时而做。
为什么老是拿楚国人做例子呢?
古代的寓言都挺有意思,选用的寓言都挺有讲究的,不是随便编一个故事。比如大家都知道的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这只狼是中山狼。为什么不是其他地方的狼,而是中山国的狼呢?因为中山国在当时属于夷,是中原诸侯国的敌对国。
吕不韦是秦之国相,他用楚国人为对象,自然也有他的用意。
楚国是秦国的主要对手,虽然楚国最后被秦始皇派王翦带了60万大军给灭了。但是在吕不韦主政秦国前后那段日子,楚国在春申君黄歇的组织下,灭掉了鲁国,成了秦国最主要的对手。赵国经历长平之战后,秦国二次进攻,黄歇派兵支援。后来还形成了以楚王为纵约长的联盟军队对秦国形成压力。
就算楚国被灭,也留下一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话,突显楚国的真正实力。事实上后来灭秦的主力就是楚国的项羽。
所以拿竞争对手作为嘲笑对象是一种很正常的行为。楚国很不幸就成了被嘲笑的对象。
有些人说这世界上哪有这么傻的人,哪有人丢了剑,居然只做一个记号,然后到了再找的。
真的没有吗?
最近有两件事情很火,一件是李子柒的视频收获了很多外国粉丝,圈粉无数,被一部分人认为李子柒这种视频是文化输出,当然另一部分人自然不认同这是文化输出。
第二件事就是繁体字的事情,有代表提出要恢复繁体字,理由是简化字有损汉字的艺术美和规律性,不利于文化传承。
这二件事情似乎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一件是自媒体,一件是教育类的。他们都涉及到一个共同的领域 ,那就是文化,涉及到文化的传承及传播的问题。
我们在嘲笑刻舟之人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他的做法是有可取之处的。丢了东西,做个记号,这本身没有任何问题,这是我们习惯性的思维。
这种习惯性思维是有一个前途假设的,那就是位置是固定的。
所以陆地上生活习惯了,将这种经验和认知带到水上,那就成了有害的经验了。
为什么有人认为李子柒的视频不是文化输出,因为很多人觉得李子柒的视频是经过包装,呈现出来的生活,那是一种虚假的生活状态。她输出的也不是中华传统经典文化。
真正对李子柒的视频抱有看法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李子柒是一个自媒体作者,因为自媒体作者,商业包装,商人,这些与钱直接相关的怎么可能与文化输出挂上钩?他们认为文化输出应该是高大上的。
我们听过一个寓言:邯郸学步。邯郸的步伐算不算是一种文化输出呢?因为邯郸步伐特别优美,所以吸引了燕国寿陵少年学习,这难道不是一种文化输出吗?走路方式的输出似乎也并不高大上。
有人认为简化字是对有碍于文化传承,我曾经也持这样的观点,那是二三十年前。为什么我现在认可简化字呢?因为时代在变,文字的作用就是用来交流,既然大家都认可了,你一定要让别人回去,这不是刻舟求剑,那是什么?
你认识甲骨文吗?估计很少有人认识,为什么不认识甲骨文,不影响我们的文化传承呢?因为汉字古今有别,古代一字就代表很多意思,那是因为书写成本高。现在书写成本很低,往往几个字组合才表达一个意思。所以字已经被词取代这是客观现实。
至于李子柒的视频,你不要把他看作自媒体的视频,你将它看作是一部影视作品,一部呈现中国古风,某种生活状态的影视作品,那是不是解决了文化输出的争论问题?
我们不要嘲笑刻舟求剑那个楚人,一点也不好笑,因为我们时不时也会做刻舟求剑那个楚人。
既然聊到文化,那么我们就再聊一下文化中的刻舟求剑。
春秋最大的笑话就是宋襄公,当时的战争已经变得十分残酷,而不是春秋早期类似体育竞赛的战斗。宋襄公的思维一直还维持春秋早期的观念,所以他要等楚国过泓水列好队再战,结果自然是大败。
再比如诸子百家中法家代表人物有管仲,韩非,商鞅等人。
管仲在《管子》中提出的富民观点:
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商鞅在《商君书》中提出的是弱民的观点: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他们一个为齐国争霸立下大功,一个为秦国统一天下打下基础。他们的方法都有效果,那你说谁的好呢?
如果将管仲的方法用到秦国,将商鞅的方法用到齐国会发生什么呢?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刘璋与诸葛亮治蜀的区别。刘璋暗弱,他采用的方法就是管仲富民之法,巴蜀因为吸引了很多中原混战的难民,形成东州集团,再加上本土益州势力,以及一些夷族,可以说是大家各有各的心思,别人对他的评价就是二个字“暗弱”,暗弱不是指他软弱,因为他也有发狠的时候,比如杀了张鲁的家人。暗弱指的是他无法整合各种势力,最终被刘备轻松取代。
诸葛亮治蜀面临比刘璋更复杂的局面,他除了面对刘璋要面对的这些势力之外,还需要面对荆州系,刘备的元老系等等。诸葛亮采用商鞅之法用重罚,他通过削弱各种势力,将他们拧成一股绳。
陈寿在《诸葛亮传》的最后给出的评价是:
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诸葛亮的用法是刑峻。如果不用峻法,或许当时的蜀汉早就散架了。
站在太平盛世的角度去看诸葛亮这种做法自然是不足取的,但是站在乱世呢?所以你认为谁厉害,就用谁的方法,那本身就有些问题。
所以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情况,面临的问题不同,诸子百家为什么有这么多,除了国君的需求之外,更重要的就是每一个诸侯国所面临的情况都不一样。所以同样是法家就会出现两种完全不同对待老百姓的观点。
今天不根据具体情况,就去讨论谁优谁劣,那无疑就又犯了刻舟求剑的错误。
所以刻舟求剑真的不是一个笑话,因为我们随时会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