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众所周知,清明上河图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所处的社会阶级各阶层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
1 它是现今留存下来的唯一一部900年前的北宋纪录片;
2 它是现代人了解北宋的百科全书,被奉为无价之宝;
3 它命途多舛,“四进五出”宫廷;隐藏着北宋灭亡的惊天秘密;
4 它鲜少露面,“展一次睡三年”,真迹不轻易示人,“沉睡”于故宫。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一幅画,仿佛一部时光穿梭机
时间在这里静止了;
空间在这里凝固了;
历史在这里复活了;
人物800余位、牲畜60多匹、木船20多只……北宋汴京的社会百态、盛世繁华,跃然纸上。
全画可分为三段:
首段写市郊景色,茅檐低伏,阡陌纵横,其间人物往来。中段以“上土桥”为中心,另画汴河及两岸风光。后段描写的是市区街道。后幅有金张著、明吴宽等13家题记,钤96方印。
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其实隐藏了很多的秘密。画作上的13家题记和各种印记,记载了它900年间辗转颠沛……
发达的海外贸易
事实上,宋代的造船技术,还成就了发达的海外贸易。
商船活跃于东亚、东南亚,乃至阿拉伯、地中海等地区,主要出口丝绸、瓷器、茶叶等,进口主要有香药、象牙、珠宝等,从这家名为“刘家上色沉檀香香药铺”的小店便可窥见一斑。
远道而来的外商
汴京的陆路交通也相当发达。
瞧,城门一侧竟然出现一支满载着西域商货的驼队,商队正在缓缓前行。
据说他们是沿着漫漫的丝绸之路一路走过来的,引得好奇孩童追逐观望。
赶考集中地
北宋已经发展出了成熟的服务业,大批茶坊、食店散布在街头巷尾。
除了不同档次的酒楼外,还有可供人居住的酒店。
这家“久住王员外家”,其实是一家客栈,有很多赶考的学子常住于此,等待参加朝廷大考。
专科诊所赵太丞家
宋代城市在公共卫生与医疗领域也颇有建树。
在“赵太丞家”,门前的两个妇人正在为醉酒的丈夫买醒酒药。诚如你看到这般,太丞是太医丞的简称,宋代的医官可以从事第二职业,给普通百姓治病。
汴京人,有所谓的“病福”之说,就是因为看病方便,而且医术也较高明。
热闹的娱乐场所
宋代商业繁荣,城镇不断发展,市民阶层地位也日益上升,市民文化崛起。
与此相适应,出现了很多切合市民阶层的娱乐场所,与符合其口味的表演艺术。
看,这边有一群市民正聚集在茶铺前,津津有味地听着故事。
当时已有说书、评话、讲史、小唱、戏曲等表演,供市民休憩、消遣。
所以,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绝对的经济“大鳄”不无道理。
《中国人口史》记载的数据显示,当时的汴京,人口超过100万,工商业发达,店铺多达6400余家。
此时,世界上其他大城市,比如巴格达、罗马、伦敦,人口却只有4万到20万之间。
与北宋几乎同一时期的欧洲,正处于黑暗的“中世纪”,封建庄园式自然经济仍是主力。
直到南宋末期,欧洲才迎来了中世纪文化发展的巅峰,意大利开始出现了文艺复兴。
在谭中著的《简明中国文明史》一书中,也明确表示:土地政策鼓励农业发展,工商业政策刺激贸易与运输,水道疏通、船只质量改进,水上运输空前发达。
从世界的角度来看,宋朝的经济体制最为先进。
《清明上河图》让世人较早地见识了古汴京城的盛世繁华也就不足为奇。
然而,如果告诉你,古画中的800多个人物,不仅有名有姓,有着鲜明的个性:或淳朴善良、或自私卑劣、或有情有义、或谄媚猥琐……而且还因时局变换,卷入数十起险象环生案件中,你会不会觉得更加离奇?
他们每个人都深藏着一个故事,由他们参与的这些案件,决定着北宋的生死存亡。
下面仅仅是故事的开端,就能让人感受到北宋动荡时期的步步惊心。
十里汴河,看似繁华、祥和,实际上却是风雨欲来。
危机原点,便是汴河中那只叫梅船的客船。
张择端站在虹桥上,目不转睛地盯着它……
梅船正要穿过虹桥,忽然冒出烟雾。烟雾将散之时,忽然飘出一白衣道士。
白衣道士漂远后,河面上留下一卷银帛……
大小危机在这一刻同时发生:
士子相争、商人相欺、军人相斗、匠人相杀、农人相害,局中局、案中案,环环相扣…………
图中所画是春天还是秋天?
从《清明上河图》卷首开始,画面中的树木枝叶稀疏,画中的人穿长袖衣服为主,只有少数劳动者、赶路的人穿短袖,或是把衣服缠在腰间。
那么张择端画的到底是初春还是晚秋呢?对这个问题有三种意见。
南宋孟元老写了一本《东京梦华录》,回忆徽宗年间汴京的繁华景象。
研究者多用《东京梦华录》与《清明上河图》相对照来寻找答案。多数研究者认为是与清明相联系的初春。
其理由一是与清明节联系;
二是说进城的轿子上插的有花,与《东京梦华录》中关于清明郊外归来“轿子即以杨柳杂花装簇顶上”的记载相符;
三是有卖祭品的“王家纸马”店;四是一部分树木萧条为早春之态。
现在还有一部分研究者主张画中所描绘为秋景。理由一是画卷右首有驮负10篓木炭的驴子。因为当时汴京城是以烧煤为主,临近冬天才准备烤火用的木炭。《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农历十月,汴京始“进暖炉炭,帏前皆置酒作暖炉会也”;
二是画面上酒肆多处,酒旗上写着“新酒”二字,而《东京梦华录》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市人争饮”;
三是画面中气候还很炎热,街上有卖西瓜的。
还有是画里面拿扇子的人多,宋朝时候的人,春夏秋冬都带扇子。
这扇子不是扇风的,它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见着熟人了,拿扇子遮一下脸,表明我还有事,您别打招呼。这叫“便面”。但是扇子确实也不能说明它就是秋天。
第三种看法认为画中既有春景也有秋景,是因为张择端创作的时间历经前后数年,开始画的是春天,画着画着就画到秋天去了。
对这个问题要解释一下:根据气象资料,张择端创作此画的北宋末年,刚好赶上了一个气候的暖冷波动。
自隋代至北宋,有一个四百余年的温暖期,当时浙江一带尚有甘蔗种植,开封也常常一冬无雪。
而至北宋末年,气候又由暖转冷。所以张择端作品中的冷暖矛盾,恰恰佐证了这一段的气候变化。
画卷《清明上河图》真实地蕴藏着大大小小一百多个行当。
当我们将画面放大后,惊喜地发现,900年前延续至今的几大热门行业依然是饮食、诊所、运输、住宿等。
这也告诉我们,无论在哪个年代,无论社会兴衰与否,关乎民生的衣食住行始终是社会的主流,是维系社会发展的根本。
餐馆
有人统计过,《清明上河图》所画的100余栋楼宇中,有45家是经营餐饮的店铺。
900年前,不仅有摆几张桌椅板凳就开张的低档“路边摊”,还有二三层楼的高端酒楼。
相应的目标客户也不相同,衣着华贵的有钱人在酒楼预订雅间,普通民众吃吃路边小摊,而囊中羞涩的只能站在酒楼门口流口水。
位于码头的这处“大排档”将900年前的劳工生活细致地展现了出来。劳工正在搬运货物,忙活完后,也许就能在棚下点些简单吃食填饱肚子。
旅馆
虽然900年前尚无现在的宾馆、酒店一说,但供行人歇歇脚的旅馆也成为街上的耀眼行当。
“久住王员外家”正是给过往入城者提供住宿的一处旅馆。有研究者指出,“久住”是宋代旅店业的广告用语,意思是“这里很舒适,值得长久居住”。
从画面可以看到,旅馆门口,还有一“门童”在招揽客人,扬起胳膊仿佛在说:“客官住店吗,里边请。”楼上小屋内一名试子正在刻苦读书,反映了张择端当年的求学生活。
外卖小哥
“懒人经济”早在宋朝就已经出现了。看画中的“外卖小哥”,提着便携式温酒炉,右手拿着夹炭的夹子,去配送的路上还在东张西望。不知当时配送延迟会不会给差评?
流动摊贩
如今北方随处可见的马扎,早在北宋就已经有了雏形。画卷中有4个地方,都出现了可以折叠的支架。这种便携式交脚货架,表现了宋朝后期小摊贩的兴盛。
诊所
《清明上河图》中的“赵太丞家”,便是一家诊所,门口的招牌上写着“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大理中丸医肠胃冷”,表明赵医生兼营药店,专治酒食所伤的肠胃病专科。
专科门诊之外,900年前普罗大众有了头疼脑热的小毛病,也许会找“赤脚医生”“游方郎中”看看。
街道边,有位长须老者盘腿而坐,面前摆着狗皮膏药,桌边围满了求医问药的市民,可见,江湖郎中的地摊儿生意爆好,医生永远是千百年来最火的职业之一。
算命先生
《清明上河图》中还有一处人声鼎沸、生意爆棚的地方,便是悬挂着硕大“解”字店招的算命摊,十余位考生排队抽签,欲问前程几何。
此外,还有不少算命问卦的小摊,散落在汴京的大街小巷。
在一棵挺拔的老树下,搭有芦棚,悬有三个醒目的字牌,定睛一瞧,原来这里也是处算命卜卦的摊儿。
搬运工
依靠汴河,水路成了当时主要的交通网线,船站上下船客和卸货物的地方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码头,促使一群群搬运工活跃起来,他们用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担。
有搬运工,当然就有负责管理的工头。
画上,工头正给搬运工发签筹,扛一个麻袋发一支签筹,而非直接给现金。
这折射出北宋的生产关系,这种计件付酬的方式一直保留到民国时期的上海、天津码头。
公务员
在城门口可以看到当时的税务所,门口有四个人运来一批装着纺织品的麻包,一个货主进屋向税务官报税。
值得注意的是,“秤”也在画中出现,这架台秤表明北宋商品经济高度发达。仔细看可以发现,税务所使用的不是现金交易而是票据,体现了北宋的金融管理水平。
《清明》人物不论大小,皆栩栩如生,每个人几乎都有一段人生小传。
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
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
在多达500余人物的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有条不紊,同时又具有情趣。
这幅高度客观而又写实的作品,仿佛是一张连时间也一并拍摄下来的超级菲林胶片,将当年汴京的一天,连同艺术家苦心经营的图像观念一并记录下来,交给我们,整整一条长街,并在文人世家探索的美学以外,展示出中国绘画艺术中的一个极其动人的生命大象。
清明上河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