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 个回答默认排序
![](https://pic4.zhimg.com/v2-f20fb05ad159d8694b901de51fc14eff_xs.jpg)
人民文学出版社
已认证的官方帐号
1,766 人赞同了该回答
![](https://pic1.zhimg.com/80/v2-91d19d5fd6b72923d174655f89b384c0_hd.jpg)
王小波
今天是王小波去世22周年,但他的文字仍活跃在我们的世界里。我是在高中的时候读到王小波,老师在课堂上宣讲作文八股的技巧,我偷偷在课本里夹一本《黄金时代》,一页页翻着王二对陈清扬的幻想,竟有些看禁书的快感。
《黄金时代》是我们班男生争相传阅的一本书,王小波这个名字,在我们心中多少有种自由生活的向往。当时看王小波,并不太想什么自由主义、知青文学、叙事伦理之类的术语,只觉得这个作家说人话,和市面上一些学者动辄之乎者也,或者一些作文素材常客故作悲风苦雨、看破人生不同,王小波对人生有洞察,但依然热爱探索人间,他的文字本身就像那只“特立独行的猪”,潇洒快意,仔细读完却有一丝怅然。
![](https://pic3.zhimg.com/80/v2-080ec0fd9fec98328629f57d35230f57_hd.jpg)
作者: 王小波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副标题: 时代三部曲
出版年: 1999-3
鲁迅曾说过一个铁屋子的隐喻,说大部分人都在铁屋中沉睡,偶有醒来的人,他们的疾呼却恼怒了旁人,因为他打搅了大多数人的好梦。王小波就像那个拒绝沉默的人。他的文字有时让人不愉快,人人心知肚明却不愿说的事,你为何偏要戳穿?好好享受现世的乐趣不好吗,为什么执着于那些思来想去也得不到出路的问题?
![](https://pic4.zhimg.com/80/v2-3283b8a31fe69a725295d75776c2d1f9_hd.jpg)
在铁狮子胡同一号时王小波一家的全家福
王小波如今常被人提起的一篇散文叫《沉默的大多数》。他在文中并不是单纯为某一方辩白,而是分析了不同环境下的沉默,譬如他说自己,总是介于沉默和不沉默之间,之所以沉默,是当大环境下的人们都不说“正常话”时,我无法改变,却可以拒绝参与。之所以不沉默,则是当沉默成为潮流,我也不说话时,有些话就永远也说不出,有些正义就会被损害。
王小波鼓励人们追求自由,这份自由不只是对精神生活的向往,还有我们对不同思想的容忍。在《思维的乐趣》中他写道:“有些人认为,人应该充满境界高尚的思想,去掉格调地低下的思想。这种说法听上去美妙,却是我感到莫大的恐慌。因为高尚的思想和低下的思想的总和就是我自己。”
所以在日常实践中,王小波既谈论《1984》《铁皮鼓》这样的严肃文学,也关心流行电影、色情文化,王小波和李银河在九十年代致力于“性的去魅”,当公众仍然谈性色变时,王小波在给《性社会学》一书写的书评中指出:
“事实上性在中国人生活里也是很重要的事,我们享受性生活的态度和外国人没有什么不同。在这个方面没必要装神弄鬼。既然它重要,自然就要讨论。严肃的文学不能回避它,社会学和人类学要研究它,艺术电影要表现它;这是为了科学和艺术的缘故,然而社会要在这方面限制它,于是,问题就不再是性环境,而是知识环境的问题了。”
![](https://pic4.zhimg.com/80/v2-5bd1febf2dbd158b48556b85dc6e75dd_hd.jpg)
作者: (美)盖格农
出版社: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人类性行为
原作名: Human Sexualities
译者: 李银河
再回头看《沉默的大多数》《我的精神家园》这些杂文集,无非就是两件事——给生活去魅的同时,拥抱生活的本真。王小波是一个对人间万物充满好奇的人,在口耳相传的回忆中,我们也能感知他丰富的生活,比如自己编了一套DOS下的独立输入法、考货车驾照、一个人翻山越岭、和朋友看不可言说的电影等, 他享受生活,但不会粉饰生活中痛苦的成分,有一回外甥对他说“痛苦是灵感的源泉”,他回答道:
“不错,痛苦是艺术的源泉;但也不必是你的痛苦……唱《黄土高坡》的都打扮得珠光宝气;演秋菊的卸了妆一点都不悲惨,她有的是钱……听说她还想嫁个大款。这种种事实说明了一个真理:别人的痛苦才是你艺术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会成为别人的艺术源泉。”
在杂文集中,他经常做的也是给那些神圣的观念泼一盆冷水,把道貌岸然的人物和话语拉下台。王小波强调降低道德的影响,这并不是说他要完全解构道德,鼓励人们沉浸在道德虚无的环境里,而是他希望减少那些过分的道德,不必一谈到某部作品,就往三观、国家、民族的筐子里套。
比如当时贾平凹的《废都》很火,激起了许多评论家的批判,批判原因集中在《废都》的性描写上,认为它的性描写过于泛滥、道德败坏。王小波就用反讽的口吻说:
“比方说,贾平凹先生的《废都》,我就坚决不肯看,生怕看了以后会喜欢——虽然我在性道德上是无懈可击的,但我深知,不是每个人都像我老婆那样了解我。事实上,你只要关心文化领域的事,就可能介入了论战的某一方,自身也不得清白,这种事最好还是避免。假如人人都像我这样,我国的文化事业前景堪虞,不过我也管不了这么多。不管影视也好,文学也罢,倘若属于艺术的范畴,人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欣赏,至不济落个欣赏水平低的评价;一扯到道德问题,就让人裹足不前了。”
又比如说到当时流行的文人下海经商,当大部分人批评这种现象,王小波说:
“现在有很多文人下了海,不再从事文化事业。不管在商界、产业界还是科技界,人们以聪明才智、辛勤劳动来进行竞争。惟独在文化界,赌的是人品、爱国心、羞耻心。照我看来,这有点像赌命,甚至比赌命还严重。这种危险的游戏有何奖品?只是一点小小的文名。所以,你不要怪文人下海。 ”
这些话放到今天都很辛辣,读者诸君可以扪心自问:自己能不能说,敢不敢说。
对宏大概念的去魅,也让王小波更关心个体的尊严。他的小说《黄金时代》《红拂夜奔》等都在讲人的尊严,反思个体的生存状况。这让他的小说充满了对人的情绪和身体的细腻描绘,有的是活生生的灵魂,而不是干巴巴的符号。
![](https://pic1.zhimg.com/80/v2-b53ec04ab870454b0533c38d57ebea92_hd.jpg)
王小波在英国莎士比亚故居前,这是他生前最喜爱的一张照片。(李银河提供)
到了大学,我接触了更多的文学作品,对王小波小说的态度已从最初的着迷变成更平静的审视,但我仍然会阅读他的小说,尤其是在需要洗一洗语言的时候。王小波的白话文非常干净、明快,他写小说就像拍电影,画面感、节奏感都拿捏地恰到好处,并且不以折损他的思想为代价。
在中国,做到雅俗共赏难,雅俗共赏兼顾严肃思考更难。中国的学院里遍地都是掉书袋的学究,互联网则住满了各种把知识嚼碎了的二道贩子,他们不是装X就是不说人话,但像王小波这样严肃思考还说人话的作家,其实屈指可数。
王小波的语言里充满了色彩和味道,根子里是入世的烟火气。作家绿妖说得好:
“王小波让我知道好的文字应该有音乐的韵律,星星一般的光辉;他嘲笑神圣话语体系,敬畏理性之光,向往智慧与诗意,在此之上,是自由不羁的爱情,这些嘲笑与敬畏、憧憬与爱成为我的基因。人在少年时读过这样的书,就再也无法为了话语权而说一些自己也不相信的神圣话语了,也再也无法过一种昏睡然而有保障的人生,就像在灵魂里植入了一个魔鬼,它不停地对我说:人生不可空过!”
![](https://pic3.zhimg.com/80/v2-7011c9e4c9616653e5ddb56967342075_hd.jpg)
作者: 王小波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05-1
页数: 316
但王小波的局限也是很明显的。他的小说和杂文富于思考,这份思考在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显得特别,但放在世界,王小波的思考并没有超越罗素、乔治·奥威尔、杜威的讨论框架,他对动荡时期、知青岁月乃至八十年代的反思,也大多停留在自由主义者讽刺“老大哥”的规范话语。王小波之所以特别,是和他所处的年代和国家的语境相辅相成的,许多时候他说的只是常识,但因为在那个语境里,使人更有回顾的兴趣。
王小波的热度非但没有随着他的去世的消退,反而成为后来青年追忆的对象。他的文字不仅出现在纪念日当中,也活跃于舆论场的公共事件,仿佛王小波没有死去,依然用他的笔冷峻地划开事件的谎言。这是他和鲁迅相似的地方,鲁迅希望自己的杂文速朽,可他的杂文穿越百年,却比当下的时评家还要一针见血。王小波亦然。他的文字虽不如鲁迅般令人脊背发凉,但他自由底色的智性表达,和鲁迅一样直刺人性。
鲁迅和王小波的杂文不会速朽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分析不停留在事件本身,而是追究到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习性、这个社会的组织结构,他们追究的是事情重复发生背后的必然原因,他们的笔触也不为迎合热点情绪负责,而是他们眼中的那个真相。正是这种对真的冷峻眼光,让他们的杂文超越热点的局限。
今天,人们纪念王小波,已经不只是因为他本身,还有他作为一个符号所代表的自由表达的勇气。当犬儒主义成为时代之风,勇于表达的人显得珍贵。当我们目力所及,学者们习惯于象牙塔式的语言,作者们又耽于岁月静好,在语言上和行动上都远离公众,我们不可避免会渴望一个亲近的作家,他追求智慧但不沉溺于智慧,热爱思想的同时反抗陈旧的语言。王小波被人怀念,既是因为他的勇气与特立独行,也在于他的语言平实近人,并没有中国学者常有的艰涩之气,这就让他的文字快速流通,在繁琐的故纸堆里,别开一道清流。
生前,王小波是文坛的边缘人。当一众作家抱团取暖,通过奖项堆砌荣誉时,王小波安坐于自己的房间,把写作当作思维的游戏。死后,王小波成为一代自由青年的思想图腾,他们在这个中国作家的身上看到罗素和奥威尔的影子,也践行着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到最后,他成为过去时代一个亲切的朋友,也成为知识分子理想的一枚现世印章。
![](https://pic1.zhimg.com/80/v2-544c66d04b65463ceb4439108bb0dbca_hd.jpg)
《爱你就像爱生命》,王小波/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在《我在荒岛上迎接黎明》中,王小波写下了一段动人的文字,表达他的心志:
“我希望自己能写这样的诗。我希望自己也是一颗星星。如果我会发光,就不必害怕黑暗。如果我自己是那么美好,那么一切恐惧就可以烟消云散。于是我开始存下了一点希望—如果我能做到,那么我就战胜了寂寞的命运。”
本文首发于《凤凰网文化》,人文社知乎号授权转载。
编辑于 2019-04-14
赞同 1.8K48 条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收起
![](https://pic2.zhimg.com/v2-a20aefa264da73db1821cc42d0516124_xs.jpg)
万人
如果你发现我在平庸面前低了头,请向我开炮
247 人赞同了该回答
1王小波是一个流氓。
他说过“我会不爱你吗?不会。爱你就像爱生命。”
他还说过“做梦也想不到我把信写到五线谱上吧?五线谱是偶然来的,你也是偶然来的。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
他写的小黄书让我既惊喜又害怕,陪我走过了懵懂的高中生涯。每每上语文课偷看时,唯恐被老师发现,书中的禁忌,书中的不可描述,对年少的我有很大的启蒙。
2王小波是一个渣男。
他说过“我和你分别以后才明白,原来我对你爱恋的过程,全是在分别中完成的。”
他还说过“你可要我告诉你我过的是什么生活?可以告诉你,过的是没有你的生活。”
3王小波是个学霸。
1952出生于北京,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1984年赴美匹茨堡东亚研究中心求学,2年后获得硕士学位。88年回国先后在北大,人大教书。92年辞职后专心写作,94年出版《黄金时代》、《未来世界》、《思维的乐趣》、《时代三部曲》、《沉默的大多数》、《地久天长》等作品。
王小平回忆他和王小波早年的读书岁月,提到一个段子。他和王小波借了一套《基度山恩仇记》,十分难得。由于很快要还给别人,王小波就想办法,不辞辛苦地把全书一千多页用低感光度的便宜胶卷拍下来存档。自制拍摄架,拍摄,冲洗,编辑成一本奇特的照片文字书。
4王小波是个程序员。
多数人知道王小波是小说家,却不知道他还是一名程序员,并且是一名很牛的程序员。当年,还不是那么出名的网易养猪场场长丁磊挖他去做3D游戏引擎,王小波听了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
在 90 年代初的时候因为国内应用软件缺乏,爱捣鼓东西的王小波利用闲暇时间学习了汇编和C语言,编了中文编辑器和输入法。中文编辑器和输入法任何一个都是大牛级的 GEEK 才会去尝试的东西,比如求伯君。
王小波通过卖软件还挣了些钱,当时很多中观村的老板要拉他入伙,当然写代码这种来钱快的活对屌丝王小波还是有吸引力的,所幸他还是拒绝了人家,要不就没有后面那么多精彩的文字让我们去膜拜了。
以下内容摘自王小波和朋友的书信。
1992 年 1 月。
编译程序一盘(有说明书,见 shou),源程序一盘。我的音典与严氏同名内容不同。功能上与严氏的近似,但是多了改进拼音字典的功能。按 F4 后可以把拼音重定义。也可加字,在拼音拣字时,按 enter,就进入国标拣字,拣到的字加入字典。这个软件由五个c语言(另有两个头文件)和一个汇编语言文件组成,可用 turboc 编译,但是汇编部分不必重汇了,可以把汇编文件写成的部分形成的 obj (我的磁盘上叫 wk5.obj)放到硬盘上,与其它c语言文件分开,用 turboc 的 commandline 编译器编一下,命令如下:tcc-mc-ewka:wk*.ca:wk5.objgraphics.lib 形成 wk.exe,但是必须有 yindian,cclib,egavga.bgi 三文件支持才工作。*.bgi 是图象板参数表,可以包括到*.exe 内的。但是要改改程序。你的机器好。我还用个老掉牙的 XT 机,简直落伍了。
turbo.c 你一定能找到。假如你用过其它c软件,有一点要提醒你,turbo.c 有一种极讨厌的特性,就是你在一个函数内 alloc 的内存,退出该函数时不会自动释放;还有一点也很糟,就是模型问题,在大模型下写的程序,到了小模型上一概不能用,我的程序是在 compact 模型下写的,就不能用 small 来编译,这两条是可以气死人的。
据说可以用 far,near 之类的前缀说明指针,其实是屁用不管。我干了一年多c,得到的结论是微机c还不能使人快乐,有时叫人怀念汇编。
f1 是提示键。我的打印机有汉卡,F5 你恐不能用。这个打印机是人家借给我的,性能非常之好,(美国 amt-525);但是不知能用多久。这个程序我还在修改中。与严氏的软件比,在硬的方面的优点是达到了很好的紧凑性,现在编译后是 55k,扩展余地大。缺点是图象更新没他的快(在我的老爷机上可以看出区别),不知他是怎么搞的,我很佩服。我的图像部分也是汇编写的,反复优化,也达不到他的水平,不得不承认技不如人。另外,磁盘文件的处理,我也写不好。还要请阳公指教。
5王小波是个段子手
他和妻子李银河的信,总是以“你好哇,李银河”作为开头。
对于写作,他说“灵感是高潮,写在纸上是射精。”
他认为这个世界自始至终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像我这样的人,一种是不像我这样的人。"
他认为应该给发明避孕套的人发一枚奖章,因为他避免了私生子的出生,把一件很要命的事变成了游戏。
![](https://pic2.zhimg.com/80/v2-6699afd1421b2cd6692cb1ec647b5074_hd.jpg)
如何评价王小波?
一本越读越厚的百科辞典。
编辑于 2019-04-15
赞同 2477 条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收起
![](https://pic3.zhimg.com/v2-b15cd385aec8269858297ea031b8707d_xs.jpg)
盐选推荐
知乎 官方帐号
18 人赞同了该回答
本回答节选自盐选专栏,有助于解答该问题。
主讲人:静好教育 优质内容出品方
其实去评价王小波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虽然现在互联网上到处都有「王小波门下走狗」,但他生前却是和曹雪芹、梵高、卡夫卡一样是个默默无闻的人。
1997 年 4 月 11 日,王小波心脏病突发离世,他的两本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和《沉默的大多数》,迅速登上三联韬奋图书中心的畅销排行榜。一批又一批的人涌入了他的精神领地。
王小波身高一米八多,但背有点佝偻,算不上是「高大帅哥」,甚至还面带凶相,有些丑陋,她的妻子李银河曾因为他丑得拿不出手而闹过分手,但最后被他感情热烈的情书挽回了。
被他的有趣灵魂打动的,不只有李银河。冯唐说他是「一个奇迹,一个好得不得了的开始」,刘心武说「两杯茶过后,竟觉得他越看越顺眼,也许是因为,他逐步展示出了优美的灵魂。」
王小波一生都活在荒诞之中。他先天发育不良,严重缺钙,小时候看着呆呆傻傻的,青年时期他到云南、山东插队,急性肝炎、疟疾等疾病接踵而至,腰也出现了问题。最后他当了专职作家,退稿成了稀松平常的事,出版了的作品也销量惨淡。
但是,这看起来有些悲惨的人生,并没有阻碍王小波成为一个有趣而温柔的人,他说「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如此看来,他的一生确实是成功的,直到现在,他都深受青年人的喜爱,甚至还多了一个「撩妹高手」的名号。
王小波的人和他的文字一样充满魅力,他的一生与精神思想,也很值得一探究竟。
一、经无趣而有趣的「傻波子」
1952 年,王小波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小波」这个名字是母亲宋华取的,是为了纪念全家被划为「阶级异己分子」事件,并希望一家人在风口浪尖能平安无事,所有的大风大浪可以化为小波折。
在他出生时,家中已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所以他在男孩中排行老二。熟读王小波作品的人都知道,他的许多小说中都有个叫「王二」的主人公,或许这就是他自己的写照。
他在家里的有个外号叫「傻波子」,因为他经常会盯着一个地方发呆,一看就好半天。呆呆的表情,站在同龄儿童中间,十足是个异类。小波出生的家庭还算不错,父母都是文化人,收入不低,按理说他会无忧无虑地成长。但不幸的是,小波的童年正赶上大跃进和大饥荒。
对北京市民而言,饥饿虽没有达到骇人听闻的地步,但也是相当刻骨铭心。王小波兄妹几个那时正在长身体,饥饿感几乎伴随了他们的成长。学校为节省学生体力,连体育课也给免了。饥饿让知识分子群体斯文扫地,大家不再顾忌什么脸面,没事就向郊外跑,拾麦穗,挖野菜,剥树皮,刨红薯须子,捡回家做成吃食。
当时,王小波是个小学生,饥饿让他上课经常走神,他还迷恋上了吃铅笔。回忆这段时光时,他不无苦涩地说道:「饥饿可以把小孩子变成白蚁」。
王小波一家人口多,填饱肚子成了一家人最大的难题。王小波没事就挎着个小篮子,在街上捡马粪做肥料。为了吃上肉,全家人还在家里养了家禽。洗澡间里养着兔子,阳台上喂着鸡。为了吃饱饭,饥饿的王小波也曾在夜黑风高、夜深人静的时候,爬过枣树,偷过地里的萝卜。
但他极爱看书,不管什么书,但凡是能看得下去的,就双手捧着,仰歪在床上,看得昏天黑地。
他可以在劳动之余蹲在田间,把一本农作物栽培手册读得津津有味。就连哥哥王小平都调侃道:小波看书时,是个木头,要想吸引他的注意力,只能踢他一脚。
购买该盐选专栏查看完整 10 节内容![](https://pic4.zhimg.com/v2-dde1209b79abe87d06b3fa9e52bfa970_200x0.jpg)
[backcolor=rgba(255, 255, 255, 0.8)]盐选专栏
重读王小波:一个特立独行灵魂的嬉笑怒骂静好教育 优质内容出品方
10 小节 | 2 小时
¥69.00 会员免费
发布于 2019-11-14
赞同 18添加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收起
匿名用户
115 人赞同了该回答
王小波是清醒的浪漫主义骑士。
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仍热爱生活的秘诀是:他浑身光芒,居于黑暗中也毫不胆怯。甚至还要靠着这份亮,照亮无数人的夜。为什么有王小波的门下走狗一说,那都是曾被他照亮的人。
他是少数的清醒,擅长用看似荒诞不经的语言道出真相,引人发笑,笑过之后留下的却是悲哀。而这悲哀是他真正想让人们看到的东西。
他说:“一切人间的荒唐事,整个社会的环境虽是一个原因,但不主要。主要的是:那个闹事的人是在借酒撒疯。这就是说,他明知道自己在胡闹,但还要闹下去,主要是因为胡闹很开心。”
“我认为没有智慧、性爱而且没意思的生活不足取,但有些人却以为这样的生活就是一切。他们还说,假如有什么需要热爱,那就是这种生活里面的规矩——在我看来,这种生活态度简直是种怪癖。很不幸的是,有这种怪癖的人是很多的,有人甚至把这种怪癖叫做文化,甚至当做了生活本身。”
“我们的生活有这么多的障碍,真他妈的有意思。这种逻辑就叫做黑色幽默。”
别人眼里他在胡闹,在他眼中别人是真正的胡闹。一般来说,清醒是一种无奈,没有强大的内心和能力是支持不住这份清醒的。而王小波恰恰是拎得动这桶水的人,他不但做到了,还要插科打诨地把这桶水泼到浑浑噩噩的人的头上。
他自发地担起了把别人叫醒的义务,清醒的人大概率会对这个幽暗的世界感到失落,然后他再用自身的亮光给你力量。没错,是力量,他不给你温暖,那是要靠你自己去制造的东西。
他说:“所谓幽闭类型的小说,有这么个特征:那就是把囚笼和噩梦当做一切来写。或者当媳妇,被人烦;或者当婆婆,去烦人;或者自怨自艾;或者顾影自怜。总之,是在不幸之中品来品去。这种想法我很难同意。我原是学理科的,学理科的不承认有牢不可破的囚笼,更不信有摆不脱的噩梦。人生唯一的不幸就是自己的无能。举例来说,对数学家来说,只要他能证明费尔马定理,就可以获得全球数学家的崇敬,自己也可以得到极大的快感,问题在于你证不出来。物理学家发明了常温核聚变的方法,也可马上体验幸福的感觉,但你也发明不出来。由此就得出这样的结论,要努力去做事,拼命地想问题,这才是自己的救星。”
“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忍受摧残,一直到死。想明了这一点,一切都能泰然处之。”
“这世界上好的东西不多,我情愿为之牺牲性命。”
他给你精神上的力量,希望你有能力支撑这份清醒,又不放心,还细心且唠叨地给你一份修炼能力的手册。他是属于社会责任感很强的作家,总忍不住真诚地对大家说:多学习和思考吧。多增长些理性和智慧吧。尽量活得有趣一点吧。(可惜仍挡不住真的只想吃屎的人。
他说:“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某种程度的单调、机械是必须忍受的,但是思想决不能包括在内。胡思乱想并不有趣,有趣是有道理而且新奇。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不幸就是有人拒绝新奇。”
“我认为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按这个标准,别人说我最善良,就是我最邪恶时;别人说我最邪恶,就是我最善良时。当然我不想把这个标准推荐给别人,但我认为,聪明、达观、多知的人,比之别样的人更堪信任。”
“见到一种差异,就以为里面有优劣之分,这是一种市侩心理。”
做到这一步已经算是超乎寻常的负责了,他本没有责任教人清醒和聪慧,他所做的一切正是那句诗:“我在描绘一束光,它源自我的内心。”
他是能让人拍着大腿感叹道“真他妈的有趣”的人,黑色幽默和搞笑不一样,是一种难得的能力,它背后以一种智慧和清醒做支撑,而稳成王小波这个程度的,可以称之为真正的强大。
他是浑身光芒的人,世界上的影子们避之不及,而在黑暗里瑟缩着的人们被这光指引着,开始缓缓前行。
发布于 2019-04-15
赞同 1151 条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收起
![](https://pic1.zhimg.com/v2-d2b12b4c2bfbcb163c875f4921a7f285_xs.jpg)
胖姐爱美丽
整形科普、案例分享。知无不答的胖姐~
209 人赞同了该回答
![](https://pic2.zhimg.com/80/v2-8591bc169bc592aab3c20eefec1fd78d_hd.jpg)
这个世界上好看的脸蛋太多,有趣的灵魂太少。而如王小波这般睿智、有趣、理性又特立独行的人,你很难遇上第二个!
高晓松说:他在我读过的白话文作家中绝对排第一,并且甩开第二名非常远,他在我心里是神一样的存在。
冯唐说:他的文字,仿佛钻石着光,春花带露,灿烂无比,蛊惑人心。
叶兆言:说读他的作品,就告诉你什么是白天,什么是黑夜。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去世
至今已有21年
尽管王小波大概不喜欢这种无趣的纪念
但每逢这天,我们总是会有意无意的怀念起他
这个生前寂寞潦倒,死后嘈杂热闹的天才作家
为那颗自由的灵魂
为那些恣意而不羁的非凡文字
01
1997年,4月11日
一个很平常的日子
没有人会想到对于中国文坛
这将承载多大的遗憾
这天,王小波心脏病突发
一个人悄悄地离开了世界
他的妻子李银河当时还在英国做访问学者
去世前,他是个自由撰稿人
做过上山下乡的知青、当过民办教师、工人
恢复高考后,初中都没毕业的他
愣是凭着对高考题型的突击研究
顺利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
然后,出国留学、回国执教
直到92年辞职
成为没有组织,不混圈子的
中年大叔
![](https://pic3.zhimg.com/80/v2-bfd3429ef719970440e2d96e743428c7_hd.jpg)
02
如果非要给他的人生经历
加上些与众不同的传奇色彩
就是他还是个理科生
(身为文科生小编只能表示膜拜)
学过经济、化学、数学
无聊时最爱干的事是
做《吉米多维奇习题集》
(这是一套据说数学系的人做起来都深感变态的题)
在电脑都没普及的年代
他早早成为了资深程序员
当时的汉字输入法有缺陷
他就自己写了套
打汉字速度快到堪比英文盲打
![](https://pic1.zhimg.com/80/v2-81d4c078da84b04ff24d234c28739739_hd.jpg)
03
王小波还有个让无数人膜拜的身份
——撩妹高手兼情话段子手
王小波的长相看过照片应该都有个认知
有些超出正常审美
以至于初见之前被他的文字拨动过心弦的李银河
还是在被其表白后感到有些难以接受
“他的长相……实在是种障碍,差一点就分手了。”
王小波却浑不在意,还能趁机调侃
“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
即使排斥也不会给他难堪了吧
再加上他敢说,敢写,简单,率真,至情至性
最终打消了李银河的疑虑
“我起初怀疑,一对不美的人的恋爱能是美的吗?后来的事证明,两颗相爱的心在一起可以是美的。”
![](http://data:image/svg+xml;utf8,<svg xmlns=\'http://www.w3.org/2000/svg\' width=\'560\' height=\'504\'></svg>)
比方说,他给李银河的第一封情书是写在五线谱上的
情书上还沾沾自喜的反问
"你做梦也没有想到,我会在五线谱上给你写信吧?"
因为"五线谱是偶然得来的,你也是偶然得来的……"
如果李银河出差,他一点都不含蓄
非得道道相思之苦
“今天还不见你出现。脑子里出现了很多宿命论的狂想。比方说,我很想抛一个硬币来占一占你是否今天回来。这说明我有点儿失常了。”
幼稚又可爱
不过他也有犯错的时候,但即使这样都能让你哭笑不得
"我把我整个灵魂都给你,连同它的怪癖,耍小脾气,忽明忽暗,一千八百种坏毛病。它真讨厌,只有一点好,爱你。"
面对如此能说会道又有趣的人,还能说什么呢?
![](http://data:image/svg+xml;utf8,<svg xmlns=\'http://www.w3.org/2000/svg\' width=\'500\' height=\'332\'></svg>)
04
而拥有“整容一般的灵魂”的王小波
让人爱上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
他从来不按套路出牌
他曾有一篇文章,专门讲述了他如何给沉迷于摇滚的外甥做思想工作
当时在清华电机系就读的外甥
打算毕业后以摇滚乐为生
令王小波的姐姐很是担忧
只好求助于和其有共同语言的王小波
(不过王小波觉得,这只是外甥单方面的想法,以为当时放弃本行的舅舅肯定理解他)
二人交流,外甥说“痛苦是灵感的源泉”
王小波接道:
“不错,痛苦是艺术的源泉;但也不必是你的痛苦……唱《黄土高坡》的都打扮得珠光宝气;演秋菊的卸了妆一点都不悲惨,她有的是钱……听说她还想嫁个大款。这种种事实说明了一个真理:别人的痛苦才是你艺术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会成为别人的艺术源泉。”
反鸡汤的开导模式,简单有趣,深入人心
从此外甥只服王小波
毕业后做了程序员组建了软件公司
后来还加入了一支乐队做音乐
外甥名叫姚勇,他的公司
编写过的程序最著名的是腾讯游戏《QQ炫舞》
他加入的那支乐队,叫做水木年华
![](http://data:image/svg+xml;utf8,<svg xmlns=\'http://www.w3.org/2000/svg\' width=\'376\' height=\'334\'></svg>)
05
至于为什么最终走上写作这条道
他自己在书中也分析过
他成长于老舍自杀、胡风入狱的年代
为了让他们兄弟姐妹几个安然一生
他的父亲早早便表达了儿女们禁止学文的期望
可天生不老实的他在漫长的沉默中
竟找到了思想的乐趣
他觉得只有文学才能接受他的古怪想法
人这一辈子
活得有意思比活成标配重要得多
“我相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经历:
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下,
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
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
当时我是个年轻人,
但我害怕这样生活下去,衰老下去。
在我看来,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http://data:image/svg+xml;utf8,<svg xmlns=\'http://www.w3.org/2000/svg\' width=\'400\' height=\'527\'></svg>)
而面对沉默的大多数丧失的话语权
他也觉得有义务谈谈自己的所见所闻
“我思故我在,
既然我存在,就不能装作不存在。
无论如何,我要为自己负起责任。”
最重要的是
他相信自己有文学才能
并能将之付诸于行动
“我相信我自己有文学才能,我应该做这件事。”
![](http://data:image/svg+xml;utf8,<svg xmlns=\'http://www.w3.org/2000/svg\' width=\'550\' height=\'389\'></svg>)
06
虽然高晓松把他当成“神一样的存在”、
称之为“中国白话文第一人且甩开第二名很远”,
林少华将他称作“真正敢讲真话的人”,
冯唐说他是“一个奇迹”、“一个好得不得了的开始”。
他的情诗被当成灵魂爱情的范本流传,
他的妻子称他是“世间一本最美好、最有趣、最好看的书。”
曾经采访过他的李静说:
“我敢打一百万的赌,他的作品将是被后世反复阅读的不朽之作。”
但这些都是他去世之后的事了
生前,他身在主流文坛之外
鲜为人知
甚至在《黄金时代》获奖前
他也并未打算成为职业作家
![](http://data:image/svg+xml;utf8,<svg xmlns=\'http://www.w3.org/2000/svg\' width=\'309\' height=\'206\'></svg>)
他写作,只因为他喜欢
那个非商业社会的年代,写作也赚不了钱
他后来辞职,也并没有穷困潦倒
甚至一度想涉足出版、电视剧编剧等行业
遗憾的只是突来的病发没有允许继续
如同他笔下那只特立独行的猪
他从不安于被设置的生活
也不会刻意营造形象故作清高
所以,他敢于在文字中坦露最大的真诚
![](http://data:image/svg+xml;utf8,<svg xmlns=\'http://www.w3.org/2000/svg\' width=\'286\' height=\'400\'></svg>)
07
他的乐观,理智,清醒,幽默,思辨,自由
在看似不经意娓娓道来的文字中
注定会击中许多混混沌沌的心灵
他说着大部分人的困惑:
"人在年轻时,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决定自己这一生要做什么。在这方面,我倒没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干什么都可以,但最好不要写小说,这是和我抢饭碗。当然,假如你执意要写,我也没理由反对。总而言之,干什么都是好的,但要干出样子来,这才是人的价值和尊严所在。"
他在沉闷的现实中找寻着有趣的生活: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他从不将自己的价值判断加于别人身上:
“我最想做的不是提升别人的灵魂,而是提升自己的灵魂。”
他又保持着精神的自由,从不认为有什么高贵的信念需要牺牲人性:
“一般来说,扼杀有趣的人总是这么说的:为了营造至善,我们必须做出这种牺牲,但却忘记了让人们活着得到乐趣,这本身就是善;因为这点小小的疏忽,至善就变成了至恶······”
![](http://data:image/svg+xml;utf8,<svg xmlns=\'http://www.w3.org/2000/svg\' width=\'480\' height=\'300\'></svg>)
他的目标从来都非常质朴
那就是创造出一点点美
一点点无中生有的美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https://pic1.zhimg.com/80/v2-384a0ebe9c4fa250341429712a061791_hd.jpg)
当然还有这段被很多人念叨,浓缩人生的经典名言: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08
当我们走过山川,走过河流
走过心潮澎湃的青春年少
走向双鬓染满尘埃,总会想起他
——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家
过誉也好,被忽视也好
他和他的作品都在那里等着我们去发现、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