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 个回答默认排序
人民文学出版社
已认证的官方帐号
1,766 人赞同了该回答
王小波
今天是王小波去世22周年,但他的文字仍活跃在我们的世界里。我是在高中的时候读到王小波,老师在课堂上宣讲作文八股的技巧,我偷偷在课本里夹一本《黄金时代》,一页页翻着王二对陈清扬的幻想,竟有些看禁书的快感。
《黄金时代》是我们班男生争相传阅的一本书,王小波这个名字,在我们心中多少有种自由生活的向往。当时看王小波,并不太想什么自由主义、知青文学、叙事伦理之类的术语,只觉得这个作家说人话,和市面上一些学者动辄之乎者也,或者一些作文素材常客故作悲风苦雨、看破人生不同,王小波对人生有洞察,但依然热爱探索人间,他的文字本身就像那只“特立独行的猪”,潇洒快意,仔细读完却有一丝怅然。
作者: 王小波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副标题: 时代三部曲
出版年: 1999-3
鲁迅曾说过一个铁屋子的隐喻,说大部分人都在铁屋中沉睡,偶有醒来的人,他们的疾呼却恼怒了旁人,因为他打搅了大多数人的好梦。王小波就像那个拒绝沉默的人。他的文字有时让人不愉快,人人心知肚明却不愿说的事,你为何偏要戳穿?好好享受现世的乐趣不好吗,为什么执着于那些思来想去也得不到出路的问题?
在铁狮子胡同一号时王小波一家的全家福
王小波如今常被人提起的一篇散文叫《沉默的大多数》。他在文中并不是单纯为某一方辩白,而是分析了不同环境下的沉默,譬如他说自己,总是介于沉默和不沉默之间,之所以沉默,是当大环境下的人们都不说“正常话”时,我无法改变,却可以拒绝参与。之所以不沉默,则是当沉默成为潮流,我也不说话时,有些话就永远也说不出,有些正义就会被损害。
王小波鼓励人们追求自由,这份自由不只是对精神生活的向往,还有我们对不同思想的容忍。在《思维的乐趣》中他写道:“有些人认为,人应该充满境界高尚的思想,去掉格调地低下的思想。这种说法听上去美妙,却是我感到莫大的恐慌。因为高尚的思想和低下的思想的总和就是我自己。”
所以在日常实践中,王小波既谈论《1984》《铁皮鼓》这样的严肃文学,也关心流行电影、色情文化,王小波和李银河在九十年代致力于“性的去魅”,当公众仍然谈性色变时,王小波在给《性社会学》一书写的书评中指出:
“事实上性在中国人生活里也是很重要的事,我们享受性生活的态度和外国人没有什么不同。在这个方面没必要装神弄鬼。既然它重要,自然就要讨论。严肃的文学不能回避它,社会学和人类学要研究它,艺术电影要表现它;这是为了科学和艺术的缘故,然而社会要在这方面限制它,于是,问题就不再是性环境,而是知识环境的问题了。”
作者: (美)盖格农
出版社: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人类性行为
原作名: Human Sexualities
译者: 李银河
再回头看《沉默的大多数》《我的精神家园》这些杂文集,无非就是两件事——给生活去魅的同时,拥抱生活的本真。王小波是一个对人间万物充满好奇的人,在口耳相传的回忆中,我们也能感知他丰富的生活,比如自己编了一套DOS下的独立输入法、考货车驾照、一个人翻山越岭、和朋友看不可言说的电影等, 他享受生活,但不会粉饰生活中痛苦的成分,有一回外甥对他说“痛苦是灵感的源泉”,他回答道:
“不错,痛苦是艺术的源泉;但也不必是你的痛苦……唱《黄土高坡》的都打扮得珠光宝气;演秋菊的卸了妆一点都不悲惨,她有的是钱……听说她还想嫁个大款。这种种事实说明了一个真理:别人的痛苦才是你艺术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会成为别人的艺术源泉。”
在杂文集中,他经常做的也是给那些神圣的观念泼一盆冷水,把道貌岸然的人物和话语拉下台。王小波强调降低道德的影响,这并不是说他要完全解构道德,鼓励人们沉浸在道德虚无的环境里,而是他希望减少那些过分的道德,不必一谈到某部作品,就往三观、国家、民族的筐子里套。
比如当时贾平凹的《废都》很火,激起了许多评论家的批判,批判原因集中在《废都》的性描写上,认为它的性描写过于泛滥、道德败坏。王小波就用反讽的口吻说:
“比方说,贾平凹先生的《废都》,我就坚决不肯看,生怕看了以后会喜欢——虽然我在性道德上是无懈可击的,但我深知,不是每个人都像我老婆那样了解我。事实上,你只要关心文化领域的事,就可能介入了论战的某一方,自身也不得清白,这种事最好还是避免。假如人人都像我这样,我国的文化事业前景堪虞,不过我也管不了这么多。不管影视也好,文学也罢,倘若属于艺术的范畴,人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欣赏,至不济落个欣赏水平低的评价;一扯到道德问题,就让人裹足不前了。”
又比如说到当时流行的文人下海经商,当大部分人批评这种现象,王小波说:
“现在有很多文人下了海,不再从事文化事业。不管在商界、产业界还是科技界,人们以聪明才智、辛勤劳动来进行竞争。惟独在文化界,赌的是人品、爱国心、羞耻心。照我看来,这有点像赌命,甚至比赌命还严重。这种危险的游戏有何奖品?只是一点小小的文名。所以,你不要怪文人下海。 ”
这些话放到今天都很辛辣,读者诸君可以扪心自问:自己能不能说,敢不敢说。
对宏大概念的去魅,也让王小波更关心个体的尊严。他的小说《黄金时代》《红拂夜奔》等都在讲人的尊严,反思个体的生存状况。这让他的小说充满了对人的情绪和身体的细腻描绘,有的是活生生的灵魂,而不是干巴巴的符号。
王小波在英国莎士比亚故居前,这是他生前最喜爱的一张照片。(李银河提供)
到了大学,我接触了更多的文学作品,对王小波小说的态度已从最初的着迷变成更平静的审视,但我仍然会阅读他的小说,尤其是在需要洗一洗语言的时候。王小波的白话文非常干净、明快,他写小说就像拍电影,画面感、节奏感都拿捏地恰到好处,并且不以折损他的思想为代价。
在中国,做到雅俗共赏难,雅俗共赏兼顾严肃思考更难。中国的学院里遍地都是掉书袋的学究,互联网则住满了各种把知识嚼碎了的二道贩子,他们不是装X就是不说人话,但像王小波这样严肃思考还说人话的作家,其实屈指可数。
王小波的语言里充满了色彩和味道,根子里是入世的烟火气。作家绿妖说得好:
“王小波让我知道好的文字应该有音乐的韵律,星星一般的光辉;他嘲笑神圣话语体系,敬畏理性之光,向往智慧与诗意,在此之上,是自由不羁的爱情,这些嘲笑与敬畏、憧憬与爱成为我的基因。人在少年时读过这样的书,就再也无法为了话语权而说一些自己也不相信的神圣话语了,也再也无法过一种昏睡然而有保障的人生,就像在灵魂里植入了一个魔鬼,它不停地对我说:人生不可空过!”
作者: 王小波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05-1
页数: 316
但王小波的局限也是很明显的。他的小说和杂文富于思考,这份思考在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显得特别,但放在世界,王小波的思考并没有超越罗素、乔治·奥威尔、杜威的讨论框架,他对动荡时期、知青岁月乃至八十年代的反思,也大多停留在自由主义者讽刺“老大哥”的规范话语。王小波之所以特别,是和他所处的年代和国家的语境相辅相成的,许多时候他说的只是常识,但因为在那个语境里,使人更有回顾的兴趣。
王小波的热度非但没有随着他的去世的消退,反而成为后来青年追忆的对象。他的文字不仅出现在纪念日当中,也活跃于舆论场的公共事件,仿佛王小波没有死去,依然用他的笔冷峻地划开事件的谎言。这是他和鲁迅相似的地方,鲁迅希望自己的杂文速朽,可他的杂文穿越百年,却比当下的时评家还要一针见血。王小波亦然。他的文字虽不如鲁迅般令人脊背发凉,但他自由底色的智性表达,和鲁迅一样直刺人性。
鲁迅和王小波的杂文不会速朽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分析不停留在事件本身,而是追究到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习性、这个社会的组织结构,他们追究的是事情重复发生背后的必然原因,他们的笔触也不为迎合热点情绪负责,而是他们眼中的那个真相。正是这种对真的冷峻眼光,让他们的杂文超越热点的局限。
今天,人们纪念王小波,已经不只是因为他本身,还有他作为一个符号所代表的自由表达的勇气。当犬儒主义成为时代之风,勇于表达的人显得珍贵。当我们目力所及,学者们习惯于象牙塔式的语言,作者们又耽于岁月静好,在语言上和行动上都远离公众,我们不可避免会渴望一个亲近的作家,他追求智慧但不沉溺于智慧,热爱思想的同时反抗陈旧的语言。王小波被人怀念,既是因为他的勇气与特立独行,也在于他的语言平实近人,并没有中国学者常有的艰涩之气,这就让他的文字快速流通,在繁琐的故纸堆里,别开一道清流。
生前,王小波是文坛的边缘人。当一众作家抱团取暖,通过奖项堆砌荣誉时,王小波安坐于自己的房间,把写作当作思维的游戏。死后,王小波成为一代自由青年的思想图腾,他们在这个中国作家的身上看到罗素和奥威尔的影子,也践行着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到最后,他成为过去时代一个亲切的朋友,也成为知识分子理想的一枚现世印章。
《爱你就像爱生命》,王小波/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在《我在荒岛上迎接黎明》中,王小波写下了一段动人的文字,表达他的心志:
“我希望自己能写这样的诗。我希望自己也是一颗星星。如果我会发光,就不必害怕黑暗。如果我自己是那么美好,那么一切恐惧就可以烟消云散。于是我开始存下了一点希望—如果我能做到,那么我就战胜了寂寞的命运。”
本文首发于《凤凰网文化》,人文社知乎号授权转载。
编辑于 2019-04-14
赞同 1.8K48 条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收起
万人
如果你发现我在平庸面前低了头,请向我开炮
247 人赞同了该回答
1王小波是一个流氓。
他说过“我会不爱你吗?不会。爱你就像爱生命。”
他还说过“做梦也想不到我把信写到五线谱上吧?五线谱是偶然来的,你也是偶然来的。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
他写的小黄书让我既惊喜又害怕,陪我走过了懵懂的高中生涯。每每上语文课偷看时,唯恐被老师发现,书中的禁忌,书中的不可描述,对年少的我有很大的启蒙。
2王小波是一个渣男。
他说过“我和你分别以后才明白,原来我对你爱恋的过程,全是在分别中完成的。”
他还说过“你可要我告诉你我过的是什么生活?可以告诉你,过的是没有你的生活。”
3王小波是个学霸。
1952出生于北京,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1984年赴美匹茨堡东亚研究中心求学,2年后获得硕士学位。88年回国先后在北大,人大教书。92年辞职后专心写作,94年出版《黄金时代》、《未来世界》、《思维的乐趣》、《时代三部曲》、《沉默的大多数》、《地久天长》等作品。
王小平回忆他和王小波早年的读书岁月,提到一个段子。他和王小波借了一套《基度山恩仇记》,十分难得。由于很快要还给别人,王小波就想办法,不辞辛苦地把全书一千多页用低感光度的便宜胶卷拍下来存档。自制拍摄架,拍摄,冲洗,编辑成一本奇特的照片文字书。
4王小波是个程序员。
多数人知道王小波是小说家,却不知道他还是一名程序员,并且是一名很牛的程序员。当年,还不是那么出名的网易养猪场场长丁磊挖他去做3D游戏引擎,王小波听了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
在 90 年代初的时候因为国内应用软件缺乏,爱捣鼓东西的王小波利用闲暇时间学习了汇编和C语言,编了中文编辑器和输入法。中文编辑器和输入法任何一个都是大牛级的 GEEK 才会去尝试的东西,比如求伯君。
王小波通过卖软件还挣了些钱,当时很多中观村的老板要拉他入伙,当然写代码这种来钱快的活对屌丝王小波还是有吸引力的,所幸他还是拒绝了人家,要不就没有后面那么多精彩的文字让我们去膜拜了。
以下内容摘自王小波和朋友的书信。
1992 年 1 月。
编译程序一盘(有说明书,见 shou),源程序一盘。我的音典与严氏同名内容不同。功能上与严氏的近似,但是多了改进拼音字典的功能。按 F4 后可以把拼音重定义。也可加字,在拼音拣字时,按 enter,就进入国标拣字,拣到的字加入字典。这个软件由五个c语言(另有两个头文件)和一个汇编语言文件组成,可用 turboc 编译,但是汇编部分不必重汇了,可以把汇编文件写成的部分形成的 obj (我的磁盘上叫 wk5.obj)放到硬盘上,与其它c语言文件分开,用 turboc 的 commandline 编译器编一下,命令如下:tcc-mc-ewka:wk*.ca:wk5.objgraphics.lib 形成 wk.exe,但是必须有 yindian,cclib,egavga.bgi 三文件支持才工作。*.bgi 是图象板参数表,可以包括到*.exe 内的。但是要改改程序。你的机器好。我还用个老掉牙的 XT 机,简直落伍了。
turbo.c 你一定能找到。假如你用过其它c软件,有一点要提醒你,turbo.c 有一种极讨厌的特性,就是你在一个函数内 alloc 的内存,退出该函数时不会自动释放;还有一点也很糟,就是模型问题,在大模型下写的程序,到了小模型上一概不能用,我的程序是在 compact 模型下写的,就不能用 small 来编译,这两条是可以气死人的。
据说可以用 far,near 之类的前缀说明指针,其实是屁用不管。我干了一年多c,得到的结论是微机c还不能使人快乐,有时叫人怀念汇编。
f1 是提示键。我的打印机有汉卡,F5 你恐不能用。这个打印机是人家借给我的,性能非常之好,(美国 amt-525);但是不知能用多久。这个程序我还在修改中。与严氏的软件比,在硬的方面的优点是达到了很好的紧凑性,现在编译后是 55k,扩展余地大。缺点是图象更新没他的快(在我的老爷机上可以看出区别),不知他是怎么搞的,我很佩服。我的图像部分也是汇编写的,反复优化,也达不到他的水平,不得不承认技不如人。另外,磁盘文件的处理,我也写不好。还要请阳公指教。
5王小波是个段子手
他和妻子李银河的信,总是以“你好哇,李银河”作为开头。
对于写作,他说“灵感是高潮,写在纸上是射精。”
他认为这个世界自始至终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像我这样的人,一种是不像我这样的人。"
他认为应该给发明避孕套的人发一枚奖章,因为他避免了私生子的出生,把一件很要命的事变成了游戏。
如何评价王小波?
一本越读越厚的百科辞典。
编辑于 2019-04-15
赞同 2477 条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收起
盐选推荐
知乎 官方帐号
18 人赞同了该回答
本回答节选自盐选专栏,有助于解答该问题。
主讲人:静好教育 优质内容出品方
其实去评价王小波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虽然现在互联网上到处都有「王小波门下走狗」,但他生前却是和曹雪芹、梵高、卡夫卡一样是个默默无闻的人。
1997 年 4 月 11 日,王小波心脏病突发离世,他的两本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和《沉默的大多数》,迅速登上三联韬奋图书中心的畅销排行榜。一批又一批的人涌入了他的精神领地。
王小波身高一米八多,但背有点佝偻,算不上是「高大帅哥」,甚至还面带凶相,有些丑陋,她的妻子李银河曾因为他丑得拿不出手而闹过分手,但最后被他感情热烈的情书挽回了。
被他的有趣灵魂打动的,不只有李银河。冯唐说他是「一个奇迹,一个好得不得了的开始」,刘心武说「两杯茶过后,竟觉得他越看越顺眼,也许是因为,他逐步展示出了优美的灵魂。」
王小波一生都活在荒诞之中。他先天发育不良,严重缺钙,小时候看着呆呆傻傻的,青年时期他到云南、山东插队,急性肝炎、疟疾等疾病接踵而至,腰也出现了问题。最后他当了专职作家,退稿成了稀松平常的事,出版了的作品也销量惨淡。
但是,这看起来有些悲惨的人生,并没有阻碍王小波成为一个有趣而温柔的人,他说「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如此看来,他的一生确实是成功的,直到现在,他都深受青年人的喜爱,甚至还多了一个「撩妹高手」的名号。
王小波的人和他的文字一样充满魅力,他的一生与精神思想,也很值得一探究竟。
一、经无趣而有趣的「傻波子」
1952 年,王小波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小波」这个名字是母亲宋华取的,是为了纪念全家被划为「阶级异己分子」事件,并希望一家人在风口浪尖能平安无事,所有的大风大浪可以化为小波折。
在他出生时,家中已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所以他在男孩中排行老二。熟读王小波作品的人都知道,他的许多小说中都有个叫「王二」的主人公,或许这就是他自己的写照。
他在家里的有个外号叫「傻波子」,因为他经常会盯着一个地方发呆,一看就好半天。呆呆的表情,站在同龄儿童中间,十足是个异类。小波出生的家庭还算不错,父母都是文化人,收入不低,按理说他会无忧无虑地成长。但不幸的是,小波的童年正赶上大跃进和大饥荒。
对北京市民而言,饥饿虽没有达到骇人听闻的地步,但也是相当刻骨铭心。王小波兄妹几个那时正在长身体,饥饿感几乎伴随了他们的成长。学校为节省学生体力,连体育课也给免了。饥饿让知识分子群体斯文扫地,大家不再顾忌什么脸面,没事就向郊外跑,拾麦穗,挖野菜,剥树皮,刨红薯须子,捡回家做成吃食。
当时,王小波是个小学生,饥饿让他上课经常走神,他还迷恋上了吃铅笔。回忆这段时光时,他不无苦涩地说道:「饥饿可以把小孩子变成白蚁」。
王小波一家人口多,填饱肚子成了一家人最大的难题。王小波没事就挎着个小篮子,在街上捡马粪做肥料。为了吃上肉,全家人还在家里养了家禽。洗澡间里养着兔子,阳台上喂着鸡。为了吃饱饭,饥饿的王小波也曾在夜黑风高、夜深人静的时候,爬过枣树,偷过地里的萝卜。
但他极爱看书,不管什么书,但凡是能看得下去的,就双手捧着,仰歪在床上,看得昏天黑地。
他可以在劳动之余蹲在田间,把一本农作物栽培手册读得津津有味。就连哥哥王小平都调侃道:小波看书时,是个木头,要想吸引他的注意力,只能踢他一脚。
购买该盐选专栏查看完整 10 节内容[backcolor=rgba(255, 255, 255, 0.8)]盐选专栏
重读王小波:一个特立独行灵魂的嬉笑怒骂静好教育 优质内容出品方
10 小节 | 2 小时
¥69.00 会员免费
发布于 2019-11-14
赞同 18添加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收起
匿名用户
115 人赞同了该回答
王小波是清醒的浪漫主义骑士。
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仍热爱生活的秘诀是:他浑身光芒,居于黑暗中也毫不胆怯。甚至还要靠着这份亮,照亮无数人的夜。为什么有王小波的门下走狗一说,那都是曾被他照亮的人。
他是少数的清醒,擅长用看似荒诞不经的语言道出真相,引人发笑,笑过之后留下的却是悲哀。而这悲哀是他真正想让人们看到的东西。
他说:“一切人间的荒唐事,整个社会的环境虽是一个原因,但不主要。主要的是:那个闹事的人是在借酒撒疯。这就是说,他明知道自己在胡闹,但还要闹下去,主要是因为胡闹很开心。”
“我认为没有智慧、性爱而且没意思的生活不足取,但有些人却以为这样的生活就是一切。他们还说,假如有什么需要热爱,那就是这种生活里面的规矩——在我看来,这种生活态度简直是种怪癖。很不幸的是,有这种怪癖的人是很多的,有人甚至把这种怪癖叫做文化,甚至当做了生活本身。”
“我们的生活有这么多的障碍,真他妈的有意思。这种逻辑就叫做黑色幽默。”
别人眼里他在胡闹,在他眼中别人是真正的胡闹。一般来说,清醒是一种无奈,没有强大的内心和能力是支持不住这份清醒的。而王小波恰恰是拎得动这桶水的人,他不但做到了,还要插科打诨地把这桶水泼到浑浑噩噩的人的头上。
他自发地担起了把别人叫醒的义务,清醒的人大概率会对这个幽暗的世界感到失落,然后他再用自身的亮光给你力量。没错,是力量,他不给你温暖,那是要靠你自己去制造的东西。
他说:“所谓幽闭类型的小说,有这么个特征:那就是把囚笼和噩梦当做一切来写。或者当媳妇,被人烦;或者当婆婆,去烦人;或者自怨自艾;或者顾影自怜。总之,是在不幸之中品来品去。这种想法我很难同意。我原是学理科的,学理科的不承认有牢不可破的囚笼,更不信有摆不脱的噩梦。人生唯一的不幸就是自己的无能。举例来说,对数学家来说,只要他能证明费尔马定理,就可以获得全球数学家的崇敬,自己也可以得到极大的快感,问题在于你证不出来。物理学家发明了常温核聚变的方法,也可马上体验幸福的感觉,但你也发明不出来。由此就得出这样的结论,要努力去做事,拼命地想问题,这才是自己的救星。”
“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忍受摧残,一直到死。想明了这一点,一切都能泰然处之。”
“这世界上好的东西不多,我情愿为之牺牲性命。”
他给你精神上的力量,希望你有能力支撑这份清醒,又不放心,还细心且唠叨地给你一份修炼能力的手册。他是属于社会责任感很强的作家,总忍不住真诚地对大家说:多学习和思考吧。多增长些理性和智慧吧。尽量活得有趣一点吧。(可惜仍挡不住真的只想吃屎的人。
他说:“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某种程度的单调、机械是必须忍受的,但是思想决不能包括在内。胡思乱想并不有趣,有趣是有道理而且新奇。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不幸就是有人拒绝新奇。”
“我认为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按这个标准,别人说我最善良,就是我最邪恶时;别人说我最邪恶,就是我最善良时。当然我不想把这个标准推荐给别人,但我认为,聪明、达观、多知的人,比之别样的人更堪信任。”
“见到一种差异,就以为里面有优劣之分,这是一种市侩心理。”
做到这一步已经算是超乎寻常的负责了,他本没有责任教人清醒和聪慧,他所做的一切正是那句诗:“我在描绘一束光,它源自我的内心。”
他是能让人拍着大腿感叹道“真他妈的有趣”的人,黑色幽默和搞笑不一样,是一种难得的能力,它背后以一种智慧和清醒做支撑,而稳成王小波这个程度的,可以称之为真正的强大。
他是浑身光芒的人,世界上的影子们避之不及,而在黑暗里瑟缩着的人们被这光指引着,开始缓缓前行。
发布于 2019-04-15
赞同 1151 条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收起
胖姐爱美丽
整形科普、案例分享。知无不答的胖姐~
209 人赞同了该回答
这个世界上好看的脸蛋太多,有趣的灵魂太少。而如王小波这般睿智、有趣、理性又特立独行的人,你很难遇上第二个!
高晓松说:他在我读过的白话文作家中绝对排第一,并且甩开第二名非常远,他在我心里是神一样的存在。
冯唐说:他的文字,仿佛钻石着光,春花带露,灿烂无比,蛊惑人心。
叶兆言:说读他的作品,就告诉你什么是白天,什么是黑夜。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去世
至今已有21年
尽管王小波大概不喜欢这种无趣的纪念
但每逢这天,我们总是会有意无意的怀念起他
这个生前寂寞潦倒,死后嘈杂热闹的天才作家
为那颗自由的灵魂
为那些恣意而不羁的非凡文字
01
1997年,4月11日
一个很平常的日子
没有人会想到对于中国文坛
这将承载多大的遗憾
这天,王小波心脏病突发
一个人悄悄地离开了世界
他的妻子李银河当时还在英国做访问学者
去世前,他是个自由撰稿人
做过上山下乡的知青、当过民办教师、工人
恢复高考后,初中都没毕业的他
愣是凭着对高考题型的突击研究
顺利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
然后,出国留学、回国执教
直到92年辞职
成为没有组织,不混圈子的
中年大叔
02
如果非要给他的人生经历
加上些与众不同的传奇色彩
就是他还是个理科生
(身为文科生小编只能表示膜拜)
学过经济、化学、数学
无聊时最爱干的事是
做《吉米多维奇习题集》
(这是一套据说数学系的人做起来都深感变态的题)
在电脑都没普及的年代
他早早成为了资深程序员
当时的汉字输入法有缺陷
他就自己写了套
打汉字速度快到堪比英文盲打
03
王小波还有个让无数人膜拜的身份
——撩妹高手兼情话段子手
王小波的长相看过照片应该都有个认知
有些超出正常审美
以至于初见之前被他的文字拨动过心弦的李银河
还是在被其表白后感到有些难以接受
“他的长相……实在是种障碍,差一点就分手了。”
王小波却浑不在意,还能趁机调侃
“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
即使排斥也不会给他难堪了吧
再加上他敢说,敢写,简单,率真,至情至性
最终打消了李银河的疑虑
“我起初怀疑,一对不美的人的恋爱能是美的吗?后来的事证明,两颗相爱的心在一起可以是美的。”
比方说,他给李银河的第一封情书是写在五线谱上的
情书上还沾沾自喜的反问
"你做梦也没有想到,我会在五线谱上给你写信吧?"
因为"五线谱是偶然得来的,你也是偶然得来的……"
如果李银河出差,他一点都不含蓄
非得道道相思之苦
“今天还不见你出现。脑子里出现了很多宿命论的狂想。比方说,我很想抛一个硬币来占一占你是否今天回来。这说明我有点儿失常了。”
幼稚又可爱
不过他也有犯错的时候,但即使这样都能让你哭笑不得
"我把我整个灵魂都给你,连同它的怪癖,耍小脾气,忽明忽暗,一千八百种坏毛病。它真讨厌,只有一点好,爱你。"
面对如此能说会道又有趣的人,还能说什么呢?
04
而拥有“整容一般的灵魂”的王小波
让人爱上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
他从来不按套路出牌
他曾有一篇文章,专门讲述了他如何给沉迷于摇滚的外甥做思想工作
当时在清华电机系就读的外甥
打算毕业后以摇滚乐为生
令王小波的姐姐很是担忧
只好求助于和其有共同语言的王小波
(不过王小波觉得,这只是外甥单方面的想法,以为当时放弃本行的舅舅肯定理解他)
二人交流,外甥说“痛苦是灵感的源泉”
王小波接道:
“不错,痛苦是艺术的源泉;但也不必是你的痛苦……唱《黄土高坡》的都打扮得珠光宝气;演秋菊的卸了妆一点都不悲惨,她有的是钱……听说她还想嫁个大款。这种种事实说明了一个真理:别人的痛苦才是你艺术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会成为别人的艺术源泉。”
反鸡汤的开导模式,简单有趣,深入人心
从此外甥只服王小波
毕业后做了程序员组建了软件公司
后来还加入了一支乐队做音乐
外甥名叫姚勇,他的公司
编写过的程序最著名的是腾讯游戏《QQ炫舞》
他加入的那支乐队,叫做水木年华
05
至于为什么最终走上写作这条道
他自己在书中也分析过
他成长于老舍自杀、胡风入狱的年代
为了让他们兄弟姐妹几个安然一生
他的父亲早早便表达了儿女们禁止学文的期望
可天生不老实的他在漫长的沉默中
竟找到了思想的乐趣
他觉得只有文学才能接受他的古怪想法
人这一辈子
活得有意思比活成标配重要得多
“我相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经历:
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下,
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
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
当时我是个年轻人,
但我害怕这样生活下去,衰老下去。
在我看来,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而面对沉默的大多数丧失的话语权
他也觉得有义务谈谈自己的所见所闻
“我思故我在,
既然我存在,就不能装作不存在。
无论如何,我要为自己负起责任。”
最重要的是
他相信自己有文学才能
并能将之付诸于行动
“我相信我自己有文学才能,我应该做这件事。”
06
虽然高晓松把他当成“神一样的存在”、
称之为“中国白话文第一人且甩开第二名很远”,
林少华将他称作“真正敢讲真话的人”,
冯唐说他是“一个奇迹”、“一个好得不得了的开始”。
他的情诗被当成灵魂爱情的范本流传,
他的妻子称他是“世间一本最美好、最有趣、最好看的书。”
曾经采访过他的李静说:
“我敢打一百万的赌,他的作品将是被后世反复阅读的不朽之作。”
但这些都是他去世之后的事了
生前,他身在主流文坛之外
鲜为人知
甚至在《黄金时代》获奖前
他也并未打算成为职业作家
他写作,只因为他喜欢
那个非商业社会的年代,写作也赚不了钱
他后来辞职,也并没有穷困潦倒
甚至一度想涉足出版、电视剧编剧等行业
遗憾的只是突来的病发没有允许继续
如同他笔下那只特立独行的猪
他从不安于被设置的生活
也不会刻意营造形象故作清高
所以,他敢于在文字中坦露最大的真诚
07
他的乐观,理智,清醒,幽默,思辨,自由
在看似不经意娓娓道来的文字中
注定会击中许多混混沌沌的心灵
他说着大部分人的困惑:
"人在年轻时,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决定自己这一生要做什么。在这方面,我倒没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干什么都可以,但最好不要写小说,这是和我抢饭碗。当然,假如你执意要写,我也没理由反对。总而言之,干什么都是好的,但要干出样子来,这才是人的价值和尊严所在。"
他在沉闷的现实中找寻着有趣的生活: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他从不将自己的价值判断加于别人身上:
“我最想做的不是提升别人的灵魂,而是提升自己的灵魂。”
他又保持着精神的自由,从不认为有什么高贵的信念需要牺牲人性:
“一般来说,扼杀有趣的人总是这么说的:为了营造至善,我们必须做出这种牺牲,但却忘记了让人们活着得到乐趣,这本身就是善;因为这点小小的疏忽,至善就变成了至恶······”
他的目标从来都非常质朴
那就是创造出一点点美
一点点无中生有的美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当然还有这段被很多人念叨,浓缩人生的经典名言: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08
当我们走过山川,走过河流
走过心潮澎湃的青春年少
走向双鬓染满尘埃,总会想起他
——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家
过誉也好,被忽视也好
他和他的作品都在那里等着我们去发现、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