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出现在中学课本中的《硕鼠》,因讽刺贪得无厌官员而广为人知。硕鼠也成为贪官的代名词。原文为: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我们对硕鼠的通常理解是大老鼠,用来比喻贪得无厌的剥削统治者。就其字面来看,似乎无可争议。硕字本义是指头大,后引申为“大”。在《诗经》的另外两首中也是同样的意思,如《诗经 卫风 硕人》:“硕人其颀”。《诗·唐风·椒聊》 :“彼其之子,硕大无朋”。硕鼠也很自然地被注释为大老鼠。但仔细思考,还是有点问题。
一、鼠何食苗?《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苗”。 苗是什么?《说文解字》:苗,草生于田者。会意,从田,从艸。田里生长的形状象草的东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揠苗助长”所指的苗,古今同义。《诗经 硕鼠》虽未指出硕鼠所食的是什么苗?,但根据后文的意思,应该是庄稼的幼苗。
老鼠是杂食性哺乳动物,喜欢偷吃粮食,让人深恶痛绝,却不会食用庄稼的幼苗,也从未听说鼠患是老鼠掠食农作物幼苗引起的。老鼠食黍、麦等粮食好理解,但啃食农作物的幼苗就让人很是费解。老鼠不食苗,那么诗中的硕鼠是什么何物呢?
二、源起何处?硕鼠被理解为大老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硕鼠作大老鼠理解是源于《诗序》。简单地说就是 汉人在诗的标题下写一篇类似于题解的文字,称为《诗序》。
《诗经》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国风的部分,大多反映是有关春耕秋获、男女情爱的悲欢离合的民歌,皆乡野之人有感而发,也没有多少教育意义。按吕思勉先生《先秦史》中的观点,《诗经》的道德教化功能都是后人附会的。
诗本来有三千多首,孔子将不符合当时礼教、重复的删去,作为自己私立学校的教材,只剩下三百零五首,这就是“孔子删诗说”。也没有所谓的《诗序》。后人为了强化每首诗的道德主题,给每首都做了《诗序》。有说孔子的学生子夏作《诗序》。更多的学者认为是毛亨所作。从此《诗经》的政治性和道德性,被强化了。本来不是直接反映政治与道德问题的诗,包括众多的爱情诗,在汉代的《毛诗序》中,也一律被解释为对政治、道德或“美”(赞颂)或“刺”(批评)的作品。因而一部《诗经》变成了儒家的道德教科书。
《硕鼠》在诗序中明确指出,硕鼠是批评人民的税赋太重,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犹如贪婪又胆小的大老鼠一样。东汉郑玄的《诗经笺》将“硕鼠”释为“大老鼠”。随着儒家地位的上升,这一权威注解迄今仍很难被动摇。要想更为详细的了解,有必要了解一下《诗经》中的“风”是怎么回事?
三、“风”从何起?风就是民风、民俗,反映在文学形式上即为民歌、民谣。风与雅、颂不同,风的语言直白浅显。几千年前说的话,我们现在读起来也不是十分费力。内容多与乡民们的生活、生产直接相关,因此也不可能有多么高大上的思想主题。或怨妇哀叹自己不幸的婚姻,或乡人抱怨生活不易,生产艰辛。那么这些俗不可耐的民间段子怎么会被收集、整理而得到流传的呢?这就不得不说当时的“采诗观风”制度。
采诗观风制度是古老的原始民主制度的遗存。天子要想知道自己的政策的得失,就必须知道民间的反映,以便及时修订,“过则正之,失则改之”。《汉书 食货志》载:每年正月,聚居地百姓将要分散到田野去耕种的时候 ,采诗的官员叫行人或风人, 就会摇着木舌头大铃铛(铎)巡视于路上,向百姓采集民歌、民谣。把它献给朝廷乐队队长(太师),由太师配上乐,唱给天子听。我们现在见到的《诗经》其实只是当时唱的歌词。
《周礼 王制》也有类似的记载:天子每五年就要遍行全国考察一次,让太师将民间流传的歌谣谱成曲子演奏给自己听,以此来了解社情民意(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诗经》中最具价值的十五国风,就是周时各邦国民间百姓所吟唱的民歌,近似于我们今天民间流行的段子。因此不可能也不需要委婉含蓄,即使我们今天民间编段子去挖苦贪官,也不会去绞尽脑汁借助一个动物来讽刺,直接问候他的先人,就完事了!干嘛绕来绕去的。
四、硕鼠何物?硕鼠究竟是什么东西?也是见仁见智,没有统一认识。汉郑玄说是大老鼠,晋陆机说是雀鼠,唐孔颖达则说是鼫(shí)鼠(鼯鼠),解释虽各有不同,但仍不离鼠类。作为哺乳动物的鼠类尽管很多种,却都是不食苗的。他们也没有一人解释“无食我苗”。倒是有学者解释“苗”是指一种嘉谷,这种说法就更加牵强了。说“苗”是粮食不是幼苗,也从侧面说明了,老鼠不食苗。硕鼠会不会不属于鼠类,而是其他生物呢?还真是如此。
晋惠帝的太傅崔豹是一位博学之人,崔太傅撰写一本《古今注》,全书共三卷。看书名就知道,此书是一部对古代和当时各类事物进行解说诠释的著作。其具体内容,可以从它的八个分类略知大概。卷上:舆服一,都邑二;卷中:音乐三,鸟兽四,鱼虫五;卷下:草木六,杂注七,问答释义八。《古今注 鱼虫第五》有这样的记载: 蝼蛄,一名天蝼,一名螜(hú),胡卜切;一名硕鼠。有五能而不成伎术:一,飞不能过屋;二,缘不能穷木;三,泅不能穷谷;四,掘不能覆身;五,走不能绝人。
按《古今注》的说法,蝼蛄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子:硕鼠。且进一步说明,蝼蛄飞高不过屋顶,爬树不能爬到尽头,凫水凫不过山涧,挖土盖不了身子,跑起来又没人快。
蝼蛄,俗名拉拉蛄,地拉蛄,天蝼,土狗等。在安徽省皖东地区又叫毛狗子。是一种农作物的害虫,在我国,华北蝼蛄(蝼蛄种类之一)为害犹甚,危害蔬菜、植物幼苗、森林和果树等,不仅采食植物叶片,还采食根、茎以及农作物的籽。不仅如此,蝼蛄在地下掘土行进,地表出现大量弯曲虚土隧道,并在其上留有一个小孔,造成苗根和土壤分离,根部失水,导致苗木死亡 。我国北方有句俗语:“听拉拉蛄叫还不种庄稼了?”也能说明蝼蛄对农业生产较大的危害。这样看来,“无食我苗”就容易理解了。
硕鼠是蝼蛄的异名,在其他文献中也能得到佐证。《尔雅注疏 释虫》:“螜(hú),一名天蝼,一名硕鼠,即今之蝼蛄也”。
宋人王楙 (mào 通茂)在他《野客丛书》(考证典籍异同的著作 )有这样一段话。说他读《荀子 劝学》“螣蛇无足而飞,鼫(shí)鼠五技而穷”,大家都认为鼫鼠是猫抓的老鼠,唐代的《艺文类聚》还将鼫鼠归类为鼠类。他仔细的考证了一下,鼫(shí)鼠乃是蝼蛄,并非老鼠,《本草》、《广雅》都说荀子说的鼫鼠为蝼蛄,也叫硕鼠。
明人郞瑛所著的文言笔记小说《七修类稿》:蝼蝈(蝼蛄的谐音),小虫,生穴土中,好夜出,今人谓之土狗是也,一名蝼蛄,一名硕鼠,一名螜(hú),各地方言之不同也。
蝼蛄
《硕鼠》是《诗经》魏风中的一篇,是魏地的民歌。春秋时,魏地大约包括现在的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正是华北蝼蛄危害的区域。蝼蛄不仅食苗,还食黍、食麦。由此看来,《硕鼠》反映的是魏地的农人饱受蝼蛄的祸害,发誓找块没有虫害的土地去实现自己的田园梦想而吟唱的民歌,完全没有那么高的格局,也并非后世人为拔高的反抗统治阶级压迫与剥削斗争精神,就是一种吐槽毛狗子的牢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