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20多年时间,写了一部400多万字的史书,竟在300年后才出版原创 淘历史 2018-10-31 09:48:55
顺治四年(1647年),明清两军正打得不可开交。这年八月,在浙江海宁一间破屋里发生了一件天大的事—54岁的史学家谈迁发现自己丢东西了。
俗语说,贫居闹市无人识,富在深山有远亲。谈迁家穷得叮当响,怎么会被小偷惦记?是的,谈迁确实很穷,但他有样东西是其他人没有的—书,准确地说,是一本尚未出版的手稿,名为《国榷》,记载了元末至明末的史实。
按给谈迁写墓志的明末清初著名史学家、思想家黄宗羲所言,那时乱世,有些文人想要名留千古,却又没真本事,于是想出了个下三烂的办法,偷人家的文章。那么,那些酸腐文人为何知道谈迁家里有书可偷呢?
原来,天启元年(1621年),在家替母守孝的谈迁夜读明朝史书,发现错漏甚多,哪怕朝廷的实录也同样如此。于是他立下誓言,要写一本经得起检验的史书。可怎么下手呢?官修史料有假,民间私史并不一定就很真啊。他的方法是,以明实录为基础,综合各家史书,广泛取材,严谨下笔。对有疑之处,多加寻访了解历史的人,更到很多地方实地探查。
其朋友朱之锡在帮他的《北游录》作序时写,“每登涉蹑屩(juē草鞋)访遗迹,重趼累茧”,经常迷路。到处找人问这问那,旁人都嘲笑他,他却乐此不疲。有时为了确定一件事,经常走上百里路去藏书家那里查问。
在此期间,明朝经历亡国之痛,崇祯自缢而亡,弘光被清军逮捕,本来他只是为写出一部可靠的信史,现在更增加了为国存史的目的,在艰苦之外更添悲苦。崇祯朝没有实录,他就找来了十几年间的邸报将之补齐;弘光朝虽不及一年,但他也将重要事实一一记录。
为编这部书,他花了二十多年,走了不知多少路,问过不知多少人,查过不知多少资料,写完之后,发现竟已写成一本四百多万字的皇皇巨著。可想而知,很多人都是知道他家有手稿的……因此,这才被惦记上了。
几十年心血都毁在梁上君子手里,谈迁的痛苦可想而知。换个人,可能就此消沉,可谈迁简直是个励志典型,他竟然重新开始编写《国榷》。因之前已有基础,这次只花了四年就编成了。但他并不满意,他现在的要求更高,趁着被人请到北京做幕僚的机会,他先去哭拜了崇祯的思陵,之后把很多时间花在了核实书中的史实上……
几年之后,他离开北京回家乡,挑着一副担子,里面只有几千页纸。不过,谈迁的书没有出版。除了没钱,更重要的是,当时已是清朝,他书中很多指斥清朝的文字,乃是灭族的罪证。因此这套书在清朝只有少量手抄本流传。
当然,就算还在明朝,他的书肯定也不受皇帝所喜。因为,他在书中直指,朱棣根本不是马皇后的儿子,更将被削藩之后的燕王称为燕庶人—而朱棣之后的明朝皇帝都是他的后代啊。如果《国榷》在明朝出版,把朱棣的孝子贤孙们置于何地?
最终,这套书在谈迁去世300年后出版,是如今研究明朝的重要史料。
有趣,有料,有深度
作者|史为镜
来源|《百家讲坛》杂志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