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指导:动静自如转换,使文章更有节奏感原创 语文阁 2020-06-02 17:15:46
在作文时,无论是描绘情境,渲染氛围,还是刻画人物,描写动植物,都离不开动静转换的写作方法。动静转换,是动静结合的一种。 在我们写作中,既要写出动态的氛围、状况、情态等,同样要写出静态的氛围、状况、情态等,从细处着眼,这样使作品更有整体感,更能完整地呈现万物的变化,加强作品灵动的节奏感。 追求运动变化,使我们的写出来的东西活泼,富有朝气。希望静止稳定,会使我们的文字安逸,稳重。
从哪些方面运用动静转换的写作手法呢?(1)人物的动静态转换。写一个人的身材、服饰、姿态等,是属于静态,写一个人的语言、动作、表情等,属于动态。“静如处子,动如脱兔”,传神地体现了一个人的动和静两种不同的状态。 如下文段: 他立在那里,两手紧贴着裤缝,像一棵挺拔的纹丝不动的树。 父亲用严厉的目光注视着他,不言不语。 突然,他的嘴瘪了瘪,轻轻地抽泣出了声,泪珠顺着脸颊滚落下来。他抬起手臂,用衣袖胡乱地擦了一把眼泪。他的头不好意思地垂下了。 父亲用手拍拍他的肩,说:“知道错了就好。”他哭得更厉害了。 上文段首先写他静立的样子,强装镇定的样子,这也许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安静。但是最终他扛不下去了,惭愧地哭起来,在这哭的释放中,他最终得到父亲的原谅和安慰。一静一动中,一位父亲教育儿子的场面真实地再现。 (2)动植物的动静转换。动物出现在人类面前,大多是动态的。狮子狂啸,老虎漫步,蜻蜓点水,鸟过树林,水蛭游动,孔雀开屏等,都有动感美;但是他们也有静止的时候,如一条叶片上的昆虫,一动不动;一只鸡把头倒插在翅膀底下,可能在睡觉等,动物和人类一样,也有沉静的时候。笔下的植物也可以动静态转换,但时得借助“风霜雨雪”等外在力量。 如下文段: 蝉就在附近的那棵油桐树上发狠地鸣唱。 “吱呀吱呀”的鸣叫声,总不停歇。歌唱家也要中途换气呀,可这只蝉好像就是一口气在嘶喊,不知疲倦。听说蝉的幼虫要在地底下蛰伏多年,才换来高枝上的一个夏天的呐喊。它一定分外珍惜这个夏天,“流响出树桐”,蝉声如水,在空中流淌,从树上倾泄下来。 走到一棵树下,想寻觅这只蝉在哪里。 突然蝉的鸣叫警觉地停了,天地寂静无声。没有一丝风,树叶凝碧不动。这棵树像个淡定的老者,一声不吭地立着,它是不会告诉我,蝉在哪根枝丫上。这是一只有警惕心的蝉,我迅速离开那棵树底下。蝉的使命是歌唱,我又怎忍心剥夺? 上文段描写了蝉从鸣叫到噤声的过程,蝉对外界的风吹草动保持着一份谨慎,本唱得欢天喜地,感觉有人走近,立即打住,陡然留下一片寂静。 (3)氛围、情境的动静转换。氛围是由物或人构成的,没有永恒的静止,也没有永恒的喧闹。风平浪静是静,风起云涌是动;鸦雀无声是静,七嘴八舌是动;一根针掉下来都能听得见是静,要把屋子顶都掀翻是动;深更半夜是静,雄鸡一唱是动…… 如下面例文: 欣羽用黑板刷在黑板上敲动着,大声喊:静下来,静下来。偏偏轩濠从教室后面窜到讲台上,还拣起讲台上的一截粉头跳起来往后扔去,被击中的一位同学“腾”地站起来,身后的凳子“啪”地摔到了地上,像吃了火药一样,脸变成猪肝色,嘴撅着,手指着轩濠,似乎要追上来。子顺同学好像什么也没看到,什么也没听到,教室里太闹了,他无法更好地分辨声音来自哪里,他从屉子里拖出一包薯片,“嘎巴”作响慢悠悠地啃着。 不知谁说一声“老师来了”,走动的同学们猫着腰溜回了原位。每一个同学手平放课桌上,腰挺得笔直。脸使劲绷着,怕刚才的坏笑还没有消失。当高跟鞋的声音从走廊那头“哒哒”地越来越近,到教室门口时,一切井然,教室里鸦雀无声。一丝满意的笑容浮上了老师的脸。 写教室里喧闹的氛围,用了场面描写的手法,通过拍打黑板的,扔粉笔头的,吃零食的,喊“老师来了”的等同学的表现,渲染了一种喧闹、热闹的氛围;在老师来了之后,教室里瞬间装模做样地安静下来了。在写教室里的安静时,描写了老师的高跟鞋声,以声写静,更能突出教室里的安静。静动前后形成对比,有一种独特的喜剧效果。
在作品中,通过文字可以轻松地实现动静转换,一定会取得较好的写作效果。但是,在动静转换中,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伴随时间的变换。动静转换是一个过程,过程必然伴随着时间的变换。 如:灰色的云像一个个硕大的补丁,堆积在天空,低低的,似乎触手可及。 宽阔的芭蕉叶耷拉着,一丝起舞的兴趣都没有。 一只狗趴在屋檐下,支楞着两只耳朵,一动不动,舌头伸着。天是热的。 忽然,一阵风像一张网,从高处,从远处,从树尖上网过来。树上的叶子重叠又分开,如翻书页。雨来了,落在树叶上“沙沙”地响,打在铁皮屋上,发出浑厚的“咚咚”的回声,从铁皮屋上滚落到地,在屋檐边形成透明的、闪亮的水帘。站在屋檐下的人抒情地说:这不是下雨,像下玻璃条呢。 看上文段,从暴雨前到暴雨来临,从静到闹,真实可感。没有时间的更替,何来动静的变化?只是一般动静转换中间的时间跨度很小,转换越快,如翻手覆手间,就越能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 2、动静各有侧重点,也可能平分秋色。 有的作品,以静衬动。如《安塞腰鼓》: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一开始极力写安静和沉稳,就是为下文写安塞腰鼓的惊天动地、朝气蓬勃、声震寰宇做铺垫。以静衬动,先静后动,在起伏的节奏感里,安塞腰鼓的神韵直抵内心。 当然,有的作品中动静转换为了突出静态,如黄昏来临前,由喧嚣转入安静,一般为了写夜之静。有的作品中动静互衬,动静相宜,相得益彰,这里就不一一讲述了。 今天这节作文课,重点讲述动静转换的写作对象,以及动静转换要主要的两个方面。希望同学们用心体会,既写出大千世界沉静的一面,也写出这个世界活泼、灵动、喧闹的一面。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1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