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惨死现场:牙齿留有白灰,额头撞破皮,姐姐:忍受太多痛苦原创 猫眼观史 2020-06-08 13:55:59
有人说,如果王小波在世,很有可能先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和海子一样,是一个只有死后被备受关注的作家。 在我看来,王小波的确是一个笔力未达巅峰就跪了的作家。
为什么这么说?自然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 011952年,王小波在北京出生,但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家庭,有2个姐姐一个哥哥一个弟弟,他排行老四。 出生的时候,因为时代动荡的原因,父亲给他取名“小波”,寓意深长,父母只希望他的一生没有大风大浪,平凡的度过一生即可。 1964年,读五年级的王小波,因为一篇语文作文在学校出名,当时学校广播时常会播放他的这篇作文。 之后的经历,更是和“作家”一词毫无关联,插队、下乡、工厂工人甚至是当民办教师,怎么看他都不像是一个会写作的文人。 与妻子李银河
因为固有的天赋,王小波在一家半导体工厂做工人,受到老板赞扬。 他的计算机天赋是极高的,1992年前后,王小波写了近两年的科技文,大多是关于计算机、互联网之类的信息。他还给自己设计了打字的软件,为此,网易丁磊邀请他,但是遭到了拒绝。 无非是因为王小波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可以搞创作的人。 其实写作的想法在他心里早已形成,只是他认为不一定会成功,后来自己意识到能有作为,这才开始下笔。
王小波真正搞创作是他40岁时,距离他病逝只有五年,所以他绝对是一个笔力未达巅峰便跪下的人! 021997年,45岁的王小波突发心脏病去世,二姐王征得知消息后,精神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要知道,在半年前,王征还同弟弟王小波相处半月有余,二人几乎无所不谈,也并没有发现王小波有任何不适的地方,只是发掘他有些懒懒的样子,原来这已经是他患病的先兆。 与二姐王征
对于弟弟的离世,二姐王征还是有很多疑问,根据当时的遗体解剖报告来看,王小波是由于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导致心力衰竭死亡。 除此之外,报告中还提出,王小波有冠状动脉硬化,对于他死前的一幕,姐姐说王小波忍受的痛苦难以想象。 姐姐说当时房间内白色墙上留下了的牙齿咬过的痕迹,医生也检测出他的牙齿里面有白灰。 看到这样的场景,姐姐王征脑海里潜意识的还原了弟弟死前的场景,她不敢往下想。
确实,根据专家推测,他很有可能产生了血栓,心肌梗塞,独自一人在房间内挣扎几个小时,连额头也撞破了皮,墙上的白皮被扒下好几块。 这一幕确实凄惨,正如姐姐王征所说:“他忍受多少痛苦,只有上帝知道”! 03同路遥一样,英年早逝,壮志未酬,但同样留下了文学史上的巨著。 王小波40岁辞去教师职务,潜心写作,45岁病逝,在那个文坛时代,王小波绝对算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但是这五年间,他所带来的文学作品却是有目共睹的,为当时沉闷的文学注入新的活力,犹如池塘里的死水泛起一片涟漪。
2010年,北大图书馆借阅的书籍里面,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排行榜第二,第一的是路遥《平凡的世界》。 当时北大中文系一教授看后很欣慰,表示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还能有人看王小波的书,实属难得。 就如二姐王征说道,弟弟去世已经几十年,但是他的书依然畅销,仍然有大量读者,甚至在国外也有很多王小波的粉丝,这对于已故的弟弟来讲,应该是值得欣慰的。 确实,王小波的书读起来让人有一种快感,字里行间充满着趣味。
他的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让一代又一代的人喜欢,并非没有道理,正如他自己所说,无非就是自由、真诚与爱。 特立独行、妙趣横生,有时候这样的作品,换作他人来写,很可能被骂脸皮厚、神经病,然而王小波笔法处处显真诚坦率,丝毫没有一点点伪装。 刘瑜曾说:“王小波代表的精神中国很缺乏。他那种举重若轻的叙事方式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就连韩寒、冯唐、慕容雪村的作品里面,都带有王小波的影子,只是他们的作品却从来没有在文学层面达到王小波的高度。
读他的作品,第一感觉就是写作水平很高,一部好的作品往往讲究的就是可读性,很多时候,有些作品很经典,但就是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去读。 尤其是在这个浮躁的年代,王小波的作品幽默、舒适、浑然天成,读起来时便再也放不下。 在王小波谈作品时,他也曾提到,自己不喜欢美国文学,作为一个中国人,他更喜欢中国的文化传统。所以他的作品是非常接地气的,除了时代三部曲,《沉默的大多数》与《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也深受读者喜爱。
为此,在王小波逝世20周年,由妻子李银河授权,重编还原经典,全部收录杂文未删节,如果你还没有看过,不妨去读一读,你会发现原来还有如此真诚、纯粹且有趣的作品。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1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