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md——黑暗里依然有微光闪耀西门吹水果2020-09-18 20:18
八月中旬,暑假,夏天将去,秋天将来。二力相见,不让秋毫,天气又闷又热,偶尔有几阵大雨,从虚张声势密布的乌云里,直愣愣地冲到人间。这个时候,手里有了两台Sony md,蓝色的r909,银色的r90,它们几乎代表了大法中期最完美的性能和声音,在音乐表现力上,承前启后,各擅胜场。其后又入手四台胜利的塑料外壳透明单放,颜色各异,抽掉主板背部唯一的塑料垫钱,它们完全透明,虽然价钱不贵,但颜值足够。我将用10块钱一张的md碟片录制音乐,让它们在多年沉寂以后,重新焕发生机。 相比于后期的net md机型,早中期的md灌制音乐,虽显得高大上,但也不得不费心费力。只能光纤对录,意味着音乐有多长,录音时间就得有多长。因为Sony后期同步录音技术还没有进化到位,每一首歌曲都要手动分割,如果开小差了,还必须动用非常考验手指灵活性的编辑工具,一点一点修剪。那感觉就好比一个巨人拿着小剪刀走进昆虫世界,整理花园绿化。一不小心可能把整颗树铲掉了。当然如果对狭窄的LCD屏幕上纤细陌生的日文,既不认得也不想研究,就可能像刚开始的我一样,删掉重录。眼睛盯着,手拿捏着,耳朵倾听着,一道道绚烂的光芒,你需要想超体里那个智商突破100的女人,小心谨慎,聚精会神,不容错失!尽管空调被小心翼翼设置在更为凉快的度数,汗水依然争先恐后从皮肤下跑出来。好在,熟练度上去了,错误会越来越少。一张二十首左右的md录下来,需要四五个小时,算上编辑整理和调整,花上一两天都不奇怪。后期速度快了,一两个小时,已经算是极致了。 最初用这种方式一共录了三张碟,其中两张连同一台胜利md,作为礼尚往来,送给了邻镇一位好友。 后来入手Sony末代机皇rh1,录音就一直采用数据线直接烧录,导入音乐库,设置好参数,传输数据,转码,鼠标点击之间,大功告成。相比于mp3闪存介质的拷贝操作,以md碟片为载体的光刻,速度比之蛮荒时代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横向对比,其便携性可谓完败。稍可安慰的是,md有更加完美的音质。尤其是光纤对录下的声音表现!音乐发展的规律,技术越是进化,音质越是退步。胶片最早,音质最佳,然后是开盘,磁带机,CD,md,net md,直至mp3,音质在更新迭代中,一步步走下坡路。所以要在md上追求更巅峰的声音,就要选择最原始最缓慢的方式。相对于得到的声音,那点儿辛苦,其实完全物超所值。 透过时代的遥远间隔,拾起这些在科技进步洪流中被冲走掩埋了的精致玩具,恍惚间黑暗里依然有微光闪耀。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5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