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VCD二十年往事孙鹏亮2020-11-14 17:38:00
在中国,如果把80年代当作欲望萌芽,那么90年代就是欲望释放,是最激情地迸发的年代。
回顾90年代往事,太多东西在那个时代绽放光彩,从磁带、收音机、CD、电视、再到MP3、随身听……
这些承载着时代痕迹的东西,激荡着我们对青春太多的留恋。
二十多年时间过去,大部分回忆都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浪潮下,如阳光下的泡沫缓缓消散。
其中有一样东西值得我们回忆,叫VCD机,它还有另外一样东西,叫碟片。
在那互联网高铁迟迟未到站的90年代,VCD机入驻了家家户户,把港片的光辉撒向了80、90后的记忆深处,从此开启了一个流光溢彩的时代。
滚君相信大部分人都不知道,VCD是中国发明的。
[img=1023,790][/img]
1992年,在美国举办的一场国际广播电视技术展览会上,一个30多岁的中年人正着了魔一样围着展台打转,他叫姜万勐。
对此怪象周围的人仿若没有看到,这个情况已经持续三天了。
三天前,在这个2米的展台上,美国一家科技公司的员工介绍了新研发的图像解压缩芯片,它能够将图像和声音压缩在一个小芯片上。
当别人都在赞叹这项技术的时候,姜万勐想的却是,用这个技术把图像和声音同时存储在一张小光盘,制成音像试听产品。
1993年,那一年电视机逐渐走进千家万户,已经脱离时常收不到信号的窘境,但长期播放同一部影剧,时常断片又成为另一难关。
那一年,港片已经风靡一时,录像厅还是大家的精神圣地,也是长辈眼中的“禁地”。
也是在那一年,任谁也没想到,世界上第一台VCD在合肥研制成功,取名“万燕”。
从此VCD开始进入市场,它的出现象征着录像带时代的逐渐落寞。
在此之前,港片早已在80年代的中后期风靡大陆,那时的电影只能存储在录像带里,而录像厅便借此在各个城市扎根生存。
李小龙的《精武门》、《猛龙过江》,成龙的《醉拳》、《蛇形刁手》,周润发的《英雄本色》,这些港产片对于当时的年轻人来说是致命的诱惑。
那些从学校跑出来的逃课少年,纷纷来到录像厅补课,如饥似渴地补给70、80年代的香港产物。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90年代初期,当时只要是香港热门电影,录像厅几乎同时播放。
[img=1080,620][/img]
而1993年VCD的出现,导致录像带落寞了,却让录像厅再火了一把。
那时候一台VCD影碟机要好几千,碟片也要35元一盘,最贵的时候也卖过100多元一盘。
这对于当时大众的普遍经济状况来说,压根没人承受得起。
但是VCD碟片无论是画质、音质、还是存储量,都要优胜于录像带。
当有一个录像厅老板,凭借更好的观影体验吸引了大批消费者,其他老板也不甘落后、纷纷效仿,于是录像厅自然而然的把录像带替换成了VCD机。
紧接着,所有人都看到了商机,录像厅的数量开始暴涨,并持续发酵、席卷全国各大城市。
在那个年代,录像厅就和现在的网吧一样,都是禁止小孩去的地方。
它们大都散落在中小城市和县城,多见于车站或者学校周围,甚至有可能只是个黑户 户的小平房,里面被空出一大片中间场合,也有包厢的存在。
对于当时那个电视乏味的年代,后来经常有人感慨:
那里虽然又黑、又脏,却是当时极少能够兜售幸福的地方。
那时候盗版横行,大部分电影都只能在录像厅一饱眼福,所以录像厅很快就荣升成了年轻人的精神圣地。
另一方面,录像厅有了通宵场的服务,也成为过路人的“夜场”,只要花个几块钱就能舒舒服服地待一晚上。
[img=1188,840][/img]
在录像厅,通宵场分上下两场。
那时正好处于港片的黄金十年,上半场播放的大多数影片至今也是经典。
比如说,周润发系列的电影,《英雄本色》、《赌神》、《监狱风云》等影片在当时绝对是热门。
那也是1994年电影巅峰之年。
港片在继1992年周星驰电影独当一面后,迎来微妙的百花齐放,《重庆森林》、《大话西游》、《精武英雄》等港片陆续涌现。
另一股还未崛起的小势头也在内地出现,姜文已经拍完代表时代挽歌《阳光灿烂的日子》、张艺谋凭借《活着》闯进戛纳国际电影节。
但90年代的录像厅,在上半场最受欢迎的电影,还要属周星驰系列、成龙系列、古惑仔系列、李连杰系列、林正英的僵尸系列等。
等到下半场,经过李连杰、成龙系列电影的轮番轰炸,大部分人都稍显疲倦,每到这个时候,总会有人大喊一声:“老板,换片。”
午夜12点过后,一句特殊的暗号,能够激起所有半睡半醒人的兴致。
伴随着荧幕昏暗、烟雾弥漫,在那个不怎么透风的小黑屋,下半场的电影似乎更让人兴奋。
……
早上6点,录像厅老板把门打开,夹着一股荷尔蒙的味道,中年人拖着疲惫的身体往外缓缓离开,经历过一晚折磨的年轻人则是率先夺门而逃。
1996年之后,当全民经济慢慢赶上来后,VCD碟片和影碟机的价格也开始慢慢调整。
影碟机从上千块瞬间掉到几百块,碟片价格从35元、25元、15元一路下滑,等到90年代末的时候,基本稳定在10元左右。
普通家庭有钱了,生活水平也在持续提高,碟片和影碟机开始普及到千家万户。
当年那些出没在录像厅的逃课少年,也慢慢变成窝在家里看影片的碟客。
而另一个专门坐落在街口的“租碟店”,成为了新潮生意,一条街就能遇上好几家。
他们几乎不需要揽客,只要在店里摆个音响,放些当下的流行音乐,就能吸引一大波顾客过来。
那时候,租一次碟片需要交押金,租金一天需要一块钱左右,港片会比电视剧碟片贵一点。
班上几个要好的同学,合起来租一盘,趁大人不在家,反锁房门躲起来看。
在90年代,想要看场演唱会,租碟也是个最好的方式,大部分歌手的演唱会系列都能找到。
还记得当时想找Beyond演唱会碟片,曾和朋友走遍了大街小巷。
那几年,网络音乐还未盛行,费翔、杨钰莹、毛宁、张学友、刘德华等人已经在乐坛初露锋芒,成为父辈们心中的偶像。
走在大街小巷,到处都贴着他们的海报。
但大部分人都会选择买几盘回家,好好珍藏起来,等到逢年过节,家家户户放的都是他们的歌。
90年代,VCD承载了我们最深的记忆。
可奈何岁月无情,谁能想到曾经火热的VCD也落寞了。
2012年春晚,王菲和陈奕迅合唱的一首《因为爱情》让许多人潸然泪下,词作小柯在歌词中这样写道:
“给你一张过去的CD, 听听那时我们的爱情。”
成为过去的何止是一张CD,对那些经历过90年代黄金盛世的人来说,VCD也在时代飞速发展的进程中慢慢落下帷幕。
1999年,一款比VCD还要高级的DVD横空出世,瞬间以更精良的优势抢占市场份额。
很快,叫电脑的互联网产物席卷而来,刚占据上风的DVD也在市场大战中,一路溃败。
下一次,又将是谁独占鳌头?
曾经见证VCD一起火热的产物,也很难找到踪影。
录像厅在打压下渐渐让出当时占据的黄金地段,彻底消失在大众面前,网吧在信息时代的进程中,接纳了之后的年轻人。
租碟店老板慢慢从租店卖碟,变成摆摊卖碟,再到转行。
街角常去的几家租碟店也关上了门,留下的小部分老板只能改行卖车载CD,在路边留下一个落寞的身影。
还有过去的那港片黄金十年,现在的电影似乎很难再回到当时的巅峰。
曾经涌进千家万户的VCD也退出了市场主角,大部分沦为废品,或者被搁置在仓库的某个角落。
还有那曾经红极一时的碟片,大部分都已不知所踪,剩下的零散,也被视若珍宝,小心翼翼地珍藏。
是碟片值钱了吗?
不是,那些摆放整齐的碟片,那些被灰尘盖满的碟片,才是我们的青春。
时代浮末,起起落落,二十多年时间挥手间便已逝去,VCD当初近在咫尺的时代大势早已离去。
VCD落寞了,我们不必惋惜。
时代总是在往前走,VCD与时代的跨度越来越大,这是好事。
但它承载的往事,我们这辈子都忘不了。
还记得1993年,世界上第一台VCD在中国面世,那一年毛宁和杨钰莹在春晚唱起《涛声依旧》:
“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
你看如今涛声依旧,潮起潮落。
再回首,恍然如梦。
今天的你我,是否还在反反复复追问二十年前的往事?
收藏
举报
82 条评论
写下您的评论...评论
- 春天花会开6351566610天前
科诺dvd,越看越美丽 回复 ⋅ 1条回复3
- A莫少19天前
十年前还买DVD机,十年一大变了,现在一手机全部都能做到位了,时代的快速发展。 回复 ⋅ 2条回复0
- 太阳2051958710天前
现在,我还有很多原版磁带与原版CD 舍不得扔 回复 ⋅ 5条回复5
- 出走的耶稣11天前
我一直用ld,现在都还在用,从没买过vcd,dvd 回复 ⋅ 4条回复4
- 冷眼观世197610天前
斯高柏的芯片和飞利浦的机芯,那会儿几乎所有的国产vcd机都是这种标配,看似卖得红红火火其实真正的大钱都被外国人赚走了。录像机不说,vcd包括后来的dvd蓝光高清都是走的一样的路,核心技术人家我们就是oem。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0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