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为何投降匈奴誓不回汉,真是因为家人被诛?其实中间另有玄机原创斜阳几度2020-11-02 21:02:38
李陵,西汉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两千多年来,他的形象一直在英雄和叛徒之间徘徊,以这种矛盾的双重标签出现在世人之间。 李陵
做为英雄,他孤军出塞,取得以五千步兵硬抗八万匈奴骑兵杀伤万余敌军的傲人战绩! 而做为叛徒,此后他兵败被俘投降匈奴,最后任凭汉使百般劝说而至死不回,在历史上留下污点! 挺他的人说他孤军奋战,五千敌八万而杀伤匈奴骑兵甚多,至于最后弹尽粮绝投降匈奴也是迫于无奈,李陵仍然心怀汉室。至死都没有为匈奴攻汉出谋划策。 骂他的人说他投降异族,此后汉朝使者几次劝他回国而被拒绝,甘当汉奸以至于最后老死在匈奴。顺带还坑了老朋友司马迁一把,差点让中国文学史上少了那部光芒万丈的巨作——史记! 虽然世人对李陵的看法贬褒不一,但是对于他投降匈奴的起因上看法还是比较一致,那就是孤军出塞,没有援军救援导致兵败。此后汉武帝听信公孙敖的话,误认为李陵投降匈奴,杀了他的家人从而逼迫他彻底的投降匈奴。 但是我们从整个事情的前因后果来看,李陵事件似乎不是那么简单。做为世代将门,李陵一家在西汉军界可谓声名显赫,从他爷爷李广开始就在边境地区和匈奴作战。这样一个有着光荣背景的人在力战不敌撤退之时没有一支救兵前往救援。这不正常! 而在他投降之初朝堂中一边倒的对他喊打喊杀之声,都恨不得置他于死地!只有司马迁一个人为他说情!此前也有将领被匈奴俘虏,但是最后有的逃了回来。汉朝也既往不咎,继续让其领兵出战。为何到了李陵这里就成了例外? 这是为什么? 李陵的悲剧,也给历史留下了无数的猜测和争论,毕竟大多数人心中是有英雄情结的,五千敌八万也不是一般人能够指挥的。 1、李陵为何孤军出塞年轻时候的李陵就似乎专门为了战争和冒险而生的,幸运的是他也赶上了一个能够施展才华的时代,西汉和匈奴火力全开,东亚双雄正式抗上了!从汉武帝登基不久,边境地区就开始大规模的反击匈奴之战。 一开始李陵在汉武帝身边当侍卫,他弓马娴熟,对士兵颇有仁爱之心。汉武帝也是慧眼识才,知道李陵将门出身,武艺不凡。就交给他八百骑兵,让他到边境历练。
在边境地区,李陵冒险敢干的作风就显露出来了。他经常带兵深入匈奴境内,大小数十战。最远的一次深入匈奴境内千余里,一时间在大汉境内传为佳话。因为这些战绩,李陵很快就被升为统领五千人马的骑都尉。驻扎在甘肃酒泉一带。 天汉两年(公元前99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带领三万骑兵远征天山左贤王部,以稳固西汉在西域的统治。由于路途遥远,汉武帝让李陵部五千人马为李广利部辎重部队。 汉代运输辎重的自有征发的民夫,李陵部实际上就是搞好辎重守卫工作,别让来去如风的匈奴骑兵给把辎重打没了。 按理说这在古代战争中是一个美差,不用上前方去拼命,事后战功也肯定少不了。但是李陵不是这么想的,守卫后勤多没劲啊!爷是自带光环的,天生就要唱主角。 于是他找到汉武帝说:"臣带领的五千人都是好娃娃,剑客,射手、勇士都有。就是用来打匈奴的,守辎重多可惜啊!我愿意率领他们单独为一军,进击匈奴。" 汉武帝开始很是犹豫,因为没有多余的战马拨给李陵部。 向领导表决心,摆姿态很重要,但是要学会时刻而止。目标太大了,实现不了怎么办? 这时没有多想的李陵说出了一句话:"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涉单于庭!"这句话就为他这次行动定了调子,一直打啊,我要打到单于王庭。关键是你五千步兵走路打的到单于王庭吗?这个目标你完的成吗? 汉武帝一听很是高兴,他原本就是好大喜功的性格。当场就嘉许了李陵一番,又让都尉路博德率部做为后援,在半道接应李陵。 路博德是一位老同志,南征北讨戎马一生,一听五千步兵打骑兵,还要直捣单于庭?心里觉得有些不靠谱。他婉转的像汉武帝提出:"方秋匈奴马肥,未可与战,臣愿留陵至春,俱将酒泉、张掖骑各五千人并击东西浚稽,可必禽也。" 这个建议是说等到春暖花开之后,匈奴人的马匹羸瘦,机动力差。这时候两人一起合击匈奴,自然胜算大增。 "老同志"的眼光自然不同凡响,这个建议中肯实在!要不说为什么姜还是老的辣,人家吃过的盐就是比你吃过的饭多! 但是此时已经被李陵打了鸡血,好大喜功的汉武帝可不是这样想了。他想岔了:好你个李陵,当面说得好听,一转身就反悔了?忽悠着"老同志"上书反对,两人在互演双簧。要不这边才豪言壮志的要五千破十万,那边又在说要等到明年春天? 于是汉武帝就把路博德申斥一番,让路博德去守卫西河郡去了。然后要李陵把行军路线绘制成图发给自己看。这就是变相的在警告和催促李陵,你别忘了在我面前说过的话! 这下李陵不仅在汉武帝心中有了不好的印象,还连带着把自己原本的援军接应部队的主将给得罪了,说定的援军也没了。 而得罪了"老同志",也就相当于得罪了一大批人。人家在边塞征战那么多年,多少边郡将领士兵都是人家的老战友、老部下?你李家在边境也很威风,但是关键在于你爷爷、父亲死的早,现在边郡守备还有多少是跟你相熟的?关键时刻能指望的上吗? 所以说在对上级说话前要想好怎么说。大话都会吹,但是吹出来之后要能够圆场。一旦牛皮吹过了,万一上级相信了又派你单独去完成,那就不好办了!
而历史往往也是如此周而复始的循环演绎着类似的人和事。在大约1700年后,同样的一位将军也向君主提出了豪言壮语:五年复辽!结果也是同样挺凄惨的,他最后是被凌迟而死!这个人叫袁崇焕。 2、飞将军五千战八万于是李陵带领他的五千子弟兵北出居延,开始了向单于王庭的挺进。 大军出居延,行进到浚稽山,一路上没有遇见匈奴骑兵。李陵沿途画下山川地理图形,派部将陈步乐回京交给汉武帝。随后李陵军的好运到此为止!他一头就碰见了匈奴单于带领的三万骑兵,双方展开血战。 总得来说,李陵在军事上的才华还是可圈可点,尤其是练兵上的确很有几刷子,五千人都被训练的棒棒地!加上当时军中配备了战略武器——强弩。因此一照面就把单于的三万骑兵打的是欲仙欲死,欲罢而不能!单于一看形势不对,决定增兵,本土作战就是有这点好处,随时可以叫人增援。单挑打不赢,我就群殴。 汉代弓弩手
于是匈奴人马越来越多,最后一共集结了八万骑兵来合围李陵。匈奴人增兵,李陵也不傻。一看这个架势不对,就边打边撤,同时估计也在往边塞派人报信去了。 李陵且战且退,最后在杀伤匈奴万余人之后。已经要撤退到匈、汉边境遮虏鄣一带,但是这时候不仅救兵没有到来,而且军中弩箭也不多了。汉代步兵打骑兵,靠的就是弓弩。这玩意射程远,上手容易,是汉代出塞游的必备神器。 匈奴方面,单于也有点扛不住了,这帮人太能打了,五千打八万。自己还死活占不了便宜。单于又害怕汉军边塞守备部队增援出击,搞不好就把大军包了饺子。于是单于犹豫着是不是撤军。转折在这里出现。汉军里面出现了一个叛徒,向匈奴单于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李陵军中箭矢不多了,单于听完当机立断,继续强攻。 李陵已经快绝望了,匈奴继续猛攻,边境援军迟迟不来接应。在关键的时刻,汉军一天就射出了五十万支弩箭。最后的箭矢也没有了。
李陵决定全军化整为零,突围而出。《汉书》中如是描述: 陵叹曰:"吾不死,非壮士也。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突围之后,李陵和副将韩延年率数十骑冲出,匈奴数千人紧追不舍。韩延年战死沙场,李陵见突围无望,只得仰天长叹说:"我没有脸面去见陛下啊!"于是下马投降匈奴。五千大军最后只有零散的四百人回到边塞。 纵观李陵这次出塞作战,从头至尾李陵在指挥上都可圈可点。五千敌八万,还能够杀伤万余人。这份战绩很是不错了,要不是战略武器——弓弩的箭矢没有了,说不定就可以安全的退回到汉朝边境。 但是问题就在这里,已经到了边境不远,而河西一带的当地守军硬是没有派出一个人接应,或者送送物资什么的。比如李陵军急需的箭矢? 汉代各郡都有自己的郡兵,尤其是边塞,守军更多也更能打。边境上八万人打得如火如荼,也不会不知道。李陵军离边郡百余里,骑兵一天都可以赶到,步兵慢一点,两天也可以到啊! 最后不是连匈奴单于也不想打了,害怕汉朝边郡兵齐至,把匈奴主力给包了饺子!要不是李陵军中出了叛徒,透露出李陵没有箭矢了。说不定匈奴就已经撤兵。 但是关键始终就是没有人去接应,大家都装聋作哑。李陵李大帅,你看你那点情商,平时不注意,都把别人得罪成什么样了?看着你孤军恶斗,大家坐在边塞城堡内磕着瓜子看戏? 要不说这人啊,情商差就是事业不顺呢?有时候你说出的话,做出的事本意都是好的,但是在别人看来就变成了恶意。久而久之,你就变成了一个人的孤军奋战,没有援军,没有帮手。还指望着后面没有落井下石的。 另外出塞之前你又“得罪”了老同志,人家可也是在边塞多年。随便说道几句,这小年轻还要多历练,让他吃吃亏,对他的成长有好处!你说边塞将士们听了,还会不会出来? 3、墙倒众人推李陵战败之后,汉武帝知道了消息,开始武帝还以为李陵已经战死殉国。但是随后边塞守军报告,李陵还活着,而且投降了匈奴单于。 这让汉武帝很是愤怒,一种被欺骗的感觉。没想到你这个浓眉大眼的也叛变了,还以为你战死殉国了呢!这时朝中群臣都在指责李陵,汉武帝就问司马迁:子长,你怎么看! 司马迁和李陵关系比较好,司马迁就试着为李陵开脱,大意就是李陵事出有因,请陛下暂缓降罪,说不定李陵会回来的。 "陵事专亲孝,与士信,常奋属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司马迁这话说出了重点,李陵本事是很大,但平时不会为人处世,人缘极差。如今出了事,一些人都在伺机报复,落井下石。这很让人痛心啊! 司马迁剧照
汉武帝不高兴了,你还敢为叛徒说情。气头之上的汉武帝就下令把司马迁打入大牢,对他实行了腐刑。 直到过了很久之后汉武帝气消了,这才想到李陵孤军深入,一直没有得到援军接应,从而战败投降的。他又有些后悔,便派因杅将军公孙敖带兵深入匈奴境内接李陵。 武帝的心意是好的,想把李陵接应回汉朝。但是人选派错了。公孙敖带部队到匈奴境内几日游后,回来就禀告汉武帝:我抓到匈奴士兵问了,李陵这小子不想回来了!他在帮匈奴单于练兵以对付我们,所以我们接不到他。 瞧瞧这话说的,天衣无缝啊!首先我是去了,还抓了俘虏。人家都一五一十的坦白了,李陵是真的叛变了!但是问题在于,一个小兵他能知道什么重大消息?断案的都知道,口供不重要,物证才重要!你丫随便抓个人问问,就断定李陵叛变了?物证在哪里? 古人说: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平时不知人情世故,不懂和同事的相处之道。关键时刻就肯定无人出来为你主持公道,反而会落井下石! 李陵就是这样,被俘投降后群臣喊打喊杀,最后公孙敖来了致命的一击。 汉武帝听完,就下令把李家夷三族,彻底断绝了李陵回汉之路。不久之后,有汉朝使者出使匈奴,李陵向使者兴师问罪:"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 在他看来,自己投降是迫不得已。没有援军救援而至。但是他忘记了,当初坚持率孤军出塞的可是你!投降之后久无音讯的也是你! 使者解释说:“陛下听说你在为匈奴训练兵马,准备进攻汉朝啊!” 李陵这才明白此中缘由,他说:"那根本就不是我,我一直寻找机会想回来啊!那是李绪!"李绪原来也是汉朝的都尉,后来主动的投降了匈奴。 不久之后李陵就寻找机会刺杀了李绪,也算是报仇雪恨。但是此时他也终于明白,自己也永远不可能回到汉朝了,毕竟自己的家人已经全部被杀,李氏族人听说自己投降,都视自己为耻辱。他心若死灰,从此就留在匈奴,但是始终不为匈奴出力进攻汉朝。 可英雄还是受人尊敬的,哪怕是敌人!匈奴单于很看重李陵,把女儿嫁给他,立他为右校王。自领一部人马。 此后,汉武帝去世,汉昭帝继位。霍光担任辅政大臣,霍光也算是李陵的朋友之一。霍光就派李陵过去的好友任立政等人去匈奴招李陵归汉。任立政苦心劝说李陵归汉,但是此时李陵已经心若死灰,又担心自己回去之后又会受到别的屈辱。因此说道:"大丈夫不能反复无常,再次蒙羞。" 几年之后,在苏武回国之前,李陵和苏武见面并安排酒宴为他庆祝。席间李陵就感叹:"你如今回归汉朝,声名显赫而且名垂千古!而我成为当世的奇耻大辱,我还再顾念什么呢?算了吧,让你了解我的心罢了!我已成异国之人,这一别就永远隔绝了!" 随后泪流满面的起而歌曰:"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摧,士众灭兮名已溃。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然后与苏武就此诀别! 后记李陵此后远居浚稽山(今俄罗斯阿巴坎),十余年后病逝于此,并且埋葬在他最后的辉煌之地,也是他此后半生悲剧开始的地方!或许他还是在怨恨汉武帝武断杀害他的家人,怨恨朝臣们的落井下石!迫使他只能流落异乡。 但李陵事件,真的能够怪罪于汉武帝诛杀李家?毕竟汉武帝处于哪个位置,他的所作所为必须从整体角度出发,从汉朝利益角度出发! 汉武帝
听闻李陵确实投降了匈奴,而且在为匈奴单于练兵,你让汉武帝怎么想,怎么做?总不能给你颁个锦旗表彰吧?那以后一旦作战不利都去投降匈奴了,这战争还怎么打?肯定要拿出一个处理办法。要怪也只能怪李陵自己平时不够圆滑,年轻气盛得罪人而不自知。一旦出事大家都争先恐后的搬石头来落井下石,没多少人出来说话。唯一的一位司马迁,分量还不够! 往上来说,其实李家父子三代都有这种类似的性格缺陷,这或许是这个英雄家族的遗传基因。 爷爷李广神勇盖世,最后也因为出塞后迷路,当着主帅卫青的面满腹牢骚,最后愤而拔剑自刎!留下“李广难封”的千古之叹! 李陵之父李当户,因为看不惯汉武帝男宠韩嫣对汉武帝无礼举动,当面责打韩嫣。人家汉武帝两人玩断背山,关卿何事?幸亏汉武帝大度,没有追究此事。只是把李当户换到边郡继续为官,但还是年纪轻轻就死的不明不白,留下李陵这个遗腹子。 历史之上,朝堂之间。明枪暗箭,刀光剑影。处处杀人不见血!只能步步小心,交好同僚。任何的孟浪之举和不知进退都可能误了卿卿性命。况且李陵还情商不够,为人处世不够圆滑! 就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在职场上。也经常会遇到过这样的场景:明明能力强,但是不会为人处世。为公司立下汗马功劳。最后却得不到领导欢心,和同事关系也处理的很僵硬。一旦公司发生变故,第一个倒霉的肯定就是他。 最后李陵固然是伤心家人无故被杀,但是最为重要的是他不敢再回汉朝。因为他回来之后虽然在霍光等人的庇护之下暂时没有危险,时间一长,难免会有昔日得罪过的人来旧事重提,兴师问罪。以李陵如此的性格,愿意受这个屈辱吗? 所以李陵之所以不再回到汉朝,终老于异域他乡。实在是有说不出的苦衷啊!
收藏
举报
371 条评论
评论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5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