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基础常识」文言复句乐学语文2018-08-03 21:22:40
文言文中的复句,除了使用的关联词语和现代汉语不同外,其他地方没有什么差别。大致可分两大类:联合复句(包括并列复句、对比复句、连贯复句、进层复句、选择复句),偏正复句(包括转折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因果复句、目的复句)。 一、并列复句 几个分句分别说明有关的几件事、几种情况,或者从几个方面说明一种情况。关联词语常用“而”“又”“亦……亦……”“既……又……”,也有不用关联词语的。例: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隆中对》②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直左膝。《核舟记》《韵》③谓:“尽美矣,又尽善也”。《论语·八俏》④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灡相如列传》几个分句分别表述在意义上并列的几件事。 二、对比复句 两个分句表示两种事物的相对比较。可用的关联词有“而”“则……则……”“可……不可”“惟”,但一般不用关联词语。例如: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者多助 失道老寡助》②市人皆以赢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史记·魏公子列传》③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分句间在意义上相对比较,位置可以互换。在意义上,有的是肯定对比,有的是否定对比。 三、连贯复句 几个分句在时间上先后相继,事理上先后相承,常用“而”“则”“因”“遂”“即”等关联词语。也有不用关联词语的。例如:①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墨子·公输》②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③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促织》④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项羽本记》⑤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前出师表》⑥⑥⑥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两个分句是连贯或承接的关系。 四、进层复句 又叫“递进复句”,分句之间有一层进一层的关系。常用“且”“而”“尚……况”“犹……况”“非惟……抑亦”“非徒……亦”“而况”等关联词。例句: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②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周处》③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困兽犹斗,况相国乎!《左传·宣公十二年》⑤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⑥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揠苗助长》⑦非徒性异人也,亦形势然也。《汉书·贾谊传》⑧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孙子兵法·计算》⑨后面的分句在表示事物的范围、程度、数量、语气等方面比前面的分句更进一步。 五、选择复句 分句之间的关系是分列几种情况,要求从中选择一种。常用“与其……孰如”“其……其”“非……则”“且”“抑”“宁……将”等关联词语,也有不用关联词语的。例句: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父苑负》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③非死,则徙耳。《捕蛇者说》④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教战宁策》⑤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战国策·苏秦谓齐王》⑥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与妻书》⑦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楚辞·卜居》⑧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梁惠王下》两个以上分句所述的事实不能并存,只取其一。 六、转折复句 后一分句的意思跟前一分句的意思相反。正句在后面的分句里。常用的关联词有“然”“而”“然而”“顾”“虽”“则”等。例句:①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②至之市,而忘操之。《郑人买履》③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指志录后序》④卿非刺客,顾说客耳。《后汉书·马援传》⑤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战国策·赵四·赵太后新用事》前后分句的意思截然相反,主要意思在后面的分句之中。 七、假设复句 前一分句提出假设,后一分句推论结果。常用的关联词有“如”“苟”“使”“向”“即”“脱”“如……则……”“藉第令”“若”“倘”等。例句:①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资治通鉴》②苟富贵,无相忘。《史记·卷四十八·陈涉世家第十八》③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喜雨亭记》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⑤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湮没,溺其人民。《史记·滑稽列传·西门豹治师》⑥脱有祸,固当不辞也。《乌有先生历险记》⑦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祭十二郎文》⑧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史记·陈涉世家》⑨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⑩异时倘得脱颖而出,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前一分句是假设情况,后一分句由假设情况得出推论。 八、条件复句 前一分句提出条件,后一分句说明具备了这种条件的结果。常用的关联词语有“纵”“乃”“即”“则”等。例句:①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②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战国策·赵四·赵太后新用事》③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报刘一丈书》④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荀子·天论》分句之间表示条件与结果的关系。 九、因果复句 一般,偏句说明原因、理由,正句说出结果;有时,偏句说明结果,正句解释原因。常用的关联词有“以”“为”“以故”“是以”“缘”“故”“以是”“因”“是故”“由是”“以此”等。也有少数不用关联词的。例句:①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韩昌黎文集·师说》②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③为其老,强忍,下取履。《史记·留侯世家·圯上敬履》④若为河伯娶妇,以故贫。《史记·滑稽列传·西门豹治邺》⑤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三国志·诸葛亮传》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分两种情况,或偏句说明原因、理由,正句说出结果,或偏句说明结果;正句说明原因、理由。例句:①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十、目的复句 前一分句叙述事实或措施,后一分句说明目的。这类偏正复句一般都是偏句在前,正句在后。常用的关联词有“以”“所以”“为”“庶”,也有少数不用关联词语的。例句:①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答司马迁议事》②书于石,贺兹丘之遭也。《钴鉧潭西小丘记》③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与妻书》④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黄冈竹楼记》不用关联词语的例句: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史记·项羽本记》偏句说明行动,正句说明目的。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0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