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自卫反击战,许世友指挥僵化简单导致伤亡大?其实另有原因原创杉石石2021-01-01 19:46:44
对越自卫反击战我军取得了重大胜利,打击了“东南亚小霸王”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在这场战争中我军部队继承了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光荣传统,表现出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慨,体现了我军招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坚强实力。 朝鲜战争结束后,我们的军队已经有20多年处于无实战状态,之后的“十年浩劫”所造成的混乱局面,对军力建设与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在这种大背景下发生的中越战争,对我军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对当时的中国军队来说,越南军队是一个非常适合的陪练,越军实战经验丰富,单兵素质强悍,拥有不错的实力,非常适合中国军队练手。在对越反击战中,我军各大军区轮番出战,大批部队得到了锻炼。
但中越之战中,我军也暴露出很多的问题,比如作战经验的缺乏,战法运用的僵化,战争理念没能与时俱进等。 在对这场战争进行复盘时,可以看出我军在方方面面还有可以提升的极大空间。 首先,在对越反击战中,我国空军令人遗憾的缺席,从建国后到对越反击战发生时为止,三十年来我国空军的发展因各种原因一直跟不上世界军事发展的步伐,这使我国在中越战争期间缺少了来自空中的火力支援,这使得我们的对越反击之战难以称得上是现代化战争的胜利。
在对越反击战中,我军在火力与兵力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伤亡比较大,有些战役陷入苦战,东线部队在取得胜利回撤时还落入越军的伏击圈,有人将此归结为指挥不利,认为当时指挥东线作战的许世友将军战法简单化,指挥能力低下,认为如果是其他人指挥未必会如此,有人甚至认为战后不久许世友即退休也与此有关,似乎许世友一生的戎马生誉毁于这次反击战中。 其实这些观点有失偏颇,这种评价对许世友将军也并不公平,对当时的具体情况更是缺乏了解。 对越反击战为什么选择年已74岁高龄的许世友作东线指挥员?对越自卫反击战发生在1979年,那时的中国刚刚从“十年浩劫”的混乱中走出来,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处于逐渐恢复之中,军队的情况也是如此。解放战争中那些能征善战的将军不是在“十年浩劫”中受到冲击,离开了军队系统或已经去世,要么就是担任了其它兵种的高级将领,在当时军队中能胜任一线大兵团指挥的人寥寥无几,而此时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重要节点,军心与民心都需要提振,所以这一仗极为重要,不容有失,必须取得胜利。 而许世友将军是当时为数不多的适合人选之一,许世友在长征之时就担任红四军军长,红四军以作风过硬,擅打硬仗著称,是四方面军的绝对主力。在解放战争中,许世友担任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东线兵团司令员。许世友曾在陈毅、粟裕领导下,参加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胶东保卫战等重大战役,解放山东济南的战役即是由许世友和谭震林指挥的,此役歼灭国民党军队十万余人。
所以说许世友的军事指挥能力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是经受过考验的,许世友的军事指挥才能是得到军队上下高度认可的。 在华野之中,其他指挥员大部分都是联合作战,而许世友常常独立指挥兵团作战,显示出独挡一面的领导气质。 对越反击战东线我军参战部队多,需要指挥者具有良好的大兵团指挥运筹能力,还需要指挥者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而当时军中符合这两条要求者非许世友莫属,因此来说,中越之战许世友几乎是指挥东线作战的不二人选。 还有一点也非常关键,许世友从1973年末开始担任广州军区司令员,他曾参与指挥了西沙自卫反击战,有过对越作战经验,这也是选择许世友的主要原因。 最终,74岁高龄的许世友将军奉命挂帅出征。
许世友的指挥有没有问题?对许世友的诟病主要集中高平之战中,由于战前制定的大纵深远距离穿插,大胆包抄战术缺少对越南实际情况的充分了解,有些过于轻敌,急于在短期内达到战略目标,希望速战速决,对复杂地形,山川丛林,越军化整为零的游击打法估计不足,导致我军进攻机动速度受到影响,使得我军的优势兵力和重装备无法充分发挥作用。换言之,我军在某种程度上,面临了当年美军打越南一样的窘境:找不到越军的主力部队与之决战。所以不但战前制定的速战速决的目标没能实现,作战时间由预计的3至5天,拖延到28天后,仍未能彻底消灭越军的主力部队,还出现了比较大的伤亡。 其实高平之战大纵深穿插,包抄越军主力,速战速决的战术,并非是许世友的本意,而是更高层全盘考虑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周边国家动态后制定的。中越开战后,国际舆论对我不利,而前苏联不断向中苏边境增兵,向我施压,尽管美国警告苏联不要轻举妄动,但战事过长对我方不利,所以才有了尽快在高平消灭越军主力,速战速决的想法。
而许世友原先制定的作战计划是比较稳妥的,他原先设想稳扎稳打,一步步来,一口一口的吃掉越军,先歼灭临近边境的12个越南据点,分而歼之越军6个边境守备团,最后再干掉越军的三个主力师。 这个作战计划符合常理,如果按照这个计划来打,我军损失会小很多。但这样作战时间会拉长,不符合速战速决的决策思想,所以被否掉了。 在高平之战中,我军长途奔袭,四处寻找越军主力部队,希望将其一口吃掉,越军则频频采用搔扰战术,袭击我后勤部队,破坏我行进道路,放冷枪,打暗炮,使我军伤亡增多,对我军势气造成影响,使一部分人对指挥怨气增多。 在高平被我军拿下后,越军迅速改变战法,祭出其拿手的化整为零的游击战法,凭借山高、林密、洞多、谷深的有利地形条件同我军周旋。由于整个战区面积广阔,山高林密,地形复杂,气候多雨,因此此后的战役虽然也取得了不小的战果,但并未达到预期。
而且我军50军150师448团在回撤时,因为指挥失误,联络不畅,还损失了半个营,成为这场战争中我军最大的遗憾之处。 东线部队伤亡比较大,还因为东线中越两军参战兵力比西线更多,作战区域、作战规模与云南方向也不可同日而语。在作战规模大,参战人员多的情况下,伤亡大些也是正常的。 许世友在对越反击战中表现出的指挥能力到底如何,有哪些亮点呢?许世友是我军中的一员勇将,他打仗以不怕死而闻名天下,令敌军胆寒。 据老兵回忆,在对越反击战开战之初,许世友即给军队立下《十杀令》: 不前者、临阵怯逃者、延误战机者、投敌叛变者、泄露军情者、违犯战场纪律者,一律杀! 严明的纪律,使我久未经实战的指战员们,在开战时勇往直向,奋勇争先,在战场上很好地完成了上级交付的作战任务,使越军胆寒。 在攻打谅山前,许世友特别指出,谅山是越南首都河内的北大门,是越军守备的要塞,谅山越南守军依天险,修有坚固工事,所以要特别重视我军炮兵的作用,要集中炮火先摧毁越军的各种防御设施,先大量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再以坦克配合步兵突击,减少我军伤亡。
在凉山北市区攻坚阶段,许世友指出:敌人依托地形而战,这种情况下,不能用野战战法,要发挥我军火炮的威力。 我军拿下谅山北市区后,越军退守南市区,然后通过宣传工具向世界宣称:“凉山市坚不可摧",“中国军队被击溃”。许世友听到这个情况,向上级请示后,果断命令部队南进,进逼河内。据说,当时许世友已经杀红了眼,他命令“拂晓攻击开始后,谅山一间房也不能留”。 在许世友的坚决命令下,我军随即拿下谅山南市区,直逼越南首都河内。 谅山之战,在许世友的亲自指挥下,我军充分发挥炮兵的威力,连战连捷。 许世友指挥的东线部队禄平方向,打的也非常不错,禄平方向的43军,进展迅速,有力地配合了55军攻取谅山的作战。 当然,对越反击战中,我军暴露出很多问题,如部队热带山岳丛林地带作战经验的缺乏,事先也没有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贸然上阵。在这方面作战的组织指挥、战法运用上缺少研究。情报收集能力,作战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但要知道1979年,我国刚刚从“十年浩劫”的动乱中恢复过来,部队现代化技战术训练,现代化战术战法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由此而带来的问题,并不是应该由某一个人来承担的,部队整体建设的滞后,更不是某一个人的责任,把这个责任推到许世友头上既不公平,也不客观。 1979年的中越之战取得了伟大胜利,也暴露出问题,这些问题是历史遗留的,是那个特殊年代所造成的。 许世友这一仗打得如何,中央军委已经做出肯定,历史也将作出评价。
收藏
举报
1548 条评论
评论
用户8511264764796小时前
我军以新兵为主,而越军以老兵为主,所以单兵技能不足十分正常!再加上地形的陌生,所以早期出现大量伤亡 回复 ⋅ 3条回复193
用户885446404420810小时前
那时的四野名将都靠边站了, 回复 ⋅ 2条回复319
深海洋飞龙6小时前
对越自卫反击战,谁指挥都可以,打好打不好都没关系,要知道打仗意图是为什么。这次战争与抗美援朝完全是两码事,抗美援朝要的是全国第一会打仗的,一定要打好。 回复 ⋅ 2条回复96
用户23204714365586小时前
粟裕为主帅,许将军为副带兵冲锋。粟裕坐镇指挥完美! 回复 ⋅ 1条回复51
我要看世界12314小时前
回撤时为什么没有掩护部队?应该重兵阻击越军反扑,撤退时伤亡这么大实属不应该,前线指挥员绝对有责任,还是考虑欠缺不周全。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0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