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天空语文 如皋  九华 作文  教学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最近看过此主题的会员

天空新人

77翔子

41BCDD

顾佳瑞七六阅读

小燕子

李白202091

蓝兰的花朵

嘿嘿嘿

joycy

颂颂.g

酷土土土

用户已注销

Jeremy

ʚ贴贴ɞ

果子黑

H·princess

李苏楠

方大金

依灵灵灵.

金川兰

lulululu

lisunan18795762

清风拂过

楠大人

王悦

朴弟

查看: 396|回复: 1
收起左侧

[文言文] 部编七上文言文复习资料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来自- 保留地址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128 名

发帖:NO. 148 名

在线:NO. 75 名

古龙 发表于 2021-4-2 14:4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保留地址
来自- 保留地址

加入天空更多精彩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x
《世说新语》两则
1、《咏雪》
一、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宋彭城人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全书原八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轶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本文与《陈太丘与友期》都选自《世说新语笺疏》
二、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zhòu),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chà)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xù)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yì)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三、解释词语:


(1)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史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2)内集:家庭聚会。
(3)儿女:对子侄辈的统称。
(4)讲论文义:讲解诗文。(讲:讲解)(论:讨论)
(5)俄而:不久,一会儿
(6)骤:急速
(7)欣然:高兴的样子
(8)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9)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比不上)(因:凭借)
(10)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11)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四、翻译句子: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不久,雪下得更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被风吹得满天飞舞。"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五、理解性默写:
1、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咏雪的直接原因:俄儿雪骤。
3、两个比喻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4、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未若柳絮因风起。
5、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暗示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六、问题探究: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以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参考答案:和睦、融洽、欢快、轻松
2、为什么"公大笑乐"?对于两个比喻,作者更欣赏哪一个?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参考答案: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他为孩子们的聪明智慧感到欣慰、快乐。
"未若柳絮因风起"更好。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3、"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称为咏雪佳句,妙在何处?
参考答案:①柳絮团状与雪花在形态和动态上相似,給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②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有深刻的意蕴。
4、有人认为"撒盐空中差可拟"描写雪景比"柳絮"一句更贴切,请为他谈谈理由?
参考答案:认为"撒盐"一喻好:因为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5、假设你也参与了谢太傅一家对雪的讨论,请仿照文中句式再写出一两句。
例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参考答案:梨花飘落差可拟。未若鹅毛风中舞。
6、你学过的古诗词中有哪些咏雪佳句?请写出一两句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不知庭霞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谢道蕴《咏雪联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2、《陈太丘与友期》
  一、原文
  陈太丘⑴与友期行⑵,期日中⑶,过中不至,太丘舍去⑷,去后乃至⑸。 元方⑹时年七岁,门外戏⑺。客问元方:“尊君在不(fǒu)⑻?”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zāi)⑼!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⑽。”元方曰:“君与家君⑾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⑿之。元方入门不顾⒀。
  二、解释词语


 (1)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颖川(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2)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行,出行。)
  (3)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
  (4)至:到
  (5)舍去:不再等候而离开了。(舍:丢下。去:离开)
  (6)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7)时年:这年(那时)。
  (8)戏:玩耍,游戏。
  (9)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假字,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委:丢下,舍弃。)
  (11)君:古代尊称对方,可译为"您"。
  (12)家君:家父,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3)信:诚信,讲信用。
  (14)礼:礼貌。
  (15)惭:感到惭愧。
  (16)引: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
  (17)顾:回头看。


  三、翻译句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客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走进家门头也不回。
四、课文理解
1.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
点拨: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2.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点拨: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3.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点拨: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
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4.陈元方反驳“客”的话精彩在何处?
陈元方的反驳有三个特点。首先是言简意赅,内容凝练。“期日中”是前提,“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表述得很清楚;其次,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先说前提,再指出言而无信和无礼的表现,有根据,有结论;最后,用词讲究分寸,“无信”“无礼”义正词严,不失身份,也不过火。
5.《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通过陈太丘的行为,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通过元方的言行举止,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坚持原则的人;通过友人的行为,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知错就改的人。而友人又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告诉我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失去朋友,失去友谊。
3、《论语》十二章
一、课文翻译
子曰:“学而(表承接,然后)时(按时)习之(代学过的知识),不亦说(愉快)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了解)而(表转折,却)不愠(恼怒),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曾子曰:“吾日三(多次)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尽心竭力)乎?与朋友交而不信(讲诚信)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乎?”(《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讲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练习了呢?”
子曰:“吾十有(同“又”,用于整数零数之间)五而(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语,后面的“而“同此)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逾越法度)。”(《为政》)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有所成就,四十岁时内心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就明白上天的意旨,六十岁时能听取各种见解并加以容纳,七十岁时就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
子曰:“温故(学过的知识)而知新,可以(可以凭借)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然后从中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表转折,但是)不思则罔(迷惑),思而不学则殆(疑惑)。”(《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能忍受)其忧,回也(句内停顿)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孔子说:“颜回多么高尚啊!一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街巷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乐趣。多么高尚啊,颜回!”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喜爱)之者,好之者不如乐(意动用法,以……为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比不上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比不上以研究这种学问为快乐的人。”
子曰:“饭(吃)疏食,饮水,曲肱(胳膊)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表顺承)富且贵,于(对于)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像浮云。”
子曰:“三人(多人)行,必有我师焉(在里面)。择其善者(……的)而从(学习)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多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如果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这)夫(语气词),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 :“时光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个人)不可夺志(志向)也。”(《子罕》)
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可改变的。”
子夏曰:“博(广泛地)学而笃(坚定)志,切(恳切地)问而近思(思考当前的事),仁在其中矣。”(《子张》)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二、课文理解
1.“学”与“习”是一个意思吗?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不是一个意思。对于知识来说,“学”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习”则是一个巩固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将“学”与“习”统一起来。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孔子怎样的品格?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富贵比作浮云,表现了孔子淡泊富贵的高尚品格,在物质利益面前,孔子保持了超然、独立、高尚的人格和旷达的精神,坚持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这句话对消除当今社会上的一部分人为谋取利益而不择手段、害国害民的弊端,具有重要的意义。
6.谈谈你对“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理解。
子夏阐述了治学之道。“博学” 与 “笃志”是基础,“切问”与“近思”是方法,能够做到这四点,就可以达到儒家所提倡、追求的“仁”了。
7.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何正确认识“学”与“思”的关系?
孔子非常重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和“思”相结合就是他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之一。孔子认为,一味地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这样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只是一味地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地疑惑。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真知。
4、《诫子书》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诸葛亮集》。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后来任蜀国丞相。代表作有《出师表》等。
2.释题:诫:告诫、劝勉。子,一般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文题的意思是:给儿子写的一封告诫、劝勉的信。
二、【原文】: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dàn)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yín )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君子的操行,心绪宁静来加强修养,生活节俭来培养品德。不把名利看淡就不能明确志向,不平心静气就不能实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须要勤学苦练。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不能完成学业。过度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偏激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龄同时光一起飞逝,意志同日月一起远离,于是变成了枯枝落叶,大多不能融入社会,悲伤地居守偏僻简陋的房屋,(悲叹)又怎么来得及呢?
【重点字解释】:诫:告诫、劝勉、警告,劝人警惕。书:书信。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导的信。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君子:品德高尚的人。修身:提高自身的修养。养德:培养高尚的品德。澹(dàn)泊:也写“淡泊”,不追求名利。致远:实现远大目标。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宁静: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须:必要、一定要。广:使……增广。才:才干。广才:增长才干。成:达成,成就,使……完成。淫慢:过度懈怠。淫:过度。慢:懈怠,懒惰。励精:振奋精神。险躁:偏激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治性:陶冶性情、养成平静的性格。年:年龄。与:跟随。时:季节、时光。驰:疾行、增长。日:时间、时光、季节。意:意志。去:离开、消逝、逝去。遂:于是,就。枯落:枯枝和落叶,比喻人精力衰竭,失去生活力。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与外界接触,融入社会。穷庐:破房子、偏僻简陋的房屋。将复何及:(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三、字词归纳:


1.一词多义
(1)学
①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
②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
(2)之
①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
②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
(3)以
①静以修身(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②非宁静无以致远(连词,用来)
(4)志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名词,志向)
②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2.词类活用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 (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
②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
③非学无以广才 (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增长)
④非志无以成学 (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四、句子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有才德的人的德行,以宁静心绪来涵养德行,以节俭生活来培养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能够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够平和安静就不能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取得学业成功。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急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变得年老志衰,没有用处,(这样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6.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只能悲哀地守着陋室,(到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
五、课文知识点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答: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并要注意珍惜时光,勉励他刻苦学习,表达了诸葛亮对后代的殷殷期盼之情。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作者将立志、学习、成才三者紧密联系,告诫儿子要志存高远,勤学成才。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入手,劝勉儿子勤学励志,提高修养。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者从学习和做人两方面进行了论述,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成才。
5、本文的论点句,并说说论证方法。
答: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正反对比论证。
6、你是如何看待“夫学须静也”这句话的?
答:学习需要淡泊宁静。淡泊宁静是学习的最佳境界,只有静下来,不受外界的干扰,才能深入下去,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从时间观念上讲,就是要趁青春年少的大好时光抓紧时间学习,淡泊宁静,全身心投入。静,是为了节约学习时间。因为时光一去不复返,记忆力也一天不如一天。
7、读完本文,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1)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为缺乏了意志力,缺少了持久力,做事就会半途而废。学习先要立志,不愿意刻苦学习,不能做到持之以恒,就不能增加自己的才干。
(2)人在少年时期就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因为时光飞逝,意志力也会随着时间消磨,少年不努力,就会一事无成。
5、狼
一、文学常识
选自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
二、读音
 缀(zhuì)  窘(jiǒng)苫(shàn)弛(chí)眈(dān)黠(xiá)
瞑(míng) 暇(xiá)  隧(suì) 尻(kāo)寐(mèi)少时(shǎo)
三、朗读节奏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乃悟/前狼/假寐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四、解释词语


1.一晚归:屠户。  2.担中肉:形作动,卖完。
3.有剩骨:“止”通“只”。   4. 远:紧跟;很。5.屠:害怕。6. 投骨:把。7. 一狼得骨止:停止
8.一狼仍:跟从。9.投之:又,再。
10.后狼止前狼又至:表示转折,但是。
11.骨已矣:投完。12.两狼 并驱 :但是;主谓之间,不译;一起追赶;像;原来。
13.屠:非常;处境窘迫,为难 。
14.前后受:害怕;它们的,指两狼的;攻击。15. 有麦场:看;四野。
16.场主积薪中:堆积柴草;它的,指打麦场的。
17.苫蔽成丘:覆盖,遮盖。
18.屠下:于是,就;靠;它的,指柴草堆的。19.刀:卸下;拿。
20.狼不敢:名作动,上前。
21.眈眈向:凶狠注视的样子;动作偏指的一方。
22.少时:一会儿。23. 一狼 :径直;走开。
24.前:其中的,两只狼中的;名作状,像狗一样;在。25.久之:时间长了。26.目似:闭上眼睛。27. :神情,态度;从容,悠闲;很。
28.屠:突然;跳起。29.刀劈狼首:用。
30.又数刀 :几刀;杀死;它,指狼。
31.欲行:正。32. 视积薪后:转身。
33.一狼中:名作动,挖洞;它的,指柴草堆的。34.后也:打算;名作状,从通道;来;他的,指屠夫的。35.止露尾:屁股。
36.屠 :从;砍断;它的,指挖洞的狼的;大腿。37.:也;它,指挖洞的狼。
38.前狼假:才;明白;睡觉。
39.盖 诱敌:大概,原来是;用。
40.狼亦矣:狡猾。41. 顷刻两毙:但是;一会儿。
42.禽兽变诈 几何哉:的;动作名,巧变诡诈的手段;多少。
43.:同“只”;动作名,笑料;罢了。


五、翻译句子
1.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
2.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3.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
4.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
5.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6.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屠夫处境非常紧迫,害怕前后受到两只狼的攻击。
7.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8.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9.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10.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1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12.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13.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
14.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杀死了它。
15.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16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巧变诡诈的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六、一词多义
1、以     投以骨:把。     以刀劈狼首:用。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来,用来,表示目的。
          盖以诱敌:来,用来,表示目的。
2、之     复投之:骨头。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主谓间,不译。
          久之:在句中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又数刀毙之:代词,它,指假寐的狼。
         亦毙之:代词,它,指挖洞的狼。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之,结构助词,的
3、止  止有剩骨:“止”通“只”          一狼得骨止:停止。
4、敌  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盖以诱敌 :敌人                 
5、意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打算    意暇甚:  神情,态度
6、其  恐前后受其敌:代词,它的,指两只狼的   
场主积薪其中:代词,它的,指打麦场的
        屠乃奔倚其下:代词,它的,指柴草堆的
        一狼洞其中:代词,它的,指柴草堆的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代词,他的,指屠户的
        屠自后断其骨:代词,他的,指挖洞的狼的        
七、特殊句式
    投以骨:倒装句兼省略句,应为“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头投给狼”。
八、课文理解
1、与狼有关的词语
狼心狗肺   狼子野心  声名狼藉    狼狈为奸   引狼入室   鬼哭狼嚎     
狼吞虎咽   狼狈不堪  狼奔豕突    如狼似虎   狼贪鼠窃
2、故事情节
开端:遇狼;发展:惧狼,御狼;高潮、结局:杀狼
3、狼的形象:狡猾、贪婪、愚蠢
4、、屠户的机智表现在什么地方?
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5、结合全文,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1.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
2.对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6、穿井得一人
宋之(的)丁(姓)氏,家无井/而出溉(浇灌)汲(从井里取水),常一人居外。及/(等到)其家穿(挖掘)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听说)而(承接,就)传(传播)之(代词,那句话)者(……的人):“丁氏穿井得一人。”国(国都)人(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之(代词,这件事 ),闻(使知道)之(这件事)于(到,表示对象)宋君。宋君/令( 派 )人问( 询问 )之( 这件事)于(向)丁氏。丁氏对(回答)曰:“得一人之(的)使(劳力),非/(不是)得一人于(在)井中也。”求闻(听信传闻)之若此(像这样 ),不若(不如)无闻(听)也。
一、        课文理解
1.本文体裁是  寓言   ,这种题材的特点是:
篇幅短小      
常常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③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2.本文选自《吕氏春秋》,又称  《吕览》 先秦     杂  家代表著作。   战国   末期   吕不韦  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3、文中“穿井得一人”为什么会被讹传成“丁家挖井挖出一个来”?生活中为了获得真知灼见,避免道听途说,应该怎么做?
首先,丁氏“穿井得一人”的表述不够清楚;其次,“有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将消息传播开去;再次,“国人道之”,大多数人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于是就以讹传讹,愈传愈广。生活中为了获得真知灼见,避免道听途说,我们应该进行广泛的调查分析,查明真相。
4、本文中丁氏解释自己的话的真正意思的句子是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揭示寓意(原句)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本文运用了以小见大  的写作手法,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1.用词、说话要表达清楚,否则会让人长生误解。            
2.我们不要道听途说,不能轻信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二、翻译句子
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宋国的(一家)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就要出去打水浇田,经常委派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
2.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等到他家打了(一口)井,(就)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
   3.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有听到就去传播这话的人说:“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
4.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纷纷)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5.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宋国的国君就派人向姓丁的人询问这件事。                                                   
6.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姓丁的人回答说:“(打井)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
7.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没有听到的好。
7、杞(qǐ)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bēngzhuì),身亡(wú)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chú)步跐(cǐ )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shì)然大喜。
一、文学常识
本文节选自《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其相传是战国时期的家人物,国人。据后人考证,可能是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故事
二、解释加点的词
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担忧)(崩塌)(陷落)      
2.身亡所寄(无,没有)(……的地方)(依存)
3.废寝食者(睡不着觉,吃不下饭)(用于句末,表停顿)
4.又有忧彼之所忧者(他)(的)(……的人) 5.因往晓之(于是)(前往)(开导)(他)
6.积气耳(聚集的气体)(罢了)7. 若屈伸 呼吸(你)(一举一动)(呼气吸气)
8. 终日在天中行止(整天)(天空)(行动,活动)9.奈何忧崩坠乎(为什么)(呢)
10. 其人曰(那) 11.天果积气(真的) 12.星宿(星群)13.不当坠邪(应当)
14. 晓之者曰(他)(……的人) 15.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也)(的)(发光)(……的东西)
16. 只使坠(即使)  17.亦不能有所中伤(伤害)18.奈地坏何(对……怎么办)
19. 积块耳(聚集的土块)20.充塞  四虚(填满)(四方)21.若躇步跐蹈(踩、踏)
22. 其人 大喜(同“释”,消除)(消除疑虑的样子)(很高兴)
三、翻译句子
1.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身没有依存的地方,(于是担心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2.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另外又有个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心而担心的人,于是前往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体。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天会崩塌下来呢?”
3.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那人说:“天如果真的是积聚的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应当会掉下来吗?
    4.晓之者曰: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积聚的气中的那些能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5. 其人曰:“奈地坏何?”
那个人又说:“地陷下去怎么办?”
6.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方,没有一个地方没有土块。你走路踩踏,整天都在地上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7.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那个杞国人消除了疑虑,很高兴,开导 他的人也消除了疑虑,很高兴。
、课文理解
1、出自本文的成语:
杞人忧天: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
废寝忘食:顾不得吃饭和睡觉,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2、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我们要消除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担心(不要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
3、本文运用的写法:1.对话描写。   2.对比手法。
4、人物形象。
杞人:患得患失,大惊小怪。(敢于怀疑,勤于思考探究,居安思危,有超前意识)
晓之者:关心他人,耐心开导(解释不科学)
5、你如何看待杞人的形象?
示例一: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文中的杞人是一个毫无根据地瞎担心、患得患失、大惊小怪的人。
示例二:他是一个敢于怀疑、勤于思考他探究的人,他脚踏实地,而视通万里,被嘲笑为庸人自扰,这是不公平的。
示例三:他是一个具有超前意识、居安思危的人。面对浩渺的宇宙,杞人产生天崩地陷的恐惧,不仅表现了他对自然地敬畏,更表现出他居安思危的超前意识,在科学知识匮乏的时候,这种居安思危的意识是何等的可贵啊!
6、联系你的生活,你认为杞人的担忧是可笑吗?谈谈你的看法。
可笑。因为杞人为那些不可能发生的灾祸而害怕以致寝食难安,徒然自扰。
不可笑。因为杞人对事物的认识不足,了解不够,难免会产生畏惧心理。
不可笑。因为在今天看来,杞人的行为折射出居安思危的超前意识,从新的宇宙观,从环保的观点看,他的担忧还是具有一定的道理的。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1人回答

最近访客

谁来看过你
此贴被TA们浏览了396次
来自- 保留地址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保留地址
点评回复 来自- 保留地址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保留地址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6 名

发帖:NO. 6 名

在线:NO. 40 名

2支棒棒糖 发表于 2024-7-29 08: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视死如归的架势啊!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点评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天空论坛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论坛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论坛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QQ|手机版|我们的天空 ( 苏ICP备18048761号 ) |苏公网安备3206820200021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6 00:47 , Processed in 0.253402 second(s), 5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