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基础知识:连词(一)闲读与苦读2020-09-19 09:46:37
四、连词 起连接作用的词叫连词。连词所连接的可以是词、词组,也可以是句子。连词数目很多,下边只讨论几个最常见的。
(一)“而”的用法。 1,连接不分主次、先后的两项,表示并列关系,有时和现代汉语的“又”字相当。如: 1.空中而多窍。(苏轼:《石钟山记》) ——(大石)中间是空的,上面有很多窟窿。 2.性贪而狠。(马中锡:《中山狼传》) ——(狼)性情贪婪又狠毒。 有时“而”后边的一项有进一层的意思,“而”等于现代的“而且”。如: 3.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清稗类钞·冯婉贞》) ——由于冯三保勇敢而且会很多武艺,所以被推举为首领。 2.连接一前一后的两项,表示承接关系,有时和现代汉语的“就、便”相当。如: 4.广起夺而杀尉。(《史记·陈涉起义》) ——吴广奋起夺过将尉的剑,把将尉杀了。 5.天龙闻而下之。(《新序·叶公好龙》) ——天龙听说这件事,就从天上降到叶公住处。
有时“而”前后的两件事含有因关系,“而”等于现代的“因而、于是”。如: 6.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王安石:《游禅山记》) ——有个倦息了因而想出来的人说:“不出去,火把就要烧完了。” 7.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韩非子》 ——有位圣人出现,教人们在树上架起鸟巢一样的住处来避免各种野兽的伤害,于是大家都爱戴他。 3.连接意思相反、相对的两项,表示转折关系和现代汉语的“但是、却”相当。如: 8.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中提取出来的,但是它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9.位尊而无功,奉(俸)厚而无劳。(《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地位很高却没有一点功勋,待遇优厚却没有一点劳绩。 4.连接状语和谓语,表示偏正关系,有时可译为“地”。如: 10.面山而居。(《列子·愚公移山》) ——面对着山居住。“面山”是“居”的状语,说明“居”的方式。 11.吾尝终日而思矣。(《荀子·劝学》) ——我曾经整天地冥思苦想。“终日”是“思”的状语,说明“思”的时间。 5.连接主语和谓语,表示假设一种条件,含有“如果、假若”的意思。如: 12.人而无知,与木何异?(范缜:《神灭论》) ——人如果没有知觉,和树木有什么两样? 13.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清稗类钞·冯婉贞》) 一一诸位如果有英勇杀敌的志向,请看我的马头往哪里冲! 从以上举例可以看出:第一,“而”连接的两项可以是词(如例2),可以是词组(如例1),也可以是句子(如例7)。第二,“而”连接的两项通常是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两种行为的联系,它一般不连接名词。文言里连接名词的连词是“与、及、暨、并”等。 未完待续……
文言基础知识:连词(二)闲读与苦读2020-09-20 12:03:52
四、连词 起连接作用的词叫连词。连词所连接的可以是词、词组,也可以是句子。连词数目很多,下边只讨论几个最常见的。
(二)“以”的用法 1.连接动词、动词性词组或句子,表示它后边的行为是前边行为的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来、以便”。如: 1.日放意文墨,以泄悲愤。(陈弘绪:《文天祥传》) ——每天随心尽意地作诗、写文章,来抒发自己的悲愤。“泄悲愤”是“放意文墨”的目的。 2.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现在为您打算,不如派亲信主动和东吴结交,以便共同成就当代的大事业。“共济世业”是“遣腹心自结于东”的目的。 2.连接动词、动词性词组或句子,表示它后边的行为是前边行为的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因而、以致、致使”。如: 3.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荀子·天论》) ——万物各自得到它必需的自然条件,因而能够生存。“生”是“各得其和”的结果。 4.私汝狼以犯世卿、忤权贵。(马中锡:《中山狼传》) ——(我)包庇你这狼,以致得罪大官人,触怒当权贵族。“犯世卿、忤权贵”是“私汝狼”的结果。 5.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左传》) ——我不听蹇叔忠告,致使屈辱了你们大家。“辱二三子”是“违蹇叔”的后果。 3.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又、而且”。如: 6.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平坦又近便,游人就多;危险又路远,去的人就少。 7.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韩愈:《原毁》) ——他们(古之君子)备自己严格而且全面,对待别人要求得宽而且少。 4连接状语和谓语,表示偏正关系,有时可译为“着”。如: 8.先生伏质就地,匍匐以进。(马中锡:《中山狼传》) ——东郭先生伏身下跪,匍匐着前进。“匍匐”是“进”的状语。 9.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柳宗元:《黔之驴》) ——贵州没有驴,有喜欢多事的人把它用船运进了贵州。“船载”是“入”的状语。 未完待续……
文言基础知识:连词(四)闲读与苦读2020-09-22 08:28:15
四、连词 起连接作用的词叫连词。连词所连接的可以是词、词组,也可以是句子。连词数目很多,下边只讨论几个最常见的。
(四)“且、且夫”的用法 前边说过“且”作副词,现在说“且”作连词。“且”用作连词,一是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又、一边……一边……”,二是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还是”;三是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并且、再说”。如: 1.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您不去,显得我们赵国国弱又胆小。“且”表示并列。 2.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您想帮助秦国攻打诸侯呢,还是想率领诸侯攻打秦国呢?“且”表示选择。 3.曾操之众,远来疲,……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曹操的军队,远道南来,疲惫不堪,并且北方人也不熟悉水战。“且”表示递进。 表示递进关系,“且”常和语气词“夫”字连用。“且夫”表示要进一步发表议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再说、况且”。如: 4.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苏轼:《教战守策》) ——再说,天下本来就有意外的祸患。
(五)“若、若夫”的用法 “若”本来是动词,当“像”讲。用作连词,有时表示假设一种条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如果、假若”;有时表示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或、或者”;有时表示转换话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至于”。如: 1.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如果凭着自己的力量能和曹操对抗,就不如趁早跟他断绝来往。“若”表示假设一种条件。 2.诸将以万人若以一郡降者,封万户。(《史记·高祖本纪》) ——凡是率领一万人或一个郡投降的将领,封万户食邑。“若”表示选择。 3.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贾谊:《治安策》) ——至于其他违背常情、不合道理的事,很难普遍地一一列举。“若”表示转换话题。 表示转换话题,“若”也常和语气词“夫”字连用。如: 4.若夫志意修,德行厚,知(智)虑明,生于今而志乎古,则是其在我者也。(《荀子·天论》) ——至于意志的端正,德行的高尚,智谋思虑的精明,生在今天而有认识古代的志向,那就在自己了。 未完待续……
文言基础知识:连词(五)闲读与苦读2020-09-23 08:26:48
四、连词 起连接作用的词叫连词。连词所连接的可以是词、词组,也可以是句子。连词数目很多,下边只讨论几个最常见的。
(六)“然、然而、然则”的用法 1.“然”用作连词,表示转折,和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相当。如: 1.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愬,莫敢违。(《资治通鉴·李愬雪夜取蔡州》) ——人们认为这是送死,可是怕李愬,没人敢违抗命令。 2.子固仁者,然愚亦甚矣。(马中锡:《中山狼传》) ——您固然是个仁慈的人,但是也太愚蠢了。 2.“然而”不是一个词,而是个词组。其中“然”是指示代词,“而”是连词,“然而”等于“如此,但是”。不过译成现代汉语,有的只需用“但是”如:
3.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韩愈:《进学解》) ——谨小慎微地循规蹈矩,抄袭书而没有创见。尽管如此,但是圣主不加以责备,宰相也不加以斥逐。 4.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畜而使之。(《荀子·王制》) ——北方出产好马和吠犬,但是中原地区能把它们畜养起来使用。 3.“然则”也是个词组。其中“然”是指示代词,“则”是连词,“然则”等于“如此,那么”。翻译时,同样不必字字直译,有的只需用“那么”。如: 5.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前人的描述很详细了。不过,既然如此(指洞庭湖大、气象万千),那么往北通巫峡,往南连潇湘二水,过往的官员和诗人都想到这里看看,触景生情,能不有所不同吗? 6.生人采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则孰为近?(柳宗元《封建论》) ——人类果真有个原始阶段吗?我没法知道。那么,有和没有原始阶段,哪种说法比较接近事实呢?
(七)“虽、虽然”的用法 “虽”的用法有两种: 1.用于转折关系,表示先让一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虽然、尽管”。如: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曹刿论战》)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明断,但是一定实情处理。 2.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杜甫:《石壕吏》) ——尽管我老婆子年老力衰了,还是让我跟你(吏)连夜回营吧。 2.用于条件关系,表示最大限度地假设一种条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即使、就是”。用以表示假设,“虽”一般放在主语前头。如: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水经注·江水》) ——即使骑快马、驾驭风,也没有坐船这么快。 4.虽鸡狗不得宁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就是鸡狗也不得安宁啊。 文言的“虽然”等于现代说“虽然如此”其中“虽”是连词,等于“虽然”;“然”是指示代词,等于“如此、这样”。“虽然”的“然”比“然而、然则”的“然”意义更实在些。文言的“虽然”一般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虽然”来对译,而要用“虽然如此、尽管如此”。如: 5.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虽然,彼一也,此一也。(《列子·杞人忧天》) ——天地会不会崩陷,不是我所能知道的。虽然如此,不过崩陷是一回事,不崩陷又是一回事。 6.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大王施恩惠,拿五百里土地换我一个小小的安陵,您太好了!尽管如此,我从祖先那里继承来的地方,愿意永远守着它,不敢换给别人。 未完待续……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2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