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读需善悟原创2021-06-01 09:34:34·龚文平的课堂
判断一个人聪明与否,常常看他的悟性的高低。悟性的高低固然有天生的因素,但后天的努力并非不可以逆转。
语文阅读向来是把领会、体验、感悟放在重要的地位的,例如语文课程标准中对7-9年级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读书的过程应该就是“悟”的过程,北宋张载说:“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宋代著名教育家陆世仪亦十分强调“学必求悟。”被誉为“鬼才”的四川剧作家魏明伦侃读书,谈到读书要力求三性:韧性、记性、悟性。他又特别强调悟性:“有记性没悟性,是读死书。悟性至关重要,一举满盘皆活。”在人类的创造性活动中,悟可以产生排山倒海的力量,在科学妁探索过程中也会发生重大的作用。大部分富有创意者都把科学发现归功于思考的感悟。 要提高悟性首先要有一颗慧心。一篇优秀文章,从一个字到一个词、一句话,可能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深厚的情感,如果我们只是把它们看成是抽象的文字和句子,走马观花,不加留意地一读而过,怎么能够有所感悟呢?于漪在《往事依依》中回忆自己自己幼时读《水浒》的情景时写道:“……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淼,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做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于漪幼时读《水浒》之所以能够入情入境,读出趣味,在于她能够敏感将文学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获得独有的美感体验。 刘墉在《世说新语》中说:“一个死板的人是不容易有灵感的,你想想‘一叶知秋’,才红了一片叶子或落了一片叶子,就知道秋天要来了,那感动灵活不灵活?多愁善感的人一定比较容易有灵感,因为别人还没感觉的时候,他已经感动得泪流不止了。日本着名的文学家厨川白村说‘文学是苦闷的象征’,也是一样的道理,因为有感动、有伤痛、有苦闷,想要发抒,于是写成感人的文章。” 生活中,我们要做个慧心人,我有一篇博文这样写道: 若你真的喜爱春天,无妨做个慧心人,你可以用心的呼吸一下洋溢着勃勃生机的春的气息,感觉一下这种气息是否变成了你身体的一部分;你可以经常走向田野、山川,舔一舔清晨沾在柳叶、麦苗或阳台上的露水;你可以跪下来细看形色不同的苔藓和地衣;可以仔细地去闻一闻紫罗兰和蒲公英的清香;你可以靠着一棵粗壮的树坐下闭目凝神谛听风声呖呖;你可以到树林中漫漫步,环顾一下四周的景色,数一数树林里有多少种深浅不同的绿色…… 若你真的喜爱春天,不妨从繁忙的工作、烦琐的事务中抽出身来,仔细想一想,你可曾看到红顶蕈从枯叶中钻出而深受启发?你可曾因为莺歌燕啼千般宛转而惊奇不已?你可曾躺在地上从松树枝叶间仰望长空神游梦想?你可曾看到滚滚流水滔滔不绝注入大海而赞叹它的壮观?你可曾驻足远眺天边的云霞为大自然的奇异壮观而感悟畅想?你可曾注视一只忙于筑巢的小鸟,看到它不堪重负衔着一根草而赞赏它的毅力?…… 在读书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问题,要解决问题,唯有思考和学习。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说书读多了自会悟出其中道理。但真正高效学习的方法必须是从“学”到“思”到“悟”,学是外求,思实际上是用心的过程,思有所得便是悟,不难看出思考应放在“悟”的重要位置上,只有多思才能有悟。 有的人认为自己脑子笨,没有别人讲解就想不通。其实“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比如读《刻舟求剑》,我们就可以想:作者要告诉我们的是一个什么道理?如果想不出,那么我就用心反复读,也可以查找资料,与别人讨论,然后再结合生活想想类似的例子。这样,即使是再差的学生也会通过思考和学习而有所悟。 不要以为“愚者”的一悟无足轻重,孔子说 “朝闻道而夕死,足矣。”可见,你是“愚者”并不可怕,只要善于思考,你所得到的那份“悟”同样是弥足珍贵的。当然,在思虑堵塞难以有悟的时候,我们应该去学习,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学习和思考必须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之,审察之,慎思之,笃行之。”这些至理名言值得我们牢牢记取。只要平时加强学习和思考,则悟性自然就提高了。 做和尚的要参禅悟道,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自然一世都成不了佛。学习中我们不妨参照佛教 “参禅悟道” 的方法,在读书的过程中留下时间去思考,去悟。精诚所致,金石为开,长此以往,再笨的脑子也会闪现灵光。在深思熟虑之后,灵感的火花一旦被点燃,我们就会见到“忽如一也春风来,千树万数梨花开”的奇景,产生醍醐灌顶的顿悟。 由于各人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各自不同的生活体验,对一人一事一篇文章一句话的感悟,可能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伟大的作品的鲁迅小说,读者对其主题的理解往往也因读者的不同而不同。也一如鲁迅先生自己所说:“一本《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也就是说,对于作品主题的理解往往不能求得答案的统一。所有的悟可能代表不同的是非善恶标准,但不能简单地以对错二字评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2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