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天空语文 如皋  九华 作文  教学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天空新人

我是文化人

欲绘诗

77翔子

41BCDD

顾佳瑞七六阅读

小燕子

李白202091

蓝兰的花朵

嘿嘿嘿

joycy

颂颂.g

酷土土土

用户已注销

Jeremy

ʚ贴贴ɞ

果子黑

H·princess

李苏楠

方大金

依灵灵灵.

金川兰

lulululu

lisunan18795762

清风拂过

楠大人

查看: 419|回复: 2
收起左侧

[诗词写作技巧] 写作课:诗词平仄使用的基本规则(进阶篇)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来自- 中国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15 名

发帖:NO. 15 名

在线:NO. 4 名

陆小凤 发表于 2018-11-10 14: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加入天空更多精彩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x

  兰亭新苑 2018-11-10 10:50:39
学标准句式,先要懂得诗句的音节,格律诗的抑扬顿挫的声调和节奏,是通过诗句中音节的平仄上下交递、左右回环体现出来的。什么是音节?音节是听觉能感受到的最自然的语音单位,是由一个或几个音素组成的语言单位,其中包含一个比较响亮的中心。一般来说,一个汉字是一个音节。
五言诗句有三个音节:头两字叫头节;中间两字叫腹fù节;最后一字叫脚节。
五言诗句:
白日|依山|尽
仄仄|平平|仄
头节|腹节|脚节

七言诗句:
西山|白雪|三城|戍shù
平平|仄仄|平平|仄
顶节|头节|腹节|脚节
七言诗句比五言多两字,也就是多一个音节。这个音节是在最前头的,叫顶节。
其后各节名称同五言诗句同,依次为头节、腹节、脚节。也就是说,七言诗的音节是顶节、头节、腹节、脚节。
音节就这么定义,请大家记住了哈,别忽视,因为今后咱们多个地方要提到音节这个概念,到时别忘记了
那么什么是音节处?很简单,上面白日的日,依山的山,西山的山,白雪的雪,山城的城就叫音节处,尾字就不用说了哈。音节处的字,也称为音节上字。
简说平水韵《平水韵》是古人给我们留下来的宝贵遗产。近体诗用韵根据的是“平水韵”,由于其刊行者是宋末平水人刘渊而得名。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6个韵部。我们学习格律诗,要用古四声。要押《平水韵》。
平水韵共一百零六韵,分为平声三十韵(其中上平声十五韵,下平声十五韵。所谓上平声、下平声,是平声上卷、平声下卷的意思,没有别的意思),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
以上是在学平仄基本配置前应掌握的几个基本概念。下面我们进入本讲的第二部分内容,也就是本讲的核心内容:
五言诗、七言诗的四种基本格式前面咱们提到,人们看你做的近体诗"及格"不"及格",往往首先看这诗的格律合不合辙。学格律主要是平仄、押韵、对仗这三项。我们已经在辨四声的基础上学会了辨平仄,接下来就可以学平仄配置的规则了。学这规则,最好从学平仄标准句式开始。
所谓标准句式,就是一句诗的每个字都符合平仄要求,也就是理想的句式。
但作诗为照顾字义,允许在非关键的字眼上有条件地变通,所以不论前人今人所作的格律诗,许多并非标准句式。但是学平仄配置,则应从学标准句式开始。好象学打麻将,学会了"推倒胡"-----怎么把万、条、饼等配成胡等简单的规则,再学什么"一条龙"、"清一色"、"门前清"等算“番”的复杂规则就有基础了。就平仄配置的规则而言,它比麻将规则简单得多,但运用到做诗上,并不那么容易,因为它还包含有关文学修养的许多问题。
标准格式并不复杂,分为两类四式。先讲五言的四种标准格式,这个弄通了,七言的四种标准格式就水到渠成,不用记了。之所以说比较简单,就因为平仄配置,如果大家真正记住五言的四种配置就成了。更何况如果我们真正理解了下周将讲的---平仄配置三条基本规则,连五言的这个四种标准格式都不用去强记,默写出来就行了,有人可能不信,不信就仔细听听。
仄起仄收式:
白日|依山|尽
仄仄|平平|仄
仄起平收式:
落日|五湖|游
仄仄|仄平|平
平起仄收式:
林中|观易|罢
平平|平仄|仄
平起平收式:
花枝|出建|章
平平|仄仄|平
好,现在请大家仔细琢磨下上面这几个格式,两分钟。
大家请注意,五言标准句式分仄起、平起两类。
仄起就是诗句的头节是仄仄;平起就是诗句的头节是平平。
两类又各分两式。即:仄起仄收式,仄起平收式;
平起仄收式----头节平声,脚节仄声,不入韵
平起平收式----头节和脚节都是平声,入韵
五言诗的标准句式就以上四种,很简单吧
下面我们对照几首例诗,具体地分析一下。
1)、
《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是什么起什么收式呀?(互动)
仄起仄收式
2)、
《山居秋瞑》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暄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是什么起什么收式呀?(互动)
平起仄收式
五言诗的四种标准格式:
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
仄起平收式:仄仄仄平平
平起仄收式:平平平仄仄
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平
把五言诗的平仄标准句式和基本规则掌握了,再学七言诗就容易了。七言诗句比五言诗多一个音节----顶节,按句中平仄相间的规则,五言头节是仄仄的,七言顶节必是平平;五言头节是平平的,七言顶节必是仄仄。
七言的标准句式如下:
平起仄收式: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起平收式:仄仄|平平|仄仄|平

失替、失对、失粘简言之,违反第一原则,可以叫失替;违反第二原则,一般叫失对;违反第三原则,就叫失黏(失粘)。
失替:格律诗中,每一联的2、4、6序位上字的平仄应是“平仄平”或“仄平仄”这样交替的,如果是“平平仄”或是“仄仄平”就是失替
失对:格律诗里的同一联中,出句在2、4、6位置上的字的平仄与对句在2、4、6位置上的字的平仄刚好是相反的,如果没有相对,就是失对
失粘: 格律诗里,上一联的对句跟下一联的前面一个出句,这两个分句的第2,4,6位置上的字必需平仄相同,如果他们的平仄不相同,就是失粘

什么叫“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135不论,246分明”,这个说法是明朝的一位法名叫“真空”的和尚提出来的。真空和尚所著的《贯珠集?类聚杂法》中,首次提到了“135不论,246分明” 这个说法。全文是:“平对仄,仄对平,反切要分明。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上去入音为仄韵,东西南字是平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真空和尚本人,把这一段文字,放在了“韵诀”中,而不是平仄中。没有疑问,这段文字,真空和尚的本意,指的是压韵,而不是平仄。
不过,今人把这个口诀给借用了。真空和尚文字中所说的“135不论”,其实指的是诗歌作品中,第1、3、5等奇数句,是不需要压韵的,也就是不需要按韵部论。“246分明”指的是诗歌作品中,第2、4、6等偶数句,必须压韵,必须按韵部论。我们现在把它用来指“句子的第1、3、5位置的字不论平仄,而只论句子的第2、4、6位置字的平仄”。
前面我们提过,几乎每首诗都有变通用字。作诗,完全按标准格式填入汉字,那就过于追求完美了,没有必要,也不容易。
因为有的汉字,义合适,声未必合适。
有些字可以换,如"两"是仄声,如需平声可以换成"双";"此"可以换"兹";"彼"可以换"他"; "神州"可以换"赤县";"长安"可以换"日下"
但许多字、词很难换,如数字中除"三"、"千"是平声外,其余都是仄声。其中除"十"可以"旬"替代外,别的字都难到找平声替代。于是古人想出个变通的办法。
七言诗的顶节、头节、腹节,每个音节都两个字,讲究的是第二字,它正在节奏点上,平仄不得通融。
第一字好商量,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注意,不是无条件)该平而仄,或该仄而平。脚节只一个字,硬碰硬,通融不得。
通融的规则有深有浅,先讲浅的,深的"拗救",后面再讲。
这就涉及到了今天的第一项内容: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什么意思呢?
这说的,是关于近体诗的平仄格式,意思是说,每句的第一字、第三字、第五字平仄可以不拘;至于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则必须依照格式,该平不能用仄,该仄不能用平。这是就七言诗而论的。
之所以不提第七字,因为脚节只一个字,尤其要"分明",自不待言。由此推断,五言诗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什么是孤平?孤平,古人没有严格的定义。孤平的概念现在分为两派,一种是新派,强调声韵,一丝不苟,以启功先生为代表,两仄夹一平就算孤平。
一种是王力先生为代表,孤平只发生在一种句式中,即五言的平平仄仄平,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当你用这种句式写诗时,五言的第一字,七言的第三字,绝不可将平通融为仄,变成: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这叫"孤平"句。也就是除了押韵那个平声外,只剩下一个平声了。
诗词格律专家王力教授找遍《全唐诗》,只找到两个例子,请大家标注一下平仄 :
醉多适不愁(高适《淇上送韦司仓》)
仄平仄仄平
百岁老翁不种田
仄仄仄平仄仄平
高适和李颀qí也许是一时的疏忽,也许他们是盛唐初期人,当时诗律未细,故意用古诗所容许的平仄。但是,在唐宋千万首诗当中,这寥寥的两个例外却足以证明近体诗的孤平确为诗家的大忌而已。"(王力《汉语诗律学》100页)
这里顺便提一下,现在报刊上某些诗集中发表的近体诗,常有孤平出现,可能是由于作者和编辑疏于检查,也可能是受了"一三五不论"的误导。
咱们中国古典文学院认同的是王力先生的观点,也不反对新派观点。为什么?一是新派的两仄夹一平为孤平,的确从声韵来讲,更为朗朗上口些,但操作难度太大,有时考虑到声韵,诗的意境拓展会大受拘限。二是王力派的好记,只要记住,平平仄仄平时,会产生孤平,其他三种句式不产生孤平,最多属于拗句。
七言,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
比如,不押韵的诗句,即五言中的”仄仄平平仄”或者”平平平仄仄”
若只有一个平声,如仄仄仄平仄,仄平仄仄仄,这不"孤平",算"拗句"。拗句可以用,但最好有补救,这留待"拗救"中再讨论。
好,孤平就谈到这,请大家记住:(仄仄)平平仄仄平---是唯一产生孤平的格式。在韵句中,除韵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就是孤平。
两种大忌前面我们讲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个口诀简洁明快好记,但是不全面,不准确,对有些句式不适用。初学者如果仅凭这口诀来作近体诗,定会在平仄上犯规,乃至犯诗家之大忌。
大忌之一是"孤平"
关于孤平的概念,我们刚刚讲到了,这里不再赘述。
大忌之二是"三平调"也称"三平脚"、“三平尾”
三平尾是指诗句末尾的三个字都是平声。
这种病句的出现,也只发生在一种标准格式中,即五言的仄仄仄平平,七言的平平仄仄仄平平。
当你用这句式写诗时,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绝不可将仄声通融为平声,变成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
三平结尾在古体诗中并不少见,在初唐、盛唐的五言近体诗中,也偶尔见之,但诗律逐渐规范之后,因三平结尾破坏了诗句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则视为诗之大忌了。
此二大忌应该说是二禁忌,大家一定要记牢了!!
三个小忌:拗字尾三个小忌是写诗时要尽量避免的。不是绝对禁止的。
1、仄仄仄
“三仄脚”,也称“三仄调”,“三仄尾”。
顾名思义,三仄尾是指诗句末尾的三个字都是仄声。
这种句子也只出现在一种标准格式中,请大家说说,应该是哪种?
对,只有一种标准格式产生这个三仄尾,即五言的平平平仄仄,七言的仄仄平平平仄仄
当你用这句式写诗时,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尽可能不要把平声通融为仄声,变成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诗的出句才会出现三仄尾。
当然,古人并不像对三平尾那样视为大忌,不时可以见到,以五言为多。
看例子:
城中十万户 平平仄仄仄 (杜甫《水槛遣心》)
相看两不厌 平平仄仄仄 (李白《独坐敬亭山》
七言诗三仄尾较少,下面举唐诗中一句:
朝罢须裁五色诏 仄仄平平仄仄仄 (王维《和贾舍人早朝》)
可见唐人并不以三仄尾为诗病。但诗尾接连三个短促的仄声,会使诗句节拍界限不清,失去平仄相间的音乐美,后人作诗没有特别好的诗句,是不轻易用它的。
陆游《夜泊水村》颔联:"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出句是三仄脚。
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
"绝大漠"引自《史记.卫将军骠骑piàoqí列传》,诗人隐然以霍去病自比;"泣新亭"引自《晋书》的典故:晋室南渡,过江贵族常在新亭饮宴,受王导批评,大家相视流泪。
这一联的大意是:我年近花甲,倘有用武之地,还能像当年年富力强的霍去病那样横渡大漠;诸君大权在握,又何至于束手无策,像晋朝南渡诸人对泣新亭呢?
这一联用典精当,充分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激情、献身豪气,并痛斥南宋朝庭屈膝投降、偏安一隅yú的政策。
这样的好诗句,出现了三仄尾,也不以为疵。
如果咱们初学者写的,老是三仄尾,那就得看你的比不比得上这两句了。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教香菱作诗时说:"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曹雪芹借林妹妹之口说的这段话,是有根据的,历代大手笔不乏此类出奇之句。
但是对初学者来说,还是谦逊点为好,所以应尽量避免三仄尾。
2、平仄平,仄平仄
除了三仄尾之外,其他两种不规范的三字结尾也应尽量避免。
不论五言还是七言诗句,标准的三字结尾共四种:
平平仄 仄仄平 平仄仄 仄平平---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
初学者在未学会"拗ào救"之前,应按上面四种规范的三字结尾作诗,除了避免三平尾、三仄尾之外,还应避免其余两种拗字尾(三仄脚亦属拗字尾) ,即: 平仄平 仄平仄。
所谓"一三五不论",这三个字可以通融的程度是有区别的。完全可以不论的,只有七言的第一字。七言的第三字,五言的第一字,刚才已经说过,凡属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声不能通融为仄声,否则就犯了大忌----孤平。
至于七言的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平仄一般比较固定,不宜随意机动。如若机动,最好有拗有救。
一三五----这三个不在音节点上的字,同脚节越近,其机动性越小。
其实七言的第一字也是应该注意的,大家想想,写首七律,第一字全是平,或者全是仄,读起来那感觉绝对有点什么味?打个比方,象群里聚会,如果是本次聚会全是男生帅哥,或者本次聚会全是女生靓妹,大家想想什么滋味,应该是没有太多吸引力。
所以呢,建议第一字,大家也最好注意,平仄最好基本平均分配,比如七律或者五律,八句诗,至少要保证五个平声字加三个仄声字,或者三个平声字与五个仄声字,最好四平四仄,这个问题大家以后熟悉了,会自觉注意的。

“拗救”。
在讲拗救之前,我认为除了孤平概念以外,还有一种特定的平仄格式, 咱们先必须弄懂弄明白。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就是: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平平仄平仄"。
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仄仄平平仄平仄"。
这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七言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
请大家特别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这个也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不准确的理由之一),这种特定格式有个非常好听名字----“锦鲤翻波”。
不是说"二四六分明"吗?可是在近体诗中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中,五言的第四字、七言的第六字该用仄声的偏用平声,成了:平平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仄. 恰恰在重要的节奏点上平仄不合,而置“句中音节相间,联中句间音节相对,诗中联间音节相黏的规则”统统不管。这已经大大违反了我们前面所学的平仄规则
对于我们四种标准格式掌握得非常好的初学者,特别是听说过二四六必须分明的初学者,简直就象发生了大地震,至少有不可思议的感觉。究竟怎么回事?下面立即分解。
这种形式五言称之为四拗三救,七言称之为六拗五救。这个几拗几救的大家可以不记,只要记住这种格式是允许的就行。
拗者,不顺也,违反常规也。常规是啥,常规就是咱们前面学的标准格式。
可是这种五言的第四字该仄而平,第三字该平而仄,七言的第六字该仄而平,第五字该平而仄,在前人诗中屡见不鲜,乃至科举考试的试帖诗,也容许用此种句式。
这种特许犯规的句式,用的人多了,就被公认为合辙的句式,也难称其为"拗"了,就象“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自然成了路”.王力先生在《汉语诗词律学》中称之为"特拗"。
下面请大家看例句: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平平仄平仄 仄仄仄平平
谁能共公子,薄暮欲俱还(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
平平仄平仄 仄仄仄平平
大家看看,下句仄仄仄平平,上句标准格式应该是什么呀?应该是: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平仄本来的标准格式是平平平仄仄,而平平平仄仄变成平平仄平仄,虽说严重犯规,但已经成了路了,大家都公认为可以走这条路了,明白些了吗?
再看七言的例子: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
平仄平平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游人(白居易《邯郸至夜思亲》)
仄仄平平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两例的上句标准格式本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都变成了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特拗"句式,多数用于尾联的出句,成为唐宋诗人的一种时尚。用于其他联的出句也有,但较少。现代人作近体诗,也常用这种句式。
鲁迅诗:
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鸡虫(《哀范君》)
平平仄平仄 仄仄仄平平
岁暮何堪再惆怅,且持卮酒食河豚(《无题二首》)
仄仄平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毛泽东诗:
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喜闻捷报》)
平平仄平仄 仄仄仄平平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答友人》)
仄仄平平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送瘟神》)
仄仄平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再强调一下,咱们用平平仄平仄,或者仄仄平平仄平仄,必须注意的是:五言的第一字平声,通融不得,七言的第三字平声,通融不得。
也就是说,不能把五言的平平仄平仄,通融成仄平仄平仄;把七言的仄仄平平仄平仄,通融成仄仄仄平仄平仄。
如果这样通融,五言成了平仄间等,七言三仄当头后面又平仄间等,吟起来拗口,听着不顺。
这里请大家注意,也就说明咱们前面提到的,一三五不论的说法也是不全面不那么准确,个人认为,平平平仄仄变为平平仄平仄,最好是称为“特殊格式”,是固定的合律格式。
之所以也将其称之特拗,之所以将其列为本句自救方式,是因为此格式与孤平一样,与标准格式相比,毕竟拗了。
下面先谈谈什么是拗,再来讲孤平如何本句自救,以及其他形式的拗句如何对句救。
近体诗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称为"拗",有拗有救,才为不病。就是说,按标准句式,这个字该用平声的,你用了仄声,"拗"了,那末在本句或对句相应的该用仄声的字眼上,换个平声字,这就"救"过来了,这叫仄拗平救.
若是该用仄声的字眼上,你用了平声,那就在本句或者对句的相应的该用平声字眼上,换个仄声,这叫平拗仄救。用调节平仄声的方法,使诗句出现新的和谐,这种方法"拗救"。
拗救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本句自救,二是对句相救。
1、本句自救,就是在一句之中,上个音节该用平声的字眼上,你用了仄声,仄拗了,就在本句下个音节另一个该用仄声的字眼上,换个平声,这就平救过来了。
2、对句相救,就是在一联之中,出句该用平声的字眼上,你用了仄声,仄拗了,就在对句该用仄声的字眼上,换个平声,这就平救过来了。或者出句该用仄声的字眼上,你用了平声,就在对句该用平声的字眼上换个仄声,这就仄救过来了。
3、在前人近体诗中,常常出现一联之中,既有本句自救,又有对句相救,形成本句自救与对句相救的复合,这叫作一拗双救.
拗救有条规矩,叫作大拗必救,小拗可救可不救。现在分别介绍上述拗救形式。
(一)本句自救。有两种大拗是必须救的。第一种也就是刚才提到的特拗,上面已经说过,其实大家完全可以将之认定为特殊格式,认定为合律格式,不列入自救范围。平平仄平仄,或者仄仄平平仄平仄完全合理合法,可以不算拗,无需救命.
(二)就是救孤平
孤平只发生在平平仄仄平这一种格式,而不是所有两仄夹一平就属于孤平。平平仄仄平如果是仄平仄仄平---孤平了,必须救,如何救,很简单
前面讲了孤平是诗家之大忌,也是大拗,是必须救的。若是你作诗时,用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五言的第一字,或七言的第三字非用仄声字不可,那怎么办?
有办法,很简单:可将五言的第三字,或七言的第五字,该用仄声的,改用平声,这就把孤平救过来了。
这种救法,五言叫作一仄拗三平救(简称一拗三救),七言叫作三仄拗五平救(简称三拗五救)。下面举例说明
1.五言一拗三救:
恐惊天上人(李白《夜宿山寺》)
仄平平仄平
这句恰在第一个字(头节上字),该用平声的字眼上,用了仄声"恐"字,若不救便成了孤平句。于是就在本句第三个字(腹节上字),该用仄声的字眼上,用了平"天"字,这就把孤平救过来了
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春有怀》)
仄平平仄平
这句的头节上字该用平声,而"北"是仄声,为避免孤平,就将该用仄声的腹节上字,用平声的"江"来救。
2.七言诗的三拗五救,也是用腹节上字(第五字)的平声去救头节上字(第三字)的仄声。就是第三字该平而仄,第五字该仄而平。
未到晓钟犹是春(贾岛《三月晦日送春》)
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句头节上字(第三字)"晓"该平而仄,于是就用腹节上字(第五字)该仄而平的"犹"去救。
又如:
一任晚山相对愁(程颢《题淮南寺》)
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句头节上字"晚"该平而仄,用腹节上字该仄而平的"相"去救。
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第三字仄拗了,能不能用第一字的平去救?
不能,即使第一字用了平声(平仄仄平仄仄平),还算"孤平"句,必须用第五字的平去救。那为什么?
原来救孤平是以五言为准的,五言必须在第三字上救,七言就必须在第五字上救。
最后,要同大家说一下的是,锦上添花式的本句自救。刚才提到本句自救只有两种,一是那种特殊格式可称为本句自救(也可不算自救,算合律),二是孤平必须本句自救。
其实还有一种。在前面介绍的格式表中,平仄可以通融的字眼(指的是一般说来一三五可通融),一般无须拗救。可是许多人在作诗时,有意无意间,造成了拗救的局面。这样,在声调上更和谐,节奏更鲜明。可救可不救,但如果救了,在音律上更完美!
例句如下:
1.
第一字该平而仄,第三字该仄而平。
镜湖流水漾清波(李白《送贺宾客归越》)
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只研朱墨作春山(鲁迅《赠画师》)
曙光初照演兵场(毛泽东《为女民兵题照》)
2.
第一字该仄而平,第三字该平而仄。
亭脊太高君莫拆(白居易《高亭》)
商女不知亡国恨(杜牧《泊秦淮》)
心事浩茫连广宇(鲁迅《无题》)
班竹一枝千滴泪(毛泽东《答友人》)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2人回答

最近访客

来自- 中国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264 名

发帖:NO. 15 名

在线:NO. 228 名

zx202183 发表于 2023-12-31 19: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系统居然说我是在灌水,我有吗?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点评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8 名

发帖:NO. 8 名

在线:NO. 228 名

狂人逸文 发表于 2024-7-30 18:3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继续努力,写得不错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点评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天空论坛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论坛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论坛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QQ|手机版|我们的天空 ( 苏ICP备18048761号 ) |苏公网安备3206820200021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9 20:42 , Processed in 0.263297 second(s), 6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