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现代文阅读之记叙文考点十二:表现手法2021-11-26 16:51·喜欢米汤
1.伏笔 特点:①伏笔是“隐性”的。埋下的伏笔,通常比较隐蔽。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应笔”之前,貌似“闲笔”;②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 作用: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模板:××(句、段、物),表明/表现……,为下文埋下伏笔,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2.铺垫 特点:①铺垫是“显性”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以引起读者注意;②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 作用:突出主要人物、事件,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模板:通过对……的描写,表现(渲染)了……,突出了……,为下文……做铺垫。 3.前后照应 特点:前面提到的内容,后面有着落;后面讲的情节,前面有所交代。 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模板:……与……相互照应,为下文……情节做铺垫,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4.托物言志 特点: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思想和感情。 作用:表达更为含蓄、深刻,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感染力强。 模板:抓住了……与……相似特点,通过对……准确的刻画,含蓄地表明作者……的情感。 5.衬托(正衬、反衬) 特点: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 作用: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模板:用……的……村托……的……,使……形象更鲜明,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6.对比 特点: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分为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两种形式。 作用: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本质;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读者以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衬托、突出主体事物的特点,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模板:运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的变化,从而鲜明地表现或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7.烘托,渲染 特点: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用衬托或夸张的艺术手法使事物形象鲜明突出。 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模板:通过对人物或环境描写,层层铺叙,营造意境,使描写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8.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特点:“扬”指衰扬、抬高。“抑”指向下压、贬低。作者想要襄扬(贬抑)某个人物,却不从衰扬(贬抑)处落笔,而是从相反的贬抑(衰扬)处落笔。 作用:①凸显变化的节奏美,使情节曲折动人;②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达更加充沛;③形成鲜明的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④起卒章显志的作用。 模板:作者的本意是……,而先……,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使情节更曲折,形象更丰满。 9.设置悬念 特点:在文章的某部分设置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心的心理 作用:使情节环环相扣;使文章情节曲折生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模板:先把……抛给读者而不说原因,层层设疑,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0.以小见大 特点:通过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映深广内容 作用: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模板:从人们所熟知的……入题,让人们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的深刻道理,更具震撼力。 11.卒章显志 特点: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揭示主题。 作用:结尾自然、有力,揭示文章主题。 模板:文末用……结尾,自然、有力,增加感染力,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12.联想、想象 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13.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14.虚实结合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15.托物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16.直抒胸臆 即景抒怀,直接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情感和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17.借景抒情 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8.融情于景 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19.动静结合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20.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方法指导】 此类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时,选项中一般会涉及写作手法及其作用,需要联系全文或某段的具体内容,结合写作手法的相关知识进行判断。以简答题考查时,要先做好审题,有时题干中会提到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好处是什么(或者:为什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表达效果等,实质上都是分析表现手法。
题型1 判断表现手法并分析作用 (1)看上下文的联系,从中分析文章所用的表现手法。
(2)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分析角度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①从文章的主题及其写作目的进行分析。 ②从结构安排角度入手。作者一般巧妙设置开头和结尾,设置悬念、制造波澜等。③从选材组材角度入手。可以从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得当,材料典型、真实、新颖等角度入手。
(3)根据分析总结作用。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和对表现手法的分析,总结出其作用即可。
题型2 给出表现手法,从文章中找相关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1)了解常见表现手法的特点及作用。
(2)根据常见表现手法的特点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内容。
(3)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作用。
【课文链接】
1.(统编八上《白杨礼赞》“思考探究”)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主要是与白杨树形成对比:两种树的品格不同,一是普通当中蕴含着“不平凡”,一是贵族化;所代表的人不同,一是在北方坚持抗战的广大民众,一是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两相对比,突出赞美了白杨树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和品格。
2.(统编七下《驿路梨花》“思考探究”)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种写法,说说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行走在深山里的“我”和老余,在淡淡月光下,穿过梨树林,发现了竹篾泥墙的小茅屋,房门反扣,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请进”两个字。“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自然产生的疑问,形成第一个悬念,领起了全文。得到帮助的“我”和老余,以为前来送米的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于是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可是瑶族老人说他不是主人,而是过路人。第一个悬念引出的第一次误会消除了。第一次误会的消除又引出第二个悬念。瑶族老人不是主人,那“主人家是谁”呢?瑶族老人说,他从一个赶马人那里打听到是一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瑶族老人的讲述产生了第二次误会。“我”和老余、瑶族老人正在修葺房屋时,看见了梨树丛中闪现出一群哈尼小姑娘。“我”料想她就是梨花。瑶族老人也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表示感激之情。可小姑娘说:“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第二次误会消除了,接着产生了第三个悬念:解放军战士为什么盖房子呢?三个悬念、两次误会,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最后通过哈尼小姑娘的述说,我们终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通过悬念和误会的安排和展开,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3.(统编八上《白杨礼赞》“思考探究”)本文写法有扬有抑,富于变化。试找出相关的段落,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①第2段描述完高原景色后,接着写这样的景色带给作者的感受——先是感受到“雄壮”,接着又觉得有一些 “单调”,为接下来写猛然见到白杨时“惊奇地叫了一声”作衬托,为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 蓄足气势,这是欲扬先抑。②第7段,前三句先说白杨树可能不美,算不得“好女子”,紧接着说它“伟岸,正直,朴质”等等,夸它是“伟丈夫”,也是先抑后扬。③本文抑扬手法的使用,一是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二是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 “不平凡”,突出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统编九下《变色龙》“思考探究”)这是一篇讽刺小说。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这篇小说是如何运用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法表现出讽刺效果的。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0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