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附答案)2021-11-25 19:11·乘风语文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①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①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第二句的“谈舌如云气吐虹”写出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人格追求。 B. 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 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D. 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2. 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1.答案: 1.A; 2.①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中老去。 ②迟暮悲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 ③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 解析: 1.“儒雅谦恭”是错误的。“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写到年轻时的豪迈洒脱。
2.本题考查赏析人物形象特征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②分析景语。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本题中写到“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自己年轻时豪迈洒脱,然后回想了战场上的情形,但现实却是“身老桑村麦野中”,生活在乡野居中与田地山野为伴,所以体现了作者的壮志难酬的情感。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奇士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写到自己的好友独孤策已经埋骨在远方,自己也想与他一样,可是谁能和自己一同前往?写出了自己家的孤独寂寞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西江月① 向子諲 五柳坊中烟绿,百花洲上云红。萧萧白发两衰翁,不与时人同梦。 抛掷麟符虎节②,徜徉江月林风。世间万事转头空,个里③如如④不动。 (注)①该词是词人触犯秦桧、辞官退隐清江五柳坊后所作,当时仲舅李公休亦辞舂陵郡守致仕。②麟符虎节:古代朝廷用于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其他各项事务的一种信物。③个里:其中、里面,指心里。④如如:佛教语,引申为永存,常在。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前两句写居处所见朗润而绚丽的山村景色,既有视角之转换,又有色彩之交映。 B.三、四句词人先是慨叹年华已逝,然后抒发不与世俗同流之志,格调由低沉转为高昂。 C.五、六句叙事极富画面感,“抛掷”“徜徉”对比鲜明,将词人不同心绪表露无遗。 D.最后两句卒章显志,直抒胸臆,表达出词人经宦海沉浮、对生命顿悟后的万念俱灰。
2.词人在本词序言中说“喜赋是词”,试结合全词,简要说明“喜”从何来。
2.答案: 1.D; 2.①沉浸于柳绿云红,陶醉于江月林风,隐居田园的生活从容闲适,令词人欣喜;②自己辞官,仲舅致仕,两人志趣相投,垂老之年得以相伴,令词人欣喜;③远离官场污秽,不与奸佞为伍,得以保持自身的高洁品性,令词人欣喜;④看透世事,获得禅悟,内心明净淡远,令词人欣喜。 解析:“万念俱灰”错。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落花① 宋祁 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②烟雨忍相望。 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 沧海客归珠有泪,章台人去骨③遗香。 可能无意传双蝶,尽付芳心与蜜房。 【注】①本诗作于1021年,时宋祁与其兄以布衣游学安州,投诗于知州夏竦,席间各赋“落花”诗。②青楼:墙壁涂以青色的楼房。③骨:即花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了一幅残花满地、烟雨朦胧的画面,烘托了一种迷离凄苦的环境氛围。 B.颔联别具匠心,运用了比喻、对比等手法,既写花坠之过程,又写落红之形态。 C.颈联写沧海客归,章台人去,落花遗香,有“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之意。 D.这首诗借落花写思妇,又借思妇来自喻,表面上是描写景物,实则处处有诗人自己。 2.清代沈德潜说:“诗贵寄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本诗末句中“芳心”有几层含义?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说明。
3.答案: 1.B; 2.(1)指花心,花儿将花心供蜜蜂采蜜; (2)指女子的痴心,女子将自己的一片痴情尽付心上人; (3)指作者的才华与忠心,作者希望能为赏识自己的人奉献自己的全部才华与忠心。 解析:对比手法错,应为比拟手法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又示宗武①杜甫 觅句新知律,摊书解满床。 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② 暇日从时饮,明年共我长。 应须饱经术,已似爱文章。 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 曾参与游夏③,达者得升堂。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768年),时作者在夔州。宗武,杜甫次子,时年十五岁。②青玉案,指古诗;紫罗囊,指戏具。③曾参与游夏:曾参、子游、子夏,皆孔子弟子。曾参以孝行称,子游、子夏以文学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标题中的“又示”及诗句内容,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宗武长大成才的殷殷期盼。 B.宗武追新潮自学格律,诗人则以劝读古诗暗含告诫,这一叙写既生活化又有场景性。 C.诗人运用孔子及其弟子的典故,希望宗武学习榜样,努力上进,这种心愿朴素感人。 D.本诗用语平白,如话家常,与诗人提倡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写作主张有所不同。 2.《论语》载,孔子独立庭院时,看到儿子孔鲤经过,便询问其学习情况,并教导他“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本诗中杜甫教导宗武与《论语》中孔子教导孔鲤,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4.答案: 1.B; 2.①教育内容都涉及文化学习和行为规范。杜甫希望宗武饱读诗书,不要玩物丧志;孔子要求孔鲤学习《诗》《礼》,以礼处世。 ②教育方式都是相机而教、及时引导。杜甫看到宗武读书写诗,便趁机加以引导;孔子抓住孔鲤经过身边的机会,及时通过谈话进行引导教育。 解析:诗的开头两句描述宗武学习与作诗的情景,勾勒出一个可爱好学的少年形象;三、四两句写诗人对宗武的教育引导,希望宗武能学习古诗,不要玩物丧志。“觅句新知律”的意思是宗武刚刚懂得诗歌的格律,而不是说格律诗刚刚出现,是当时的新潮流。事实上,格律诗是在南朝永明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唐初宋之问、沈全期等人推广改进,到杜甫生活的盛唐时期已相对成熟完善,说不上是一种新潮流。B项将“新知律”误读成“追新潮自学格律”,然后再将“试吟青玉案”这一句牵扯进去,当作是诗人对宗武“追新潮自学格律”的劝阻告诫,显然既不符合文学史常识,也是对诗句内容的误解。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重题(其一) 白居易 喜入山林初息影,厌趋朝市久劳生。 早年薄有烟霞志,岁晚深谙世俗情。 已许虎溪①云里卧,不争龙尾道②前行。 从兹耳界应清静,免见啾啾毁誉声。 【注】①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此溪。②龙尾道:唐代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前的甬道。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交代了诗人因疲于世务而息影山林的人生选择,感情的喜恶对比鲜明。 B.颔联追溯归隐缘由:年轻时就有强烈的归隐之志,上了年纪后,此志更加坚定。 C.尾联是展望未来生活,认为从此就耳根清净,不会再听到对自己的赞扬或诋毁。 D.全诗格律谨严,用词精当,情感的表达比较直白,语言呈现出较为平易的风格。
2.诗的颈联写到虎溪和龙尾道两处地名,这对表达感情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答案: 1.B; 2.①虎溪是东林寺前的小溪,象征着隐居生活;龙尾道是京城的甬道,代指朝堂或宫禁。②诗人用“已许”表明心迹,表示已经决定归隐山林;用“不争”表达远离官场的选择。③虎溪和龙尾道十分形象地突出了两种生活状态,凸显了诗人的人生追求。 解析: 1.“年轻时就有强烈的归隐之志”错。颔联“早年薄有烟霞志”意思是年轻时虽有归隐之志,但并不强烈。故选:B。
2.颈联“已许虎溪云里卧,不争龙尾道前行”,意思是作者已心向虎溪,愿在此地清闲度日,不去龙尾道争抢前行。结合注释虎溪曾有僧人隐居此地,龙尾道是“唐代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前的甬道”,再结合整首诗的情感来看,作者借“虎溪”来表达自己隐居的意向,借“龙尾道”之“不争”表达自己不追逐名利的志向。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望江南 王琪 江南岸,云树半晴阴。帆去帆来天亦老,潮生潮落日还沉。南北别离心。 兴废事,千古一沾襟。山下孤烟渔市远,柳边疏雨酒家深。行客莫登临。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云树半晴阴”描绘出江天云树时晴时阴的画面,给人捉摸不定、变化莫测之感。 B.“山下”“柳边”两句塑造了遥远而缥缈的意境,表现了词人凄清伤感的心情。 C.“南北别离心”一句从怀古到咏怀,从空间到时间,再现了行客的“凄凉意”。 D.“行客莫登临”中的“莫”字表达了词人登临时的孤独和寂寞,劝勉行客莫要登临。
2.“帆去帆来天亦老,潮生潮落日还沉”历来备受称赞,请简要赏析。
6.答案: 1.C;
2.①“帆去帆来天亦老,潮生潮落日还沉”意为江上的船只来来去去,上天也会老去,江上的潮水起起落落,太阳还是会下沉;②“帆去帆来”“潮起潮落”给人一种人事变迁、历史悠悠之感,词句借景抒情,表达了离别的伤感和兴废难料的孤独寂寞,而“天亦老”“日还沉”更加重了这种感伤情绪;③“帆去帆来天亦老”化用李贺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表达出强烈的因离别而产生的感伤情绪。 解析: 1.南北是方位词,只是从空间上再现了行客的凄凉意,并未从时间上表述。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赠田叟 李商隐 荷篠①衰翁似有情,相逢携手绕村行。 烧畲②晓映远山色,伐树暝传深谷声。 鸥鸟忘机翻浃洽,交亲得路昧平生。 抚躬道直诚感激,在野无贤③心自惊。 【注】①荷篠:语出《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篠”,孔子认为荷篠丈人是隐者。②烧畲:烧荒耕种。③在野无贤:语出《尚书》“野无遗贤”。天宝六年,唐玄宗诏令选拔天下人才,宰相李林甫担心殿试时有人指责他失职,以“野无遗贤”为借口,导致无人中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田叟年岁已高,仍热情好客,与初次相遇的诗人携手绕着村子游玩。 B.颔联烧荒的火光映天,暮色中伐木声在深谷回荡,突显出农村的荒凉破败。 C.颈联田叟与人相处融洽,亲友官场得志便形同陌路,对比鲜明,令人慨叹。 D.尾联诗人流露出对眼前现实深切而复杂的情感。全诗语言精当,堪称佳作。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田叟的形象及其寄寓的思想感情。
7.答案: 1.B;
2.田叟形象:年岁已高,热情好客;纯朴淳厚,了无心机。寄寓的感情:田叟使诗人感受到返朴归真的禅意,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官场污浊的憎恶。 解析: 1.“突显出农村的荒凉破败”错,颔联写所见所闻,皆为田园生活之景,无荒凉破败。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登夏州①城楼 罗隐 寒城猎猎戍旗风,独倚危楼怅望中。 万里山河唐土地,千年魂魄晋英雄②。 离心④不忍听边马,往事应须问塞鸿。 好脱儒冠从校尉,一枝长戟六钧弓③。 [注]①夏州:北魏置夏州,唐朝为朔方节度使所辖,向来以险隘著称。故址在今陕西省靖边县境内。②晋英雄:晋朝时北方大乱,五胡乱华,先后建有十六国,其中匈奴人、大夏世祖赫连勃勃,就是夏州城建城之人。大夏建国后,晋朝和大夏国的赫连勃勃作战于统万城(夏州),誓死守边的将士堪称英雄。③六钧弓:钧是古代重量计量单位之一,一钧相当于三十斤。④离心:别离之情,此时作者宦游在外。 1.下列对古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触景生情。边塞战事不断,作者独自倚靠在摇摇欲坠的城楼上,迎着强劲的寒风,内心不免生出惆怅之感。 B.颔联中意境恢宏。作者放眼大唐山河,在此思绪又驰骋于千年历史,不禁感叹大唐幅员辽阔,三晋之地英雄辈出。 C.颈联之中作者有感于边塞战事不断,那边塞战马嘶鸣之声实在是于心不忍。 D.这首律诗在写法上有情景结合,寓情于景,又借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情感。 2.诗歌尾联卒章显志,请简要赏析此联运用的表达技巧以及表达的思想情感。
8.答案: 1.A; 2.诗人活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要把自己的儒冠脱去,穿上盔甲,手持武器,做一名边关戍卒,表达了自己要在边关上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 解析:“摇摇欲坠的城楼”有误,危——高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完成 1~2 题。 海陵喜雨(甲戌四月晦日赋) 贺铸 闰年四月之相交,旱天云物何萧骚。 清风卷地换尘世,白雨入林翻海涛。 殊胜农儿踏车健,少宽病夫挥扇劳。 须晴径买一渔艇,想见横塘深半篙。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雨至时间和雨前景象,既照应了副题中的“晦日”,也暗含了作者喜雨的原因。 B.大雨既至,农人们内心充满了对天降甘霖的喜悦之情,仍然在雨中兴奋地踩踏着水车。 C.尾联用“须”“想见”写诗人的计划与猜测,大雨过后池塘水涨,正好可买艇游玩一番。 D.诗人有民生情怀,在诗中表达了他对农人的关心,这与《观刈麦》中所表达的情感相似。
2. 诗歌的第二联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9.答案: 1.B; 2.①内容上:呈现雨前和雨时之景,雨前的风让世间顿感清凉,大雨的声势如海涛翻涌。 ②结构上:“清风卷地换尘世”承接上联“旱天云物何萧骚”;“白雨入林翻海涛”引出后两联的感慨和想象,同时也照应题目中的“雨”字。 ③情感上:借风之清凉,雨势的浩大,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久旱逢雨的喜悦。 解析:“仍然在雨中兴奋地踩踏着水车”错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西亭子言怀① 张谓 数丛芳草在堂阴,几处闲花映竹林。 攀树玄猿呼郡吏,傍溪白鸟应家禽。 青山看景知高下,流水闻声觉浅深。 官属②不令拘礼数,时时缓步一相寻。 【注】①本诗约作于诗人大历年间任潭州刺史时。②官属∶主要官员的属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的"数丛芳草""几处闲花"写西亭子景致之清丽,流露出诗人的恬适之情。 B."玄猿呼郡吏"是人们到西亭子游玩时所看到的情景,这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C.诗人以看景知高下、闻声知水深,突出了自己的赏景经验之丰富与观察力之敏锐。 D.这首诗的语言朴素平淡,而平淡中又有着深远的情致,与陶渊明的诗歌语言相似。
2.尾联的意思是什么?它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10.答案: 1.C; 2.①尾联的意思:不时地带着属吏从容、闲适地到西亭子来寻景散心。②形象:诗人是一个平易近人、闲适自在且热爱自然的官员。他身为刺史,却不让自己和属下被礼数拘束,不分尊卑、高下;时时缓步寻景,透露出诗人对西亭子一带风景的喜爱之情。 解析:错在“突出了自己的赏景经验之丰富与观察力之敏锐”,诗人突出的不是自己的赏景经验与观察力,而是那种悠然自得的乐趣。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2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