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天空语文 如皋  九华 作文  教学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使用微信账号登录

天空新人

李白202091

蓝兰的花朵

嘿嘿嘿

joycy

颂颂.g

酷土土土

用户已注销

Jeremy

ʚ贴贴ɞ

果子黑

H·princess

李苏楠

方大金

依灵灵灵.

金川兰

lulululu

lisunan18795762

清风拂过

楠大人

王悦

朴弟

赵珺琦

王佳慧

八5霍程

徐灵丽

查看: 362|回复: 0
收起左侧

民国风流|吴宓:一位特立独行的学者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来自- 中国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15 名

发帖:NO. 14 名

在线:NO. 4 名

陆小凤 发表于 2018-11-11 09:0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天空便利贴:这里是语文的天堂,也是文学的乐园。如有原创或喜欢的文章,可推荐发表,供坛友欣赏提高。您的热情和才华是天空论坛最大的财富。
来自- 中国

加入天空更多精彩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x

  读书人的精神家园 2018-11-09 20:10:31
读书人的精神家园:每天一篇名家散文/随笔/经典短篇/语录,涵养心性,变化气质。



季羡林称自己的老师吴宓“是一个不同流合污、特立独行的奇人”。他说:“他古貌古心,同其他教授不一样,所以奇特。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同其他教授不一样,所以奇特。别人写白话文,写新诗,他编写古文,写旧诗,所以奇特。他反对白话文,但又十分推崇用白话写成的《红楼梦》,所以矛盾。他看似严肃、古板,但又颇有些恋爱的浪漫史,所以矛盾。他同青年学生来往,但又凛然、俨然,所以矛盾。总之,他是一个既奇特又有矛盾的人。我这样说,不但丝毫没有贬意,而且是充满了敬意。”

期淑世易俗之功

吴宓于1894年出生于陕西省泾阳县,不及半岁,母亲去世。父亲吴建寅长期寓居上海,且又鳏居一人。故由祖母做主,过继给叔父吴建常。嗣父吴建常早年留学日本,辛亥革命后任凉州副都统,后任国民革命军驻陕总司令于右任的秘书长、国民政府监察委员等职。抗战时长驻西安。成长于这样的家庭,嗣父的财力和官势,不仅使他衣食无忧,而且为青少年时代能在陕、沪、京接受良好的教育,提供了经济的支撑。七岁那年,他就在嗣母的管教之下,读《史鉴节要便读》和《唐诗别裁》等。九岁时走出家门,正式就学读书。
1910年,清政府以美国退还“庚子赔款”,在北京设立“游美肄业馆”(清华大学之前身),诏令各省提学使招考优秀学童入学。他在西安参加初试和复试,以优异成绩录取。次年2月,游美肄业馆迁入清华园,是为清华大学历史的开端。在入学复试中,他在全国四百多名入校生中考取第二名。开学不过半年,辛亥革命发生,清华学堂宣布停学。他来到上海,考入“学费征收最多而英文程度最高”的圣约翰大学。1912年5月,清华学堂复学,在圣约翰大学不过二个月的他又复入清华,直至1916年夏,于清华学校高等科毕业。
他年少时就喜舞文弄墨,十岁那年就练笔写小说。清华复试那年就开始记日记,直至终身几乎从未辍笔。入清华后,他利用暑假,将自己的诗稿编成《雨僧诗稿》。他还与同学汤用彤合著章回体小说《崆峒片羽录》。他们只写成前三回,约有三万字左右,后又散佚。他还与同学施济合作用英文写成《天坛》,并作为美籍教师所授“欧洲古代史”的课程成绩。在清华读书时,发表过纪实小说《二城新事》、剧本《沧桑艳传奇》和若干诗文。
早在1909年,他就已与表兄在西安创办《陕西杂志》,可苦于两个少年读书人,无力筹备经费,仅由西安公益书局出版一期而作罢。入清华的第四年,他即担任《清华学报》编辑。同时又担任《清华周刊》编辑,并一度代理总编辑。他如此热衷于办报办刊,实与他的志向紧紧相联。他本以富兰克林和福泽渝吉为楷模,意欲成就象他们那样的伟业。他自知做不成富兰克林、福泽渝吉,只能“期期于道义文章,”以在“神州古国当其末季、风雨如晦之中,”在“世界史上尚得留一纪念”。他说:
“至进行之法,则发刊杂志多种,并设印刷厂,取中国古书全体校印一过,并取外国佳书尽数翻译,期成学术文章之大观,而于国家精神之前途,亦不无小补;而尤要之事则社友均当实行完全之道德,期为世之修学者、营业者树一模范,使知躬行道德未尽无用,且终致最后之成功,或者道可光明、俗可变易,则区区百年之志也。”
清末民初,报刊在中国作为新生事物,正在兴起和发展之中。这自然为吴宓“期期于道义文章”,以逞其“区区百年之志”,提供了展示其才能的平台。在清华读书时,他就有志于“杂志与化学二种”。在他看来,“化学工业”是门“实学”,可以发展中国的科学,以富国强民。他之所以没有选择,是因为自己“体弱而不耐劳”,难以有较大的发展。他认为办杂志,才是自己选择的最佳“志业”。他是个有抱负且事功心较强的人,既然不能于“实学”有所作为,那就只有将抱负和志向投之于“治杂志业”,他认为这对于他有如下的利益:“(一)旁征博览,学问必可有成。(二)殚力著述,文字上必可立名。(三)针砭社会。(四)发扬国粹。(五)游美归后,尚可日日修学,日日练习观察,治事之余,兼有进境。”
1917年9月,吴宓到美国留学。先入弗吉利亚大学学习文学。次年8月,又转学哈佛大学。在哈佛大学经友人介绍,认识了最早来哈佛留学的梅光迪。两人谈起中国文化,竟是那么的投入和契合,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经梅光迪引荐,他很快又被免考,直接转入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师从白璧德和穆尔教授,研习比较文学、西方文学和哲学等。白璧德作为现代保守主义与新人文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对吴宓的影响至为深远。
白璧德认为文艺复兴以来,科学主义和浪漫主义因遵循“物的法则”而空前流行,可这些理论都偏离了“人的法则”,主张以人性之自我抑制本能之自我。这种思想与中国儒家的人文主义传统极为相似。白璧德本人就十分钦羡孔子的思想,称其为中国文化的精萃。他一再告诉中国留学生,中国文化的复兴与否,不仅关系中国,也将影响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吴宓在留学哈佛的日记中写道:
“白师(指白璧德,作者注)谓于中国事,至切关心。东西各国之儒者,Humanists应联为一气,协力行事,则淑世易俗之功或可冀成。故渠于中国学生在此者,如张、汤、楼、陈及宓等,期望至殷云云。”
此时,国内的新文化运动正狂飙兴起,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吴宓不负导师的期望,担当起“淑世易俗”的责任。虽说是间隔浩淼的大洋,可他的心早已飞回大洋的彼岸。他在《留美学生季刊》和《中国留美学生月刊》上,发表《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的旧与新》等文章,积极参加新文化的讨论,用他的话说:“宓虽身在美国留学,实不啻已经回国,参加实际之事业,活动也矣!”
陈丹青油画《国学研究院》,从左至右依次为: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


矢以孤身当百毁

吴宓在美国留学时,正是新文化运动发轫时期。当他在哈佛大学拿到文学硕士学位时,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已是深入人心,取得决定性胜利。新文化运动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的批判,使他尤为气愤。他在日记中写道:“目今,沧海横流,豺狼当道。胡适、陈独秀之伦,盘踞京都,势焰熏天。专以推锄异己为事。”他以为“今之倡‘新文学’者,岂其有眼无珠?不能确察切视,乃取西洋之疮痂狗粪,以进于中国之人。”他感叹:“呜呼,安得利剑,斩此妖魔,以拨云雾而见天日耶!”
按照规定,他仍可以在哈佛深造,可他归心似箭,决心“为理想与道德,作勇敢之牺牲。”要回国“参加实际之事业”。他本已接受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聘请,将就任英语系主任。可当他得知已被聘任的四名留学生,“其议论主张,无非破坏国粹”等,便感觉“天下事可伤者,孰过于是?”十分不情愿去北京高师。正当他倍感孑然孤独时,先已回国的梅光迪自东南大学发来邀请,聘请他为东南大学英国文学教授。梅光迪对他还有另外的期待,那就是共同创办《学衡》。

1922年1月,《学衡》杂志在南京东南大学创刊,吴宓是主要办刊人之一。从1922年1月创刊到1933年7月终刊,十二年的时间内,《学衡》共出版了79期。这是份文史哲综合性学术期刊。吴宓在为《学衡》撰写的简章中说:“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不党,不激不随。”“于国学则主以切实之工夫,为精确之研究,然后整理而条析之,明其源流,著其旨要,以见吾国文化,有可与日月争光之价值。”





《学衡》原是同人刊物,编辑中还有梅光迪、胡先骕、邵祖平等。可渐渐的由吴宓一人独揽。他以为《学衡》“乃理想中最完美高尚之杂志,”故“悉力经营,昼作夜思”,以至“牺牲学业时力”。谁曾想,没有人能予以理解,相反对他一人办刊,多有批评。最为知交的梅光迪退出《学衡》,而且还说:“《学衡》愈来愈坏。我与此杂志早无关系矣!”一时间,为《学衡》撰稿的人越来越少,再也无人热心《学衡》,只有他一人独力撑持。这令他极为痛心,感叹道:“生平苦作,而不能感动一人。独力辛勤从事,而无人襄助,无人矜怜,无人赞许,无人鼓励,殊可痛伤。”
如果说他一般地排斥新文化运动,显然有失公允。他自有中国新文化的设想,那就是“以孔教为中枢,以佛教为辅翼,西洋文化以希腊罗马之文章哲理与耶教融合孕育而成。今欲造新文化……则当以以上所信之四者,首当着重研究,方为正道。”他力争和倡导的则是博采东西,并览古今,杂糅东西文化精髓,以使中国文明“昌明树立于世界”。
他从不讳言自己之尊孔,他在《孔子之价值及孔教之精义》中说:“今日之要务,厥在认识孔子之价值,分明孔教之义理,使知孔子之为人,如何而当尊,其教人之学说,如何而可信。由于我之良心,我当尊孔,本于我之智慧思考,我坚信孔子之学说。故今举世皆侮孔谩孔,虽以白刃手枪加于我身,我仍尊孔信孔,毫无迟惑之情,游移之态。”这种坚守贯穿一生,迨至晚年,当批林批孔甚嚣尘上时,他就是不溶入一片声的“大合唱”中,真正的是“毫无迟惑之情,游移之态。”高调疾呼:“宁可杀头,也不批孔。”“没有孔子,中国还在混沌之中。”
他批评新文化运动者“持论则务为诡激,专图破坏。……其所选材则惟选西洋晚近一家之思路,一派之文章,在西洋已视为糟粕,为毒鸩者,举以代表西洋文化之全体。其行文则妄事更张,自言体裁,非马非牛,不中不西,使读者不能领悟。……少年学子热心西学,而苦得研究之地、传授之人,遂误以此一派之宗师,为惟一之泰山北斗”。他坦言自己职责所在就是,“指驳新文化运动之缺失谬误,以求改良补救之方。”

这多少有些引火烧身了,鲁迅在《估《学衡》》一文中批评道:“夫所谓《学衡》者,据我看来,实在不过在‘聚宝之门’左近的几个假古董所放的假毫光;虽然自称为‘衡’,而本身的秤星尚且未曾订好,更何论他所衡的轻重是非。”胡适在《五十年之中国文学》中宣称:“《学衡》的议论,大概是反对文学革命的尾声了。”有这样重量级的文学革命领袖人物的评说,吴宓和《学衡》的处境是可想而知。
他为此焦虑过苦恼过,他声言:“吾惟渴望真正新文化之得以发生,故于今之新文化运动,有所訾评耳。”凭心而论,他并非“不欢迎欧美之文化”,并非顽固守旧,只是不赞成打倒孔家店,不赞成废除汉字,不赞成全盘西化等。自以为新文化、新文学,应是“兼取中西,熔贯古今”。他曾这样地夫子自道:
“世之訾宓毁宓者,指宓为儒教孔子之徒,以维护中国旧礼教为职志。不知宓之所资感发及奋斗之力量,实来自西方,质言之,宓爱读柏拉图语录及新约圣经,宓看明(一)希腊哲学,(二)基督教,为西洋文化之二大源泉,及西洋一切理想事业之原动力;而宓受教于白璧德及穆尔先生,亦可云宓曾间接承继西洋之道德,而吸收其中心精神。宓持此所得之区区以归,故更能了解中国文化之优点与孔子之崇高中正。”




使学生知我服我

吴宓说:“职业平淡而必有物质之报酬,志业难苦而常有精神之乐趣,皆二者之异也。职业和志业的合一,乃人生最幸之事。”他所孜孜以求的正是“职业和志业的合一”。正是这种追求,使他主动放弃德国、美国的聘请,也放弃去香港、台湾的讲学,独独选择这块生他育他的土地,以实现他的理想抱负和文化使命。他一生曾在十二所大学任教,十所大学兼职,多所大学作学术演讲。算来他在清华大学和西南师范学院任职的时间最长。
1920年5月,当梅光迪邀其去东南大学任职时,他几乎一点都没有犹豫,立即电函辞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聘请,而选择了东南大学。这是因为这里有《学衡》,有志同道合的梅光迪。在这里他可以完成恩师白璧德所期望的“淑世易俗之功”,所以,尽管东南大学的薪水低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他还是抱定决心“为理想与道德,作勇敢之牺牲”。
来到东南大学,他竟然闭门不出二十多天,谢绝一切来往,专心备课,直至准备充分,才于9月底正式开课。他在东南大学开设“英国文学”、“英诗选读”、“英国小说”等课,又另外为四年级开设“修辞原理”。开学不久,英语系中又分出西洋文学系,主任梅光迪,教授吴宓。学生就因为爱听他的课,英语系中竟有四分之三的学生转入西洋文学系。
1923年春季开学时,清华学校高等科四年级学生梁实秋等来东南大学,闻吴宓讲课精彩,连续听课三日,深深折服,大力推崇。回校后,梁实秋在《清华周刊》发表文章说:“盖自新文化运动之起,国内人士竟谈‘新文学’,而真能确实讲述西洋文学之内容与实质者则绝少(仅有周作人之《欧洲文学史》上册,可与谢六逸之《日本文学史》并立),故梅君与宓等,在此三数年间,谈论西洋文学,乃甚合时机者也。”他还在文章中慨叹清华学校怎么就不聘请吴宓回校执教。
时隔一年,东南大学把西洋文学系并入英语系,系主任梅光迪赴美国哈佛大学任教,《学衡》同人也星散而去。吴宓本因梅光迪和西洋文学系而心系东南大学。如今友人已离,西洋文学系裁并,他感觉在东南大学已没有实际意义,便接受东北大学的聘请任英语系教授。
可不久,他就发现东北大学的办学理念,与自己所抱的理想相处甚远。学校当局官场气十足,更让他接受不了的是,学校利用他的声誉,把他“看作是一架挣钱的机器(而且是一架粗苯的、效率不高的机器)!”他在给友人的信中称,已经“感受到如此强烈和痛苦的体验”。1925年2月,他离开东北大学来到北京。
1925年1月,他被聘为清华学校教授。2月,清华学校正式更名为清华大学。是时,清华成立“国学研究院”,校长曹云祥聘请他为筹备处主任。他首先聘请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为研究院教授,并主持制定《研究院章程》等。6月,他正式就任清华大学研究院主任。这实际是个行政职务,过多的事务性工作,让他烦不胜烦。他在日记中写道:“宓到清华,长羁身于行政事务,而未能专授功课,使学生知我服我,舍长用短,……而且与小人俗子角逐齮龁,不亦哀哉。”他自觉太痛苦了,执意辞去研究院主任一职。
他开始专任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教授(1928改为外国语文学系),兼任大学部国文系(后改名为中文系)主任至1928年。他紧随世界教育的发展方向,努力培养学生成为“汇通东西之精神思想而互为介绍传布”的“博雅之士”。经他的培养,清华大学涌现出很多“汇通东西”的“博雅之士”,他们中有钱钟书、季羡林、曹禺、李健吾、许国璋、王岷源等。
他生命的精彩原本就属于三尺讲台,许多他的学生在数十年后,依然将他的讲学风采,永远地定格在自己的记忆里。他的学生、北大教授王岷源生前著文回忆:
“我先后选习了他开的两门课——《英国浪漫诗人》和《希腊罗马古典文学》。这两门课都讲授的很好,我从中获得不少知识。特别是‘浪漫诗人’一课,对二十多岁青年,一般都很有兴趣。在课堂上听着讲述拜伦、雪莱、济慈的诗篇和他们富有浪漫色彩的生平,真是一种享受。雨僧(即吴宓,作者注)先生讲课时也洋溢着热情,有时眉飞色舞。虽然时光已经过了60年,今天我依然可回想起雨僧师当年在课堂上讲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第三章21以下诸节、雪莱的《西风歌》、济慈的《希腊古瓮歌、》《夜莺歌》、《圣艾格尼丝前夕》等篇什的热烈气氛。”
抗战胜利后,迁往西南的各大学纷纷复员返回内地。吴宓本拟由成都重返清华,因武汉大学的一再邀请,便往武汉大学担任外文系教授兼系主任。至此与清华大学脱离关系。在武汉大学三年,他还兼任华中大学国文系教授、湖北师范学院外文系教授。1948年4月,回家省亲途径西安,被西北大学挽留讲学二周。5-6月间,又应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王力的邀请,赴广州中山大学讲学五周。1949年4月,他又飞回重庆,任北碚相辉文学院外文系教授,后又任北碚勉仁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兼任沙坪坝重庆大学外文系教授。1950年4月,任四川教育学院外文系教授。10月,四川教育学院与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合并为西南师范学院。自此,他一直在西南师范学院执教。




吴宓先生很勇敢

他的学生钱钟书曾说:“吴宓先生很勇敢,却勇敢的不合时宜。他向所谓‘新文学运动’宣战,多么具有堂吉诃德跃马横剑冲向风车的味道啊!”又说吴宓“是伟人,也是傻瓜。”其实,吴宓的勇敢来自矢志不渝的信念,即“吾国文化有可与日月争光之价值。”孔子儒学“有裨于全世界。”“我辈本此信仰,故虽危行言殆,但屹立不动,决不从时俗为转移。”
他抱定宗旨,要捍卫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表示“以虎穴之孤身,为补牢之左计,不问收获,但问耕耘,以求内心之稍安而已。”其时,新文化运动已经取得实质性的胜利,白话文再也不用鼓吹和推行,而几乎成为所有媒体的文字表述。可他偏偏视而不见,还要挺戟而战,这就不仅“不合时宜”,而且有些不自量力了。可就信念的坚守而言,他不失为一位伟人,可就其不识时务而言,无疑他又是一个傻瓜。
这是他一生的坚守,以至到了晚年,西南师范学院召开批林批孔会议时,有人问他:“你对‘克己复礼’有什么看法?”他竟然脱口而出:“‘克己复礼’是很高的道德标准!林彪是反革命,他永远做不到。”又说,林彪应该批判,孔子不应该批判。校领导出于保护他的愿望,不得不让他在家休息,以免他口没遮拦,说出诸如上述的言论,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全国解放后,我们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政治运动。这些运动对中国知识分子以一定的冲击,吴宓自然也列在其中。但自他入西南师院以来,鉴于他的学术声望和教学实绩,学校领导和师生都对他极其尊敬。他是四川省政协委员,学校每逢开大会,都要请他上主席台就坐。学校考虑到他的教学和科研的需要,特意给他修建一所庭院式的平房小院。文化大革命中,他与其他教师一样受到批判,也下乡接受劳动改造,可西南师院的广大教师,总是安排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未让他下过地和肩挑背扛。他的学生、西南师范大学教授赵庆祥回忆:
“1976年8月的一个晚上,我去看吴老师,我问他的腿是怎样受伤的,他说是跌倒摔伤。1997年夏天,我曾就吴宓老师腿骨受伤的事访问了中文系的许多老师,当时在梁平开批斗会,两个红卫兵从两边架着吴老师快步走向会场。在通往会场有坡度的路上,三个人一起跌倒在地,众多参加会的中文系老师都亲眼看见。两个红卫兵爬起来了,吴老师年事高造成足关节受伤,并不是打断了腿。文革中,西师各级领导多被打倒,新被打倒的算活老虎;吴老师在前一阶段时间也被说成反动学术权威,年事又高,只算作死老虎,当然受苦就要少一些。”
这么一个“不合时宜”的学者,之所以格外地受到呵护和尊重,是与他学识渊博和教学魅力密不可分。他的许多学生回忆,听他的课乃是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但凡上课铃响,只见他身着一件白色长衫,左手臂上挂着一根手杖,清癯的面容上架着一副眼镜,迈着矫健的步履走进教室。每每随着讲课内容的深入,他的情绪也会跌宕起伏。他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大师,在将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进行比较后,他说:“中国诗歌重韵,西方诗歌更重节奏。”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他当即背诵一首莎士比亚的长诗。背诗的过程中,边背诵边走动,每至诗的节奏处,便用手杖重重地点击讲台,发出悦耳的“笃笃”声。
《红楼梦》是他一生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他最早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全面而又系统地解读《红楼梦》。他将西方家喻户晓的卢梭、雪莱等人的思想言行与《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参照比较,认为《红楼梦》“为中国小说一杰作。其入人之深,构思之精,行文之妙,即求之西国小说,亦见甚匹。……若以西国文学之格律衡《石头记》,处处合拍,且甚觉佳胜。”他说:“想象力过强之人,易撄疯疾。诗人多言行奇僻,人以为狂。莎士比亚云:‘疯人、情人、诗人,乃三而一,一而三者也。’(见《仲夏夜之梦》V.I)卢梭晚年,即近疯癫,宝玉平日举动,常无伦次,又屡入魔。宝玉尝有‘意淫’之说,此意字即想象力之谓也。”
他赏识贾宝玉的重女轻男,他说:“《红楼梦》中贾宝玉曾经说过,天地间灵淑之气,只钟于女子,男人们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人便觉浊臭逼人!”他还自豪地说:“有人重男轻女,女孩子有什么不好?林语堂是三个女儿,陈寅恪是三个女儿,我也是三个女儿。”语气间溢出一种满足感。《红楼梦》研究深深地溶入他的脑海中记忆中。晚年,他的健康状况大不如前,尤为明显的是记忆力日渐衰退,多年相与的同事,往往忘记了姓名,可《红楼梦》的回目,却了然于胸。有人曾经试问过,竟然是每试不爽,全然答出,一字不错。
1977年1月,八十三岁的他一目失明,一腿残跛,晚景凄然。尽管落实政策后,他的二级教授的工资颇丰,可一向大方的他竟然拿出大部接济亲朋和困难的教师,甚至还常常被一些人骗去。胞妹吴须曼看到哥哥已不能生活自理,便将他接回老家陕西泾阳照料。次年1月14日,吴宓病危,经解放军513医院抢救无效,于17日逝世,享年八十四岁。1979年7月,西南师范学院召开全校师生大会,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中共西南师范学院委员会在为他平反的决定中说:“把吴宓教授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现行反革命分子’,纯属冤案,应予平反昭雪。”


- 作者简介 -
张家康,文史作者。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员。福建《党史月刊》特约作者。著有《新青年 时代巨变中的人与事》(北京大学出版社)。在国家级中文类核心期刊《传记文学》和《人物》《百年潮》《炎黄春秋》《名人传记》等报刊上,发表了诸多文章。这些文章中,多篇被文摘类报刊和香港《文汇报》、美国《侨报》等转载。多篇被一些丛书收入。

  
收藏
举报
举报文章问题

    取消   确认







6 条评论   

写下您的评论...
评论




  • 手机用户4357218397 1天前
    1977年,吴宓先生戴着“反革命”的帽子,住在老家陕西泾阳,犹似老农,晚景凄凉。[泣不成声][泣不成声][泣不成声] 1978年,临死前嘴里叨念着呓语是,“给我水喝,我是吴宓教授,给我饭吃,我是吴宓教授”。呜呼,伤害致深,无以……![捂脸][捂脸][捂脸] 1979年,平反昭雪,恢复名誉![鼓掌][鼓掌][鼓掌] 致敬吴宓先生!一位名副其实的学者教授!一位真正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祈祷][祈祷][祈祷]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0人回答

最近访客

来自- 中国
天空便利贴:
到底了,觉得文章不错的,可以给作者评论或者打赏,这是创作者向前的动力。可以向上滑,或者转到相关热帖。使用过程中如有好的意见或建议,欢迎联系页面qq客服。天空论坛因你更精彩。
回复

手机扫码浏览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主题推荐

    暂无主题推荐
来自- 中国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天空论坛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论坛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论坛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QQ|手机版|我们的天空 ( 苏ICP备18048761号 ) |苏公网安备3206820200021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6-1 14:11 , Processed in 0.279887 second(s), 5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