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专题:表现手法2022-01-01 08:31·老谢语文堂
从广义上来讲,表现手法是指诗人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表情达意的方式。常考的表现手法有:衬托、对比、象征、渲染、用典。
1. 衬 托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鲜明。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的是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的是反衬。
[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含山店梦觉作
韦 庄[注]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注】〔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
〖诗意赏析〗
在唐代诗人那里,“回家”与“仕进”是一对永远无法调和的矛盾。对于锐意进取、自视甚高的唐人而言,若是功业无成,宁可“一醉任天涯”,也决不轻易还家,所以必须坚忍地前行。在此背景下,韦庄将“流离”“别家”当作一种习惯,使之成为生活常态。与其他诗人相比,韦庄似乎表现得更为洒脱,更加决绝。“等闲挥袂客天涯”,唐人的胸襟、气度与抱负尽出,毫无悲切之感。韦庄的行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是唐末乱世典型的漂泊者,他的这句诗,最能表现唐代士子的气度。“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孤灯所具有的悲剧意味,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而“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之情表露无遗,那是一种凄然的美,仿佛万籁俱寂之夜,只有一盏孤灯,诗人企图在黑夜中寻找寄托,然而醒来时却是斜月相迎,此情此景让人愈加惆怅。
题: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达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1.审题。题干要求分析表达情感的方法,“简要分析”隐含着必须结合诗句的要求。
2.“流离”成“惯”,“客天涯”也不过“等闲挥袂”之事,再结合后两句理解,可知此处使用了衬托的手法,把诗人进取的锐意、胸襟的洒脱,表现得淋漓尽致。
3.更进一层,还有孤灯、斜月等意象,使诗人的精神世界愈加丰富起来,更好地强化了诗歌的主题。
4.分层作答,叙述要有条理。
参考答案: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达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2. 对 比
对比,是为了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诗歌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把具有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它既是表现手法,也是修辞手法。
[答题示例8]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秦中吟·歌舞[唐]
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秋宫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狱[注],中有冻死囚。【注】〔阌(wé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诗意赏析〗
贞元、元和之际,白居易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为《秦中吟》。此诗与《秦中吟十首》中的《轻肥》一诗思想内容相近,其中所说虽是阌乡一地之事,但在当时却具有普遍意义。诗人只是客观地描述了情况:一方面朱门车马穷奢极侈;另一方面无辜的囚犯冻死狱中。对比之中,主题自然显现。与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相似。表现手法基本相同,都是把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不同生活境遇加以对照,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歌舞》这首诗把朝廷贵官的骄奢生活与狱中的“冻死囚”相对照,对醉生梦死的统治阶级作了无情的鞭挞,对被迫沦为“囚犯”的劳动人民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前者详写,后者却只在末尾重笔点出。因为“冻死”二字已写尽囚犯之惨状,因此简洁而有力;而朝廷贵官的奢靡生活,则必须详尽铺写,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使这个对比变得格外强烈和鲜明。
题: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
1.审题。题干要求单一:分析对比手法运用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2.找出诗中构成对比的“点”,主要有朝廷显贵“无饥寒”与乡里“冻死囚”的对比,还有岁暮自然的“大雪”与“朱轮”“醉暖”中隐含的对比。
3.对比凸显了朝廷显贵与乡里冻死囚的巨大差别,极具冲击力地揭示了社会不公的现象。
4.组织精练语言,按“艺术特色表现在哪些地方,产生了怎样的作用”这一思路准确作答。
参考答案: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的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第三句至第十六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3. 象 征
借用某种具体的物象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托物言志,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答题示例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诗意赏析〗
《柳》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诗写的是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秋日写起,而是先追想它在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春日长柳,迎风摆动,但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而是赋一“逐”字,把柳拟人化。本是风吹得柳动,却偏要写成柳追逐东风,再加上“拂舞筵”三字,更易让人联想到那迎风而动的柳条就是一位酒筵之上翩翩起舞的美女,翠袖绿裙,左摆右摇,煞是好看。“清秋”“斜阳”“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第四句两个“带”字也分明是将柳写作人。两句连起来读,我们可以这样来解释:你怎么愿意在清秋之日,既带着昏黄的斜阳,又带着凄鸣的寒蝉呢?诗人把斜阳照柳、秋蝉鸣柳反说成“带斜阳又带蝉”,这一反诘,却将柳的形象凸显出来了。诗人以柳自喻,借春柳之荣,写秋柳之衰,构成强烈的反差。叹己之少年得志,老来沉沦失意。
题:清人冯浩评论此诗“有神无迹”的象征手法高妙无比,请简析其作用。
1.审题。题干借清人对此诗的评价,指出其运用的“象征手法高妙无比”,要求“简析其作用”。
2.全诗围绕“柳”运思,前两句写春日之柳,叫人“乐游”痴迷欲“断肠”,重在柳姿的美与迷人。三、四两句突转,写秋柳之衰,令人唏嘘。
3.春柳、秋柳本是同一物,时令不同,反差如此巨大。象征了少年的得意与老来的沉沦。使诗歌显得意蕴深邃。
4.围绕象征手法的体现、作用来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诗人使用象征手法,句句写柳,而全篇不着一个“柳”字;句句是景,句句咏物,而又句句写人,抒发对稀疏衰落的秋柳的悲叹之情。诗中经历昔荣今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叹身世的生动写照。
4. 渲 染
渲染原指国画中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技法,后成为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增强艺术感染力。
[答题示例10]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出 塞 作
王 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注】开元二十五年(737)三月,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败吐蕃,王维奉使出塞宣慰,这首诗就写于此时。
〔天骄〕原为匈奴自称,这里借指唐朝的吐蕃。
〔乘障〕登城守卫。
〔玉靶〕镶玉的剑柄,借指宝剑。
〔霍嫖姚〕本指西汉霍去病,这里借代,代指崔希逸。
〖诗意赏析〗
首联写居延关外长满白草的广阔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猎火,吐蕃正在这里进行打猎活动,这是紧张局势的一个信号。写打猎声势之盛,正是渲染边关剑拔弩张之势。颔联进一步描写吐蕃的猎手们在暮云低垂、空旷无边的沙漠上驱马驰骋,在秋天草枯,动物没有遮蔽之处的平原上射猎。这一联像两幅生动传神、极具典型意义的塞上风俗画,写出吐蕃健儿那种盘马弯弓、勇猛强悍的样子,粗豪雄放;也暗示边情的紧急,为诗的下半部分作了铺垫。颈联对仗工整,很有气势。“护羌校尉”和“破虏将军”都是汉代武官名,这里借指唐军将士。登障堡、渡辽河,都不是实指,而是泛写,前者着重说防御,后者主要讲出击,一个“朝”字和一个“夜”字,突出军情的紧迫,进军的神速,表现了唐军昂扬奋发的士气,雷厉风行的作风。此联对军事行动本身没有作具体的描写,而只是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作概括而又形象的叙说,就把唐军紧张调动,英勇作战,并取得胜利的情景写出来了,收到了词约义丰的艺术效果。尾联中的“汉家”借指唐朝,“霍嫖姚”即汉代曾做过嫖姚校尉的霍去病,借谓崔希逸。这两句是说,朝廷将把镶玉柄的剑,以角装饰的弓和戴着珠勒口的骏马,赐给得胜的边帅崔希逸。在诗尾才点出赏功慰军的题旨,收结颇为得体。
题:这首诗的前两联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场景的?请简要分析。
1.审题。题干提出了要求,指明“运用了什么手法”,并“简要分析”。
2.前两联先写吐蕃的强悍,气势咄咄逼人,营造紧张氛围;再写唐军雍容镇静,有攻有守,以一种压倒对方的凌厉气势夺取了最后的胜利。越是渲染对方气焰之盛,越能衬托唐军的英勇和胜利的来之不易。
3.组织精练语言,逐层分析。
参考答案:渲染和衬托的手法。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了吐蕃健儿趁着秋天草枯之际在一马平川的草原上驰骋射猎的场景。突出了吐蕃骑兵的强悍和打猎声势之大,渲染边关剑拔弩张的紧张局势,为下面写唐军的应敌作了铺垫。衬托了唐军的从容镇定、英勇善战。
5. 用 典
用典,也就是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以抒情或表达主旨。
[答题示例1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 调 歌 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辛弃疾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注】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诏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 “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意赏析〗
这首《水调歌头》,是感时抚事的答别之作。上片“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句乍看似觉突兀,其实稍加思索,就会明白其深刻的感情背景。由于当时北方金军的入侵,战乱不息,被占区的人民处在金人统治之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却非但不图恢复,还对主张抗金北伐的人士加以压制和迫害,词人就曾多次受到打击。这对于一个志在恢复的爱国者来说,怎能不感到深切的痛恨?“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一个“狂”字,更突出了他不愿趋炎附势、屈从权贵的耿介之情。“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一韵三句,均化用屈原《离骚》诗句,“滋兰”“树蕙”,是以培植香草比喻培养自己美好的品德和志节;而“秋菊”“餐英”,则是以饮食的芳洁比喻品节的纯洁和高尚。“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则是从另一个角度表明自己的志节和操守。下片“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遥应篇首,意在抒发自己理想无从实现的感慨,情绪又转入激昂。“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道出“长恨复长恨”的根本原因:南宋统治集团轻重倒置,是非不分,置危亡于不顾,而一味地苟且偷安。“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表明词人和饯行者陈端仁的情谊深厚,彼此都不忍离别之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表明自己此次奉诏赴临安并不是为了追求个人名利,并且也不想在那里久留,以表明自己的心迹。
题: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
1.审题。题干有两个要求,一是指出典故的出处,二是分析情思的表达。
2.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要将典故内容与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思联系起来思考。
3.前一典故意在表明“不趋炎附势、屈从权贵”,后一典故意在表明“不同流合污,要洁身自好”。词人借用这两个典故,表明了自己的心迹:此次奉诏并不是为了追求个人名利。
4.组织精当语言,逐层作答。注意分析过程中,两个典故“分别”表达的情思,要分开叙述。
参考答案: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之情;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