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作:叙述的顺序与叙述视角,多视角作文训练更有效原创2019-10-01 19:13·陆生作的聪明作文法
【链接】陆生作:教你写“困境作文”,让作文绝处逢生先读链接内容,再读下文,效果更好。
叙述的顺序与叙述视角,多视角作文训练更有效文/陆生作1、写作技法:藏
《父爱陷阱》这篇文章总共有15个自然段,作者一直到第12自然段,才明确地将一个答案告诉我们,就是父亲说的话:“这便是我挖这口陷阱的初衷。”
读到这里,我们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确确实实地知道,这整个故事就是一场预谋,这口陷阱是他父亲挖下的。
读了这句话之后,我们会有一种从头再读一遍的感觉,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一下就掌控全局了,能够把之前读了的很多字句、细节都贯穿起来了,明白它们真正的意思了,领略到作者的文字之美了。
从写作技法上来讲,就一个字——藏,一藏到底。这是作者精心设计的,能够给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
读者在读一篇文章的时候,他有那种初始感,他跟文章是初次相见,他只有一行一行读下去,才能够把握全局。而作者呢,在写之前就已经了然于胸。作者的写与读者的读,相当于作者在跟读者玩一个文字游戏。作者尽可能把更好的阅读体验带给读者。写作需要有这样的读者意识。
用“藏”这个技法可以写很多很多文章。其实就是一个谜语,比如说那首古诗——李峤的《风》。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我们借助这些内容就可以判断出李峤写的是风。这些内容是抓住了特点的。
就像我原来在微信公众号上推过的文章:
【链接】四年级作文《我长大了》,前后对比,一藏到底,写得好——大家可以点链接再看一下。再比如说,二年级的课文《我是什么》,也用到了藏的手法。六年级的课文《桥》,也用到了藏的手法。这些都可以拿来细读。
作者把东西藏起来,是为了在恰当的时候点出来告诉读者。相当于给读者一个手电筒,在阅读的迷宫里亮了路。当然作者也可以一直藏着,但要留有足够的条件,合理的蛛丝马迹,让读者去推理判断,得出一个正确结论。不管最后有没有将所藏的内容揭晓出来,一篇文章都应该让读者读明白,而不应该给读者制造疑惑。
2、叙述的顺序
刚才讲到,《父爱陷阱》整篇文章有15个自然段,这个“父亲挖陷阱”的谜底揭晓在第12自然段,差不多也是一藏到底了。
现在我想说,从这里可以看到一种叙述顺序。
这是一场精心的预谋,是父亲给儿子的成人礼。父亲先挖了陷阱,然后带儿子去狩猎,然后儿子掉了进去……事情的发展有这样一个先后顺序。
而写作的顺序,是从狩猎开始的,最后再点出是父亲挖了这口陷阱。这就有了一点倒叙的感觉。虽然它不是倒叙,因为这些内容是通过父亲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但是,我们从这个角度去看,从事情先后发生的角度去看,这就是倒叙;而从人物语言这个角度去看,它又是一个顺叙。因为看的角度不一样,所以得出的结论也会有差别。这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原因。
我把这一点提出来,是想告诉大家:我们在叙述一件事情的时候,首先应该把它的自然时间顺序搞清楚,然后再来调整它的叙述时间顺序。我们可以借助人物语言、心理活动,或信件等道具手段,将事件的时间与空间做一个很适合的、巧妙的调整,从而给文章一个更好的结构,给读者一条不一样的阅读路径,看见不一样的故事风光。
3、叙述的视角
《父爱陷阱》这篇文章,它是以第三人称来叙述的。这是一个全知视角,上帝视角。尽管如此,作者还是隐藏得很好,把事件的各部分安排得很好。写作其实就是一种秩序,什么先讲,什么后讲,像一条线,线性表达。
用第三人称来讲述故事,像旁人在讲,会显得客观一些。读来就像发生在眼前,像看电视,像王国维的诗那样: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有这样置身事外的感觉,但也可以产生强烈的共鸣。
同样讲述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从儿子这个视角去讲述——用儿子第一人称的角度去讲述,这个故事会讲得更有体验一些,真切一些,更有切肤之痛。
但如果从父亲的视角去讲述,虽然是同样一件事情,但也有它的一片天地。因为父亲事先就知道这一切,他知道这个陷阱是他挖的,他知道儿子在陷阱里很痛苦,他有很多内心戏——听到儿子呼救,自己忍着不应答,父亲的内心一定是很纠结的;父亲在大树背后等待,焦急,他的心里也有很多戏,这些都可以写出来。
作为写作训练,这些视角我们都可以去练一练。从不同的人物视角去讲述同一个事件。因为每个人所掌握的信息不一样,所以叙述出来的内容就会不一样。这样的训练,其实是很有效果的。
甚至,哪怕写一个童话,从陷阱这个视角去叙述这整个故事,也很好。也许,陷阱觉得,它从来没想到它的诞生是因为一位父亲要让他的儿子懂得必须学会自救的道理。
我刚才讲出好几个叙述视角:第三人称的视角,儿子第一人称的视角,父亲第一人称的视角,陷阱第一人称的视角;这些视角,或是旁观者,或是当事人。这些角度都可以拿来讲述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做不同的训练,这叫文无定法,文无定视角。
但是,文定法成。我们要选取一个最佳的叙述角度去讲述一个故事。
这个最佳的叙述角度,是对作者来讲的,方便作者写起来更顺手;也是对读者来讲的,方便读者读起来有更好的阅读体验。这两者结合起来,做一个平衡,去做一个选择,也许你擅长第一人称叙述,也许你擅长第三人称叙述,都可以。总之,尽量挑选一个更好的叙述视角,不论方便作者还是为了读者,最终都是为了呈现一个更完美的文本。
我们要相信,叙述一个事件,一定有一个最佳视角。讲故事,要清楚是哪一双眼睛是讲故事。
从《父爱陷阱》这个故事来讲,作者想表达的是父亲的那种爱,兼顾儿子的体验,当然用第三人称这个视角去讲述故事更恰当。
举个例子,比如成语“陆绩怀橘”。如果要讲述这个故事,那么从陆绩这个视角去讲是最合适的,因为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他把橘子藏进胸口时的那个心理活动,可以写出来让读者知道。除了上帝,别人不知道他的心理活动。
陆绩怀橘这个故事,还可以从袁绍、陆绩母亲、陆绩父亲、那个桔子、摆桔子的盘子、陆绩的衣服等视角去讲述,训练起来各有乐趣。
叙述的顺序与叙述的视角,这两点对写作来讲非常重要。
我们平时可以多做一些“一个文本的多视角训练”。特别是当你读到好故事的时候,可以反复读,反复琢磨,把精力用在刀刃上,事半功倍。看起来读得很少,其实得到的会更多。
就像我可以那一个矿泉水瓶做一系列写作课,这篇《父爱陷阱》,我也可以做一系列写作课。只是,能接受的人太少了。学习是一个拓展的过程,像一个不断扩大的圆圈,从熟悉到陌生;如果用陌生到陌生,将花费更多工夫,效果另说。此是题外话,不展开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