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99.pstatp.com/large/pgc-image/154036818605196cfd49143)
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钱钟书
在二十世纪文化史上,
钱锺书是用来爱的,
不是用来学的,
他是一个孤本,
最大的价值就是“后继无人”。
![](http://p99.pstatp.com/large/pgc-image/1540368180253a7695bd420)
可如果没有杨绛,
大概也不会有这么一个孤本。
当年在东吴大学念书时,
杨绛以"洋囡囡"的绰号闻名全校。
她是大家闺秀,
又是个美人胚子,
据说追求者有孔门弟子"七十二人"之众。
当时有个叫费孝通的富家子弟,
人高马大的,
上前去搭讪:
"我们可以做朋友吗?”
(很普通,但还不够直接)
"朋友,可以。但朋友是目的,而不是过渡。"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4036818033530f5df63c2)
杨绛与钱钟书
她的一盆冷水霎时浇熄了一团烈火。
没多久,
东吴大学因学潮停课,
杨绛转到清华借读,
抵达燕京的当天,
即邂逅文弱书生钱钟书,
俩人惊鸿一瞥。
初次约会时,
一向孤僻、言语笨拙的钱钟书开口便是,
"我没有订婚"。
傻愣愣的一句话,
真让人摸不着头脑。
而杨绛却心有灵犀,
"我也没男朋友"。
俩人很快坠入爱河,
不久喜结连理,
可谓"天作之合"。
婚后,
俩人育有一女钱瑗,
三口之家温馨若饴。
就这样,日子平静流淌了60余载……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403681803004285f283c4)
然而,
叶子总会在秋来临后一片一片掉落,
杨绛在《我们仨》中平静写到,
"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
1998年岁末,
钟书去世。
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40368180301d86234b76f)
现在,
只剩下我一个"。
光阴似流水,
红颜变白发,
杨绛已是白发苍苍的文坛大家。
而此时,
费孝通亦是享誉海内外的社会学家。
他仍对当年的梦中情人念念不忘,
于是提着一捆著作,
来请阿季(杨绛小名)"斧正"。
久别重逢,
嘘寒问暖,
两人天南海北闲聊一番后,
杨绛忽然意识到有点失态了,
就下了逐客之令。
费老素有自知之明,
起身告辞。
颤巍巍地走下楼梯时,
他恋恋不舍,
一步三回头。
阿季淡淡说了句,
"楼梯不好走,你以后再不要知难而上了。"
费老顿时愣住,
血压"嗖嗖"往上直蹿。
至此,他方才彻底死了心。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403681802788258002eb7)
1998年12月19日,
“世界上惟一的钱钟书走了”。
这句话,
是一个热爱他的读者在报纸上撰文的标题,
也代表了所有对钱钟书有一点点或更多了解的人们的共同心声。
钟书,
顾名思义,
钟情于书。
据说他起先不叫这个名字,
出生那天,
有人送来一部《常州先哲丛书》,
伯父就取“仰慕先哲”之义替他命名仰先,字哲良。
后来周岁抓周,
抓了一本书,
父亲为他正式取名“钟书”。
果然,
他这一生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当年“横扫清华图书馆”、初出茅庐的翩翩才子,
到后来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学者,
钱钟书一生钟情于书,嗜书如命。
钱钟书出生于诗书世家,
自幼受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
十三岁进入美国圣公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学习,
接受西式的教育。
![](http://p99.pstatp.com/large/pgc-image/15403681803102fce0f5591)
真可谓是从小就受到了中西文化的熏陶,
也为他后来形成贯通中西,
古今互见的治学方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29年,
19岁的钱钟书考入清华外文系,
立即名震校园,
不仅因为他数学只考了15分,
更主要的是他的国文、英文水平
使不少同学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的中文造诣深,
精于哲学及心理学,
一进校就立下志愿“横扫清华图书馆”,
终日博览中西新旧书籍。
钱钟书被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
他博学多能,
兼通数国外语,
学贯中西。
60年来,
他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淡泊名利,
甘愿寂寞,
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
饮誉海内外,
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
培养了几代学人,
被誉为“文化昆仑”。
凡是钱钟书的朋友、同事或学生,
或者哪怕是仅仅与钱钟书交谈过一次的人,
都会对他学问的广博、思维的深刻、反应的敏捷、悟性之高、记忆力之强,
叹为观止。
诚然,
他有超人的天资禀赋,
不过,
更令人惊叹的还是他的勤奋和治学的严谨。
![](http://p99.pstatp.com/large/pgc-image/1540368180485f1f7648aa3)
据50年代在文学研究所工作的一些同志回忆,
当时钱钟书已经是名震遐迩的大学者了,
每次他们进入线装书库,
都会撞见他。
他拿着铅笔和笔记本,
不断地翻检书籍,
不断地抄录、作笔记,
常常忘记时间。
有时,
他会在那里向青年人介绍各类古籍,
告诉他们这些书的插架所在,
历历如数家珍。
文学研究所图书馆馆藏线装书十分丰富,
许多线装书的借阅卡上只有钱钟书一个人的名字。
图书室当年收藏了许多好书,
特别是珍贵的外文书,
其中不少就是他帮助订购或搜寻来的。
据说他精读的每一部书都反复批点,
有的连天地两头和页边都写满了,
再也找不到一点空地方。
他的夫人杨绛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说,
钱钟书撰著《管锥编》时,
她为他整理、检点笔记本,
整整费了两天工夫,
装了几大麻袋。
他对学术事业的态度,
用严肃认真、兢兢业业这样的词语来形容是远远不够的,
他的顶真严谨几乎到了苛刻严酷的程度。
![](http://p99.pstatp.com/large/pgc-image/1540368180605774976a036)
他的书几乎没有一部在重印或再版时不作大大小小的修改。
他的《谈艺录》初版于1948年,
到1984年再版,
所作的补订,
篇幅几与原作相等。
补订本不但增加了对中国古代文论的辨析和阐发,
还大量吸收了西方新学科、新理论的成果,
使这部30多年前的书依旧能够傲然屹立在当今时代的学术前沿。
再如《管锥编》,
虽然1979年才出版,
但很快就有了新的补订,
而第五卷就是“补订”的结集。
钱钟书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
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
短篇小说集《人·兽·鬼》,
长篇小说《围城》,
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
解放后,
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注》、《管锥编》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
还参与了《毛泽东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
并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40368180519deb9735a8e)
1994年10月30日,
是夏衍先生的生日。
当时,
钱钟书和他一样,
也因病住院了。
夏衍便让女儿给钱钟书送去一块蛋糕。
钱先生胃口大开,
兴致勃勃地坐在病床上吃蛋糕。
偏巧在这个时刻,
一名摄影记者悄悄溜进病房,
跪姿偷拍。
开始拍时,
钱先生背对记者,
没有理会,
大嚼如初。
渐渐地,
这名记者胆大起来,
转到钱先生的正面拍摄:
措手不及的钱先生为了保护尊容,
撩起被子,
连头带蛋糕一起捂进去,
全然不管奶油弄得满被子,
惹得周围的人哈哈大笑。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40368180516d3ae57e808)
一次座谈会上,
一名记者见到崇拜已久的钱钟书,
便不失时机地提问。
关于《围城》,
他问道:
“为什么《围城》中的唐晓芙下落不明?”
钱先生笑着答道:
“人生不多的是‘下落不明’的情形吗?
像我们今天在这里聚首碰面,
明天各分东西,
而我的影像,
在你们的脑中逐渐模糊,
不就是‘淡出’的一个例子吗?”
这名记者追问:
“《围城》中每一角色,
都被冷嘲热讽过,
唯独唐小姐例外,
偏偏她又是‘淡出’的,
这两者中间,
有什么关系吗?”
钱先生忙不迭地说:
“难道你的意思是说,
唐晓芙是我的梦中情人吗?”
逗得满堂开怀大笑。
钱钟书在清华大学求学时,
有一个很要好的同学叫许振德。
当时,
许振德爱慕班上一个漂亮的女同学,
上课时,
眼睛总随姑娘的身影而转动,
暗递秋波,
这种情景,
被钱钟书发现:
他便提笔。
在笔记本上画上许多许振德向不同方向观看的眼神变化图,
题名为“许眼变化图”,
没等下课,
即将此画递给其他同学,
一时成为笑谈。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40368180520c245aaed93)
妙语·钱钟书
有些人,临睡稍一思想,就会失眠;另有些人,清醒时胡思乱想,就会迷迷糊糊地入睡。
上帝会懊悔没在人身上添一条能摇的狗尾巴,因此减少了不知多少表情的效果。
我们对采摘不到的葡萄,不但想象它酸,也很可能想象它是分外地甜。
据说每个人需要一面镜子,可以常常自照,知道自己是个什么东西。不过,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镜子;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有用。
科学家跟科学大不相同,科学家象酒,愈老愈可贵,而科学象女人,老了便不值钱。
猪是否能快乐得象人,我们不知道;但是人容易满足得象猪,我们是常看见的。
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快乐的决不会永远;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象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
拍马屁跟恋爱一样,不容许有第三者冷眼旁观。
话是空的,人是活的;不是人照着话做,是话跟着人变。假如说了一名话,就至死不变的照做,世界上没有解约、反悔、道德、离婚许多事了。
作品·钱钟书
![](http://p99.pstatp.com/large/pgc-image/154036818062790b2e92959)
《围城》
钱钟书为一般大众读者所知的是他唯一的长篇小说《围城》,
这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现代文学经典,
有评论者称他为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围城》内涵充盈,
兼以理胜于情,
是小说中的宋诗。
书中关于婚姻的比喻,
“结婚犹如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也几乎是人人都能背诵。
本书的主人公方鸿渐本来不知道有“围城”之说,
然而,
当他听人说到“围城”,
并且经过后来的坎坷,
便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想法”。
“围城”是对一种人生情境的形象概括,
也是对一种心理意态的巧妙捕捉。
“围城”所描绘的,
乃是人类理想主义和幻想破灭的永恒循环。
古往今来,
多少人都是从自以为天佑神助开始,
而到造化弄人结束。
《围城》中时起时伏,
处处申说的,
都是理想的不断升腾和一再破灭,
经常是事将成矣而毁即随之,
浪抛心力而已。
许多人终身处于“围城”境遇而不察。
因此,
“围城”完全可以作为人类身处困境、屡遭挫折的象征。
钱钟书旁观浮生,
思虑沉潜;
指点世态,寄慨遥深,
以形而下示形而上,
使读者对人生恍然如有所知。
此书风格幽默,
妙譬可人,
读之颇可领略汉语文字的丰赡粹美。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403681808256a3d42479f)
《管锥编》
钱钟书一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管锥编》,
是一部体大思精,
旁征博引的学术巨著,
是他数十年学术积累的结晶。
全书用典雅的文言写成,
引用了大量英、法、德、意、西原文,
是作者研读《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子张湛注》、《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补注》、《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十种古籍时,
所作的札记和随笔的总汇。
书中考论词章及义理,
打通时间、空间、语言、文化和学科的壁障,
其间多有新说创见,
皆发前人之覆者,
颇能开拓万古之心胸,
推倒一时之豪杰。
书中引述四千位著作家的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
所论除了文学之外,
还兼及几乎全部的社会科学、人文学科。
本书未刊部分尚有考论《礼记》、《庄子》、《全唐文》、《杜少陵诗集》、《玉溪生诗注》、《昌黎集》、《简斋集》等十种书的札记。
![](http://p9.pstatp.com/large/pgc-image/1540368181611fcee5dfd9f)
《谈艺录》
《谈艺录》是钱先生另一部宏伟巨著,
是第一部广采西方人文、社科新学来诠评中国古典诗学诗艺的书。
全书45万字,
古来诗家作品多所评骘,
唐以后一些有代表性的诗人更被重点论列。
本书征引或评述了宋以来的诗话近130种,
中国诗话史上的重要著作几乎都被涉及。
举凡作者之心思才力、作品之沿革因创、批评之流敝起衰等等,
都包容其中。
各节论述具体入微,
多所创见,
行文则或兼综、或条贯,或评点、或专论,
长短自如,
不拘一格。
采二西而反三隅,
引述西方论着500余种,
内容包括曾作为思想理论界显学的佛学、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文化人类学、新批评和较新起的流派如超现实主义、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等。
--END--
作者:r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