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第四
内容要点梳理
由来: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乐工收集天下歌谣以供贵族祭祖、宴饮等,战国时,贵族没落,乐工流离,乐谱也渐渐亡失,流传下来的便是《诗经》。
发展历程:①春秋时宴饮通行赋诗,都从诗篇里断章取义,表示这国对那国或这人对那人的愿望、感谢、责难等等。②孔子时代,诗篇的本义渐渐模糊,于是孔子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诗》三頁”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庄子》和《荀子》都说到“诗言志 ,“志”便指教化而言。③解释《诗经》最有权威的是毛氏《诗传》和郑玄《诗笺》,差不多全是断章取义,甚至断句取义。
诗序:《诗序》有《大序》和《小序》。《大序》是总论说明诗的教化作用,这种作用似乎建立在所谓“六义”上。《大序》只解释了风雅颂。赋是“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兴是“主文而谲谏”,不直陈而用譬喻叫“主文”,委婉讽刺叫“谲谏” 《小序》是毛氏两人所作。及至郑玄,按着《诗经》中的国别和篇次,系统的附合史料,编成了《诗谱》,差不多给每篇诗确定了时代。
同步练习
一、填空
1.诗的源头是_____。歌谣可分为______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其中______的节奏更规律化些。
2.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_____,也叫______。
3.有了文字以后,大概是_____将那些歌谣纪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4.春秋时的太师们保存下带着乐谱的唱本;唱词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做________。
5.“诗言志”是一句古话,“志”关联着______或______。
6.春秋时宴饮通行赋诗,当时都从诗篇里______,即不管上下文的意义,只将一章中一两句拉出来,就当前的环境,作________,表示这国对那国或这人对那人的愿望、感谢、责难等等。
7.到了_____时代,诗篇的本义渐渐模糊,孔子就按着_____的办法,用《诗》来讨论______的道理。
8.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_____》之一,《_____》和《荀子》里都说到“诗言志”,那个“志”便指_______而言。
9.解释《诗经》最有权威的是毛氏《______》和______(人名)《诗笺》,差不多全是断章取义,甚至________。
10.《诗序》有《大序》和《小序》。《______》是总论说明诗的教化作用似乎建立在所谓“六义”上。
11.郑玄,按着《诗经》中的国别和篇次,系统的附合史料,编成了《______》,差不多给每篇诗确定了时代。
12.《大序》只解释了______。说风是_____、____的意思,_______是正的意思,颂是形容盛德的意思。这都是按着_______作用解释的。
13.比兴都是政教的譬喻,但在诗篇发端的叫做_______。
【答案】
一、填空
1.歌谣 徒歌 乐歌
2. 重叠 复沓
3.乐工
4.“《诗》三百”
5.政治 教化
6.断章取义 政治的暗示
7.孔子 借用 做学问做人
8.《六经》 《庄子》 教化
9.《诗传》 郑玄 断句取义
10.《大序》
11.《诗谱》
12.风雅颂 风化(感化)、讽刺 雅 教化
13.兴
14.完成表格。
请你仿照示例,结合《经典常谈》中《<诗经>第四》一章的内容以及语文素养积累,体会“诗言志”的育人作用。
原句 | 原义 | 教育意义 |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 指治玉,好像切 制,好像锉平,好 像雕琢,好像磨光;将玉比人。 | 做学问要精益求精。 |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 凡事都有个开始,但经常不了了之,没个结果。 | ① |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 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用来琢磨玉器。 | ② |
14.①为人做事要有头有尾,善始善终。②别人或者别人的意见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
15.下面是你班三位同学读完《经典常谈》中前四章后的发言,其中有两位同学的说法有误,请你找出并修改。
(1)说法错误的同学一是______ ,我的修改意见是:________。
(2)说法错误的同学二是______ ,我的修改意见是:_________。
15.小明 《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作
文文 不直陈而用譬喻叫“主文”,委婉讽刺叫“谲谏”
二、阅读语段,完成下面的问题
(一)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咨;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16.(1)这段文字选自《经典常谈》中的一篇,这一篇主要讲的经典是《_______》
(2)文段中所说的“重叠”就是我们学过的 _______ 的形式,
(3)这种形式失去主要地位是因为 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