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名著《经典常谈》4——6章练习及答案2023-04-21 09:06·齐居士 第四章《诗经》第四同步练习及答案 一、填空 1.诗的源头是_____。歌谣可分为______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其中 ______的节奏更规律化些。 2.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_____,也叫______。 3.有了文字以后,大概是_____将那些歌谣纪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4.春秋时的太师们保存下带着乐谱的唱本;唱词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做________。 5.“诗言志”是一句古话,“志”关联着______或______。 6.春秋时宴饮通行赋诗,当时都从诗篇里______,即不管上下文的意义,只将一章中一两 句拉出来,就当前的环境,作________,表示这国对那国或这人对那人的愿望、感谢、责难等等。 7.到了_____时代,诗篇的本义渐渐模糊,孔子就按着_____的办法,用《诗》来讨论______的道理。 8.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_____》之一,《_____》和《荀子》里都说 到“诗言志”,那个“志”便指_______而言。 9.解释《诗经》最有权威的是毛氏《______》和______(人名)《诗笺》,差不多全是断章 取义,甚至________。 10.《诗序》有《大序》和《小序》。《______》是总论说明诗的教化作用似乎建立在所 谓“六义”上。 11.郑玄,按着《诗经》中的国别和篇次,系统的附合史料,编成了《______》,差不多给 每篇诗确定了时代。 12.《大序》只解释了______。说风是_____、____的意思,_______是正的意思,颂是形容 盛德的意思。这都是按着_______作用解释的。 13.比兴都是政教的譬喻,但在诗篇发端的叫做_______。 【答案】 一、填空 1.歌谣 徒歌 乐歌 2. 重叠 复沓 3.乐工 4.“《诗》三百” 5.政治 教化 6.断章取义 政治的暗示 7.孔子 借用 做学问做人 8.《六经》 《庄子》 教化 9.《诗传》 郑玄 断句取义10.《大序》11.《诗谱》12.风雅颂 风化(感化)、讽刺 雅 教化13.兴 14.完成表格。 请你仿照示例,结合《经典常谈》中《<诗经>第四》一章的内容以及语文素养积累, 体会“诗言志”的育人作用。 | | | | 指治玉,好像切 制,好像锉平,好 像雕琢,好像磨光;将玉比人。 | | | | | | | |
【答案】 14.①为人做事要有头有尾,善始善终。②别人或者别人的意见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 15.下面是你班三位同学读完《经典常谈》中前四章后的发言,其中有两位同学的说法有误, 请你找出并修改。
(1)说法错误的同学一是______ ,我的修改意见是:________。 (2)说法错误的同学二是______ ,我的修改意见是:_________。 【答案】 15.小明 《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作 文文 不直陈而用譬喻叫“主文”,委婉讽刺叫“谲谏” 二、阅读语段,完成下面的问题 (一)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 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咨; 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 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 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16.(1)这段文字选自《经典常谈》中的一篇,这一篇主要讲的经典是《 》 (2)文段中所说的“重叠”就是我们学过的 的形式, (3)这种形式失去主要地位是因为 。 【答案】 16.诗经 重章叠句 后来发展了字数均齐,韵脚调谐 (二) 【文段一】他就按着借用的办法,根据他教授学生的需要,断章取义地来解释那些诗篇。 后来解释《诗经》的儒生都跟着他的脚步走。 【文段二】是大毛公创始《诗经》的注解,传给小毛公,在小毛公手里完成的。郑玄 是东汉人,他是专给《毛传》作《笺》的,有时也采取别家的解说;不过别家的解说 在原则上也还和毛氏一鼻孔出气...... 17.(1)【文段一】中的“他”是 (填人名);毛氏给《诗经》做的注解书是《 》。 (2)为什么说“别家的解说在原则上还和毛氏一鼻孔出气”? 【答案】 17.(1)孔子 毛传 (2)因为孔子之后解释《诗经》的儒生都接受了孔子对《诗经》的见解,和毛氏一样 断章取义地来解释《诗经》,以诗证史。 (三)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 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 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 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人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 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 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 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 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 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 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乐器在中国似乎早就有了,《礼记》里说的 土鼓土槌儿、芦管儿,也许是我们乐器的老祖宗。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 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 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 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纪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18.材料中,原始歌谣有哪些主要用途? 19.如何理解歌谣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 20.请结合材料,概括歌谣与最初的诗的不同之处。 21.为什么说《诗经》是经典?请简要分析。 【答案】 18.抒发情感(消愁解闷),酬神作乐(庆祝节日),唱和竞胜。 19.歌谣最初是个人心情的诉说;口集众人聚唱,歌谣增多;口经众人修饰,歌谣成为定本。 20.节奏要求不同:前者主要依靠重叠,后者主要依靠字数均齐、韵脚协调;传播方式不同: 前者依靠口口传唱,后者借助文字记录。 21.①诗经是春秋时期的民歌与宫廷伴乐的歌体,涉及当时流传的民歌与宫廷雅乐很多,诗 的内容大体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俗、习惯、制度、文化等,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概貌。②孔 子时代,孔子按着借用的办法,根据他教授学生的需要,解释那些诗篇。用《诗》来 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来说的是治玉,将玉比人。他却用 来教育学生做学问要精益求精。③“思无邪”一句话可以包括“《诗》三百”的道理,又 说诗可以鼓舞人,联合人,增加阅历,以泄牢骚,事父事君的道理都在里面。《诗经》是 孔子编录的集子,其它几部是《书》《礼》《乐》《易》《春秋》,称六经,后《乐》 失传,始称五经,所以《诗经》是比较重要的儒家经典。 第五章《礼记》第五同步练习及答案 一、填空 1.荀子认为礼的三本是:______、_____、______。 2.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思想就是______。 3.礼治教人节制,教人和平,建立起社会的秩序,可以说是_______。天子诸侯祭社稷,祭 山川,源于对天地的信仰。感谢和恐惧产生了种种祭典,这种礼,大部分是_______。日常 生活需要秩序和规矩。如婚姻、宴会等大事,也各有一套程序,对人,事君,事父母等, 也都自有一番道理,所以说礼有时也是________。 4.礼乐并称,乐是礼的一部分。乐包括_____和______,乐声的绵延和融和也象征着天地万 物的“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这便是______。 5.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是《_____》、《______》、《周礼》。其中,《______》是 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 6.《_____》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论之作。 7.汉代所见的“记”很多,但流传到现在的只有《______》和《______》。后世所称 《礼记》,多半专指《_______》。 【答案】 一、填空 1.天地、亲、君师 2.以礼治乱 3.政治制度 宗教仪式 风俗习惯 4.歌 舞 乐本 5.《仪礼》、《礼古经》 《周礼》 6.《礼记》 7.《大戴记》 《小戴记》 《小戴记》 二、选择 8.下列说法和《三礼第五》的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君师们认为社会混乱,所以需要排列次序制定礼法,人人各得一份应有的。 B.有人说“礼教是吃人的”。礼教并不吃人,只是人的思想、社会进程变化了,成了“伪礼”。 C.歌词就是诗;诗与礼乐是可以分开的。 D.《礼记》是一个广泛的名称。这些“记”里包含着《礼古经》的一部分。 【答案】 8.C 解析:歌词就是诗;诗与礼乐也是分不开的。故选C。 三、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一)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大牌位。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 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君师是政教的本源。人情不能忘本,所以供奉着这些。荀 子只称这些为礼的三本;大概是到了后世才宗教化了的。 9.说说供奉“天地君亲师”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君师是政教的本源。人情不能 忘本,所以供奉着这些。 (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 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 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 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0.这篇文章选自《礼记》。《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 要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等各方面的内容,请你结合上述语段,说一 说语段阐述了哪方面的内容,你有什么感受? 【答案】 本文阐述了作者自己的社会理想。语段在阐明“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 “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这里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安居乐业,且各尽所能,这里 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六章《春秋三传》第六同步练习及答案 一、填空 1.《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______史书。《左传》传为鲁国______(人名)依《____》而作。 2.“春秋”是古代______史书的通称。传说《春秋》是______作的,至少是孔子所编。 3.书起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止,共二百四十二年,后世称这二百四十二年为_____时代。 书中纪事按年月日,这叫作______。这使历史系统化,并增加了它的确实性。 4.古代史官记事,有两种目的:一是_____,二是______。 5.《春秋》三传是《______》、《_____》、《榖梁传》。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______作用。 6.三传中,《公羊传》《穀梁传》两家全以_______为主,所以________得更利害些。左氏却 以________为主。 7.《左传》成书的时代大概在______,比《公》、《榖》二传早些。 【答案】 一、填空 1.编年体 左丘明 《春秋》 2. 记事 孔子 3.春秋 编年 4.征实 劝惩 5. 《左传》、《公羊传》 劝惩 6. 解经 咬文嚼字 叙事 7. 战国 二、选择 8.下列关于三传的说法和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公羊传》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 自成一家言。 B.三传虽各个独立,却也大同小异。 C.《左传》迷信卜筮,所记祸福的预言,几乎无不应验;这却大大违背了征实的精神, 而和儒家的宗旨也不合了。 D.杜预论到《左传》,说“其文缓,其旨远”,“缓”委婉,“远”是含蓄。 8.A 解析:《左传》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 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故选A。 三、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一)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 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 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左传》) 9.有人评价《左传》既是好史笔,也是好文笔 。请你结合第①段说说好文笔体现在哪里? 答案 9.从文学角度看,这又是一篇记述战争的佳作。曹刿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主要人物。文 中多记曹刿简短、果敢的言行:“请见”、“问战”、“请从”……这一系列活动表现出一名 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的精明干练。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 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
(二)他觉得生平说了许多教;当世的人君总不信他,可见空话不能打动人,他发愿修一部 《春秋》,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 论深切著明的多。他觉得修成了这部《春秋》,虽然不能行道,也算不白活一辈子。这便动 起手来,九个月书就成功了。书起于鲁隐公,终于获麟;因获麟有感而作,所以叙到获麟绝 笔,是纪念的意思。 10.孔子修《春秋》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孔子修《春秋》的总目的是为了说服君王实现自己的救国抱负。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 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的多。 四、简答 11.你是如何理解《春秋》的大义的? 12.为什么说《左传》不但是史学的权威,也是文学的权威?请说说你的理解。 11.按三传的看法,《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 从成败里见教训;这是一;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 一统的理想,这是二。前者是人君的明鉴,后者是拔乱反正的程序。 12.《左传》的文学本领,表现在辞令和描写战争上,春秋列国,盟会颇繁,使臣说话, 关系荣辱利害,所以极重辞令。《左传》所记当时君臣的话,从容委曲、意味深长。 战争是个复杂的程序,但《左传》著者叙述得头头是道,有声有色。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1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