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赏析——《观沧海》原创2023-05-24 23:20·聪颖的春晓读书
原文: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河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文学文化常识:
1.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其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2.乐府诗: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制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由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叫作“歌诗”,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称“乐府诗”。
3.建安风骨:东汉建安时期,诗歌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风骨遒劲,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场、刘桢)都是其代表作家。
主旨: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写作手法 :1.动静结合。2.虚实结合。《观沧海》紧扣一个“观”字,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点评:
第一层(开头两句)开篇点题,交代观海的地点。“观”字统领全篇,是全诗的线索。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是实写,动静结合,显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是虚写,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最后两句与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这是为合乐而加的套语。
精炼:选择题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解析】C.诗中描写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了苍凉壮阔的意境,并无悲凉伤感。
2.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诗歌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首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起笔气势不凡。
B.诗人把登上碣石山,观望沧海所见到的秋天自然景色,特别是把大海壮阔、宏观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让我们可以领略到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C.“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中“萧瑟”一词营造了一种宏大、壮阔的氛围;“涌”字让我们不仅看到了洪波连天的形态,还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这首诗场面宏大,气象壮阔、宏伟,通篇以写实的手法表达了一种壮美、豪迈的情感。它于苍凉中又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解析〕D,诗人在此诗中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D项中“通篇写实的手法”赏析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