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天空语文 如皋  九华 作文  教学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最近看过此主题的会员

天空新人

77翔子

41BCDD

顾佳瑞七六阅读

小燕子

李白202091

蓝兰的花朵

嘿嘿嘿

joycy

颂颂.g

酷土土土

用户已注销

Jeremy

ʚ贴贴ɞ

果子黑

H·princess

李苏楠

方大金

依灵灵灵.

金川兰

lulululu

lisunan18795762

清风拂过

楠大人

王悦

朴弟

查看: 1012|回复: 5
收起左侧

[词类] 高考语文18文言虚词用法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来自- 保留地址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90 名

发帖:NO. 83 名

在线:NO. 62 名

小陈2004 发表于 2020-4-13 14:4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保留地址
来自- 保留地址

加入天空更多精彩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x


高考语文18文言虚词用法—— 而、何、乎、乃(一)老谢语文堂 2020-04-13 06:25:44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剑门关崎岖又险要,一人守关万人攻不开。)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到北边去救赵国,西边击退强秦,这是五霸一般的功业啊。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
②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而且都象弯腰曲背的样子。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所以才丢下你跑到京城求官做,企图挣几斗禄粮。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把它击碎。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这是真的啊!我哥哥的美好品德反而使得他的儿子夭亡了啊!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各位如果有这种意思的话,就听我的指挥好了。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死后如果有知觉,那我们的分离还能有多久?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跂,qì,抬起脚后跟站着。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项王手握剑柄,直起身子,问道:“来人是干什么的?” 跽,jì,双膝着地,上身挺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刘表妒忌他的才能而不能重用(他)。
③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楚怀王贪得土地因而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交)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耐心地久立远视,盼望皇帝能亲自驾临。望幸:盼望皇帝到来。幸,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为幸。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你爸爸回来,自然会跟你算帐!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这样罢了。
②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常常飞不到而落在地上。决,xuè,通作“翅”,迅疾的样子。抢,qiāng,突过。控,投下,落下来。
【而后】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 ★我小心谨慎地为国献出我的一切力量,直到死为止。
②三月而后成。(《孙子兵法》) ★三个月后才能制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大呢!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不久,他以苏州老百姓暴动的罪名向朝廷诬告请示,追究这件事,处死了五人。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后来在井里找到他的尸体,于是怒气立刻化为悲痛,呼天喊地,悲痛欲绝。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后来我把这情况告诉了公婆,公婆溺爱自己的儿子,管束不住他。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什么这样呢?为的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我曾经探求过古代仁人的心理活动,或许不同于这两方面的心理,为什么呢?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刘豫州现在打算到哪里去?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品)?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早上晚间,在这儿听见的都是什么?除了杜鹃的哀鸣,就只有猿猴的悲哭。)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会快乐呢?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盔甲,向曹操投降呢?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刘兰芝的车行在后面,车子发出隐隐甸甸的响声)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忠实的臣子,精壮的士兵,投置了锐利的兵器,而谁敢把他怎么样。)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怎么样”。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凭借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他们这种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轻重之别到底怎么样呢?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刘邦大吃一惊,说:“怎样应付这件事呢?”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像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我们的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怎么能奏乐呢?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巡抚不忘记好处是从哪来的,不久县官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县官一高兴,就免了成名的差役。
【何乃】译为“怎能”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焦母对仲卿说:“(你)怎么能这样没见识!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孩子你冷了吗?想吃饭了吗?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普通人交往尚且互不欺骗,何况大国呢?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里计较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只要君王(果真)很爱音乐,那么齐国就(治理得)差不多了。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圣人高明的缘故,愚人糊涂的缘故,大概是从这种情形产生的吧?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现在逃跑也是死,揭杆起义也是死,一样是死,为国而死总可以吧?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缭绕,郁郁苍苍。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狱中杂记》) ★我对这些事有感触,就拿杜君的话普遍询问狱中的人,大家说的都一样,于是便写了下来。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于欣赏山水的乐趣。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我现在即使死在捕蛇这件事情上,比起我乡邻们的死已经是算晚了。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捕蛇者说》) ★我曾经对这句话怀疑过。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 ★君子爱好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多次反省。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原君》) ★也不怪他将天下看成是私有的了。乎:对于。
⑦进乎技矣。(《庖丁解牛》) ★(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论语》) ★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
4. 【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在朝廷上举行设有九个迎宾赞礼官吏的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玉)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就命疲弱的士兵都去背草填路,骑兵才得以通过)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估计我已回到军营,你再进去(辞谢)。)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竟反而赶不上他们)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来寻求用钟命名的原由)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国强而燕国弱,而您又受到赵王重用,所以燕王想和您交朋友。现在您却是从赵国逃跑去投靠燕国)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项王又带着骑兵向东,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如果事情不成功,这就是天意)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侯嬴(我)本是夷门的守门人。)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没有关系,您这样做正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现在您大王退守到会稽山之后,才来寻求有谋略的大臣,未免太晚了吧?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指谬乎?(《报任安书》) ★如今少卿竟教导我要推贤进士,这不是与我个人的旨趣相违背吗?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焦仲卿向母亲拜了两拜就回房,在自己的空房里长声叹息,自杀的打算就这样决定了。


高考语文18文言虚词用法——其、且、若、所(二)老谢语文堂 2020-04-13 06:29:13

1.【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按照他的办法去做,(果然)大王恩赦了我的罪。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怕他撞坏宝玉。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现在我鲁肃迎顺曹操,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品评我的名位,还少不得(让我做一个)最低等的曹里的小差事。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我也后悔我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我觉得您为长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不如疼爱燕后。
④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不嫁给这样仁义的公子,往后你打算怎么办?)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等到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现在曹操得到荆州,占有了那里的全部领地。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有一个姓蒋的人,专有这捕蛇的好处已经三代了。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 ★其:这)(现在还保存着这些底稿,不忍心废弃。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在杂乱的石壁中间选择一两处敲打它。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圣人高明的缘故,愚人糊涂的缘故,大概是从这种情形产生的吧?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只要君王(果真)很爱音乐,那么齐国就(治理得)差不多了。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凭你的残年余力,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对山上的土石怎么样呢?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蹇叔哭师》) ★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是真的没有马呢?还是他们真的不知道马?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唉!这是真的呢?还是做梦呢?还是传信的弄错了真实情况呢?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哗啦啦地下起大雨,禾苗便又蓬勃生长起来了。国君如果能这样,又有谁能对抗得他了呢?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旅行的途程是十分长远而又长远,我要到上天下地去寻求我的所爱。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我的花环是参差而又多趣呀,馥郁的花气呵会向四方远飘。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
2.【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例: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并且在他们的墓门立碑
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赤壁之战》) ★鲁肃转达孙权的意思,(和他)讨论天下大事的势态,表示恳切慰问的心意,并且问刘备说。
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他所率领的中原军队不过十五六万,而且早已疲惫。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况且男子汉不死就罢了,要死就要取得大名声。
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再说将军抗拒曹操的主要凭借是长江。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况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
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我连死都不畏避,一杯酒哪里用得着推辞。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显得赵国软弱又胆小)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愿您的寿命象南山的石头一样长久,愿您的身体永远健康又舒顺!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之中咳嗽并且干笑的声音。
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凡四方的有志之士经过他们的坟墓时没有不跪拜而且流泪的。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将怎么办呢?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所俘虏!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你只好暂时回娘家去。我现在暂且回太守府里办事。
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的人永远逝去。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我发誓不与你断绝关系,你暂且回娘家去。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再说这时秦朝的统治力量,并没有缩小减弱啊。雍州的土地,殽山函谷关的坚固险要,仍然象从前那样啊。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
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 ★再说奴隶婢妾尚且懂得自杀,何况像我到了这样不得已的地步!
【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就象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
3【若】
(一)动词,像,好像。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再仔细看它,形状像土狗子,梅花翅膀,方头长腿,觉得好象还不错。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 ★我不忍心看它那恐惧发抖的样子,像这样没有罪过却要往死地里送。
③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如果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其,助词。御,阻止。
(二)用作代词。
1. 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鸿门宴》) ★你进去,上前给他们祝酒,祝过酒,请求舞剑。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若属:你们这些)(不这么做,你们这些人将来都会成为他的俘虏!
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若,你的)(更换你的差使,恢复你的赋税。
2. 表近指,相当于“这”“这”“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象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如能占为已有,这是开创帝王之业的凭借。
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 ★如果刘备和刘表的部下们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向他面北朝拜称臣呢!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带一万人或者一个州郡投降的人,封万户侯。
3.至,至于。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至于一般的老百姓,只要失去了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就会动摇一贯向善的思想。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要说那细雨连绵不断地下着,几个月都不晴。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辩,通作“变”,变化的意思。恶,wū,何,什么。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①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①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让敝国得到安宁,怎么样?)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①车后若干递送夫。 (《高祖还乡》) ★车子后面跟着好多递送的男子。
4.【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陈胜又暗中派遣吴广到戍卒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去。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成名反复思索,莫非是指给我捉蟋蟀的地方吗?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而,通“尔”,你。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正好又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但又没有抵偿的钱)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道理在哪里,老师就在哪里)
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夜晚就派兵包围我的住所。
②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 ★我拜访的那个屠户朱亥。
(二)表示大概的数目,相当于“左右”。
①父去里所,复还。(《史记》) ★那老人走了一里左右的路,返身回来。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侯嬴(我)又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我因为多嘴说了几句话而遭遇这场大祸。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我用来对待侯生的礼节也算够周到了,天下没有不知道的。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老师,是传授道理、教给业务知识和技能、解释疑难问题的。
3.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们所以离开家人前来投靠您,就是因为爱慕您的崇高品德啊。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先顾国家的安危,而后考虑个人的恩怨啊。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之所以派部队把守函谷关,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事故。
【所谓】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就是人们说的“在朝延上征服了别国”。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尚不是我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
【所在】
1.到处。
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山石被敲打时铿锵作响,到处都这样。
2.所在之处,处所。
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 ★原来有这样一个处所,我暂且回到衙门去。 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 ★成名急忙追它,转过墙角,又不知它的去向了。


高考语文18文言虚词用法——为、焉、也、以、因(三)老谢语文堂 2020-04-13 06:32:26
1【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他们砍下树木做武器,高举竹竿当旗帜。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然后把天下作为家,把殽山函谷关作为内宫。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两人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冰,是水变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王听说秦王擅长演奏秦国的音乐。
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今天侯嬴帮助公子已经足够了。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向南方夺取了越族各部落的土地,把它改设为桂林郡和象郡。
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 ★治理国家靠的是礼让,可是他却出言不逊,所以笑 他。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这不过是继续走秦国灭亡的老路子罢了,鄙意以为大王不应该这么做!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丰富呢?”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现在人家正是宰割者(刀和案板),我们是被宰割者(鱼和肉)。
②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并不是因为我织得慢,(而是)您家的媳妇难做啊!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我们这些人马上都会被他俘虏的。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帝王基业就毁灭了,皇帝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讥笑。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不这样,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所俘虏。
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疲弱的士兵被骑兵践踏,陷在泥中,死的很多。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千万不要为了(一个)妇人去寻死,(你和她)贵溅不同,(休掉了她)哪里就算薄情呢?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 ★(只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我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吗?
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鱼我所欲也》) ★今天(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去做这种事。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是秦王很不高兴地敲了一下缻。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请献出赵国的十五座城池为秦王祝寿。 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请让我给君王谈谈关于欣赏音乐的事吧。
4.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对这件事怎么办呢?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如姬向公子哭诉。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等到他来的时候,请让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身边走过。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现在人家正是宰割者(刀和案板),我们是被宰割者(鱼和肉),还告辞什么呢?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为什么要保持高尚的节操志向,却使自己被放逐呢?
2【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三个人在一起行路,在他们中间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焉:在其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儿兴起了。 焉:从这里。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这五个人,就是当周蓼洲先生被阉党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奋而死于这件事的人。焉:在这件事情上。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况且放土石到哪里去呢?
②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 (《游黄山记》) ★如果不是重来,怎么知道它如此奇丽呢?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以便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够得到一些老百姓的实情。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这五人的牺牲,距离现在修墓安葬他们,为时不过十一个月罢了。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杀鸡哪里要用牛刀。
(三)语气词。
1. 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2. 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一个是不通晓断句,一个是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丢弃。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
3. 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盘旋地、曲折地,密接如蜂房,回旋如水涡,不知矗立着几千万座。囷囷:jūn,曲折。矗:高耸。落:座、所,量词。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在杂乱的石壁中间选择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硿硿的响声。
3【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是沛公的警卫官樊哙。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①吾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换它。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皇帝的宫车驰过,声如雷霆,使人骤然吃惊。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唉!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而不是秦国;灭亡秦国的是秦国自己,而不是天下百姓。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古代的人是不会欺骗我们的啊!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公子怕死吗?为什么哭呢?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我们的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怎么能奏乐呢?
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阿房宫赋》) ★(秦统一后)如果也能爱惜六国的百姓,那就可以传位到三世以至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灭亡他呢?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
②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应当一起谋划这件事,不要使姐姐有走投无路的忧虑。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难道这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吗?
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尽我一生的时光来治疗病梅呢!
③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坏结果吗?
4【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取这块宝玉。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一般做官读书的人又总不愿夜晚乘小船停靠在绝壁下面。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凭他的勇猛善战在诸侯各国之间出了名。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都爱好文学,由于擅长写赋受到人们称赞。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春秋三十有三。(《谭嗣同》) ★于八月十三日被斩于北京南城菜市口,年仅三十三岁。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顾炎武《复庵记》) ★在崇祯十七年夏天,从京都徒步到华山当道士。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祭妹文》) ★果然我在未时到家,可是你在辰时断了气。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王难道会因一块宝玉的缘故欺骗秦国吗?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终于因为我们苏州人民的发愤一击,阉党就不敢再有牵连治罪的事了。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应尽的职责本分,所以在内为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现在按实际情况查核。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其余船只都依次前进。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以一人之力抗击十人。形容军人勇猛善战。
②夜以继日(成语) ★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
③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氓》) ★请你不要生我气,商定秋天作婚期。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
②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梦游天姥吟留别》) ★(我)心惊胆颤,神志恍惚,一惊而起,不禁长声叹息。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我和四个人打着火把进去。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樊哙侧着盾牌一撞。
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大家都肃敬地站着听。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就请容许我们拥立太子为赵王,以打消秦国要挟的念头。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打算回到故乡去,在伊水、颍水旁边买几顷田,打发我剩余的岁月。教育我的儿子和你的儿子。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各诸侯因为公子贤能,宾客多,有十多年都不敢出兵谋取魏国。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我接受命令以来,早晚忧虑叹息。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指着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池划归赵国。以:方位名词。
③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后汉书·张衡传》 ★当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侯直到下边的官吏,没有谁不过度奢侈的。以:表范围。
3.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想到将来我心里象煎熬一样。
(三)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我觉得您为长安君打算得太短了。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都认为比徐公美。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忠臣不一定被任用啊,贤者不一定被推荐。
(四)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古人手持明烛长夜游玩,的确是有原因的。
(五)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本来已经觉得奇怪了。
②日以尽矣。 (《荆轲刺秦王》) ★时间已经不早了。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一只老虎看到它是个形体高大、强壮的家伙,就把它当成神奇的东西了,隐藏在树林中偷偷观看。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⑵把……作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过秦论》) ★向南方夺取了越族各部落的土地,把它改设为桂林郡和象郡。
②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销熔这些刀箭,用它铸造成十二个铜人。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我因此把上面的情况记载下来,叹息郦道元记叙的简略,而笑李渤见识的浅陋。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公子去了,我却不给您临别赠言,因此我知公子心里怪我,定会回来的。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项王一时无话可答,说:“坐下。”
②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我被齐王召见,齐王把(他)爱好音乐的事告诉我,我没有什么话用可来回答。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是活不到今天的,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
5【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没有一件不是依照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
②变法者因时而化。(《察今》) ★修订法令制度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孙膑列传》) ★善于打仗的人要顺着战争发展的形势从而把它导向自己有利的一方发展。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趁着有利的形势和方便的条件,侵略诸侯各国,分割天下的土地。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依靠人家的力量反过来伤害人家,不仁慈。 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张仪又凭借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
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如趁此好好地招待他。
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借机将沛公击倒在座位上。
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宾客引着到蔺相如府上谢罪。
5.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雁荡山》沈括) ★因为要建造玉清宫,开山砍伐木材,才有人发现这座山。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没有因为偏爱而给予不恰当的奖赏。
(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于是拔刀砍断面前放奏章的桌子。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于是握着璧后退几步,靠殿柱站着。 2.原因,缘由,机缘。
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从此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
(三)动词
1.根据
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因此,政事要根据时代变化,措施要针对社会事务。
2.沿袭,继续。
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继承先辈的旧业,沿袭前人留下的策略。
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论语·公西华侍坐》) ★外加军队武力的进犯,内有饥荒缺粮的困扰。



高考语文18文言虚词用法——于、与、则、者、之(四)老谢语文堂 2020-04-13 09:03:44



1.【于】
(一)介词。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就在朝廷上设了有九个迎宾赞礼官吏的大典。 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指南录>后序》) ★大小官员都聚集在左丞相的府中,都想不出办法来。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前一个“于”:从。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抄小路逃走,把宝玉送回赵国。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楚国有多余的土地,人口却不足。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看来也)是可以悔恨的。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学业靠勤奋才能精湛,如果贪玩就会荒废。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请让我奉命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鲁肃听说刘表已死,(便)对孙权说。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人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教育他;但对于自己,就以拜师学习为耻。
5.被。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您被赵王重用。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所以在内为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
1.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三国志·诸葛亮传》) ★亮身高八尺,每每把自己同管仲、乐毅相比。
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燕王想和您交朋友。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不如派遣亲信主动去结好东吴,以共建大业。
2.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孔子说:“苛刻的政治比老虎还要凶猛啊。”。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后一个“于”:比)(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口技》) ★在这时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变了脸色离开座位。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 ★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事情上,我的父亲死在这件事情上。
③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因此我有所感慨。
④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殽之战》) ★于是就穿着黑衣服给晋文公送葬,晋国从此以黑衣服为丧服。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因此秦王很不高兴地敲了一下缻。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苏州的老百姓正对他痛恨到极点,于是趁他严厉地高声呵叱的时候,就呼叫着追击他。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于是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
【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柳宗元《愚溪诗序》) ★可现在这条溪水竟然被愚字所辱没,这是为什么呢?
2【与】
(一)介词。
1.介词。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沛公驻军霸上,还没有跟项羽见面。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你爸爸回来,自然会跟你算帐!
③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跟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
2.给,替。
①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 3.比,和……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和徐公比较谁相貌好?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他的实际数目要多到百倍。
(二)连词。
1.连词。和,跟,同。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然而有谋略的大臣及勇敢的将士不能不事先培养和选择。
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 ★勾践还亲自用船装满了粮食肉类到各地巡视。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 ★一胎生了三个孩子,由官家派给乳母,一胎生了两个孩子,由官家供给口粮。
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于是(有人)送给他一只生猪腿。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
2.结交,亲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结盟之国,是不智。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结为一个整体。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结交秦王嬴政却不帮助五国啊。
3.对付。 ①庞暖易与耳。(《燕召公世家》) ★庞暖容易对付。
4.参加,参与。
①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 ★蹇叔的儿子也参加了出征的队伍。
5.赞许,同意。
①吾与点也。(《论语》) ★我赞同点(点,人名)的主张。
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汉书·翟方进传》) ★早上犯错误晚上就改正,君子赞许他。
(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 ★那就废除祭钟的仪式吧?
【注】古代在祠庙里举行一种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神灵的虔诚、求得神灵的庇佑,这种祭祀仪式叫“祭钟”。每逢祭钟时,不是要杀一头牛,就是要杀一只羊,然后将牛的头或者羊的头用大木盘子盛放在祭神的供桌上,人们就站在供桌前祈祷。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
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漂亮?”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刘邦说:“他你年龄,谁大谁小?”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哪个厉害?
④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跟徐公比较,谁美?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
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与其坐着等死,还不如起来拯救自己。
②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与其杀了这个小孩,还不如卖了他。
3.【则】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项王说:“壮士!赐给他一杯酒。”于是(有人)给了他一大杯酒。)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我仔细地观察,原来山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
④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 (到跟前仔细一看,原来小蟋蟀已蹲在鸡冠上用力叮着不放)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政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国的威胁和外来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招致灭亡。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假如)过去我不干这件差事,那么我早就困苦不堪了。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就值得羞耻,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②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 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 ★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
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十分羞耻,以地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似于奉承巴结。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对于他们自己呢,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
②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 ★手刚举起,却又远远地跳开了。 ③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 ()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不是死了就是迁徙了。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不是自己种出来的东西就决不吃。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观的景象。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①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 ) ★晋襄公派阳处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河边,(孟明等人)已登舟离岸了。
(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①《论语》六则。
2.准则,法则。 ①以身作则。 ★以自身的实际行动给人做出榜样。
(四)动词。效法。 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周易正读》) ★遵守后稷、公刘的事业,仿效古公、公季的法则。
(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公西华侍坐》) ★平时常常听你们说:“没有人了解我的才能.如果有人了解你,你们又将会有什么特别的表现呢?
【则是】只当是。 ①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 ★请给我(窦娥)烧一些纸钱,只当是看在你老人家已死去的孩儿的面子吧。
【则则】赞叹的声音。 ①连呼则则。
4【者】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有谁敢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我一定唾他一脸!。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国自从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从来没有坚守信约的。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这几项都是用兵的禁忌。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或许不同于两者的心理活动,为什么呢?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说这件事情的时候,脸上好像很悲伤的样子。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象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想找个可以出使去回复秦国的人,也没有找到。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霎时间,烟火满天,人马烧死的、淹死的很多。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是赵国的优秀将领。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①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近来我奉皇帝命令讨伐有罪的人。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黄宗羲《原君》) ★古时把天下人放在主要位置,君主放在从属位置。
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溃,在其子孙矣。(黄宗羲《原君》) ★远的不过几代,近的就在自身,那血肉崩溃的灾祸,便临到他的子孙了。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隆中对》) ★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从弱小变为强大的原因,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们所以离开家人前来投靠您,就是因为爱慕您的崇高品德啊。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什么这样呢?为的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谁给大王献闭关这条计策的?
5.【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晓得将军宽待我到这个地步啊! 之:我。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我不过是市井中一个宰杀牲畜的人,公子却屡次亲自慰问我。 之:我。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信陵君窃符救赵》) ★况且您即使瞧不起我,抛弃我,让我去投降秦国,难道您就不怜爱您的姐姐吗? 之:我。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与妻书》) ★然而告诉了你,又恐怕你天天为我担忧。之:你。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那个季孙要这么千,我们两人都不想呢。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寒蝉和灰雀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比较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秦国承担理屈(的责任)。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儿子想为父母报仇,大臣想为君王报仇。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客人赞美我,是想要向我求点什么。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不担心军队人数的不足,却担心军队士兵不懂什么叫羞耻。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你不要对百姓说您吝啬而感到奇怪。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一个是不通晓断句,一个是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这就好象拿肉去投给饿虎,那会有什么成效呢?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一个人,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受脏物的污染呢?
4. 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轰隆隆的擂响战鼓,兵器与兵器相互接触后,有的士兵丢掉盔甲拖着兵器就逃跑了。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
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霎时间,烟火满天。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
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那齐人最后走往东城外的墓地,又走向祭扫坟墓的人,讨些残菜剩饭;不够,又东张西望地跑到别处乞讨。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5人回答

最近访客

谁来看过你
此贴被TA们浏览了1012次
来自- 保留地址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保留地址
点评回复 来自- 保留地址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保留地址

来自- 中国河北张家口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109 名

发帖:NO. 109 名

在线:NO. 129 名

孤身单骑走天涯 发表于 2022-8-24 00:3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张家口
来自- 中国河北张家口
祖国尚未统一,我却天天灌水,好内疚!
来自- 中国河北张家口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中国河北张家口
点评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河北张家口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中国河北张家口

来自- 中国浙江台州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30 名

发帖:NO. 34 名

在线:NO. 56 名

飞翔de希望 发表于 2023-5-21 15:2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台州
来自- 中国浙江台州
天空论坛越来越好了
来自- 中国浙江台州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中国浙江台州
点评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浙江台州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中国浙江台州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暂未上榜

发帖:NO. 286 名

在线:NO. 56 名

楠大人 发表于 2024-4-2 04: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第三个回复内容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点评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51 名

发帖:NO. 36 名

在线:NO. 269 名

202091张李浩 发表于 2024-8-2 07:4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楼上的忘记吃药了!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点评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14 名

发帖:NO. 15 名

在线:NO. 35 名

静静的读你 发表于 2024-8-19 07: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十分赞同楼主!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点评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天空论坛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论坛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论坛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QQ|手机版|我们的天空 ( 苏ICP备18048761号 ) |苏公网安备3206820200021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6 00:42 , Processed in 0.388007 second(s), 7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