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北宋大文豪苏轼的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气势是何等豪迈,相信大家都能倒背如流。可是,你知道这首千古佳词的创作背景吗?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1056年,二十岁的苏轼首次参加科举考试就一举高中进士第二名。
正当年轻气盛、满腹才气的苏轼想在官场上大施拳脚之时,母亲和父亲的先后去世,让苏轼的升迁步伐变得异常的缓慢。熙宁二年(1069年),丁忧还朝的苏轼依旧出任判登闻鼓院。但是,此时的朝廷已经是物是人非,王安石变法登上了历史大舞台,变法派把持了京师的一切。
苏轼(1037—1101)
此时的苏轼是完全反对变法的。因此,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疏大谈新法的弊病,为把持朝局的变法派所不容,愤怒的王安石向神宗皇帝自请出京外调为官。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被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上面的这首词就是在担任密州知州期间写下来的。
满腹才华的苏轼被变法派排挤
满腹才华的苏轼被变法派排挤而不得不自请出京,当时的内心是何等的憋屈和愤怒!但是,三十九岁苏轼却在这期间高呼——老夫聊发少年狂。
原来,让苏轼心情瞬时变得开心和兴奋的缘由是开始与熙宁四年结束于熙宁七年(1074年)的熙河大捷。
熙河开边时吐蕃各族
熙河大捷是北宋建国一百来对外战争最大的胜利,是北宋对西夏由被动挨揍转向主动进攻的开始。这熙河大捷的结果是使北宋开疆扩土两千余里,不仅使吐蕃诸部族一蹶不振 ,而且完成了对西夏的侧面包抄,像一把钉在西夏屁股上刀尖,让西夏从此不敢再嚣张。
那熙河大捷的指挥者是谁呢?不是别人,正是苏轼讨厌的变法派领袖王安石和王韶。
王韶,王安石的老乡
王韶,王安石的老乡,仁宗中期进士。熙宁元年,王韶向神宗皇帝献上《平戎策》,提出收复河湟等地,招抚沿边羌族,孤立西夏的方略,神宗皇帝欣然接受。
次年,刚履新参知政事的王安石更是与王韶不谋而合,因此王韶很快被命为秦凤路经略司机宜文字。尔后,在中央有王安石撑腰的王韶遂按照《平戎策》的主要步骤,率军于熙宁四年(1071年)打败抹帮山、南甲等地方的吐蕃军队。并置熙州,收复河、洮、岷、宕、亹五州,对西夏形成包围之势。
王安石
熙宁五年(1072年)王韶采取招抚之策,使青唐羌族首领率所属十二万人归附,并且收复今临洮与临夏,设熙河路。
熙宁六年(1073年)三月王韶进攻河州,直捣定羌城 (今甘肃广河)。
熙宁七年(1074年),收回被吐蕃侵占的二十万平方公里故土,史称:“宋几振矣!”
这熙河大捷现在听起来都带劲,难怪当时的苏轼会高呼老夫聊发少年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