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改革先锋”路遥 原创 文化十分 2018-12-22 11:59:05
在12月18号召开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100位改革先锋揭晓,鼓舞亿万农村青年投身改革开放的作家路遥在列,是为数不多的两个上榜作家之一。
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在中国农村改革的大潮中,路遥抱病深入生活、扎根陕北农村,先后创作了《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优秀作品。
他用生命描摹出中国社会改革发展的历史画卷,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向上向善、自强不息地投身于时代洪流。路遥也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
路遥原名王卫国,1949年12月出生在陕北一个农民家庭,他一生经历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郁闷、痛苦和煎熬,但其作品却展现出奋斗不息的昂扬斗志,感染了无数读者。
他的代表作《人生》、《平凡的世界》,很多人即使没读过,也一定听说过。他的文学就像火一样,燃出炙人的灿烂光焰,给窘境中的人带来希望与光亮。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曾坦言,路遥《平凡的世界》改变了他,让他意识到了不放弃就有机会。
1992年,路遥因病逝世,年仅42岁。在新中国文学的天幕上,他犹如一颗流星,在短暂的写作生涯里,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一道夺目的光彩。
1.
童年对我来说不堪回首,那是一个非常遥远的早晨,我和父亲一路上要饭吃,到伯父家,我知道父亲是要把我掷在这里,但我假装不知道。——路 遥
路遥出生在一个极其贫困的家庭,一家十来口人,一床被子,吃不饱,穿不暖。
7岁时,父亲领着路遥去伯父家走亲戚。父亲说,明天我外出赶集,下午就回来。年幼的路遥知道,父亲一旦丢下他从伯父家走了,就不会回来了。
到了第二天,路遥早早起来躲在一颗老树后,看着父亲从村口匆匆溜走,眼泪一涌而出。几乎一夜之间,他把自己从一个七岁的孩子拉扯成了一个大人。
△ 路遥的父母和弟弟、妹妹
在伯父家的生活并没有变好,伯父也是农民,没孩子,家里穷。因为衣不遮体,路遥常被村里的孩子拉到人群里,当作笑料。
升高中的时候,迫于生活压力,伯父不想再供他读书了。然而这个不安于现状的陕北后生,对外面的世界有一种鸟儿飞向蓝天般的向往。
为证明自己,路遥发奋读书,考试的时候从一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意识到路遥的确是块读书的料,伯父勉强答应让他继续上学。
中学时代的路遥,生活十分艰难,一个月五六块钱的伙食费交不起,清水萝卜吃不起,只能靠稀饭、黑窝头、野菜,勉强维生。
这段饥饿和屈辱的经历对路遥的人生和创作心理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困难的日子里》、《平凡的世界》等作品中都能看到他这段时期的苦难身影。
△ 路遥(右一)和母亲及胞弟合照
出于对文学的热爱,这段时期,少年路遥读完了《水浒》《红楼梦》,柳青的《创业史》、杜鹏程的《保卫延安》、还有《红岩》……紧接着,又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日日夜夜》《高老头》等书一一读完。
初中毕业后,路遥便开始尝试文学创作。从延川的《山花》起步,从诗歌、散文到小说,路遥一步步接近自己文学梦想。
2.
我几十年的饥寒、失误、挫折和自我折磨的漫长历程中,苦苦追寻的一种目标,任何有限度的成功,对我都至关重要。——路 遥
1973年,路遥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上了大学。
大学里,路遥的生活依旧简朴。在同学的印象中,他永远穿着一身灰,玉米发糕是他的一日三餐,饭后一碗冲菜汤是他喜爱的美味。
△ 20岁时的路遥
1976年,大学毕业的路遥来到《陕西文艺》(《延河》前身)担任编辑,在柳青等知名作家的言传身教下,他的文学创作日益成熟。
这段时间,他经常在院子里边构思自己的创作边抽烟,他的烟瘾就是那个时期染上的。不久之后,他写出了自己的第一篇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
然而,路遥将这部作品寄给全国的各大型刊物之后,却都被退了回来。没有人理解他的小说,也没有人敢发表。
他当时很苦恼也很无奈,他说他还要往外寄,如果这次寄出去再不发表的话,那他就把这个作品撕掉了。
后来,还是《当代》慧眼识珠,这篇小说得到了老作家秦兆阳的欣赏,才得以在《当代》上发表,并获全国第一届中篇小说奖。
《惊心动魄的一幕》的成功,给路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信,这部作品奠定了他向更高目标攀登的基石。
3.
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路 遥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遍中国大地,也让路遥深切感受到了正暗自涌动在黄土地上的变革的力量。
当许多作家还沉浸在“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之时,年轻的路遥已经把目光投向变革中的现实生活,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情感与命运。
1981年6月,不到三十二岁的路遥以顽强的毅力,用了21个昼夜,创作完成了十三万字的中篇小说——《人生》。
后来,他觉得那21天是“最美好的时光”。
如果你闯入那21天里路遥的房间,能看见里面烟雾弥漫,门后簸箕里盛满烟头,桌上扔着硬馒头、几根麻花和几块酥饼。
路遥坐在屋子中间,头发蓬乱,眼角发红。他对自己的这部作品下了预言:“要么巨大的成功,要么彻底失败。”
结果,《人生》作为一本悲剧性的启示录,把社会历史与人物命运巧妙融合,使亿万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人生》以改革开放初期的陕北为背景,描写乡村青年高加林怀着一颗勃勃雄心,进入了城市舞台,最终又被迫回到农村的故事。
高加林在都市和乡村之间的徘徊,以及他在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艰难爱情抉择,折射了那个特定时代青年内心的憧憬与彷徨。
在城市化的浪潮汹涌而来的种种冲击中,路遥首先提出了农村知识青年该如何做出选择这个问题。
日本学者安本实到现在都能记得自己1988年初读《人生》时的激动。他首先被高加林的奋斗和纯情所打动;其次,他惊讶于在别处根本见不到的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户籍制度把农民限制在了农村,他们的自由被限制了。”安本实能够感受到路遥在提到这个问题时的愤怒。
作家 陈忠实:
就是《人生》阅读的感受,对我发生的那个撞击,是那个时期我读任何一本文学作品,都没有发生过的,那样严重的撞击。
导演 贾樟柯:
对我来说是这样一个启蒙,他让我有一种怀疑精神,他的小说带来的这种反思,让县城里一个莽撞的少年突然有了一点点思考的能力。
4.
我曾经有一个念头,这一生如果要写一本自己感到规模最大的书,或者干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那一定是在我四十岁之前。——路 遥
写完《人生》,路遥被全国人认识,他突然意识到:这会不会成为一个自己再也跳不过去的横杆?
在无数个焦虑而失眠的夜晚,路遥为此痛苦不已。如果不能在写作上投入像牛马一样的劳动,一个作家的生命就算是截止了。
创作枯竭期,路遥去了一趟不毛之地——毛乌素沙漠。
嘈杂和纷乱的俗世生活消失了,苍茫、寂寥,沙漠中的路遥意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既然如此,不如背水一战,无所顾忌地开疆辟土。
褪去《人生》的光环,是该走进《平凡的世界》了。
在1982年到1984年间,路遥开始了各方面的准备工作。
1982年,路遥为自己列了近百部长篇小说的阅读计划,完成了十之八九。
他还用一整年时间翻阅了近10年的《人民日报》《陕西日报》《参考消息》《延安报》和《榆林报》,笔记做了几十本。
眼角的眼屎来不及清理,手指被纸张磨得露出了毛细血管,以至于手放在纸上时就像放在刀刃上,没办法,他只能用手掌翻书。
△ 为创作《平凡的世界》,路遥深入矿区体验生活
读书和收集文字资料,只是所有准备工作中的一部分,另外一个重头戏是去实地考察。
他四处奔波,乡村城镇、工矿企业、学校机关、集贸市场;上至省委书记,下至普通百姓;能接触到的生活层面他都去接触,能了解的生活境况他都去了解。
在煤矿,路遥和工人一块儿下井体验生活;在采石场,路遥和工人一块儿挑200斤重的石块;在乡间,他四处寻访笔下的主人公。
作家 曹谷溪:
他在煤矿生活过一段时间。当时铜川煤矿的一个矿长叫霍世昌,就任命他为铜川煤矿宣传部的副部长。孙少平的这个形象,实际就是以他弟弟和霍世昌为原型。
他特别忠实于生活,什么事情他都亲自体验之后,再去写。
△ 为创作《平凡的世界》,路遥深入矿区体验生活
不知不觉,三年过去了,路遥终于觉得可以开始写作了。
托尔斯泰曾说过,艺术的打击力量应该放在后面,所以,起步要稳一些。在经过了三年的准备和多日的斟酌后,路遥写下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开头:
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
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
长篇小说 《平凡的世界》以孙少安、孙少平兄弟等人的奋斗,串联起中国社会1975年初到1985年十年间中国城乡社会的巨大历史性变迁,书写普通劳动者的生存、奋斗、情感和梦想。
路遥熟悉这个时代的品性与气质,他有信心驾驭这个题材。
为了更好地创作,路遥索性在写作期间搬到了矿上。小说主人公孙少平有很长时间的矿上生活,这也是路遥体会人物的一个“笨办法”。
铜川的陈家山煤矿,作为《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创作地点,见证了路遥在这里采集素材的艰辛和不易。
来到这里几天之后,路遥开始初步建立起工作规律,掌握了每天大约的工作量和进度后,他屋内的墙上出现了一张表格:
上面写着1到53个数字,这意味着第一部一共53章,每写完一章,他就划掉一个数字,每划掉一个数字,路遥都要愣一会儿,看半天那张表格。
△ 1985年,路遥为写作《平凡的世界》到黄陵店头煤矿体验生活。下井前,与矿主一家合了影。
5.
我这部作品不是写给一些专家看的,而是写给广大的普通的读者看的……希望它能经得起历史的审视。——路 遥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完成后,诸多文学杂志并没有对此表现出多少热情。在经历了多次退稿后,这部小说最终由谢望新主编的广东《花城》杂志刊发。
没过多久,《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开会那天,北京下了一场多年罕见的大雪。整个研讨会对于这部作品,并没有给出路遥期待的好评。
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描是路遥的挚友,据他回忆:
1986年的冬季,我陪路遥赶到北京,参加《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研讨会。
研讨会上,绝大多数评论人士都对作品表示了失望,认为这是一部失败的长篇小说。
很多评论家认为《平凡的世界》相较《人生》而言,是个很大的倒退。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这是老作家柳青的一段话,路遥在写《人生》时,放到了小说的开头。
参加完在北京的研讨会,路遥回到西安后,专程去了一趟位于长安县的柳青墓。他在墓前转了很长时间,猛地跪倒在柳青墓碑前,放声大哭。
△ 1985年,贾平凹、路遥、京夫、陈忠实等人于榆林红碱淖留影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各种文学新思潮风起云涌,现代派、意识流等文学观念风靡一时,文学创作的求变求新令人目不暇接,而现实主义创作却受到了冷落。甚至有批评家认为,路遥使用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是落伍的。
对此,路遥予以了言语和行动上的坚定反击。他坚信,作者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上,真正体现巴尔扎克所说的“书记官”的职能。
作家 陈忠实:
他说,难道只能有一种澳大利亚羊吗?能在这个现代派各种流派笼罩文坛的时候,路遥敢于以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来申诉一个对于现实主义的坚守和开拓,这种勇气令人震撼。
6.
在我的一生中需要记住的许多日子都没能记住,其中也包括我的生日,但是1988年5月25日这个日子我却一直没能忘记,我正是在这一天最后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全部创作。——路 遥
在写作第二部的过程中,路遥经常写到半夜甚至天亮。
他有时会敲开邻家的门,讨要一个蒸馍,喝口开水,继续创作。巨大的创作强度,使他的身体日渐透支。
他的朋友杨葆铭曾发表回忆文章说:“有一天,我和朋友去看望路遥,走到客房前,只见门虚掩着,进门一看,我的天呀!只见写字台上横七竖八放着十几支圆珠笔,一只大号烟灰缸已满得冒了尖;280个格的稿纸歪歪扭扭摞了有二尺高。路遥正窝在一只大沙发上‘梦周公’,口角上流下的涎水将沙发的扶手浸湿了一大片,尤其是过一会才憋出来长短不一的高分贝的鼾声,有铜锤花脸或秦腔的韵味。看到这一幕,我心里十分酸楚。人都说劳力者苦,殊不知劳心者亦苦。爬格子码字这档子营生把人累成这个样子,看来,天底下哪一碗饭都不好吃!”
尤其到了创作的最后阶段,路遥已“力不从心,抄写稿子时像个垂危病人半躺在桌面上……几乎不是用体力工作,而纯粹靠一种精神力量在苟延残喘”。
路遥说,他已经考虑好了,他要用生命去结束《平凡的世界》。在身体快要崩溃的情况下,路遥于1988年5月25日,完成了这部伟大的作品。
后来路遥的弟弟回忆:当天我预感他要完成了,就在门外面等着,当门打开的时候,路遥从里面走出来说:
“也许这句话对你是重复的,但我还要提示你,一个人,一生中要完成一件重大的事情,必须以宗教般的信念和初恋般的热情,才能做完它,你休想用一种投机取巧的办法完成一项宏大的工程,愿这句话咱们经常勉励自己。”
此时,这部描写平凡人不平凡奋斗史的长篇小说,已经开始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飞向祖国的四面八方千家万户的普通人中间。亿万农村青年从他的文字中汲取力量,昂首面对人生。
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测算,《平凡的世界》当年的直接受众达3亿之多。而收听的火爆也让曾经无人问津的小说供不应求。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听众来信
当路遥被请进中央广播电台演播室时,桌上满满的堆了两千多封听众来信。见到这一场景的路遥百感交集。
路遥:
我是一个地道的农民的儿子,我非常感激你们收听到这部作品。对我来说,我个人的劳动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得到这么多人的理解,这使我非常感动。
听众朋友,无论我们在生活中有多少困难、痛苦,甚至不幸,但是我们仍然有理由为我们所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而感到自豪。
幸福,或者说生存的价值,并不在于我们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在无数艰难困苦之中,又何尝不包含人生的幸福?——路遥《平凡的世界》
1991年3月9日,在中国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评奖中,《平凡的世界》在七百多部长篇小说当中脱颖而出,以榜首位置,直抵中国当代文学最高峰。
因为在创作中严重透支健康,可怕的肝炎在这时将路遥的身体彻底击垮。1992年11月17日凌晨,他出现严重吐血,医生全力抢救,仍未能阻止死神的靠近。
当时,一位叫周涛的诗人在报纸上看到路遥去世的消息时,看着看着,突然嚎啕大哭:“从此,人世间不会有这么一个名为路遥的写出的哪怕粗糙的文字了。”
△ 病中的路遥
但在人们心中,路遥从未离开。2015年年初,他的作品《平凡的世界》登上电视荧屏,超越时代、年龄和地域的划分,感染了亿万观众。创造了网络点击量近20亿、原著小说脱销、社会热议不断的“平凡热”现象。
2017年,在剧作家孟冰的改编下,陕西人艺又将《平凡的世界》搬上了话剧的舞台。该剧在北京站的三场演出,开票仅半月门票就全部售罄。
在这个讲述年轻人成长与奋斗的故事里,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身影,它像一束永恒的光,超越了特定年代,依然照射着当下的青春世界。
△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剧照
今年9月,在《小说选刊》主办的“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评选”中,路遥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双双入选。不管过去多少年,路遥唤起的顽强奋斗、超越平凡的精神力量,都深深地埋在人们心中。
2007年,在延安大学的促成下,路遥文学馆成立。之后每年的纪念日,都有大批路遥的慕名者前来参观纪念。
企业家 潘石屹:
路遥的作品啊,实际上给我许多力量,包括坚韧啊,吃苦啊,各种各样的力量,实际上对我最大的力量,是爱的力量。
在路遥离开我们的26年里,中国激动人心的变革依然在持续,人们依然深情重读小说,怀念路遥,《平凡的世界》也依然是许多人的精神灯塔,时代成就经典。
※ 图片和部分资料整理自网络
收藏
举报
举报文章问题
取消 确认
20 条评论
写下您的评论...
评论
- 鹏 17小时前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路遥难得难得!难怪人民把改革先锋的荣誉授予路遥!路遥的:人生:改编电影我有看!很为高加林的人生宛惜!很为人生电影的现实震撼!因为那些经历对我们非常熟悉!
回复 4
- 用户4512153125068 16小时前
中国当代最伟大的史诗般的作家,,我的一生只读他的作品,其他任何作品都如过眼烟云转眼即忘,只有他的作品每隔几年便要重新读一遍,以求新的人生体会。
回复 5
- 李明AGNT 16小时前
用生命铸就了《平凡的世界》[赞]
回复 4
- 用户9615983162760 4小时前
路遥的作品写的是我们身边的事,每次读他的作品,就好像聆听他给我们讲述陕北人的故事。给我带来不同的感受。路遥不仅是延川人的骄傲更是陕北乃至陕西省人的骄傲。路遥这次获得改革创新奖当之无愧!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2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