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享受声誉以来,大家对它解读最多的,是评判父母和小孩的对错。
而我有不同看法。
这是一部属于当下熟女的电影,估摸女主角,女孩李玩,出生年份在90年左右。
她用的高中英语书是熟悉的人教版,穿的校服、朗读英文词组、滑旱冰,甚至是一张奖状,都是过去的真实再现。
与之匹配的,是那一段无比真实也无比惨痛的成长经历。
父亲忽略李玩内心的想法和感受,是那一代大人的典型做法。
与其说李玩的父亲不肯花心思在儿女身上,不如说,他从来不觉得小孩子和大人是平等的。
他为了提高李玩的英语成绩,不顾李玩的意愿,强行给她报班。
老人把家里的狗弄丢了,李玩疯狂找狗,把家里弄得鸡飞狗跳。
李玩固然不知体谅,但父亲的打骂何尝不是因为——太烦了。
父亲竟然还拉十三岁的女儿去应酬,这是父亲把李玩当“物”的最好佐证。
父亲拉李玩去应酬
有人说那是因为父亲重男轻女,同样伤到老人(不是故意的),李玩就挨打,小儿子反而被父亲抱在怀里哄。
那是溺爱,溺爱也是一种“物化”。
父权威严和“物化”本质上是恃强凌弱,虽然父亲爱女儿,但父亲自己都没意识到,他更爱自己。
不仅仅是父亲,李玩周围的大人们,从来不把她当回事。
对于李玩给狗取的名字,爷爷嘲讽之。
酒桌上夸夸其谈的大人们,脸上的慈爱都快要掩不住明晃晃的作秀了。
李玩从最初的强烈反抗,到后来偶尔忿忿不平,再到最后完全沉默甚至假笑,如同一只横冲直撞的困兽被驯化。
人之初,总是直白莽撞,不懂社会规则。
被强者欺压后,才知道害怕,学会了伪装、妥协、隐忍。
每一个成年人,如果能好好地活在世上,必是经历了这一过程。
没有父亲,也会有别人来给李玩上这一课。
也许李玩应该庆幸父亲亲自操刀。
换作别人,也许过程更加惨痛。
高明的是,这种惨烈的蜕变在电影中是悄无声息地发生的。
爷爷奶奶看似慈祥,继母看似尽职——又是买鞋又是买狗。
父亲看似豪车接送,结尾甚至还来听李玩的英语演讲。
但,这些都是建立在李玩的“服从”上。
虚假的和谐氛围,掩盖了被驯化的淌血过程。
李玩身上原本的生机,一夜之间消失殆尽。
她默默地吃完饭,默默地出去遛狗。
之前她都非常抗拒这只继母买来冒充丢失的狗的狗。
在遛狗的途中,她内心生出了阴暗的想法,想遗弃这只狗。
在同父异母的弟弟过生日时,她第一次学会了假笑。
笑得那么生硬。
不过在不久的将来她就会如鱼得水。
被父亲拉去应酬,李玩也会露出讨好的笑容。
笑容稚嫩,也有一丝战战兢兢。
李玩在浴室痛哭那一段,不知戳中了多少人的心。
那段青春岁月中,多少人曾经在洗澡时无声大哭?
生怕被听见,决堤的情绪宣泄得那么压抑。
又有多少人夜里蒙着被子都不敢大声哭?
这些凝滞的情绪如同中国人凝滞的情感表达和家庭关系。
在传统中国家庭,个人永远都不可能享受到真正的自由和畅快。
李玩一家
长幼尊卑、权威等级,人人心中了然。
每个人都小心翼翼与其他成员一起,维持着家中的平衡局面。
不是父母错了,是这样的成长,乃每一个中国人无法逃脱的命运。
要知道,父母也是从孩童转变过来的。
李玩今后也要做母亲,她也会把中国式亲子关系延续下去。
李玩和同父异母的弟弟
《狗十三》对残酷青春刻画的无声无息,一如导演曹保平所说:
“没人注意到我们在什么时候忽然就长大了,一切好像自然地发生了,但那一天的到来其实是很残酷的。我想让大家回头看看这一天。”
无声的变化最是可怕,不知不觉间就变得面目全非。
牛奶过敏的李玩咽下牛奶
而李玩只是一个普通女孩,只是一顿打,便让她屈服了。
那些痛苦终将淡化,时间长了,李玩自己也会慢慢认同那些大人的伪装、妥协和隐忍。
那时,她才真正变成了蜕变——成为了讨厌的“懂事”的大人。
李玩代表了大多数人普通人,没有勇气反抗到底。
毕竟,反抗到底是要头破血流的。
而大多数人不想过得这么辛苦。
所以我们终将与大人的世界和解。
(作者:天涯小鸟)